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乾 (本文部分內容載于《工業(yè)建筑》2019年第12期,有修改)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今故宮博物院)為明清時期皇帝執(zhí)政及生活場所,,現(xiàn)存木構古建筑群在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這些古建筑不僅具有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1-4],,而且具有豐富的建筑藝術,。所謂建筑藝術,即為滿足社會生活需要,,遵循科學規(guī)律和美學法則,,利用合理的物質技術手段,對固定性人工環(huán)境進行設計的藝術,其目的要實現(xiàn)建筑和環(huán)境,、自身與人關系的平衡,,追求真善美的統(tǒng)一[5]。位于紫禁城中軸線南部的太和殿是紫禁城中建筑體量最大,、等級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太和殿為皇帝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期間歷經(jīng)數(shù)次焚毀,現(xiàn)存建筑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時期建筑形制,。建筑平面為長方形,,面寬11間,進深5間,,建筑面積約2000平米,。太和殿為重檐廡殿屋頂形式,建筑裝飾奢華,,色彩絢麗,,并輔以各種陳設,以襯托其莊重,、威嚴的建筑意境,。為研究紫禁城古建筑的建筑藝術,本文以太和殿為例,,從建筑布局,、建筑造型、建筑裝飾,、建筑色彩,、建筑陳設等角度出發(fā),探討其中蘊含的藝術,,并以此揭示禁城古建筑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推進紫禁城古建筑的保護與研究。 1 建筑布局 太和殿的建筑布局藝術,,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3個方面: (1)“皇權至上”的布局藝術,。太和殿位于紫禁城的中軸線南部?!爸小?、“南”均能體現(xiàn)封建王朝治國的皇權思想?!秴问洗呵铩ど鲃荨酚校骸肮胖跽?,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立宮,擇宮之中立廟”,,可說明“中”在營建都城,、宮室規(guī)劃的重要性?;实劬幼≡诔鞘械闹行?,寓意皇帝是真龍?zhí)熳樱实劢y(tǒng)治國家是上天的授權,,具有正統(tǒng)地位,。“中”還有“核心”的意思,,皇帝的位置居“中”,,“中”就是核心,只有核心才能涵蓋周圍或輻射周圍,,天子居中才足以象征四面一統(tǒng),,天下歸心,成為俯對大地負責之正統(tǒng)地位[6],。這種思想,,是太和殿位于紫禁城“中”部位置的重要影響因素。另從陰陽方位上講,,“南”屬于“陽”[7],,是紫禁城政治權力執(zhí)行的建筑所在方位,而太和殿位于紫禁城南部的南端,,屬于“陽中之陽”,,與太和殿至高無上的地位相符合,。不僅如此,,太和殿布局還體現(xiàn)了“九五至尊”的思想。我國古代的陽數(shù)(奇數(shù))中,,“九”最大,、“五”居中,《周易·乾》中爻辭有:“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因此,,“九五”即為皇帝的尊位,。太和殿建筑軸心距總長度為60.13米,總寬度為33.35米,,二者之比恰好為9:5,,見圖1,,該比例與“九五”吻合。由上可知,,太和殿在布局上體現(xiàn)了皇權的高度集中性,,為古代皇家建筑藝術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圖1 太和殿平面圖(單位:mm) (2)“負陰抱陽”的布局藝術,?!柏撽幈ш枴奔刺偷蠲婺隙ⅲ▓D2)。老子《道德經(jīng)》第42章有:“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意思就是世間萬物都背陰而向陽,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和諧體,。紫禁城重要宮殿建筑坐北朝南,,且在南面開設大量門窗,在北面則開設較少門窗,。這種布局形式有著地理學上的科學意義[8]:我國的黃河流域處于北半球亞熱帶季風氣候最為顯著的地區(qū),,冬季在亞洲大陸西北內部形成高氣壓,有長達數(shù)月的偏北寒風,;夏季高氣壓中心轉向東南太平洋上,,來自南方致雨的季風,使得溫度上升,、暑氣逼人,。在這種地理條件下,宮殿建筑朝正南方向最為適宜,,北側封閉以利于御寒,,而南側開設窗戶則利用陽光照射和夏季通風?!兑捉?jīng)·說卦傳》有:“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意思就是古圣先王坐北朝南而聽治天下,,面向光明的陽光而治理天下,。