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歷史春秋網(wǎng) (ID:lishichunqiu2012) 作者:陸棄】 北魏自公元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重建代國開始,,到公元534年分裂為東、西魏,,持續(xù)了近一百五十年國運,。其中孝文帝當權(quán)時實行了全面的漢化改革,為北魏的國力提升及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融合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然后,,孝文帝改革后僅僅35年,北魏就滅亡了,,難道是北魏全盤漢化造成了國家的滅亡嗎,? 馮太后是孝文帝漢化改革的“第一推手”提起孝文帝改革,不能不提起一位重量級的人物,,孝文帝的祖母馮太后,。這位馮太后乃皇族之女,南北朝時,,馮跋建立北燕政權(quán),,馮太后乃遼西郡公馮朗之女,身份尊貴,。后嫁與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冊封為皇后。文成帝拓跋浚與李氏生的孩子拓跋弘被立為太子,,按照當時“子立母死”的習(xí)俗,,李氏被賜死,撫養(yǎng)拓跋弘的重任便落到馮氏的身上,。馮氏與文成帝度過了將近十年的美好日子,,“有君人之度”的文成帝卻英年早逝,年僅25歲,。年僅12歲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為獻文帝。由于獻文帝歲數(shù)小,,皇太后馮氏垂簾聽政,,開始了她在北魏馳騁數(shù)十年的政治生涯。 馮太后出生皇族,長在宮中,,環(huán)境造就了她有極強的政治手腕,,一旦賦予她巨大的權(quán)力,暴發(fā)出的威力令人生畏,。首先,,她解決了試圖陰謀篡位的太原王、車騎大將軍乙渾,,夷其三族,,隨后宣布自己臨朝稱制。馮太后的手段是毒辣的,,不管是誰妨礙了她的政治權(quán)力,,都會毫不留情地予以打擊,哪怕是自己的兒子,。當她察覺獻文帝親政后威脅到了她的政治地位時,,果斷地逼迫獻文帝禪位給太子,并最終殺害了獻文帝,。孝文帝即位后,,因為年幼,馮太后二度臨朝稱制,,時間長太十四年,,直到她去世。 馮太后 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里,,馮太后施行了大量的改革。孝文帝前期的改革,,實際上馮太后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未改革前,鮮卑貴族們實行落后的以掠奪為主的財富分配方式,,也就是說,,依靠戰(zhàn)爭搶得財富。馮太后仿效兩漢魏晉舊制主持了“班俸祿”詔書,,對于朝廷官員采用“發(fā)工資”的辦法,。朝廷發(fā)放俸祿,如果再掠奪貪污,,“貪贓滿一匹者,,處死”;其次,,馮太后主持施行“均田令”,,這個辦法對于漢族不算什么,但對于鮮卑族來說就是個新生事物,國家將無主的荒田以政府的名義按人口分授給農(nóng)民,,使游牧民族轉(zhuǎn)變?yōu)檗r(nóng)耕民族,;馮太后主持的第三個改革是施行“三長制”,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五里為一黨,三長制的施行利于清查戶口,,收取賦稅,;除此之外,馮太后還大興儒法教育之風(fēng),,禁斷卜筮,、讖緯之學(xué),為孝文帝親政后全面“漢化”打下良好基礎(chǔ),。 孝文帝的徹底改革將鮮卑人變成了“漢人”孝文帝與他的父親相比,,是一個更睿智的皇帝,為了避免被馮太后害死,,他采取了恭順的態(tài)度,,與馮太后并稱“二圣”,響應(yīng)改革,。再者,,他對于馮太后的宮闈密事,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tài)度,,不讓馮太后抓住自己的“小辮子”,。馮太后臨朝稱制,孝文帝采取不參與朝政,,凡事秉承太后旨意的態(tài)度,。非但如此,孝文帝還對馮太后畢恭畢敬,,絲毫不顧及馮太后的殺父之仇,,這才躲過了滅頂之災(zāi)。