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因維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而聞名于世,。它與蘭斯大教堂,、沙爾特大教堂一道成為法國哥特式教堂的典范。高聳入云的哥特式教堂既是今天西歐各國著名的旅游景點,也是中世紀文化藝術的一張名片,。中世紀的建筑為何被后世稱為哥特式?這與羅馬帝國晚期的哥特人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彼時哥特人同羅馬人交往時又有著怎樣的關系?中世紀的概念在中世紀人那里并不存在,它是后世的發(fā)明,。14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將歷史一分為三:古典時代的希臘羅馬是文化與藝術上的典范,它在人文主義者所處晚近時代(即近代)再次發(fā)揚光大;而處在二者之間長達千年的漫長歲月,則是黑暗的中世紀。哥特式藝術的稱謂,同樣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產物。古希臘羅馬是文化藝術上效法的典范與理想模型,。羅馬成為文明開化與高尚優(yōu)雅的代名詞,。相反,中世紀則是否定的對象,它意味著粗鄙低俗、蒙昧落后,。中世紀盛期的建筑藝術,在人文主義者看來也不符合古典美學的標準,。哥特成為文明高雅的對立面,是粗陋低俗的標簽。文藝復興之后,西方人對中世紀文化藝術的認識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fā)生改變,但哥特這一標簽延續(xù)下來,。18世紀末開始出現(xiàn)的恐怖小說,因其筆觸黑暗驚悚而被稱為哥特式小說,。19世紀的浪漫主義思潮將中世紀視為懷古幽思的對象。哥特式建筑再次復興,。英國的威斯敏斯特議會大廈,、德國的科隆大教堂,是哥特復興式建筑的代表。20世紀中期,西方興起了嬉皮士運動,反對既有政治及文化,。傳統(tǒng)的主流藝術被視為古典的,與之進行反抗的新興亞文化則被冠以哥特的頭銜,。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xiàn)的重金屬音樂,便被稱為哥特重金屬搖滾。哥特成為與羅馬相對的概念,在近代以來西方的文化藝術發(fā)展中不斷出現(xiàn),這與羅馬帝國晚期哥特人同羅馬的交往密切相關,。這一時期的兩個事件,對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具有重要影響,。而哥特人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使哥特成為羅馬的對立面,似乎具有某種歷史依據,。哥特人原本生活在黑海北岸地區(qū),。約公元375年,匈人打敗了哥特人。部分哥特人臣服于匈人,成為東哥特人;另一部分哥特人被迫西遷,成為西哥特人,。西哥特人向當時的羅馬皇帝瓦倫斯許諾,他們愿意遵從皇帝的法律與管理,在帝國邊境定居,。皇帝準許并協(xié)助哥特人進入多瑙河以南的色雷斯地區(qū)定居,。哥特人定居后不久因天災而面臨饑荒,。貪婪的羅馬商人勾結當地官員,試圖趁機將哥特人賣為奴隸。不堪壓迫的哥特人殺死當地羅馬官員奮起反抗,。哥特人的起義震驚了瓦倫斯皇帝,。他率羅馬軍團的精銳部隊前去鎮(zhèn)壓。公元378年雙方在亞德里亞堡交戰(zhàn),。結果哥特人大敗羅馬軍團,皇帝本人戰(zhàn)死沙場,尸骨無存。亞德里亞堡戰(zhàn)役在羅馬帝國衰亡過程中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它標志著羅馬帝國軍事優(yōu)勢的瓦解,。昔日戰(zhàn)無不勝的羅馬軍團被哥特人打得落花流水,。而羅馬帝國的基礎正是其軍事實力。到5世紀初,西哥特人迫于生存壓力,在其領袖阿拉里克帶領下試圖進入意大利定居,。彼時西羅馬帝國皇帝霍諾留懦弱無能,。他既不愿哥特人在意大利定居,又無力與哥特人一決高下。他向哥特人許諾:他們若有能力,可以占領西班牙與高盧行省在此定居,并且允許哥特人借道意大利進入高盧及西班牙。但霍諾留的岳父斯提里克出爾反爾,他擔心哥特人進入高盧后對羅馬形成威脅,試圖伏擊并消滅取道意大利的哥特人,但卻弄巧成拙,。哥特人戰(zhàn)勝了伏兵,幾乎生擒斯提里克,。哥特人對背信棄義的羅馬人深感憤怒,他們調轉兵鋒,直指意大利。公 元410年哥特人攻陷了羅馬并大肆洗劫,。這一事件對時人產生了巨大心理震撼,。仍堅持古典宗教信仰的人認為,羅馬陷落是眾神的懲罰,因為羅馬皇帝放棄傳統(tǒng)的羅馬諸神改奉基督教。多數基督徒作家在獲悉哥特人攻陷羅馬后,同樣深感震驚,。遠在巴勒斯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