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87年前后,,一位16歲的河南才子來到長安城,和許多求功名的才子一樣,他很努力,。為了讀書他口中生瘡,,手里磨出了繭,他就是后來的“唐詩之魔”白居易,。找名家投試貼詩是當(dāng)時科考前必備的,,白居易找到了當(dāng)時早已成名的大詩人顧況,遞上了自己的一本詩集,。 看著詩集上有些“搞笑”的名字:白居易,,顧況調(diào)侃說要居于長安其實并不易。他說得倒也沒錯,,當(dāng)時的長安寸土寸金,,人才聚集,像白居易這樣渴望出人頭地的少年郎太多了,。但在讀到詩集中的一首五言律詩,,顧況說:“你在哪兒住都容易”。這首詩就是小學(xué)生,、甚至幼兒園小朋友都會背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簡單嗎,?簡單,!通俗易懂、一讀就會,、無生僻字,、無高級字眼、無比喻,、無排比,,但一般人就是寫不出來,,這就是白居易的魅力,。然而這首咱們覺得挺簡單的詩,古人卻意見不一,,這是為何,?我們看看《唐詩三百首》是怎么理解這首詩的: 詩以喻小人也。消除不盡,得時即生干犯正路,。文飾鄙陋,,卻最易感人。 不少朋友看到這個解釋或許會大跌眼鏡,,為何《三百首》的解釋這么怪這首咱們認為是歌頌小草堅強的古詩,,《唐詩三百首》居然說是以小草比喻小人的。說這小草燒都燒不盡,,春風(fēng)一吹它們又生了出來,,把古道都占完了,讓君子遠行的正道都看不見了,?!短圃娙偈住冯m為清人所編,但卻是清代以來兒童學(xué)詩的啟蒙讀物,,就如同我們現(xiàn)在的小學(xué)課本一樣,,它敢這么寫就說明至少在清代多數(shù)文人眼里,這首詩就該這樣理解,。難道說咱們一直以來都理解錯了嗎,? 與《唐詩三百首》持同一意見的,還有是清代文人俞陛云所作的《詩境淺說》,。然而《唐詩成法》等作品又認為此詩并沒有深意,,僅僅是寫草,與小人無關(guān),,這個意思是讓大家不要想多了,。其實過度解讀一直品詩大忌,咱們今天從三個角度,,客觀地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白居易有沒有必要以草喻小人。白居易生于河南,,父親白季庚是彭州的一名小縣令,,后升為徐州別駕,家中雖不算大富,,但童年的白居易過得倒也挺順利,,不然也沒時間和鄰家小姐姐湘靈談一場青梅竹馬的戀愛。所以16歲的他,,從自身經(jīng)歷來看,,暫時是沒吃過小人的虧的。作為一首投遞試貼詩,,聰明的白居易以草比喻朝堂中小人的可能性也是極低的,。 其次,,很多人覺得這是在貶草,原因出在“遠芳侵古道”的“侵”字上,?!扒帧弊衷蹅冇玫米疃嗟囊馑际乔终嫉龋豢淳褪琴H義詞,。但是在古詩詞中,,“侵”還有臨近,漸近的意思,,作此意解時它是個中性詞,,比如《采蓮》中的“隔夜相期侵早發(fā)”,這個“侵”就沒有任何貶義,。 再次,,“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兩句中,,將草說成“遠芳”,,與“晴翠”相對,擺明了是贊美之詞,。最后一句“萋萋滿別情”連草兒都為王孫的離去而傷心,,若草是無情的小人,又怎會如此,? 所以怎么看,,這小草都是正義之草、堅韌之草,,與小人無關(guān),。至于《唐詩三百首》等為何會做出相反的解釋,最大的可能就是犯了過度解讀的錯,。不過小美心想,,編這《三百首》的蘅塘退士那么牛,難道他有其它文史資料佐證自己的觀點,?對此大家怎么看,?歡迎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