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有人問:王國維為什么說《天凈沙·秋思》有唐人絕句的妙境,? 《天凈沙·秋思》是元人馬致遠的名作,,馬致遠與關(guān)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專門評價過馬致遠的這首作品: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平沙,,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贝嗽笋R東籬「天凈沙」小令也,。寥寥數(shù)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有元一代詞家,,皆不能辦此也。 一,、前三句寫景的特點前三句是一連串意象的羅列: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平沙,,古道西風(fēng)瘦馬,。其中第二句比較常見的是:小橋流水人家。王國維看到的版本是”平沙“而不是”人家“,。 這種完全用名詞組成句子的方式并不少見,,溫庭筠有一首五律頷聯(lián)也用此法:
溫庭筠另有《渚宮晚春寄秦地友人》頷聯(lián)也是這種方式:
據(jù)說歐陽修很喜歡這種方式,模仿溫庭筠也作了一首《過張至秘校莊》詩云:
其中有”鳥聲梅店雨,,野色柳橋春“,明顯是效仿”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在元朝的《天凈沙》小令中有不少人喜歡這種方式,后面會列舉兩首,。 二、 斷腸人在天涯先說說第四句的特點,,夕陽西下的后一句是:斷腸人在天涯,。 古詩詞(天凈沙也算是一首小詩,在欽定詞譜中也是一個詞牌)中,,無非是情景二字,。《天凈沙·秋思》全篇都是寫景,,但是只有最后一句寫到了人物。 可以看出,,前面4句所寫的景物,,都是人在天涯的斷腸人眼中所見。而他自己,,也融入了在蕭瑟的秋景之中,。人在景中,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另外,這首詩的景物都是帶有感情色彩的意象,,其修飾語都是作者有意的選擇,,例如藤是枯的,樹是老的,,馬是瘦的,,人是斷腸之人,。 前四句中特別寫到一個景色:瘦馬。古道不會出現(xiàn)一個孤零零的瘦馬,,所以這匹馬其實是和人物在一起的,,相當(dāng)于留下了一個問號:馬的主人呢? 作者接著用”夕陽西下“宕開一筆,,把視角拋向遠處,,然后用”斷腸人“承接”瘦馬“,回來補上了這處留白,。 三、夕陽西下王國維說馬致遠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我個人以為最重要的是章法布局,,還有句法的安排,另外詩中意象的選擇也同樣精確,。 上面說過了意象的細節(jié):古道,、西風(fēng)、瘦馬,、古藤,、老樹、昏鴉,、夕陽,、斷腸人、天涯,,因為修飾語的選擇,,都賦予了中心語具有秋天的蕭颯色彩。 從句法來說,,前三句完全是實詞的排列,,都是景物,不用連詞動詞等古人所謂的虛詞,。 最體現(xiàn)唐人絕句妙境的是后面兩句,,特別是第四句。 絕句有四句,,第三句轉(zhuǎn)折很關(guān)鍵,,這首《天凈沙·秋思》是5句,前三句是景物的鋪排,,第四句”夕陽西下“,,相當(dāng)于絕句中第三句。在西風(fēng)瘦馬之后,突然插入宏大的遠景,, 而且不同于前三句,,還加入了”西下“這個動詞,這兩處變化,,起到了絕句第三句的作用,。 另外,夕陽西下,,還有一重深意,,就是眼前這些古藤老樹古道瘦馬們,雖然如此蕭瑟凄涼,,依然要在不久后淹沒在茫茫的夜色之中,。 因為”夕陽西下“,所以天涯之人更加愁腸欲斷,。 一個斷腸人牽了一匹瘦馬在夕陽之中遙望秋景,,但是馬致遠用了倒裝之法。很像電影的開場鏡頭,,先景后人,,然后開始了一段故事。 詩不是電影,,不需要講述完整的故事,,詩的特點,就是截取一個片段,,其他留給讀者去思索,。 四,、其他類似章法作品下面兩首《天凈沙》,,其章法布局類似于馬致遠的《秋思》 :
前兩句寫景,第三句抒情,,第四句景中有情,,雖然省略了主語,但也是寫人物,。人物也是風(fēng)景,,情在景中。 又如:
前三句同樣寫景,,也是名詞的排列,第四句轉(zhuǎn)折,,前面三句寫景,,后面轉(zhuǎn)為議論,專寫人物,。 在唐朝人的絕句中,,也有如此安排。李白組詩《橫江詞》中的一首
四句都是寫景,,第四句加入人物,情在景中,。 如王昌齡的《長信怨》:
前三句都是寫景,最后一句主語被省略掉,,有了人物的動作:臥聽,,情在景中。 結(jié)束語詩詞很少有純粹的抒情和議論,,大多喜歡用意象來說話,通過意象的組合加入情感的抒發(fā),。也就需要注意情與景的布局安排,。 《天凈沙·秋思》的特點是通篇寫景,最后引入的人物也融入景中,,情景相融,,景中含情。這就是”斷腸人在天涯“的作用之一,。 詩歌抒情有直接抒發(fā),,也有通過景物的描寫間接道出,例如不說主謂賓結(jié)構(gòu)的人斷腸,而說偏正詞組式的斷腸人等,。 @老街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