籀文 籀文是古代漢字的一種書體,,因見于《史籀篇》,,故稱“籀文”,又稱為“大篆”,?!妒肤ζ肥侵袊糯钤缫娪谖墨I著錄的一部字書。班固《漢書·藝文志》,、許慎《說文解字》均認為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作,,原有15篇,現(xiàn)存于《說文解字》的有223字,。 籀文出現(xiàn)于西周晚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流行于秦國。籀文字體與秦篆相近,,而字形構形多重疊,。籀文的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隋唐之際,,在天興縣(今陜西鳳翔)發(fā)現(xiàn)了10個石碣,,有些像鼓,起名為“石鼓”,。每個石鼓上都刻著一首詩,。這些石鼓文刻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是流傳至今中國最早的刻石文字。 北宋嘉祐,、治平年間,,先后在不同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3塊刻字石頭,名為《告巫咸文》,、《告大沈厥湫文》,、《告亞駝文》,內(nèi)容都是秦王詛咒楚王,,后人稱之為“詛楚文”,,作于秦惠王或秦昭王時。 《石鼓文》《詛楚文》皆戰(zhàn)國中期秦國作品,,兩者皆屬大篆,,其中絕大部分和小篆字體相同。 六國文字 六國文字,,即秦國以外的東方六國文字,,又稱“六國古文”。六國指的是齊,、楚,、燕、韓,、趙,、魏。戰(zhàn)國時期,,書寫工具和材料發(fā)生了變化,,用毛筆書寫于竹帛開始流行,各國文字呈現(xiàn)出濃厚的地方色彩,。除秦國文字墨守春秋以前正統(tǒng)文字的字形,,六國文字與春秋以前文字相差很大。 六國古文字體基本上比大篆簡化?,F(xiàn)在所知六國文字,,主要以孔壁古文為代表。據(jù)《漢書·藝文志》記載:“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jīng)》凡數(shù)十篇?!?這些古書都是用戰(zhàn)國時期流行的篆文寫成,,故名“古文”?!墩f文解字》中收錄六國古文396字,。 六國古文最可靠的資料,,是散見于三國時魏國《三體石經(jīng)》殘石中的古文。所謂三體,,即古文、篆書,、隸書三種字體,。《三體石經(jīng)》,,又名《正始石經(jīng)》《魏石經(jīng)》,,是魏齊王曹芳正始二年(241)所立。此外,,戰(zhàn)國時期遺留下來的陶器,、兵器、貨幣等上面也都有六國文字,。 篆文 篆文,,即篆體字,是漢字五種字體(篆,、隸,、楷、行,、草)中出現(xiàn)和發(fā)展得最早的一種,。篆文分為大篆、小篆,。廣義的大篆是指秦朝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六國古文,,小篆則指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所通行的文字,。 秦始皇滅六國,下令臣工造新字,。李斯作《倉頡篇》,,趙高作《爰歷篇》,胡毋敬作《博學篇》,。許慎《說文解字序》說,,李斯等人所造文字,“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秦代金,、石刻文多出自李斯之手,,他也被尊為小篆之鼻祖,。(圖4:《倉頡篇》蘭陵孫星衍大梁撫署, 清乾隆50年[1785] 國家圖書館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