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據(jù)精準,,圖文并茂:沒有一句廢話的筆記干貨滿滿文字工整清晰,,配圖精準到位,輕重主次一目了然……這樣的神仙筆記,,到底是誰的呢,?是她——浙江大學2015級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的本科生黃玥——2018-2019學年醫(yī)學院唯一獲竺可楨獎學金的本科生。四年本科生涯,她是國家獎學金,、浙江大學優(yōu)秀學生一等獎學金,、省政府獎學金、王老吉獎學金的坐擁者,,是專業(yè)排名前五的閃光存在,,現(xiàn)已成功保研直博;三年科研訓練,,她作為本科生參與多項博士課題研究,,以共同作者身份在SCI期刊上發(fā)表論文;醫(yī)學人文情懷早早地在這位“醫(yī)生”心里生根發(fā)芽,,她走出課堂,、實驗室,甚至走出國門,,開展醫(yī)學人文教育活動與健康服務,;她身兼社團組織數(shù)職,組織策劃得心應手……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這位閃光女孩的故事吧,!黃玥,,來自浙江寧波,。高中時候就愛看港劇的她,早已在心中埋下了讀醫(yī)的種子:《法證先鋒》《心術》《長大》……當理性的思維和嚴謹?shù)男愿衽c法醫(yī),、法證類懸疑醫(yī)療劇相碰撞時,,她萌生了讀醫(yī)的念頭,。進入大學后,黃玥選擇了本科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在學習和實踐中,,她對醫(yī)學又有了新的看法?!斑@是一個可以把理性和感性結合得很好的一個專業(yè),。醫(yī)生不是一個看病機器,而是需要跟患者溝通,。特別是我現(xiàn)在到了醫(yī)院之后就更加感受到,,光記住了書本上那些知識,你會看病,,你會診斷,,你會治療,但是病人會不會認可你就是另外一件事情,。”她越來越發(fā)現(xiàn),,與每天面對實驗室小水面上的一些細胞相比,,跟“人”相處才更有意思。懷著對臨床的熱愛和滿腔的人文情懷,,她順利通過了臨床醫(yī)學的直博生面試,,在本科畢業(yè)后直接攻讀博士。一切看似毫不費力,,背后卻是簡單又不簡單的努力,。每天早晨6點起床背單詞,晚上9點下晚課后依然留在教室自習,,直至每晚11點校園廣播里《梁?!窚蕰r響起,保安大哥來教室“趕人”,,黃玥才肯離開,。回到寢室后,,她又常常背單詞到12點多,,最狠的時候每天能背500個。這樣的努力,,換來了英語六級632(滿分710),、托福107(滿分120),換來了專業(yè)前五的好成績,。黃玥相信,,“花的時間和最后得到成果一定是成正比的,。”自信常在,,困難也從不會缺席,,黃玥的學醫(yī)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一些學科比如神經解剖學細致龐雜的抽象知識也曾讓黃玥不知所措,。但是,,她并不認輸,而是迎難而上,,通過一遍又一遍地手畫神經結構,,終于攻克了這個難題?!爱敃r學神經解剖學,,包括一些腦神經和脊神經的分布,非常細非常雜,。因為腦部的結構看不見摸不著,,只能通過抽象地去想象,所以當時很痛苦,。但是我知道知識是成體系的,,對于我來說,關鍵就在于有沒有花到時間,?!?/span>在醫(yī)學院繁重的本科課業(yè)負擔下,黃玥依然堅定地選擇加入實驗室進行神經科學方面的科研訓練,。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神經科學很難,它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黃玥笑稱,,“大家對人體的好奇,其實很多都是對人腦的好奇,。目前人腦被發(fā)掘出來的東西,,可能只到10%,其他的話其實就是有一說一,,有什么就是什么,,但腦部的結構是真的比較有意思?!?/span>既然選擇了一個自己也覺得很難的方向,,那黃玥是怎么堅持下來的呢?“做科研最不重要的就是智商?!秉S玥引用了清華一位教授的話闡釋她對科研的理解,。在她看來,科研拼的是“不怕重來”的心態(tài),。在大三做省級SRTP(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有關痛覺的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以下簡稱“省創(chuàng)”)時,,黃玥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為了篩選出一個三級環(huán)路,,她花費了大半年的時間,,一次又一次滿懷希望的嘗試和實驗,都以失敗告終,?!巴频埂貋怼 賮怼钡倪^程使她身心俱疲,學業(yè)也不可避免受到了影響,。面對這樣的迷茫和挫折,,黃玥有點不知所措。她去找?guī)熜至奶?