太和殿“負陰抱陽”的建筑朝向,屬于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實用價值,,而且體現(xiàn)了豐富的皇權藝術。 圖2 太和殿南立面 (3)“取正向心”的布局藝術,?!叭≌奔唇ㄖ季忠阅媳毕驗橹饕较颉_@主要源于我國古代工匠依據(jù)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的施工經(jīng)驗總結,,即主座朝南,,左右對稱,。“向心”即所有的次要建筑朝向主要建筑,。包括太和殿在內,,紫禁城所有的古建筑均以四合院形式為主,其主房朝向均為坐北朝南,,廂房朝向均為東西向,,面臨主房而立。如太和殿區(qū)域建筑群,,太和殿坐北朝南,,猶如君主;東西兩側建筑群錯落有致的整體造型及環(huán)繞太和殿兩側的布置,,恰恰猶如皇帝兩邊的文武百官,,向皇帝俯首稱臣,體現(xiàn)了極強的皇權至上藝術,,見圖3,。這種向心的建筑風格,不僅使得房屋的間距較小,,有利于實現(xiàn)交通的便利性,,而且能反映中國古代文化中“中為至尊”、“尚中尚大”的思想,。同時,,這種朝向布置體現(xiàn)了紫禁城古建筑在方位的統(tǒng)一性及協(xié)調性,毫無雜亂之感,。 圖3 太和殿及兩側廡房 2 建筑造型 2.1 臺基 紫禁城古建筑一般坐落在高高的臺基之上,,這樣不僅有利于建筑本身的穩(wěn)定及建筑防潮,而且能夠體現(xiàn)出宮殿建筑的高大與威嚴,。作為皇帝執(zhí)政的代表性建筑,,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臺基做法為我國古建筑臺基工藝的最高等級,,即采用三層須彌座疊加而成,,稱為“三臺”,,總高度達8.13米,見圖4,。三臺的周圈為石質須彌座,,上表皮為地磚,而核心部分則為分層夯實的灰土,。在每層須彌座上,,橫臥地栿,,地栿之上為望柱,望柱頭雕刻有云龍和鳳紋的裝飾,,望柱間安裝有欄板,,欄板上雕刻有荷葉凈瓶。每塊欄板之間的望柱作為銜接構件,,望柱與欄板的兩端鑿出溝槽狀的榫卯,,使得欄板外觀錯落有致。每段欄板的地栿下方有小的圓形排水口,,且在望柱位置伸出圓雕的龍頭,。這個石質的“龍頭”稱為排水獸,其形象為古建筑龍生九子的老六“蟲八蟲夏”,,見圖5,。太和殿三臺共有排水龍頭1142個,雨季時節(jié),,每個龍頭可產(chǎn)生良好的排水效果,,形成“千龍吐水”的奇觀[9]。而在晴天時,,陽光的照射下,,層層疊退的白石座上有上千百個清晰的龍頭投影,猶如色彩明快的水彩畫,。太和殿臺基龍頭造型的排水獸與太和殿的莊嚴華貴氛圍相融合,,使得整座建筑產(chǎn)生恢弘的藝術效果。 圖4 太和殿三臺及屋頂 圖5 太和殿三臺近照 2.2 立面 太和殿的立面尺寸符合“百尺為形”的要求,。從我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角度講,,所謂“形”,就是指建筑個體性的,、局部性的,、細節(jié)性的空間構成及對應的視覺效果[10]。我國古人非常注重在建筑上的尺度合宜,,以滿足人的生理,、心理及社會需要,而“百尺為形”的尺度規(guī)定,,則一般作為建筑單體外部空間的設計標準,,以有利于引起審美的愉悅,并臻于建筑藝術上的完善,?!鞍俪邽樾巍笔俏覈湃藢ㄖ⒚孀罴研蕾p的尺寸要求。明清時期,,1尺約為0.32米,,那么百尺(10×10尺)約為32米,。包括太和殿在內,紫禁城所有的建筑單體均基本符合“百尺為形”的設計要求,。從建筑高度角度講,,紫禁城最高的單體建筑是午門。午門是紫禁城的南大門,,是皇帝舉行迎春,、頒布歷法、受俘等儀式的場所,,其建筑連城臺的總高為37.95米,,基本上符合“百尺為形”的要求。午門以北的太和門高度僅為23.8米,。太和門以北為紫禁城內建筑等級最高,、裝飾最為豪華壯麗的建筑太和殿,其高度連同三層臺基也只有35.05米,。這樣一來,,太和殿雄偉、壯觀的外立面就能夠得到較為完美地欣賞,。 太和殿的立面造型符合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天圓地方”理念,。“天圓地方”的概念很早就在我國出現(xiàn),,其含義不可望文生義作具體形狀的理解,,即不可理解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疤靾A地方”其實指的是測天量地的方法?!疤靾A”指測天須以“圓”的度數(shù),、即圓周率來計算,古謂“三天兩地”的“三天”指的即是圓周率,;“地方”指量地須以“方”來計算,,“兩地”即“方”,指邊長乘以邊長[11],?!疤靾A地方”的測量方式在我國很早就得到了應用,如在距今5000年前的遼西紅山文化遺址中己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最早象征天地的天圓地方祭壇,。距今2000年前的我國古代數(shù)學及天文學著作《周髀算經(jīng)》提到:“萬物周事而圓方用焉,,大匠造制而規(guī)矩設焉”,,說明反反復復運用方圓做圖的比例其實是古代大匠設下的規(guī)矩,。