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星歙硯石 歙硯石,,產(chǎn)于今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溪頭鄉(xiāng)(古萬安鄉(xiāng))龍尾山,。它的身世,還真是說來話長,。婺源古為徽州轄區(qū),,包括今安徽省南部、江西一部,。晉武帝咸寧六年(280年),,這里置新安郡。隋唐時,,新安為歙州取代,,轄歙縣、休寧,、祁門,、黟縣、績溪和婺源六縣,。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易歙州為徽州府,歷經(jīng)無明清三代,,一府六縣行政格局相對穩(wěn)定,。1949年,婺源劃歸江西管轄,。 歙硯石正名 歙硯石始采于唐,,其時區(qū)劃為歙州,,因名之,。世人多有誤認歙硯石產(chǎn)歙縣者,其因大致有五:一,、只知有徽州和歙縣,,不曉曾有歙州。二、歙縣曾為府治,,聲名顯赫,。三、歙縣,、祁門等地也產(chǎn)硯石(質(zhì)地稍遜),。四、歙縣多硯雕高手(硯材多取之婺源),。五,、對婺源知之甚少。 宋李之彥《硯譜》說:“歙石出于龍尾溪”,。宋米芾《硯史》稱歙石為“婺源石”,。清徐毅《歙硯輯考》記:“……始知是硯出自婺源龍尾山。蓋新安古歙州,,婺隸于歙,,不曰龍尾而日歙者,統(tǒng)于同也,?!庇纱丝芍瑑?yōu)質(zhì)歙硯石產(chǎn)于婺源龍尾山,,也稱“婺源石”或“龍尾石”,,以正名也。 文化婺源 2005年秋,,我們踏上尋訪歙石故園之路,。自天津驅(qū)車700余千米至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古徽州府治。明湯顯祖《新安詩》:“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徽州的山水,,使這位大戲劇家一生魂牽夢繞,。稍事休整,我們?nèi)タ赐罩萘鶄€兒女中,,唯一嫁出的寶貝女兒—婺源,。自黃山行車100多千米到婺源。婺為女星宿名,,古語中的水中靜女,,千來靜立水中,與那純美山水融為一片,,難怪人們說婺源是中國最美的鄉(xiāng)村,。婺源的縣治名紫陽鎮(zhèn),,紫陽是明代理學(xué)家朱熹的別號,婺源是朱熹的老家,。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詔賜婺源為“文公闕里”,至今鎮(zhèn)上,,還有朱子的老宅供人憑吊,。 △ 眉紋歙硯石 婺源人大多是自三國兩晉南北朝、唐末五代和兩宋戰(zhàn)亂之際,,由中原遷來的世家大族,,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吧介g茅屋書聲瑯,,放下扁擔(dān)考一場”這是婺源鄉(xiāng)間俚語。自宋至清,,這個小縣出了進士552人,、仕宦2665人。文人留下3100多部著作,,其中有172部入選《四庫全書》,,文化遺跡遍布鄉(xiāng)野。走在鄉(xiāng)間古道上,,碰到農(nóng)人樵夫,,說不定也是滿腹經(jīng)綸呢。從紫陽到龍尾,,沿婺黃路行30余千米,,在江灣轉(zhuǎn)入鄉(xiāng)間小路。江灣是個人杰地靈的寶地,,出過太多的名人,,粗略一數(shù)就有60多位。 清代的江灣人江永,,是著名的經(jīng)學(xué)家,、音韻學(xué)家和考據(jù)學(xué)家。他的學(xué)生戴震(字東原),,就是名冠當(dāng)代的乾嘉考據(jù)大師,,哲學(xué)成就尤為突出。從江灣到曉起,,大約有10km的路程,。走進曉起,滿目濃翠,,數(shù)十株老樟樹,,上承青碧,,下接溪流,,蔭蓋數(shù)十畝,。最大的古樟壽逾千年,須六人合抱,,樹下有一座小小的古廟,,名日:“樟樹大神”。曉起村保留著不少精美的明清古建筑,,門額書有“進士弟”,、“大夫弟”、“榮祿第”,、“儒林第”等字樣,,可見村中好讀成風(fēng),名士高官代出,。