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來,,除了曾侯墓地,,湖北境內多項在 20 世紀影響中國的考古發(fā)現,如石家河遺址,、楚都紀南城遺址,、銅綠山礦冶遺址等等,都在新的考古學理念指導下進行了重新發(fā)掘,,并取得新成果,。其中銅綠山礦冶遺址正在申報世界遺產,江陵紀南城遺址和潛江龍灣遺址則以建設考古遺址公園的方式來回饋社會,。 本次遴選的十一項考古成果,,有四項曾入選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另有七項名列中國20世紀 100 項考古大發(fā)現,。它們或填補人類進化史的缺環(huán),;或為長江中游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先驅; 或為荊楚文化的探索貢獻了關鍵材料,;或為中國科技史,、文字史提供珍貴物證。 這些重要遺址出土的幾十萬件文物,,在很大程度上充實了湖北省各博物館的館藏,,其中曾侯乙編鐘、青銅冰鑒等文物已成為楚文化的標志,,多次代表湖北乃至中國在國內外展覽中亮相,。 一、 湖北“鄖縣人”頭骨化石(1990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 1989 年,,湖北鄖縣曲遠河口發(fā)現一具基本完整的遠古人類顱骨化石的消息,,在紀念北京人第一個完整頭蓋骨發(fā)現 60 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上被宣布,,震驚了國內外學術界,。隨后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當地文物部門對鄖縣曲遠河口遠古人類化石產地先后進行了 4 次發(fā)掘,發(fā)現了另一具更為完整的遠古人類顱骨化石,,豪豬,、熊、鬣狗,、豹,、獾、犀,、獏,、豬、牛、鹿等 10 余種哺乳動物化石以及石制品,。專家根據人類顱骨化石的形態(tài)特征,、哺乳動物群的性質和文化面貌判斷其時代相當于早更新世晚期,距今大約八九十萬年左右,,并被命名為“鄖縣人”,。這項發(fā)現為研究人類的起源和發(fā)展提供了重要資料。 二,、湖北鄖縣遼瓦店子遺址(2007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 2005~2007 年,,武漢大學、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發(fā)掘了湖北鄖縣遼瓦店子遺址,。遺址中出土了大批新石器時代晚期,、夏、商,、西周,、東周、漢,、唐宋等時期遺跡和遺物,,其中保存最完好、遺存最豐富的是夏商時期的聚落,,清理出文化特征鮮明的房屋,、灰坑、墓葬和窯址,。這是首次在鄂西北地區(qū)發(fā)現典型的從二里崗下層到殷墟一期的商文化遺存,,對于商代歷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都是重要的發(fā)現,。該遺址地處楚文化起源的核心地帶,遺址中的兩周遺存為探討早期楚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線索,。 三,、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2011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 2010~2013 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博物館聯(lián)合發(fā)掘了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目前已發(fā)掘 140 座墓葬和 7 座馬坑。大多數墓葬有葬具和隨葬品,,共出土陶,、銅、瓷,、漆,、木,、玉石等各類質地的文物達 3000 余件套。其中包括圓鼎,、方鼎,、簋、鬲,、甗,、觚、觶,、斝,、爵、卣,、觥,、弓形器等在內的 1000 余件青銅器和一批原始瓷器。部分青銅器有銘文,,銘文內容除常見的一些西周早期的族氏文字和方國名外,,也有“曾” “侯”“曾侯”和“曾侯諫”等大量新出現的人名。發(fā)掘者確認其中兩座墓屬于西周早期曾侯諫及夫人媿氏墓,,其他墓葬和銅器銘文也顯示出葉家山墓地應是西周早期的一處曾侯家族墓地,,說明在西周早期漢東就已有一個曾國。這是繼曾侯乙墓發(fā)掘近三十年后在湖北漢東地區(qū)的一次重要考古發(fā)現,。 四,、湖北隨州文峰塔東周曾國墓地(2013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 2012~2013 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博物館聯(lián)合發(fā)掘了湖北隨州文峰塔東周曾國墓地,。