包括紫禁城在內的古代都城,、宮殿建筑的規(guī)劃設計都是基于該理念開展的[12]?!疤靾A地方”宇宙模型的美妙之處在于,,當圓徑與其內、外方邊取簡單整數(shù)時,,近似地有“面積=周長”,,實現(xiàn)了“形”(面積)與“數(shù)”(長度)的完美統(tǒng)一[13]。方圓比例的最直接數(shù)字體現(xiàn)就是√2(根號2),。如圖6(左)所示的圓形,,其直徑為1,則其外切正方形的對角線長度為√2,。該對角線經(jīng)過巧妙的轉動,,成為了圓形的外切長方形的長邊,見圖6(右),。這種長方形的長與寬的比例為√2,,成為紫禁城諸多宮殿建筑規(guī)劃設計的重要數(shù)字。如太和殿建筑本身高度為26.10米,,而下檐柱頭位置至屋頂?shù)母叨葹?8.54米,,二者之比為26.10:18.54=1.41≈√2。從比例構圖來看,,太和殿下檐柱頂?shù)轿蓓數(shù)木嚯x為直徑,,繪制一個圓形,該圓形外切正方形的對角線旋轉至與地面垂直的角度后,,該對角線的長度恰恰為太和殿建筑的高度,,見圖7上半部分所示。不僅如此,,以太和殿建筑高度為直徑畫圓形,,則該圓形的外切正方形恰恰占據(jù)太和殿最高與最低的四個角點位置,見圖7下半部分所示,。以上說明,,太和殿立面造型是以“天圓地方”的理念為依據(jù)的。其不僅表達著紫禁城的工匠們有著“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象天法地”的規(guī)劃思想,,而且在立面上形成優(yōu)美華貴的藝術效果。 圖6 最簡單的方圓比例關系 圖7 太和殿立面方圓比例運用 2.3 屋頂 太和殿屋頂為重檐廡殿形式,,為我國古建筑屋頂?shù)燃壍淖罡咝沃?,體現(xiàn)了建筑本身的壯觀和雄偉。重檐屋頂?shù)闹饕憩F(xiàn)形式為:兩層屋檐,且屋頂包括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見圖4,。需要說明的是,“脊”是兩個坡面的交線,。如前后坡的交線稱為“正脊”,,斜坡的交線稱為“戧脊”。正脊由多層瓦件疊加而成,,在斷面上形成凸凹相間的曲線,,在立面上增加了建筑的總高,凸顯了建筑的壯觀和威嚴,。戧脊的曲線和舒展翹起的翼角給人一種飄逸向上的感覺,,笨重的大屋頂立顯輕盈,形成了中國古建筑獨有的造型特點,。這種屋頂形式,,在我國所有的古建筑屋頂類型是,等級是最高的,。太和殿屋頂由上至下坡度由陡變緩,,形成柔和優(yōu)雅的曲面,各坡面相交的脊則形成優(yōu)美光滑的曲線,,在實用上有利于防風和排水[9,14],。各脊的端部,都排放著形態(tài)各異,、秩序井然的小獸,,豐富了屋頂?shù)脑煨停鎏砹宋蓓數(shù)幕盍?。太和殿屋頂整體較高,,有利于陽光照射到屋檐下的室內空間。而屋檐在中間平直,,向兩端則逐漸起翹,,向天空延伸,猶如反宇之勢,,形成與天宇的融合之美,。太和殿屋頂為黃色的琉璃瓦,在陽光下在陽光下金光閃耀,,使得整個建筑表現(xiàn)出極其華麗而又莊嚴之美,,這種美與紫禁城宮殿的功能形成一種和諧。 太和殿屋頂造型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推山”,。推山是廡殿類古建筑的梁架的一種施工技藝,,其具體做法為:將正脊加長,,兩山面屋頂向外推出,使得兩山屋面的坡度變陡峭[15],,其立面示意見圖8,,其中上圖表示推山前,下圖表示推山后,。推山的做法使得古建筑有視覺效果明顯的曲線美,,更加凸顯雄偉和壯觀,?!巴粕健弊龇ㄔ趶T殿建筑中是非常必要的,因為該類型屋頂四面都有坡,,如果兩個相鄰的坡屋頂坡度相同,,那么戧脊(兩個斜坡的交線)在平面上的投影就是45度的直線,這樣一來,,建筑就顯得平庸,,其立面優(yōu)美的外形不能得到凸顯,使古建筑顯得平庸,。然而,,廡殿類古建筑是我國古建筑各類屋頂中建筑等級最高的,這就決定其必須有不同于其它類型屋頂?shù)男蹅ズ蛪延^,?;诖耍斆鞯墓湃瞬扇×艘环N方法,,即將山面的步架的水平尺寸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從下往上逐漸縮短。這種縮短的結果,,使得在建筑高度及總寬度不變的情況下,,前后坡端部長度增加,山面部位的長度減小,,對應的效果是前后坡屋面看起來開闊,、壯麗,而山面的坡屋面顯得更加挺拔,、雄偉,。 圖8 推山示意圖 太和殿正脊的兩端,有龍頭狀的裝飾,,稱為“正吻”,,見圖9。正吻表面飾龍紋,,龍爪騰空,,怒目張口吞住正脊,,作為整個建筑驅災避邪的鎮(zhèn)殿之物,象征著皇權的威嚴和至高無上,。正吻壓在前后兩坡及山面一坡瓦壟的交匯處,,左右有兩條戧脊與之相交,下面是有雕飾的吻座和吻下當溝,。正吻前面的龍口吞住整個正脊引出銅鎏金吻鉤并垂下鐵鏈(吻索),,鐵鏈的主要目的是固定正吻,防止其產(chǎn)生傾斜,,鐵鏈下端用索釘從瓦面上的釘孔釘入望板固定,。太和殿屋頂?shù)恼鞘亲辖侵畜w量最大的正吻,為十三個構件拼組成(不包括劍把),,連吻座,、插劍、背獸共計16件組成一份,。正吻高3. 46米,,寬2. 68米,厚0. 52米,,重4.54噸,,每兩個琉璃構件相接處都用銅鎏金的鐵釘(俗稱扒鋦子)固定把牢[16]。