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醫(yī)世界 慢性腎臟病的臨床表現(xiàn),,除了水腫、乏力,、畏寒怕冷等陽虛證癥狀外,。 因陽虛陰寒內(nèi)盛,格陽于外,,虛陽浮越,,還會出現(xiàn)口舌生瘡、 咽痛,、頭痛,、失眠等癥狀。 然而,,此類癥狀在慢性腎臟病的辨證過程中,,常被忽略或錯辨。 李建民教授在辨治慢性腎臟病的過程中,,對于浮陽癥狀辨識經(jīng)驗豐富,。 且十分注重臨床證候與舌象偶聯(lián)的辨識,臨床收效甚佳,。 01 慢性腎臟病 定義:慢性腎臟病是年老久病后,,腎氣虧虛,氣化失司,,水濕痰濁等病理產(chǎn)物堆積于腎絡,。 導致腎絡瘀痹,氣虛久則涉陽,,腎陽虧虛,,水濕痰濁內(nèi)生,或見有形實邪,、無形毒熱循經(jīng)入腎絡,,與內(nèi)生水濕痰濁互結,致腎絡瘀痹,,從而導致慢性腎臟病,。 辨證: 若慢性腎臟病患者表現(xiàn)出下肢浮腫,膝下發(fā)涼,、怕冷,、夜尿增多等一派陽虛癥狀。 但是有部分患者還兼有心煩,、失眠,、口舌生瘡、 咽喉腫痛等熱象,。 此時這種熱象便是腎陽虛衰于里,,陰寒內(nèi)盛,不能潛陽,,虛弱的陽氣被隔拒于外,。 因為陽氣性溫質(zhì)輕,隔拒于外的虛陽便會趨于向上,,這部分向上的陽氣即浮陽,。 浮陽上擾上焦,便會有心煩,、面赤,、口干等虛熱之象。 02 浮陽的辨證論治 浮陽辨證:慢性腎臟病浮陽證候的組成包含了--腎陽虛或脾腎陽虛證候及上焦陰傷或虛火之象,。 1.脾腎陽虛之本虛癥狀,。 主要表現(xiàn):下肢浮腫,畏寒怕冷,,雙下肢發(fā)涼,、怕冷,腰酸膝軟,,性欲淡漠,,小便清長,、夜尿多,大便稀溏,。 2.上焦虛火或陰傷之象,。 主要表現(xiàn):心煩胸悶,口干,,口舌生瘡,,咽痛、牙齦腫痛,,或有胸前背后汗出等,。 3.浮陽上擾心神,或肺,。 主要表現(xiàn):心悸,、心煩、胸痛,,失眠,,或久咳不愈等。 4.浮陽上擾清竅,。 主要表現(xiàn):頭痛,、頭暈、耳鳴等,。 5.舌脈表現(xiàn):舌胖厚中有直溝,,邊有齒痕,苔白滑潤,,脈沉遲,,或細數(shù),右側尺部尤甚,。 6.癥狀分析: (1).肢體浮腫:脾腎陽虛,,腎失于氣化,脾失于運化,,水液不化,,內(nèi)生水濕,泛溢肌表則見肢體浮腫,。 (2).胸腔積液:至慢性腎臟病后期,,陽虛較甚,水濕外滲則可見胸腔積液,、腹腔積液或心包積液等,。 (3).肢體發(fā)涼:陽虛失于溫煦,則見怕冷,肢體發(fā)涼,,對于雙下肢發(fā)涼,、怕冷,越往上陽虛越重,。 (4).腹瀉便溏:脾腎陽虛,,火不暖土,,水谷不化,,便會有腹瀉便溏,甚則有五更作泄,,完谷不化,。 (5).浮陽上擾:脾腎陽衰,陰寒內(nèi)盛,,虛陽被格而上浮,,浮陽上擾胸膈。 氣機不暢則見胸悶,。 上擾心神則見心煩,、失眠或多夢。 上擾清竅則見頭暈,、耳鳴或頭痛等癥狀,。 (6).口舌生瘡:浮陽上犯,上焦陰液受損,,會出現(xiàn)口干,,口舌生瘡、咽痛,、牙齦痛等虛火癥狀,。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口舌生瘡必然有創(chuàng)面色白,,疼痛不甚,,久不愈合的特點。 