'一韓一柳一歐陽,三蘇曾鞏帶一王',。 這一句通俗易懂的順口溜,,相信不少朋友都知曉,指的便是赫赫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八位大家皆是唐宋時期'古文運動'的中堅力量,,為后世留下如數(shù)家珍的不朽篇章。 談起'古文運動',,首先要談到的是駢文——'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唐代文學家王勃所創(chuàng)作的《滕王閣序》,,便是駢文的典范,,對仗工整,詞藻華美,,合轍押韻,,雙句為主;而在后世的不斷發(fā)展中,,尤其是南北朝以來,,駢文無可避免的走向了僵化,一味注重形式,,內(nèi)容空洞乏味,,如同現(xiàn)在的作詞人,為了押韻,,神鬼莫測的歌詞都能寫出來,。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安史之亂后,以韓愈為首的文人群體,,高舉'復古'的大旗,,在文壇引起軒然大波,諸多文人相呼應(yīng)和,;然而,,晚唐時期,'古文運動'日漸衰落,,直到北宋時期,,才被歐陽修再次扛起大旗,并發(fā)揚光大,,無數(shù)文人合力,,用一篇篇精彩絕倫的文章,,鑄就了散文發(fā)展史上不朽的豐碑,。 自然,這些文學大家,,文章上的造詣無需贅述,,我們依舊從他們傳世的詩詞入手。 '文起八代之衰'——首先,,我們便從'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講起,。 春雪 ——唐·韓愈新年都未有芳華,, 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 故穿庭樹作飛花,。 新春,,枝丫上站立著絨毛還未褪去的飛鳥,舒展羽翼,,抖落腦袋上薄薄的雪花,。積雪之下,土壤之中,,一顆顆種子悄然生長,,只待暖風拂過、冰雪消融,,便一夜綻放,,賦予人間姹紫嫣紅、縷縷芬芳。 早春二月,,鳥兒飛起,,抖落枝丫上的積雪。 片片雪花飛舞著,,也在感嘆春天為什么還遲遲未到,? 既然百花不開,那雪花便把自己當作花瓣,,紛亂山水之間,,穿過尋常巷陌,為人間百姓呼喊春天的到來,。 晝夜反復,,四季輪轉(zhuǎn),萬物枯榮,,生命在流逝中消亡與新生,,變的是那又一次破土而出的花朵,變的是那走過花間的旅人,,變得是旅人眼中的山川湖泊,,不變的,永恒的,,唯有人世間自始而終的靜謐與美好…… 人們習慣將春天分為兩個階段:早春與晚春,。 提及早春,,文人們往往想到的是新生,正如韓愈的另一首詩《早春》中寫道: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萬物都在緩慢蘇醒,,就像是人一生中的黃金時代,雖然弱小,,卻無限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卻蘊含著生機勃勃的希望。 提及晚春,,文人們便不由得感傷,,春光無限明媚,卻終究要消逝,,就像閣樓之上的二八佳人,,終有一日也會容顏不再。 其實,,暮春之時,,正是百花齊放,、爭奇斗艷的時刻,我們也更應(yīng)該把握終將逝去的青春,,在一生最好的年紀熠熠生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