需要說明的是,,太和殿正吻采用劍把有著很強的寓意:太和殿怕著火,,龍可以噴水,水可以滅火,;為了不讓龍飛走,,因此用劍插在龍頭上,只露出劍把,。太和殿正吻雕刻的紋飾非常精美,,小到仔龍的鱗片、龍爪的各個關節(jié)都活靈活現(xiàn),,有很強的立體感,,體現(xiàn)出在清代時期制造建筑用琉璃構件的工藝水平的精湛。紫禁城古建筑屋頂正吻被視為神物,,制成后要派一品大員前往燒造窯廠迎接,,安裝正吻時還要焚香,行跪拜儀式,,以表敬意,。太和殿兩端的正吻,不僅點綴著建筑整體的造型之美,,而且寓意了豐富的文化藝術內涵,。 圖9 太和殿正吻 3 建筑裝飾 3.1 寶座 紫禁城現(xiàn)存做工最講究,、裝飾最華貴、等級最高,、雕鏤最精美的寶座,,應當是太和殿中陳設的髹金漆云龍紋寶座,見圖10,。它設在大殿中央七層臺階的高臺上,,后方擺設著七扇雕有云龍紋的髹金漆大屏風。它是明朝嘉靖(1522—1566)年間制作的,,材料為楠木,。寶座通高1.73米、座高0.49米,、寬1.59米,、縱深0.79米,。太和殿寶座周身雕龍髹金,,在裝飾上神圣化。寶座上部采用圈椅式椅背,,下部承托以寬闊的“須彌座”式椅座太和殿皇帝寶座上的漆金和腳踏,,設計均采用最尊貴的形式。13條金龍分布盤繞于椅背上,,其中最大的一條正龍昂首立于椅背的中央,,后背盤金龍,中格浮雕云紋和火珠,,下格透雕卷草紋,。高束腰處四面開光透雕雙龍戲珠圖案。透孔處以藍色彩地襯托,、高束腰上下刻蓮瓣紋托腮,。中間束腰飾以珠花,四面牙板及拱肩均浮雕卷草及龍頭,。寶座通體罩金箔并鑲紅藍寶石作裝飾,,極顯其尊貴。寶座后襯托以高達寬闊的雕龍髹金屏風,,周邊對稱陳列掐絲琺瑯的太平有象,、甪端、仙鶴以及香筒,、香爐等禮器,,更與前后左右六根貼金蟠龍金柱交相輝映,使整個大殿中央一派金碧輝煌,。太和殿寶座的髹金漆做法屬于最高檔次的禮制用品,。髹金漆工藝,,即用足大赤金在廣膠水中研細后,去膠晾干曬成粉末,,再用絲綿掃到打好金膠的寶座上,,然后罩一層清漆(透明漆)。從用漆方式來看寶座,,其通體貼金,,工料精良,雖歷經(jīng)年代長久,,但依舊燦爛生輝[17],。 圖10 太和殿寶座 3.2 蟠龍金柱 太和殿共有72根立柱,其中殿內明間有6根蟠龍金柱,,見圖11,。這6根金柱分為兩排,東西各3根,。每根金柱高12.7米,,直徑1.06米,點綴著著太和殿宏偉的空間,。金柱上各繪制1條巨龍,,龍身纏繞全柱,龍頭昂首張口,,似在穿云駕霧,。每根柱子的下方均繪有海水江崖紋,洶涌的海浪拍打礁石,,激起層層浪花,,烘托出巨龍的升騰磅礴氣勢。這6根金柱并非黃金鑄成的,,而是和其它立柱一樣,,均屬大木構件。與其它立柱表面飾朱紅油飾不同,,這6根蟠龍金柱在木柱外表各包鑲一層黃金,,黃金面層的金龍紋飾,由鼓凸出來的粗細不同線條組成,,既不是雕刻出來的,,又不是捏塑出來的,而是瀝粉工藝制成,,其具體做法為:用石粉加水膠調成膏狀材料,,再將材料灌入皮囊內,。皮囊一端安裝一個金屬導管,,用手擠壓皮囊,,從導管內排出材料,,附在地仗上,就形成流暢的,、鼓起的線條,,組成蟠龍圖案[18]。太和殿的6根蟠龍金柱位于大殿核心部位,不僅使大殿顯得華貴莊重,,而且凸顯出帝王所處非凡場景的藝術效果,。 圖11 太和殿蟠龍金柱 3.3 天花與藻井 天花亦稱頂棚,,一般位于古建筑殿(室)內,,是古建內用以遮蔽梁架部分的構件,。紫禁城古建的天花可分為硬天花和軟天花兩種形式,,前者以木條縱橫相交成若干格,也稱為井口開花,,每格上覆蓋木板,,天花板圓光中心常繪龍,、龍鳳、吉祥花卉等圖案,,常用于等級較高的建筑,;后者則以木格柵為骨架,滿糊麻布和紙,,上繪彩畫或用編織物,,為等級較低的天花。太和殿天花屬于硬天花做法,,見圖12,。對于每塊天花而言,其板上繪制有金色的正面龍,形象威武,;正面龍的四個岔角為五彩祥云,,襯托出龍的騰躍之勢,,見圖13,。對于整個天花而言,,其1720條龍紋彰顯出整個殿宇無比的神圣與威嚴[19],,具有強烈的皇權藝術效果,。 圖12 太和殿天花與藻井 圖13 正面龍?zhí)旎ń?/p> 太和殿寶座的上方,、天花正中有“穹然高起,,如傘如蓋”的特殊裝飾,,稱作“藻井”,見圖12,。我國古代在殿堂,、樓閣最高處作天井,,同時裝飾以荷,、菱、藕等藻類水生植物,,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希望能借以壓伏火魔的作祟[20],。太和殿藻井的功能不僅如此,,而且藻井呈傘蓋形,由細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太和殿藻井由下向上共分為3層:最下層為方井,,高0.5米,,邊長5.94米,;中為八角井,,高0.57米,邊長1.22米,;上為圓井,高0.72米,,直徑3.2米,。從構造上講,方井四周通常安置斗拱,。方井之上施用抹角枋,,正斜套方,使井口變成八角形,。正,、斜枋子在八角井外圍形成三角形或菱形的“角蟬”。角蟬亦施斗拱或雕刻花飾,,其上面蓋板做龍,、鳳雕飾。八角井內側角枋上安雕有云龍圖案的隨瓣枋,,形成圓井,。圓井周圍安裝斗拱或雕飾云龍圖案。圓井上覆蓋板,。蓋板下雕以蟠龍,,龍頭下探,口懸寶珠,。該寶珠被稱為軒轅鏡,。