而且此時若口渴也是喜飲熱飲或不欲飲水,。 在《醫(yī)理真?zhèn)鳌肪硪谎裕邯毑凰急驹搓幨㈥柼?,今不扶其陽,而更滋其陰,,實不啻雪地加霜,,非醫(yī)中之庸手乎? 余亦每見虛火上沖等癥,,病人多喜飲熱湯,,冷物全不受者,即此更足證滋陰之誤矣,。 這里便是強調(diào)浮陽之火與陰虛火旺相鑒別的重要性,。 慢性腎臟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 主要癥狀表現(xiàn):咳嗽氣喘、不能平臥,、動則喘甚,,心慌氣短,全身水腫按之如泥,,腰膝冷痛,,精神萎靡,胸前汗出,。 舌體胖大齒痕,,可見陽虛溝,苔薄白或白膩,。 舌體滑潤有涎的時候,,便是陽虛內(nèi)寒,浮陽上越,,攜水上擾,,且脾腎陽虛,肺脾腎不能制約水濕,,導致水濕泛濫,,泛溢肌膚則見全身水腫,以下肢和腰骶部為重,。 浮陽攜水上擾心胸則見心悸氣短,、咳喘不得臥。 關于舌苔的辨識,,對于兼有濕熱證候時意義較大,。 李建民教授經(jīng)驗: 若見顆粒狀舌苔,或到舌尖散在紅點,,便可以辨證為濕熱證,。 若舌苔兩邊邊色白,中間偏黃,,是謂之有化熱傾向,,但是不管如何,這種情況下必然是濕重于熱的,。 03 慢性腎功能衰竭并痹證 患者某,,男,58歲,。 初診:2017年3月10日,。 主訴:四肢感覺異常半年余,患者于北京某三甲醫(yī)院腎內(nèi)科維持性血液透析1年。 近期半年出現(xiàn)四肢麻木,,如針刺樣改變,,以下肢為重,見風加重,,怕熱出汗,,汗出為上半身為重。 飲食欠佳,,睡眠差,,小便量少,大便每天1次,、出頭干,、頻頻如廁不得解,。 舌體胖厚,,舌尖稍紅,中有直溝,,邊有瘀斑,,苔白膩,脈沉細而弱,。 西醫(yī)診斷:尿毒癥性周圍神經(jīng)損害,。 中醫(yī)診斷:慢性腎衰竭并痹證。 辨證:脾腎陽虛,、虛陽浮越,、虛寒血凝。 處方: 制附子(先煎)12g,、鹿角膠(烊化)15g,、 鱉甲(先煎)15g、桂枝20g,、熟地黃40g,、 生白術60g、肉蓯蓉30g,、防風20g,、 秦艽20g、知母15g,,7劑,。 以上均為中藥顆粒劑,每劑2包,,早晚各1包,,水沖服,每包200mL左右。 二診:2017年3月18日,。 患者下肢麻木感緩解,、大便得通,怕熱出汗,、睡眠等癥狀好轉(zhuǎn),。 予以制附子加量至20g、加白芍20g,,甘寒養(yǎng)陰,,取真武湯附子配白芍之義,藥性相濟,,而制約附子之燥性,,7劑繼續(xù)服用。 三診:2017年3月25日,,繼服上方7劑,。 四診:2017年 4月1日。 后患者即感肢體麻木癥狀明顯好轉(zhuǎn),,怕熱汗出不明顯,,大便通暢調(diào)和,甚是歡喜,。 醫(yī)案按語 該患者為老年男性,,本身陽氣虛衰,加之久病沉珂,,脾腎陽虛,,陰寒內(nèi)盛,失于陽氣推動則氣血運行不暢,,便會導致肢體麻木,,血行不暢。 瘀滯局部,,則見針刺樣改變,。 此時大便難解,但并不干,,甚至出頭干,、后續(xù)不成形,這是陽氣虛大腸傳導失去動力導致的,。 腎陽虛氣化失司,,小便不利。 汗出是由于脾腎陽衰,、 陰寒內(nèi)盛,,格陽于上,,浮陽上浮蒸騰津液的表現(xiàn),故汗出主要見于上半身,,浮陽上擾心神則見失眠,。 