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12屆中國藝術(shù)節(jié)開幕大劇,、摘下“文華大獎”和五個一工程獎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以下簡稱“電波”)無疑是去年席卷全國舞臺的現(xiàn)象級作品,。在今晚即將播出的2020央視春晚中,源自舞劇“電波”中群舞《漁光曲》的《晨光曲》赫然在列,,并被春晚節(jié)目組給予高度評價,。
圖說:舞劇“電波”中群舞《漁光曲》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節(jié)目組的邀約是這樣評價的:“在今年春晚的所有節(jié)目當中,舞蹈《晨光曲》(原名《漁光曲》)的表現(xiàn)是非常突出,,作品藝術(shù)性很強,,彩排過程中受到了熱烈歡迎,。演員們在臺上的表現(xiàn)光彩耀眼,這段融情于景的舞蹈代表的不僅僅是上海歌舞團的專業(yè),,它也代表了上海文化藝術(shù)的高水平,。” 《永不消逝的電波》由上海歌舞團創(chuàng)排打造,,自誕生公演至今,,短短一年已巡演過百場,而2020年的排期也是滿滿當當,。在這部堪比電影大片的舞劇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舞段,而其中的群舞《漁光曲》更被公認為最具上海風情,。
圖說:舞劇“電波”中群舞《漁光曲》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悠揚舒緩的旋律,、優(yōu)雅曼妙的旗袍,充滿煙火氣的弄堂在清晨中醒來,。阿姨嫂嫂們拿著蒲扇開始生煤爐,,時而用扇子遮著清晨那突然乍現(xiàn)的一縷光,時而輕輕吹著爐火慢慢“洋”起來……這些極富生活氣息的生活化場景和細節(jié)被以最美的舞蹈來演繹呈現(xiàn),,仿佛是一幅“石庫門七十二家房客”的生活畫卷徐徐拉開,。 或許人們很難想象,這段被譽為能看到上海弄堂生活影子的舞段出自兩位80后導演之手,,而且她們都非南方人,。在被問及如何能精準抓住上海城市氣質(zhì),導演韓真直言:“只有真切地去感受這座城市的溫度,,才能了解這座城市的人文情懷,。上海味道不是元素的拼貼,而是表演和情境的真實互融,。” 誠如韓真所言,,《晨光曲》中每個演員都跳出了真正的上海味道,,讓這支《晨光曲》不辜負“驚艷了時光,溫柔了歲月”的美譽,?!队啦幌诺碾姴ā返闹餮葜鞚嶌o直言,《晨光曲》的備受贊嘆,,或許就因為它化繁為簡,,干凈素雅的18個女孩,演繹出最純粹的上海生活,。
圖說:舞劇“電波”中群舞《漁光曲》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在B站官方視頻底下,,很多評論紛紛表示,,看了這段舞蹈,才發(fā)現(xiàn)以往對上海風情的理解過于片面,,原來都市的繁花不只有車水馬龍,、霓虹鬢影,旗袍的婀娜不止于“花樣年華”,,更多的是藏在淡雅素色中的考究和精致,,是在日常生活的舉手投足也不會丟失的舒服和熨帖。 當然,,網(wǎng)絡(luò)時代,,考評一部文藝作品當然不僅限于演出場次,作品是否真的受到喜愛,,除了看票房還要看“傳播度”,。記者發(fā)現(xiàn),在B站上搜索“電波”“漁光曲”兩個關(guān)鍵詞,,不但可以看到上海歌舞團原版《漁光曲》舞段,,還有各地專業(yè)或業(yè)余舞蹈團體爭相“模仿”的版本。就像戲曲唱段之所以能成為經(jīng)典,、百年流傳,,靠的是傳唱度,而單看《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這段《漁光曲》的“搬演”頻次,,儼然是新時代舞臺上誕生的新經(jīng)典,。(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