它是一顆銀白色大圓珠,四周環(huán)繞著六顆小珠,,含天地四方六合之意,,而軒轅為我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因此軒轅鏡又有皇帝的正統(tǒng)性的含義,。從材料組成看,,軒轅鏡實質是帶有汞鍍層的玻璃球鏡,,有多面球燈的效果,重量也很輕[21],。整個藻井制造極其精細,,全部貼兩色金,與地面的雕龍金漆寶座,、各種精致的陳設上下呼應,,與高聳的渾金蟠龍金柱相襯托,使整個大殿顯得金碧輝煌,,莊嚴肅穆,。 3.4 隔扇 隔扇是我國古代的一種門,用于分隔室內外或室內空間,。太和殿的南立面有大量隔扇,,可起到采光、通風,、分割殿內外的效果,。太和殿隔扇的隔心有精美的三交六椀欞花紋,見圖14,。這種紋飾的特點即中間的直欞,、兩邊斜欞交于一點,將立面分成六等分,,而每個等分的邊界做成菱花紋,,總體來看就像六個碗,又稱六椀,。三交六椀構造采用欞條上下扣槽,,相互套接,用直欞與斜欞相交后組成無數(shù)的等邊三角形,,每組三角形內有六瓣菱花,,使三角形相交的部分成為一朵六瓣菱花狀,三角形中間成圓形,。直欞與斜欞相交成大角60度,,整個隔心圖案形成菱花為實,孔洞為虛的圖樣效果,,給人一種規(guī)整的幾何圖錦感覺,。 圖14 太和殿隔扇 太和殿的隔扇邊挺的看面四角安裝銅制飾件,這種飾件稱為“面葉”,。面葉的作用主要包括二個方面:其一是裝飾作用,,面葉表面都有沖壓出來的裝飾紋樣,采用鍍金工藝,,與裙板,、絳環(huán)板上的金色紋飾及隔心上的金釘組合在一起,,使紅底的隔扇門顯得十分華麗,;其二是加固作用,,隔扇的邊框與抹頭相接處多加釘面葉,可防榫卯連接位置松散或歪斜[22],。太和殿面葉包括雙拐角葉,、雙人字葉做法。前者是用于隔扇的上,、下拐角處,,后者則用于隔扇中部位置的抹頭與邊挺相交的節(jié)點處,見圖15,。太和殿隔扇面葉上面沖壓云龍花紋,,稱為“鈶钑面葉”。太和殿隔扇面葉出現(xiàn)的龍紋,,也可稱云龍紋,,主要為皇家專屬使用的蛇形五爪龍,具體呈現(xiàn)出鱷頭,,鹿角,,蟒身,鷹爪,,魚鱗,,蝦眼的樣式。面葉上的龍身周圍配以祥云,,形成騰云駕霧的動態(tài),,產(chǎn)生華貴威嚴的藝術效果。 圖15 隔扇上的面葉 3.5 地面 太和殿地面磚有金磚4817塊,,其表面油潤如玉,,锃亮似鏡,堅固而又耐磨,,見圖16,。金磚,并非是用真的金子做的磚頭,,而是一種大型號的大方磚的“雅稱”,。“金磚”名稱的來源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金磚由蘇州所造,,運送至京城,,所以稱之為“京磚”,后來演變成了“金磚”,;二是金磚燒成后,,質地極為堅硬,,敲擊時會發(fā)出金屬的聲音,宛如金子一般,,故名“金磚”,;三是這種磚燒造工藝復雜,造價極為昂貴,,因而民間喚其為“金磚”,。金磚產(chǎn)地源于蘇州城北的陸慕鎮(zhèn)(原為“陸墓”鎮(zhèn),1993年更為現(xiàn)名)余窯村,,這個地方的土質源于陽澄湖底的泥,,土質細膩、含膠狀體豐富,、可塑性強,,加工制作的金磚顆粒細膩,質地致密堅硬,,表面光滑如鏡[23],。金磚在選土、制坯,、裝窯,、燒制、燒制,、窨水等工序上比普通方磚嚴格得多,,歷經(jīng)時間長達1年半。不僅如此,,燒制后的金磚必須顏色純青,,敲之聲音響亮,形狀端正,,毫無損傷,。金磚地面在鋪墁時,其工藝主要包括處理墊層,、定標高,、沖趟、樣趟,、揭趟,、澆漿、上縫,、鏟尺縫,、剎趟、打點,、墁水活,、潑墨鉆生等,,而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道工藝為“潑墨鉆生”,普通方磚地面沒有這道工序,。此墨并非書寫繪畫等所用之墨,,而是一種專供金磚地面使用的黑礬水,主要材料有:紅木,、黑礬,、煙子等。將上述材料熬制好后,,趁其熱量未消之際,分兩次潑灑或涂刷在地上,,然后進行“鉆生”,。“鉆生”即待地面完全干透后,,在地面上倒厚度約為3厘米的桐油,,使得桐油灌入磚孔中。隨后,,將生石灰摻入青灰中,,混合成與磚相近的顏色,把灰撒在地面上,,2-3天后刮去多余的灰粉,。鉆生完成后,還要進行燙蠟工作,,即用蠟烘子將石蠟烤化后使其均勻地淌在磚面上,,待蠟皮完全凝固后,用烤熱的軟布反復揉擦至光亮,,最后再以軟布沾香油擦拭數(shù)遍即可[24],。金磚苛刻的燒制及鋪墁工藝,使得太和殿金磚地面歷經(jīng)600年仍然堅硬無比,,光亮如新,,彰顯出皇家宮殿建筑大氣、豪華的裝飾藝術氛圍,。 圖16 太和殿金磚地面 4 建筑色彩 太和殿建筑色彩是體現(xiàn)其建筑藝術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原始社會時期,古人居住的建筑形式為茅草棚屋,,建筑色彩以體現(xiàn)自然功能,、材料本色為主,少有人工堆砌的色彩裝飾,,其色彩多為草,、木,、土等建筑材料的原色,建筑裝飾簡單質樸[25],。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的提高及人們審美意識的增強,,古人開始在建筑上使用紅土、白土,、蚌殼灰等有色涂料來裝飾和防護,,后來又出現(xiàn)石綠、朱砂,、赭石等顏料,。