同樣的,李建民教授十分重視舌診,。 該患者舌胖厚為氣虛之象,,邊有瘀斑及中有直溝均是陽虛之象。 且“陽虛溝”的特點是如刀背印成,,中間的直鉤一般沒有分叉,。 苔白膩是脾陽虛運化無力,水濕內(nèi)聚的反映,。 用藥分析: 李建民教授針對,,腎陽虛衰于下而無下肢浮腫者選方《傷寒雜病論》的天雄散。 在這里李建民教授將龍骨用鱉甲替代,,下潛之力更佳,。 符合葉天士手法:浮陽已候當以甲類潛之。 針對陽虛大腸傳導失司的大便難,,選方暖陽湯以溫陽通便,。 予以大劑量熟地填精益髓,取自張景岳:善補陰者,,必陽中求陰,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補陽時除了使用溫腎助陽之藥外,,于陰中求陽,必使陽氣緩生有源,。 防風,、秦艽為風藥之潤劑,平和且通經(jīng)絡之風,。 在辨治浮陽的過程中要注意3點: 一,、注意浮陽與實火、陰火的區(qū)別,。 相同: 癥狀上面三者均可表現(xiàn)出口舌生瘡,,咽痛,頭痛,,頭暈,,頭重等,或有口鼻干等表現(xiàn),。 不同: 全身癥狀表現(xiàn)不同,。 浮陽下口瘡:瘡面色白無痛,,遷延日久,兼有下肢浮腫,,冷痛,,大便溏稀等。 實火的口瘡:多是紅腫熱痛明顯,,還可見頭脹痛,,或兼有發(fā)熱等。 陰火的瘡面:多是色暗紅微痛,,兼失眠心煩,,五心煩熱等癥狀。 李建民教授尤其注重舌象的辨識: 浮陽的舌象多表現(xiàn)為舌胖大,、齒痕,,邊有瘀斑,苔薄白或膩,,苔面水滑,。 實火的舌象多見舌紅,舌尖部位多見散在紅點,,苔黃或苔面干燥,。 陰火的舌象可見舌體瘦小,色紅,,苔少或光剝,。 在全身癥狀表現(xiàn)的基礎上,李建民教授多以舌象表現(xiàn)來確定核心病機,,再相應處方用藥,,效果顯著。 二,、注意浮陽兼有濕熱的時候多是濕重于熱,。 癥狀表現(xiàn):為下肢浮腫,乏力,,困倦,,頭重,或有頭痛頭暈,,腹脹,,大便黏滯不爽,或有口瘡,、咽痛,。 舌象表現(xiàn):舌胖大、齒痕,,邊有瘀斑,,苔白膩或呈顆粒狀,,或夾有黃色,或見舌尖部苔面偏干,。 病機本質(zhì):其病機本質(zhì)為脾腎陽虛,,虛陽浮越,兼有濕熱,。 因濕熱在脾腎陽氣俱虛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且熱是濕瘀而化,故其熱象不顯著,,從濕熱來看便是濕重于熱,。 三、注意梳理氣機,。 因為慢性腎臟病以脾腎虧虛為本,,屬于三陰病的范疇,腎為先天之本,,其所藏精氣化生為人體的元氣,。 脾胃為后天之本,其所化生的谷氣充養(yǎng)全身,,均是人體之氣的重要組成部分,。 故脾腎虧虛必導致氣的運動失調(diào),若出現(xiàn)脅肋部或腹部脹痛,,或走竄疼痛,。 應重視梳理少陰氣機,合方四逆散,,因為三陰病梳理氣機選方首選四逆散,。 李建民教授臨床辨治疾病十分注意舌診. 舌質(zhì)反應全身氣血陰陽的盛衰,舌苔反映胃氣的盛衰,,是辨證論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和李建民教授學習,,每次都會收獲不同的知識,,每次都會有不同的體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