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我逝去的年味 過了臘月八,,年味愈加濃厚了,,二五八的逢集,街道上人越來越擠年貨越來越多,,吆喝叫賣聲此起彼伏,,有的喊“姜黃白礬臨洮香”有的喊“誰要一個不費油的瓦燈”還有的喊“吃一個想八個的柿子誰要”......,。集市上賣年畫的總是擺在順街道的墻角邊,年畫在我們這兒叫做“畫兒”,,把電影戲曲里面一個個精彩的鏡頭印成圖片下面再配上文字,,過年時把“畫兒”貼在用報紙糊好的墻上特別有氣氛。哪些年畫的名字有的我現(xiàn)在還記得什么《七劍下天山》啦《四猛八大錘》啦《天仙配》啦,。我從擺年畫的一個攤子蹲到另一個攤子上,,像看連環(huán)畫一樣把這些故事從頭看到尾,,覺得很愜意,。 小年祭灶神,小年之前家家打掃衛(wèi)生收拾屋子稱謂“掃霉”,,用街上買來的報紙將屋內(nèi)裱糊一新,。尕爸糊墻的手藝是一流的,他站在桌子上,,兩膝蓋之間夾一把笤帚,,從別人手里接過一張刷了漿糊的報紙,一端固定在接茬上后“噗”的一吹整張報紙就穩(wěn)穩(wěn)的粘到頂棚或墻上了,,然后迅速拿起笤帚“哧哧”兩刷報紙便平平展展的貼在墻上了,。待墻面糊好后,尕爸再沿炕邊貼上一道淡藍色印有菱形圖案的墻圍紙,,墻面正中貼上年畫,,一下子屋內(nèi)顯得那么亮堂,那么寬敞,,我永遠記得它那散發(fā)著淡淡的油墨的氣味,。三年前我給一個朋友幫忙拆他家的三間廢棄的土房,一打開門,,屋內(nèi)的陳設恍若從前,,正堂支的是漆的通紅的裝糧食的大柜,正上方墻上掛一副“松鶴同春”的中堂,,用單墻隔開的兩面屋子的大炕下面鋪席上面鋪氈,,炕的一頭安放的是奶奶輩出嫁時的嫁妝,一組油黑油黑的板箱,,兩邊的墻上的年畫被煙熏的發(fā)黑發(fā)黃,,木制帶格子的被稱為虎張口的窗子上面剪紙窗花顏色還在。這間屋封存了太多的兒時的回憶,,當年爺爺奶奶就是盤腿坐在這樣的大炕上煮罐罐茶的,,大炕火盆上青煙滾滾,他們的兒子們站在炕沿邊恭敬的添材添水,,他們的孫子在炕上翻跟頭打滾,,有的把小腳丫伸進爺爺?shù)难蚱ひ\下取暖,,一盅油茶未燒開就被小家伙們占走。 一過正月初一,,就開始拜年了,,所謂初一不出門,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親朋,,初七八拜干大。拜年時我們這些娃們是會派上大用場的,,娃們腿腳麻利又不耽誤時間,,像我拜年就直奔主題,到親戚家磕了頭行了禮便一言不發(fā)不吃不喝,,長輩們硬是把一雙筷子遞不到手里,,如此再三,長輩們?nèi)粲兴?,從衣兜里摸出一張藍汪汪展展新的五角錢盤纏,,我接過錢立馬走人,攔也攔不住,。那些年我們這幫小將還要在四爸和尕爸的帶領下給鄉(xiāng)下的舅爺拜年,,從天蒙蒙亮開始行動到大舅爺家時,大舅婆正坐在糊著窗花的窗子前曬太陽,,看著我們進來,,立即迎上來,嘴里一個勁的說:“我滴娃們走乏啦”,,“我滴娃們凍啦”,,“我滴娃們趕快進屋”。 四爸和尕爸進了屋跪在地上提高嗓門喊:“阿舅給你磕頭昂,,妗子給你磕頭昂”,,我們也趕緊跪下嘴里含糊不清的念叨著。有一次大舅爺知道我們要來到半路去接,,誰知我們走了捷路,,等我們坐了好一會才氣喘吁吁的折回家,尕爸見了舅爺一本正經(jīng)的說“阿舅,,您不在,,娃們可把頭磕著放哈了”大舅爺哈哈大笑,皮襖差點掉地上了,?!