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中醫(yī)四大經(jīng)典是《黃帝內(nèi)經(jīng)》、《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 其中,,《傷寒論》主要講述外感熱病的診斷及治療,。《金匱要略》則重點講述內(nèi)傷雜病,。它們原本是東漢末年長沙太守張仲景所著,,名《傷寒雜病論》。在流傳過程中,,散佚頗多,,至宋代林億等人重新編輯整理并一分為二,才成為后人所見到的面目,。 從張仲景自己所作的序言中,,可以看出,張氏家族人口減員嚴重,,70%死于“傷寒”,,顯然,這是一種很致命的傳染病,。 可是,,你閱遍《傷寒論》,從發(fā)病癥狀,、舌象脈象,、臨證處方用藥,一直到調(diào)養(yǎng)善后,,似乎看不出“傷寒”的可怕之處,。 難道當時的“傷寒”已經(jīng)滅絕了? 反倒是《金匱要略》,,其中偶爾提到一些病癥很可怕,,比如“陰陽毒”之類的。 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 林億他們把這部書給弄亂套了,? 撇開《傷寒論》不談,,咱們看一下清代的另一部經(jīng)典~~《溫病條辨》。 這是清代吳瑭(吳鞠通)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對溫病理論的集大成之作,。 其中很重要的理論來源于明代吳有性(吳又可)的《溫疫論》,。 《溫疫論》明確指出:溫疫的病因“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一一《溫疫論.原序》 并且明確指出:溫疫即瘟疫,,溫通瘟,古人沒有“瘟”字而已一一一《溫疫論 正名》 明確反對把瘟疫與傷寒混為一談,! 應該承認,,明末清初的這幾位中醫(yī)學家是與時俱進的,是正確的,! 與《傷寒論》相較,,《溫疫論》和《溫病條辨》,對瘟疫的病因,,病狀到診斷治療無疑是進步的,! |
|
來自: 愛中醫(yī)2 > 《中醫(yī)治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