、去找前輩傾訴,,并非為了請教專業(yè)知識,而是為了尋求精神上的鼓勵,?!坝袝r候我是不太需要安慰的,因為言語上的安慰對我來說是沒有用的,,因為就是這么個事兒,最后還得靠你自己去做,。所以我覺得精神支持對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最后,,在師兄的提議下,,黃玥換了一個思路,最終成功,,在省級答辯中表現(xiàn)出色,。“以我22歲這個膚淺的眼光看,當你摸清了科研的套路和知識體系,,形成了自己的套路之后,,不怕重來就成為第一要義。所以說“敢于一遍又一遍地去嘗試”這樣一個心態(tài)非常重要,?!?/span> 右二為黃玥 在正確的科研心態(tài)下,黃玥的科研路越走越順,。其研究成果加入博士論文,,作為共同作者發(fā)表于SCI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影響因子高達21.2;以第五作者完成論文投稿SCI,,又以第一作者撰寫綜述解剖學論文投稿……僅為本科生的黃玥,,做到了很多研究生都沒做到的事。但誰又知道,,強大的內心和沉穩(wěn)的心態(tài)并非黃玥生而有之,。她說,“是科研塑造了我的性格,。其實我一開始是一個比較急的人,。但是我現(xiàn)在覺得我是一個比較穩(wěn)的人?!睆拇笠幌聞傔M實驗室時恨不得什么都試一試的心浮氣躁,,到沉下心來閱讀文獻、做前期準備工作的沉穩(wěn)平和,,是科研讓黃玥懂得了什么叫做厚積薄發(fā),。所以,在接下來的博士階段,,即使面對全新的血液學方向,,她也對自己充滿了信心,“我覺得我知道要怎么樣一步一步來,,是科研讓我的知識和心態(tài)一點一點沉淀下來,,讓我更加能夠適應未來的科研生活”。離開冰冷的儀器,,內心的虔誠和感恩是更有溫度的東西“生命是一道神秘而美麗的方程式,,打開它的途徑不外乎兩條,一條是一摞厚厚的醫(yī)書所堆疊起來的淵博知識,,另一條則是仁心和尊重,。”圖為黃玥正在溫哥華進行遺體捐獻問卷調查 在黃玥看來,,學醫(yī)不僅僅只是面對冰冷的儀器,,更非埋頭苦讀或科研,醫(yī)學需要走出課堂,,需要走進病人,,醫(yī)學生更需要借助自己的醫(yī)學專業(yè)背景進行一些有意義的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培養(yǎng)人文精神,。在寒暑假,,黃玥走出課堂、走出實驗室,甚至走出國門,,積極參加各項社會實踐活動,。探訪特殊兒童;響應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在家鄉(xiāng)社區(qū)展開健康服務,;赴UBC(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開展“醫(yī)學人文教育”活動,獲校級暑期社會實踐優(yōu)秀團隊稱號并由省級媒體報道……多樣的實踐,,讓黃玥深深地感覺到“醫(yī)學是一門藝術”,。圖為2017浙大醫(yī)學院赴UBC實踐團隊部分成員 右二為黃玥 在眾多社會實踐中,赴UBC的暑期實踐讓黃玥印象最深,。她回憶到,,UBC的醫(yī)學生會自發(fā)對捐獻遺體的家屬舉行歡送儀式,他們認為捐獻遺體供醫(yī)學研究是一件值得驕傲和開心的事,。在死亡和遺體捐獻這個問題上,,中外差異真的非常大。這次經歷,,讓黃玥開始思考生與死的意義,。“我們對生死看得太重,對死后的事想的太多,。與其思考死后的事,,不如思考我該怎么活著,把眼光放在當下,,讓我之后回顧自己的一生,,會覺得我這一生過得還挺不錯的?!眲e樣的經歷與醫(yī)學生的身份,,讓這個姑娘更加珍視活著的每分每秒,時刻提醒自己要把余生過得更好,。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懷著這樣的信念,,這位學醫(yī)的姑娘,離開冰冷的儀器,,從茫茫醫(yī)書中抬起頭來,,活躍在學校的各大組織和社團中,組織策劃多次晚會和大型活動,。很多人可能會好奇,,在社團和組織中身兼數(shù)職的她,如何一直保持這么好的學習成績?黃玥的回答是——你要想好自己的目標是什么,。她也曾迷茫過,,也曾糾結過,也曾羨慕身邊總是有人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很好,,但她最終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我的目標就是想做一個對某一種疾病有科研上的突破的醫(yī)生,那么我的重點就是科研和學習,?!?/span>圖為黃玥與舞伴參加交誼舞會 回想自己的本科生活,黃玥說,,“少年的時候你有多厲害,,你自己都不知道。要相信自己不分晝夜的努力,,要相信自己做的一切,,即使沒有回報,也會是回想起來熠熠生輝的記憶,。所以,,不要在舒適圈里為他人鼓掌,我們要自己走出那個地方,?!?/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