目前已發(fā)掘 54 座東周土坑墓葬、2 座車馬坑,、1 座馬坑,,均屬于東周的曾國和及戰(zhàn)國晚期楚國。千余件套隨葬品中銅器占半數以上,,大部分銅器上有銘文,,銘文有“曾”“曾子”“曾公子” “曾孫”“曾大司馬”“曾大工尹”等,出土于曾孫邵墓中的“隨大司馬嘉有之行戈”是經科學發(fā)掘出土的第一件隨國銅器,。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亞字形”墓葬,,帶階梯墓道,一槨三棺,,槨分五室, 殘余隨葬品包括鼎,、簋,、簠、鬲等 70 余件銅禮器。發(fā)掘者根據銘文確認墓主為戰(zhàn)國中期的曾侯丙,,年代晚于曾侯乙墓,。這是繼曾侯乙墓和葉家山西周曾侯墓地之后新發(fā)現的又一代曾侯墓。而曾,、楚墓葬的同時發(fā)現,,對確立楚滅曾的確切年代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年代學依據。 五,、湖北京山屈家?guī)X新石器時代遺址 1955~1957 年和 1989 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發(fā)掘?!扒?guī)X文化”因該遺址的發(fā)現得以命名,,并且是長江中游第一個被命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體系。遺址內發(fā)現大量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磨制石器,、陶器,,稻谷殼以及大面積居住遺跡。屈家?guī)X遺址發(fā)現命名后,,長江中游各地又大量發(fā)現屈家?guī)X文化遺存,,以京山、天門,、鐘祥為中心,,文化覆蓋整個長江中游??脊艑<覀冎赋?,屈家?guī)X文化是中華文明繼仰韶文化之后,最為繁榮先進的文化之一,,持續(xù)時間長達 400 年左右,,其文化的強盛影響力甚至從長江中游輻射到山東、山西等地,。由于重大的學術價值,,該遺址入選 20 世紀中國 100 項考古大發(fā)現。 六,、湖北天門石家河新石器時代遺址群 石家河遺址是長江中游地區(qū) 1980 年代發(fā)現分布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 1985~1992 年和 2011 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學系、荊州博物館在此進行了發(fā)掘,。石家河遺址及由它命名的“石家河文化”代表了長江中游地區(qū)史前文化發(fā)展的最高水平,。遺址區(qū)占地面積 8 余平方公里,,由 40 處地點組成,其中心區(qū)還有一座中國目前發(fā)現的規(guī)模 最大的構筑于屈家?guī)X文化時期的古城和一座保存完整的西周城址,。該遺址出土了不少于 10 萬件紅陶杯和陶俑,。該遺址群入選 20 世紀中國 100 項考古大發(fā)現。 七,、湖北黃陂盤龍城商代方國遺址 從 1963 年到 2006 年,,湖北省博物館、北京大學等單位多次對黃陂盤龍城商代方國遺址進行了發(fā)掘,。盤龍城是一處商代前期城市遺址,,兩面臨盤龍湖,南瀕府河,,興建于公元前1500年前后,。城址面積約 1 平方公里,考古發(fā)掘揭露出三座坐北朝南,、排列在同一中軸線上的大型宮殿基址,,體現了我國古代前朝后寢即前堂后室的宮殿格局,城外散見居民區(qū)和釀酒,、制陶,、冶銅等手工作坊及墓地,出土有青銅器,、陶器,、玉器、石器,、骨器以及數以萬計的陶片等遺物,。有學者認為,盤龍城是商王朝南征的據點,,其城墻外陡內緩,,易守難攻,軍事目的較為明顯,,后來不斷發(fā)展成為商王朝在南方的軍事,、政治中心。該遺址入選 20 世紀中國 100 項考古大發(fā)現,。 八,、湖北隨縣戰(zhàn)國時期曾侯乙墓 1978 年,湖北省博物館發(fā)掘了戰(zhàn)國早期的曾侯乙墓,。這是一座大型木槨墓,,總面積約 220 平方米,下葬年代為公元前 432 年,。墓內共隨葬青銅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金器、玉器,、漆木器,、竹器等 15404 件,包括總重 2500 千克的一套 64 件青銅編鐘,,后者被認為是世界音樂史上的重大發(fā)現,。曾侯乙墓的發(fā)現,向人們展現了失載于文獻中的曾國的歷史,。出土文物以在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上的輝煌成就而震驚世界,,作為墓主人的曾侯乙也因而備受世人關注。曾侯乙墓入選 20 世紀中國 100 項考古大發(fā)現,。 九,、湖北江陵東周時期楚都紀南城周圍東周墓群 江陵楚都紀南城是東周時期的楚國郢都遺址。1975 年和 2010 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荊州博物館等單位在此進行了發(fā)掘。