春秋時強烈的原色開始在宮殿建筑上使用,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在色彩協(xié)調運用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jīng)驗,,南北朝,隋唐時期,,宮殿,,寺廟,官式建筑多用白墻,、紅柱,,并在柱枋,斗拱上繪制彩畫,,屋頂覆蓋灰色或黑色瓦片,,以及一些琉璃瓦,屋脊則采用不同的顏色,,與后期的“剪邊”式屋頂相呼應,。真正在建筑上大量使用色彩作裝飾是到唐代時期才出現(xiàn)[26]。唐代建筑歸“禮部”所管,,建筑有了統(tǒng)一的規(guī)劃,,因此有了等級制度的劃分。附在建筑上的色彩也就成了等級和身份的象征:黃色為皇室專用,,皇宮和廟宇多采用黃,、紅色調,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素色。宋元時期的宮殿使用白石臺基,,黃綠各色的琉璃瓦屋頂,、中間采用鮮明的朱紅色墻柱門和窗,廊檐下運用金、青,、綠等色加強了建筑物陰影中色彩裝飾的冷暖對比,,這作法一直影響明清。紫禁城作為明清帝王執(zhí)政及生活的場所,,其建筑色彩亦表現(xiàn)為一種等級性,,這種等級與建筑功能表現(xiàn)為某種和諧,是紫禁城使用者心理和情感的反映[27],,并體現(xiàn)出一定的建筑藝術,。 紫禁城建筑的嚴格等級性,不僅表現(xiàn)在不同形式的建筑類別中,,而且對于單體建筑,,其部位不同,采取的色彩不同,,突出的主題也不同,,會產(chǎn)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太和殿由屋頂?shù)降孛?,其色彩的表現(xiàn)形式不同,展示出各異的色彩藝術,,說明如下: 其一,,瓦面。太和殿瓦面的顏色是黃色的,,見圖17,。《周易·坤》里有:“天玄而地黃”,。意思是宇宙是高深莫測的,,并孕育著大地。由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大地黃色的,,因而用黃色來代表“地”。另由于土地是國家的象征,,因而黃色也代表著皇帝的權力,。《周易·坤》又有:“君子黃中通里,,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fā)于事業(yè),,美之至也。”意思即君子的優(yōu)良品質好比黃色,,通達紋理,,他身居正確的位置,有著良好的身心,,有利于事業(yè)的成功,,這是最美的體現(xiàn)。由此可知,,黃色為中和之色,,是最正統(tǒng)、最美麗的顏色,,是皇權的象征,。屋頂瓦面采用黃色,寓意紫禁城的建筑為皇帝所專用,,是皇帝行使權力的場所[28],。太和殿屋頂瓦面采用黃色,寓意紫禁城的建筑為皇帝所專用,,是皇帝行使權力的場所,。 圖17 太和殿南立面局部 相比而言,平民百姓的屋頂瓦面顏色不能用黃色,,而一般用黑色,,見圖18。這種黑色的瓦面在古代稱為“布瓦”,,而平民百姓則被稱為“布衣”,。 圖18 普通建筑黑色瓦頂 其二,屋檐和天花,。屋檐主要是指額枋與斗拱,,它們的顏色是青綠色的,見圖19,。青色是藍色和綠色之間的過渡色,。綠色使人想到大自然的綠樹和綠草,給人以春回大地,、一片生機之感,。藍色則使人聯(lián)想到天空和海洋,感到天地之廣闊,、大自然之寧靜,。由此可知,青綠色給人以寧靜,、擴大空間之感,。青綠色屬于冷色調,,其在陰影中顯得空氣感強,輕盈而又遙遠,,使得厚重的屋頂給人以輕松的感覺,,而且增強了建筑的高度感和空間感。由于屋檐往外挑出,,因而在梁枋下部及斗拱部位會出現(xiàn)陰影,。采取青綠色的彩畫對上述部位進行裝飾,有利于體現(xiàn)建筑的陰柔之美,。 圖19 太和殿額枋及斗拱 太和殿的天花板顏色也以青綠色為主,,見圖12。青綠色在這里給人以安靜,、沉穩(wěn)的感覺,。同時,這種顏色可顯示出建筑空間內部的高深與寬闊,。 其三,,柱架和墻體:其顏色為紅色的,見圖20-圖21,。紅色也是太和殿的主色之一,。人類認識紅色很早,燧人氏發(fā)明鉆木取火,,火呈紅色,,自然界太陽也是紅色,其給人以希望和滿足,。考古學家在山頂洞人生活的山洞里發(fā)現(xiàn)有用紅色染的貝殼和獸牙,,判斷為人類最早的裝飾物,。這說明人類不但認識了紅色,而且還把它當作是表現(xiàn)美好的色彩了,。自古以來,,民間將紅也當作是喜慶的顏色。明清朝廷規(guī)定,,凡專送皇帝的奏章必須為紅色,,說明帝王對紅色的喜愛[27]。紅色會使人聯(lián)想起火焰,、血,、太陽,因此人們見到紅色,,會感到熱血沸騰,,感到有暖意。紅色給人充實、穩(wěn)定,、有分量的感覺,。從功能上講,墻體對建筑起到維護作用,,柱子則是支持建筑屋頂?shù)闹匾獦嫾?。可以看出,,二種構件均能起到對建筑的防御,、保護作用,其顏色采用紅色,,因而有利于體現(xiàn)陽剛之氣,,護衛(wèi)皇家建筑之意。 圖20 太和殿立柱 圖21 太和殿墻體 其四,,臺基和欄板:其顏色是白色的,,見圖22。白色是高雅,、純潔與尊貴的象征,。由于太和殿臺基欄板和望柱有著精美的龍鳳紋雕刻,因而采用潔白的漢白玉材料,,有利于突出建筑本身的高貴之處,。