版毓穫冞€沒大竹籠子高木,咋就跑起來舅爺都追不上呢!”大舅爺樂觀開朗且精力旺盛,,我曾見過大舅爺喝高興了和他的幾個孫子拌跤撒歡的場面,,大舅爺?shù)幕疖囶^的皮帽子在雪地里滾的老遠,。等我們坐好熱氣騰騰的肉便端上來了,大舅婆性格豪爽,,但茶飯出了名的粗糙,,但在我看來別有一番風味,她常將雞肉豬腿肉剁成大塊在大鍋里倒上清水煮熟,,然后撈在鐵盤里端上來,,吃的時候掌在手里再撒上一撮鹽和花椒面,這一點與尕舅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尕舅婆用夏天晾好的干黃花菜,,干白菜,干蕨菜分別墊在暖鍋子的底層,,面子上整整齊齊的碼上烙好的寬窄一致薄厚相同的豆腐片,、肘子肉片和排骨塊等,,再撒上蔥絲蒜末,,澆上雞湯蓋上蓋兒后,砂制的暖鍋在木炭文火的煨烤下,,味道一點一點從鍋子縫兒里滲出,,等煮好打開蓋,被擺放的猶如磨盤紋路般各樣食材香氣都飄到大門外了,。尕舅婆勤勞麻利,,在我眼里她總是那么一絲不茍的對待生活。每天清晨,,尕舅婆輕快的小碎步會踏遍房前屋后,,上房灶房,因為起床第一件事就要給尕舅爺在火盆上架上一籠火,,然后壺里灌滿水,,茶罐里下上茶,自此尕舅爺新一天的生活便從一盅盅罐罐茶開始了,。坐在炕上的尕舅爺就像一座山,,他會冷不防喊一聲尕舅婆的小名說“三女子,沒材了”,,尕舅婆給火盆上添上材,,一會兒又喊:“三女子,沒水了”尕舅婆又給壺里添上水,,火盆上火星濺到氈上了,,又喊:“三女子,氈著了”,,尕舅婆兩把面手端一瓢水迅速從灶房跑出,,澆滅了炕上的火星,。就這樣尕舅爺懶了一輩子,他的女人三女子也侍候了他一輩子,。幾年后尕舅婆去世了,,不久尕舅爺爺跟著她走了。 正月初八清早,,戲場大院鼓聲震天,,理川的馬社火開始了,馬社火由四五歲的小男孩扮上戲中人物上街,,社火經(jīng)過之處家家戶戶爭相鳴放炮燒香,,迎神接福。馬社火最興盛時,,光馬匹就有四五十匹,,一本《回荊州》所有角色裝扮完還再加一本《趙飛搬兵》,真正沒服裝道具的只能騎在馬上跟社火轉一圈以圖吉利,。對于方圓有著四五萬人口的理川,,這幾天絕對人滿為患。除了馬社火還有大人們組成的地社火,,他們隨便用油彩在臉上涂涂抹抹,,有頭頂羊肚子手巾身穿大襟衣裳的,有頭戴禮帽身穿馬褂的,,只要鞭炮一響他們就連蹦帶跳,,所以也叫地蹦子。地蹦子有的扶犁抬斗,,斗內(nèi)裝滿黃土,,走在哪里黃土撒在哪里,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一子歸地,,萬子歸倉;有的手持算盤算珠撥的嗶嗶響,象征來年生意興隆,,八方來財,。走在社火隊伍前面的除了地蹦子外,還有“鐵興子”,,就是在四輪車車廂綁上用鋼管焊好的三四米高的鋼管架,,小孩化了妝,頭戴師盔雉雞翎,,身穿硬靠箭壺衣,,扛槍佩劍,站在上面的鋼架頂上,,個個氣宇軒昂,,雄姿勃勃,。 戲場大院的一面羊皮大鼓,需要一個成年人盡量背負才行,,一對草帽大的銅鈸和鼓棒總是被人搶的不亦樂乎,。鼓是整個社火場面的主旋律,因此,,敲打很有學問,,什么緊跑,什么慢走,,什么鳳凰三點頭啦都有講究,。