這里有“一門三大夫”,、“祖孫兩進士”的佳話,鄰村尚有“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的”對聯(lián),,讓人嘆為觀止。 曉起有保留完好的古驛道通往后山,。青石板鋪就的路面,,被久遠的時光磨蝕得光可鑒人;深刻的轍痕,,訴說著遠古的傳奇,。不知有多少學(xué)人士子、商賈過客,,在這里匆匆走過,。鄰近的“徽饒古道”,有數(shù)不盡的路亭,。那些標(biāo)有“五里亭”,、“七里亭”、“十里亭”的路亭,,就是婺源人的驛站,,也是人生的里程碑。路亭的木柱上有楹聯(lián):“對面那間小屋,,有凳有茶,,行家不妨少坐憩;兩頭俱是大路,,為名為利,,各人自去趕前程,。”如嘮家常,,卻飽含哲理,。另一副路亭對聯(lián):“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從容步出,;急不來的心思,想一想,,暫且丟開,。”讓人坐在亭中,,好一陣思量,。 龍尾山硯山村 從曉起驅(qū)車趕往溪頭鄉(xiāng)硯山村。車行山中,,一邊是危巖聳立,,一邊山谷幽深。山間云霧繚繞,,谷中溪流潺潺,,疑為仙境。記起黃庭堅的《硯山行》:“新安出城二百里,,走峰奔巒如斗蟻,。陸不通車水不舟,步步穿云到龍尾,?!膘ǔ幨驮谶@云霧山中。不到20km的路程,,竟走了一個多小時,,溪頭鄉(xiāng)終于到了。駛下山道,,沿溪水前行,,向右越過一座小橋,迎面看到溪頭中學(xué)的正門,。向左轉(zhuǎn)到學(xué)校后墻,,己無車道,只好下車步行,。腳下溪水嘩嘩流淌,,這就是芙蓉溪,古稱龍尾溪,。兩岸夾山,,就是龍尾山,,也稱羅紋山。沿溪流行1km左右,,谷中古村白墻黛瓦隱現(xiàn)其間,,硯山村到了。 △ 芙蓉溪 宋唐積《歙州硯譜》記載:“婺源硯,,在唐開元中,,獵人葉氏逐獸長城里,,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以歸,,刊粗成硯,,溫潤大過端溪。后數(shù)世,,葉氏諸孫持以與令,,令愛之,訪得匠斫為硯,,由是山下始傳,。”開元是唐玄宗的年號,,在公元714~741年之間,。歙硯石開采,最少距今也有近1300年的歷史了,。 南唐后主李煜對歙硯石的貢獻 南唐(937~978)時,,歙硯被奉為極品。宋李之彥《硯譜》中說:“李后主留意筆札,,所用澄心堂紙,、李(奚)廷掛墨、龍尾石硯,,三者為天下之冠,。”南唐建都金陵(今南京),,龍尾石產(chǎn)地歙州,,在其所轄35州之內(nèi)。中主李璟,、后主李煜雅好文墨,,對硯石開采自然不遺余力。李氏并將龍尾石硯列為眾名硯之首,,專設(shè)硯務(wù)官,,為宮廷制硯,。宋歐陽修《南唐硯》記:“當(dāng)南唐有國時,于歙州置硯務(wù),。選工之善者,,命以九品之服,月有俸廩之給,,號硯務(wù)官,,歲為官造硯有數(shù)?!彼翁品e《歙州硯譜》說:“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守獻硯,并薦硯工李(汪)少微,,圖主嘉之,,擢為硯官?!崩钌傥⑺颇咸朴幜鱾魃跎?,彌足珍貴。歐陽修曾從王原叔家偶得一方,。 《南唐硯》記載:“有江南老者見之,,凄然日:‘此故國之物也?!蚓叩榔渌匀?,遂始寶惜之?!睔W陽修于天圣九年(1031年)得到此硯一直帶在身邊,。皇袼三年(1051年),,歐陽修作《南唐硯》文,,并于硯背刻銘。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進士,、書法家鐵保得此硯,在硯邊作銘,。翌年鐵保請書法家翁方綱在硯盒上作銘,。民國八年(1919年),鄒安編《廣倉研錄》記載,,此硯已流落日本,。 宋曹繼善《歙硯說》記載:“景祐中(1034~1038年),校理錢仙芝守歙,始得李氏取石故處,?!帽M佳石也?!彼翁坪汀鹅ㄖ莩幾V》記載:“景袼中曹平為令時取之,,后王君玉為守時又取之,近嘉祜中(1056~163年)又取之,?!秉S庭堅《硯山行》詩:“自從元祜(1086~1094)獻朝貢,至今人求不能止,?!