同時,白色的臺基與黃色的屋頂,、紅色的柱子形成鮮明的對比,,可顯示出太和殿的壯麗與高雅于一體。 圖22 太和殿前臺階 其五,,地面:太和殿地面的顏色是灰黑色的(灰色是磚的本色,,黑色為地面鋪墁快完成時在表面潑灑的黑礬水),見圖15,。從位置及功能角度上講,,太和殿地面不宜采用亮麗的色彩,因而采用具有低調特色的灰黑色,。這種顏色位于各種色調中間,,它無聲而隱退地與各種色相結合,并融合與各種色調中,,形成了很好的補色效果,。同時,與臺基欄板的白色相比,,灰黑色與白色形成鮮明色差,,使得同樣為中間色調的白色獲得了生命,。松弛的黑色和周密的白色,使得紫禁城的色彩趨于更加完美[29],。 太和殿不同部位的色彩巧妙搭配,,還體現(xiàn)為以下藝術特點:(1)色彩協(xié)調。太和殿在殿外采用紅,、黃為主的暖色,,而在殿內采取以青、綠為主的冷色,。冷暖色調的協(xié)調,,不僅有利于突出建筑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強整體外部空間的立體感,,以及建筑室內的舒適感,。另外,冷暖色調的協(xié)調運用,,使得建筑外部在陽光照射下產(chǎn)生反射效果,,而建筑內部則產(chǎn)生吸收效果,使得建筑使用者產(chǎn)生不同的視覺感受,。這樣不僅利于突出建筑的藝術之美,,而且保持了不同色彩之間的和諧。(2)色彩互補,。色彩互補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強太和殿建筑的整體形象,,突出建筑的功能,同時滿足人體視覺的平衡,。紫禁城古建筑群在一些部位巧妙地使用了色彩互補方法,。如太和殿隔扇和檻窗的采用了金色的面葉紋飾,見圖23,。金色是一種略深的黃色,,是指表面極光滑并呈現(xiàn)金屬質感的黃色物體的視覺效果。金色象征著高貴,、光榮、華貴和輝煌,。金色的實用,,有利于實現(xiàn)紅色與黃色的協(xié)調與過渡,不僅使得整個建筑產(chǎn)生流光溢彩的效果,,而且彰顯出建筑的華貴與壯麗,。(3)色彩比例。不同的顏色,,在太和殿中的比例不同,。其中,,我們可以看到,太和殿整體色彩以黃,、紅兩色為主,。這體現(xiàn)了紫禁城建筑整體的形象,即皇權的象征,。紅,、黃這兩種顏色在太和殿的大規(guī)模應用,形成了其華麗,、莊嚴與雄壯之美,。 5 建筑陳設 太和殿的建筑陳設包括殿外和殿內兩部分,是太和殿的建筑藝術品[30],。太和殿三臺南欄板前及御路,、踏跺兩側有鼎爐18座,它們不僅是國家政權的象征,,而且在舉行重要禮儀活動時產(chǎn)生云霧繚繞,,與上天合一的意境效果。太和殿殿前左側有日晷,,是利用日影計時的儀器,,是帝王統(tǒng)治天下的象征[31];殿前右側有嘉量,,其初始功能為測量容積的工具,,但在這里象征著國家的法度和權利,寓意帝王以明德臨天下,,以法度御天下,;太和殿殿前兩側對稱設鶴、霸下(見圖23,,與烏龜?shù)膮^(qū)別在于:霸下有牙齒,,烏龜沒有牙齒)各一。鶴自古以來是長壽的象征,,霸下則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二者均寓意帝王江山長久穩(wěn)固。太和殿內有甪端一對(圖24),、寶象一對,。甪端為古代想象中的神獸,能日行一萬八千里,,通曉四方語言,。有甪端護衛(wèi)在側,顯示皇帝為有道明君,,身在寶座而曉天下之事,,做到四海來朝,,八方歸順,護佑天下太平[32],。而寶象兼有護衛(wèi)君主及禮儀功能,,亦象征太平盛世象征。上述陳設,,均為建筑造型與建筑功能的完美結合,,渲染出太和殿莊嚴崇高的意境,是太和殿建筑藝術的重要體現(xiàn)方式,。 圖23 太和殿前霸下 圖24 甪端照片資料 6 結語 作為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建筑,,太和殿的建筑布局體現(xiàn)了皇權至上、負陰抱陽,、取正向心的建筑藝術,;建筑立面符合“百尺為形”、“天圓地方”的造型要求,,具有優(yōu)美華貴的藝術效果,;建筑屋頂采用正吻脊獸,點綴建筑整體之美,;殿內寶座,、蟠龍金柱、藻井,、隔扇與金磚地面,,彰顯出華貴的裝飾藝術;有序的色彩分布及大規(guī)模的黃,、紅色運用,,以體現(xiàn)皇權及護衛(wèi)皇權的藝術效果;而建筑室內外的陳設,,則是太和殿建筑藝術品的重要內容,,渲染出太和殿莊嚴的藝術氛圍。由上可知,,紫禁城古建筑具有極為豐富的建筑藝術,,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代表。 參考文獻 [1] 周乾.紫禁城古建筑防火的傳統(tǒng)方法[J].工業(yè)建筑,2019,49(4):212-214. [2] 周乾.紫禁城古建筑防雷的傳統(tǒng)方法[J].工業(yè)建筑,2019,49(5):197-200. [3] 周乾.紫禁城古建筑的傳統(tǒng)防震方法[J].工業(yè)建筑,2019,49(6):210-217. [4] 周乾.紫禁城的排水系統(tǒng)[J].工業(yè)建筑,2019,49(7):194-199. [5] 余露璐.從藝術原理視角探析建筑藝術及其特性[J].