有些人搶到鼓棒興頭上還要唱一曲,節(jié)奏大概是:鼓鈸齊鳴,,咚咚咚一通緊敲后,,咚的一點收住,然后唱的人扯起尖利的嗓子開始唱:“一顆子一條澗平貴西涼招姻緣,,三杯酒灌醉了女代戰(zhàn)(依煙),,(哎)四盜令箭出三關;兩顆子成一雙千里路送趙玄郎,,蟠龍棍斜搭在馬鞍上(依煙),,(哎)錦娘在馬上淚汪汪,,三顆子三桃園董卓要謀漢江山,,王司徒定下美人計(依煙),(哎)鳳儀亭呂布戲貂蟬……”唱詞粗獷豪放,,民間歷史感厚重,。有時唱的人嘴一打滑,唱詞就不那么雅致了,,給人的感覺就像豬大腸未洗凈的一樣,,比如這句:“大姐黑嗎二姐黑拉到三姐前比顏色,三姐放了個酥酥屁(依煙),,(哎)吹了二姐的一臉灰,。”隨著人群一陣哄笑,,此人早被擠出人堆,,鼓棒也不在他的手里。 鬧社火的高潮集中在正月十三至十五元宵節(jié)間,,這幾天晚上五路社火全部上街,,人們把社火接到家里,在寬闊的院子里舞龍耍獅,,唱掌燈,,跑旱船,。屋外鏗鏘的鼓聲與屋內(nèi)婉約的弦索聲、劃拳行令聲交織在一起,,有一種說不上的和諧感,。期間最具代表性的一道菜稱為“理川酒碟子”,用細胡蘿卜絲墊在盤子里,,面子上整齊的擺上統(tǒng)一切成二指寬的燜子,、排骨、凍凍,、香腸,,理川勤勞的女人們竭力將酒碟子做成麥垛的形狀,預示來年五谷豐登,,悶一口酒再夾一口澆了醋的胡蘿卜絲,,酸爽脆香,簡直絕了,。 唱戲是從正月初十開始的,,一直的正月二十結束,由理川業(yè)余秦劇團負責演出,,說業(yè)余還真業(yè)余,,有時演員在臺前唱,幕后就有人捧著戲本提醒,,幕布不小心一撩,,幕后的那位就會連滾帶爬顯得很狼狽。劇團說正規(guī)也還正規(guī),,臘月八就開始請師父教戲,,有時一句臺詞接不上,另一個會拂袖而去,,從此罷演,。 搭角子,混鍋子,,此話一點不假,。劇團演出時,上下街十六社的人們會裝上暖鍋,,用木制的掌盤抬上八個炕炕,,八個哈叉(一種油炸的饃饃),八雙紅筷子,,送到后臺等演出結束時演員們吃,。據(jù)傳,有一年演《古城會》,為關公斬蔡陽的折子戲,,出演關公的是下街的包二爺,,幾番拖刀之計用罷才發(fā)現(xiàn)蔡陽是不死之身,蔡陽的扮演者系酒后演出,,一切動作情節(jié)均超越了套路,,就這樣兩人在臺前幕后出出進進多少回合下來,眼看著后臺的暖鍋的面子被一干演員人等揭了個差不多,,這邊的蔡陽還沒完沒了的追著打,,此時的包二爺心急火燎,思量再三,,索性十零不如一總,,斷喝一聲后,但見青龍偃月刀嘩啦啦寒光一閃,,關二爺親自將自己斬于馬下,,然后趕緊落幕……。 笑傳畢竟是笑傳,,但當八九口暖鍋擺在后臺,,那情景確實壯觀,那些在炭火烘烤下的暖鍋正散著醇香的肉味,,那些在炭火烘烤下的暖鍋湯汁兀自咕嘟咕嘟的煮著,,有些湯汁已從鍋壁流出來撲滋撲滋的響,那種誘惑皇帝也受不了,。 現(xiàn)在只要想起那些年的那些肉菜,,那些程序考究的食材,那些干野菜,,那些酒碟子,,那些燜子時我都要狠狠的咽上一口唾沫。我曾有時和妻子探討,,現(xiàn)在做飯雞鴨魚肉樣樣皆有,烹飪起來更是大把大把的放調料,,為什么總吃不出當年的感覺呢,?也許少了當年的那份煙火氣,也許少了當年的那些人,,也許少了當時的那種儀式感,,也許時過境遷境界根本就不在那個層次,也許……,,也許這種年味永遠也找不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