直到馮太后壽終正寢后,,孝文帝才得以真正親政,,大刀闊斧地進行漢化改革。 孝文帝大刀闊斧地進行漢化改革 雖然孝文帝對于馮太后表現(xiàn)出恭順的態(tài)度,,但這并不代表他是一個傀儡性的人物,,他只是在等待時機罷了。這一方面是為了保命,,另一方面也是馮太后對他有養(yǎng)育之恩,。馮太后死后,,孝文帝大哭三日,表達了他對馮太后的真實感情,。而且,,孝文帝全面繼承并發(fā)展了馮太后的改革路線,比馮太后更加徹底地進行了漢化改革,。具體改革措施為: 第一,,遷都。孝文帝破除重重阻力,,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孝文帝遷都遇到很大阻力,他不得不假借打擊南方蕭齊的名義,,率大軍向南方進發(fā),,三十萬大軍來到洛陽,使在平城不走的原鮮卑貴族不得不尊從孝文帝遷都的決定,。遷都使鮮卑人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從平城轉(zhuǎn)到了洛陽,,這里原是漢人的古都,,有利于鮮卑漢化;第二,,革俗,。孝文帝下令所有鮮卑人改變民族習(xí)慣,如改胡服為漢服,,改說鮮卑語為漢語,,改鮮卑姓氏為漢姓,鼓勵鮮卑人與漢人通婚,,改入住洛陽的鮮卑人籍貫為洛陽,,死于洛陽的鮮卑人就地掩埋,不準運回原地,。第三,,變制,。朝廷的制度,,一律參照兩漢魏晉制度進行改革,并重用劉芳,、李彪,、崔光、邢巒,、李沖,、王肅,、高閭、宋弁等漢族大臣,。孝文帝的改革非常徹底,,對于不尊從漢化改革的鮮卑人,孝文帝進行堅決打擊,,從而使得鮮卑民族與漢族得到極大的融合,,史稱“孝文帝中興”。 北魏滅亡的三個原因,,不能歸結(jié)于“漢化”孝文帝雖然大張其鼓地進行漢化改革,,但實際上這一改革僅僅進行了近十年時間。因為孝文帝親政九年多便英年早逝了,,享壽33歲,。而在孝文帝去世三十五年后,北魏就滅亡了,。很多專家說北魏滅亡是孝文帝漢化改革的原因,,其實不能簡單地這樣歸納。首先來說,,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是強力推進的,并不是所有鮮卑人從內(nèi)心里贊同并服從的,。因此,,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使鮮卑人分裂成為兩大勢力,一派是同意漢化改革派,,一派是反對漢化改革派,。孝文帝去世二十五年后,爆發(fā)了六鎮(zhèn)之亂,,而六鎮(zhèn)之亂的主體,,就是反對漢化的鮮卑人。兩派鮮卑人勢力刀兵相見,,極大地削弱了鮮卑人的力量,。 北魏滅亡的三個原因,不能歸結(jié)于“漢化” 北魏滅亡的第二個原因,,還在于孝文帝死后,,北魏再也沒有出現(xiàn)象他一樣的雄主。宣武帝元恪雖鞏固了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但他崇信佛教,,取消“子貴母死”制度,造成外戚高肇專權(quán),,朝政昏暗,;繼位的孝明帝元詡執(zhí)政時,,母后胡氏擅權(quán)亂政,朝廷土崩瓦解,,元詡密詔爾朱榮勤王泄露,,反招致胡后報復(fù)被殺,年僅十九歲,;即位的孝莊帝元子悠是權(quán)臣爾朱榮所立,,爾朱榮發(fā)動河陰之變,殺死胡太后,、小皇帝元釗和丞相元雍,、新帝兄弟元劭、元子正等儲王宗室大臣兩千多人,,成為當時最大的權(quán)臣,,而元子攸不甘心做漢獻帝之類的皇帝,奮起反擊,,親自動手殺了爾朱榮及其子,。爾朱余黨勢大,元子攸啟用了黑社會團伙高乾,、高昂兄弟對付爾朱派余黨,,北魏的江山成為一個很大的戰(zhàn)場。最后洛陽淪陷,,元子攸竟被爾朱兆生擒勒死,。隨后天下大亂,隨后即位的節(jié)閔帝元恭,、孝武帝元修皆是傀儡皇帝,,元恭被高歡毒死,元修被宇文泰毒殺,。 北魏滅亡的第三個原因是孝文帝改革時忽略了代北邊境之地的管理,,而把經(jīng)營國家的重心放在了南面,而孝文帝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討伐蕭齊又遭遇了失敗,。這樣,,南面面臨大敵,北面又有爾朱氏的崛起,,最終使皇帝失去了統(tǒng)治全國的權(quán)力,。(陸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