大眾文藝,2016,(06):106-107. [6] 鄭孝燮.紫禁城布局規(guī)劃淺探:中國紫禁城學會會議論文集(第一輯)[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7:25-39. [7] 洪華.紫禁城建筑的文化內涵——陰陽五行學說[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1,15(1):74-77. [8] 周乾.朱棣為何定都北京紫禁城[J].北京檔案,2017,(06):47-49. [9] 周乾.無懼風雨,,紫禁城防汛有巧思[N].科技日報,2019-07-19(008). [10] 雒倩,季翔.古代建筑中的風水理論對現(xiàn)代建筑的啟示[J].中外建筑,2018,(02):37-38. [11] 王小回.天壇建筑美與中國哲學宇宙觀[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3(1):157-161. [12] 王南.禁城宮闕 太紫圓方——北京紫禁城單體建筑之構圖比例探析[J].建筑史,2018,(02):93-128. [13] 武家璧,武旸.中國古代“天圓地方”宇宙觀及其數(shù)學模型[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4,36(2):30-37. [14] 鄭力鵬.坡屋頂研究三題[J].建筑學報,2003,(08):65-66. [15] 馬炳堅.廡殿建筑木構技術淺探[J].古建園林技術,1987,(01):22-29. [16] 王文濤.太和殿屋面工藝及琉璃構件淺析: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六輯)[C].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670-691. [17] 朱傳榮.太和殿寶座 髹金漆云龍紋寶座[J].紫禁城,2006,(04):4-13. [18] 王仲杰.太和殿內的蟠龍金柱[J].紫禁城,1983,(03):17. [19] 胡勇進,王俊臣.太和殿上龍多少[J].紫禁城,1989,(05):15-16. [20] 張淑嫻.中國古代建筑藻井裝飾的演變及其文化內涵[J].文物世界,2003,(06):35-41. [21] 曲亮,趙鵬,段鴻鶯,等.故宮藻井軒轅鏡及配件的材料與工藝分析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8,30(4):34-43. [22] 袁拯,趙鵬.故宮建筑外檐隔扇門面葉樣式研究[J].遺產(chǎn)與保護研究,2017,2(2):125-131. [23] 冀洪雪.蘇州御窯金磚及其制作技藝[J].江蘇地方志,2012,(04):8-11. [24] 劉大可.中國古建筑瓦石營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3:144-145. [25] 郭曉君,陳曉丹.中國傳統(tǒng)建筑色彩的文化意義[J].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6,34(4):37-39. [26] 楊冬.從陰陽五行哲學思想看色彩的裝飾形態(tài)[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1,(05):28-30. [27] 樓慶西.紫禁城建筑的色彩學: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一輯)[C].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7:279-283. [28] 周乾.《周易》思想對紫禁城古建筑營建的影響[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7,(03):66-71. [29] 楊春風,,萬奕汐.紫禁城建筑色彩交響詩: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三輯)[C].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319-325. [30] 茹競華.紫禁城室外陳設 園林植物[J].紫禁城,2002,(04):8-15. [31] 王子林.太和殿前的嘉量與日晷——皇帝駕御宇宙時空的象征[J].紫禁城,1998,(01):13-15. [32] 劉益明.裝飾藝術中的瑞獸“甪端”形象探研[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4(2):145-147. (古有賢者之鄉(xiāng)免瘟疫擴散寧死不走,,今有武漢壯士斷腕保家國平安,。與武漢人民在一起?。?/p> |
|
來自: 昵稱37581541 > 《故宮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