蹦纤卫碜?1225~1264年)時,徽州府將澄心堂紙,、李廷掛墨,、汪伯立筆,、龍尾舊坑硯石,,作為“新安四寶,”每年定期向朝廷進貢,。有宋一朝,,龍尾硯石的開采到達高峰,元,、明,、清各朝開采遠不及宋。 歙硯的特征與鑒賞 龍尾山主要硯石坑口有:一,、眉子坑,。分上、中,、下三坑,。主要有粗眉、細眉,、長眉,、短眉、線眉,、棗心眉,、白眉、魚子眉,、鱔肚眉等品種,。二、羅紋坑,。主要有粗羅紋,、細羅紋,、刷絲紋等品種。三,、水舷坑,。主要有金星、金暈,、水浪紋等品種,。四、金星坑,。主要有金星,、金暈、玉帶,、彩帶等品種,。以上四坑稱為“舊坑”或“四大名坑?!绷碛徐ㄊ?,也稱芙蓉溪仔石,產(chǎn)于貫穿硯山村的芙蓉溪,。石皮有珍珠般光澤,,內(nèi)呈半透明狀,異常珍貴,。 △ 歙硯石坑 龍尾石顏色以“黑龍尾”為主,,實際上是青灰色,是龍尾石的基本色,。另外還有紅(廟前紅),、青(廟前青)、黃(鱔魚黃),、綠(茶末綠)等石色,。黑色:南宋高似孫《硯箋》說:“龍尾多種,性堅密,,叩之有聲,。蒼黑色,淺深下一,?!边@種顏色的硯石最為普遍。紅色:清程瑤田《論硯》中記載:“廟前洪石,,龍尾上品也,,所謂廟前者,今失其處,故老口授言,。質(zhì)堅似玉,,而細潤若端溪水巖石者。是故世俗語也呼之曰端,。色有紫色,,蔥綠帶白者?!睆R前紅:為硯山村口神廟前所產(chǎn)紅色硯石,,紅色實為深紫近于紫端。青色:清汪微遠《龍尾石辨》記述:“予嘗于豐溪吳太史家,,得一芾字硯,,乃歙石之佳者,相傳為米無章所寶,,石色淡青,,亦如秋雨新霽,表里瑩潔,,寶之十余年,。”汪民所述青石為廟前青,,與廟前紅為同一坑口所產(chǎn),。黃色:民國許承堯《歙縣志》中記載:“靈金山東支日巖山。蜿蜒東山澗,,有石色黃如蜜,可作硯,。膩不減龍尾,。”龍尾山也產(chǎn)黃色硯石,,稱鱔魚黃或鱔肚,。綠色:宋蔡襄《文房四說》:“硯,端溪無星石,,龍尾水心,,綠紺如玉石,二物入用,,余不足道也,。”綠色龍尾硯石,,底色為綠,,上有點狀深色,稱魚子石或茶葉末,色濃者己不復(fù)見矣,。 歙硯石的文化價值 龍尾石硯,,為唐宋以來文人硯中皎皎者,與端溪石硯在伯仲之間,。歷代文人,,留下眾多對龍尾石的溢美詞章。古人評論端歙兩硯,,有“端石如艷婦,,千嬌百媚;歙石如寒士,,聰俊清癯”之說,。環(huán)肥燕瘦,皆國色天香,。宋歐陽修在《硯譜》中說:“端溪以北巖(下巖)為上,,龍尾以深溪為上,較其優(yōu)劣,,龍尾遠出端溪上,。”北宋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對龍尾硯石情有獨鐘,。 宋蘇軾《孔毅甫龍尾硯銘》:“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谷理,,金聲而玉德。厚而堅,,足以閱今于古今,,樸而重,不能隨人以南北,?!睎|坡對龍尾硯石“金聲而玉德”之頌,流傳甚廣,。宋蔡襄《徐虞部以龍尾石邀余品筆》:“玉質(zhì)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蔡襄將龍尾硯石與和氏璧相提并論,,極言其珍貴,。宋黃庭堅《硯山行》寫道:“不輕不燥稟天然,,重實溫潤如君子。日輝燦燦飛金星,,碧云色奪端州紫,。”山谷為宋代深入硯山,,涉險考察龍尾硯石第一人,。明汪道昆《舊歙石硯銘并敘》說:“歙與端之貴,貴舊坑也,,而歙實出端上,,今皆絕少矣?!泵鞔詠?,老坑歙已十分奇缺,尤顯珍貴,。 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北宋以來的文人,對龍尾硯石推祟備至,。從龍尾山中步出芙蓉溪水口,,一座古樸精致的拱形橋架在溪水上,落日余輝鋪滿波光,。正是這深幽絕美的山水,,養(yǎng)育出純蒼的精靈,又賦與古今士子多少才情,。文人沈友石《硯銘》說:“苑山墨池石蒼壁,,不修國史不草檄。長吟短吟日啾唧,,嘔出心肝血一滴,,千年之后當(dāng)化碧?!比A夏民族的文人,正是在這硯田中嘔心瀝血,,播撒文字,,培育文明。 來源:《中國盆景賞石》201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