紀南城規(guī)模巨大,,布局嚴謹,,規(guī)劃科學,建筑宏偉,,許多設計與建筑理念都為后世都城所效仿?,F存城址東西長 4450 米,南北寬 3588 米,,城墻夯筑,,城外有城壕圍繞。已發(fā)現城門 7 處,,其中 2 處是水門建筑,。在城內發(fā)現呈中軸線排列、可能是宮殿遺跡的高大夯土臺基 40 余座,,此外還有制陶,、冶鑄作坊遺址,400 多 眼水井,,簡瓦,、板瓦等建筑材料;城外發(fā)現規(guī)模巨大的 25 處墓區(qū),,其中包括 700 余座貴族墓和上千座小型楚墓,,曾出土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等珍貴文物。近年考古工作者又對城周貴族墓群——熊家冢墓地進行了大規(guī)模發(fā)掘,。該遺址和墓群入選 20 世紀中國 100 項考古大發(fā)現,。 十、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與龍崗秦墓 1975 年和 2005 年,,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夢縣博物館的考古工作者對云夢睡虎地和龍崗兩處秦墓進行的搶救發(fā)掘,,清理出土漆器,、銅器以及一批內容豐富、有明確紀年的簡牘,。睡虎地 11 號墓出土竹簡共 1155 枚,,內文為墨書秦篆,寫于戰(zhàn)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 內容包括:《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法律答問》《封診式》《編年記》《語書》《為吏之道》,、甲種與乙種《日書》等十部,主要是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yī)學著作以及關于吉兇時日的占書。龍崗 6 號墓出土的 150 枚竹簡內容主要為律文,,涉及禁苑,、馳道、田地及馬牛羊的管理等,。另有兩件家信木牘出土,。新世紀發(fā)掘出土的西漢簡牘文獻是研究秦代政治、法律,、經濟,、軍事、文化,、醫(yī)學的寶貴資料,。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與龍崗秦墓入選 20 世紀中國 100 項考古大發(fā)現。 十一,、湖北黃石銅綠山礦冶遺址 1973—1979 年,,2011—2013 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黃石市博物館兩次對銅綠山古礦冶遺址進行了發(fā)掘,。這是中國夏商至漢代的采銅和冶銅遺址,遺址范圍約 2000 平方米,包括銅綠山,、大巖陰山,、小巖陰山等開采點。開采時間分兩個階段,,前期屬春秋時期或稍早,,后期屬戰(zhàn)國至漢代。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是迄今為止我國采掘時間最早,、冶煉水平最高,、規(guī)模最大的古銅礦遺址,,其采礦和冶銅遺存填補了中國冶金史的多項空白,。在沒有機械動力的生產條件下,有的礦井深達四五十米,,并且有效地使用豎井,、盲井、平巷,、斜巷相結合的挖掘方法,,初步解決了井下的支護、通風,、排水,、提升和照明等復雜問題。1970 年代的發(fā)掘,,清理出 7 個露天采場和 18 個保存完好,、規(guī)模宏大的地下開采區(qū),有 199 座豎井(包括斜井,、盲井),,177 條大小平巷,井巷總長 8000 余米,,老窿采空區(qū)達 70 多萬立方米,;古冶煉場 50 余處,古煉銅爐數十座(春秋時期 8 座,,戰(zhàn)國時期的 6 座,,宋代 17 座),古代煉銅爐渣五六十萬噸,。經推算,,前后共產銅約 8~12 萬噸,采挖出的礦石不少于 150 萬噸,。2011 年以來對銅綠山遺址諸地點進行了繼續(xù)發(fā)掘,。該遺址入選 20 世紀中國 100 項考古大發(fā)現。 篳路藍縷一甲子,,日月齊光六十年,。六十年來,,老一輩的學者們,開拓了荊楚文化考古的廣闊天地,,讓紀南城,、盤龍城、屈家?guī)X,、石家河等重要遺址得以呈現,;使荊楚大地美輪美奐的高堂邃宇得以成型。新時期的湖北省博物館,、考古所將再接再厲,,繼續(xù)推進以紀南城為代表的大遺址保護工程,以丹江水庫為核心的水下考古調查,,以丹江水庫為核心的水下考古調查,,以骨骼鑒定、人種分析為代表的科技考古研究,,以隨棗走廊等片區(qū)為代表的區(qū)域文化建構,,力求在此基礎上再造輝煌。 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撰寫 - 完- 亞洲考古發(fā)布(Asian archaeology) 綜合整理出品 來源 丨《中國文物報》2014-05-23,,略有刪節(ji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