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清蓮)劉安以謀反罪被誅,同情者有之,, 認(rèn)為罪有應(yīng)得者有之,。淮南王劉安與衡山王劉賜先后以謀反罪被誅,,此事因牽連而被誅者達數(shù)萬人之眾,。劉安被殺以后, 有認(rèn)為他咎由自取,, 死有余辜的,, 有為之鳴冤辯誣,, 掬一把同情之淚的。兩千多年過去,, 幾萬人被殺的血腥味也不再像當(dāng)年那樣濃烈,,是非曲直自可任人評說。 在央視熱播的《漢武大帝》中,,淮南王劉安老謀深算、野心勃勃,、 絞盡腦汁要取代漢武帝,。為了實現(xiàn)野心,他讓女兒劉陵在京城活動,, 買通刺客,,可謂處心積慮。難道劉安謀反真的就鐵證如山嗎是什么使一介書生要鋌而走險甘愿以雞蛋去碰石頭,,劉安既不具有謀反的實力,,又缺乏謀反的思想基礎(chǔ),加之他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都難以干成謀反這樣生死攸關(guān)的大事,。劉安之死原因諸多,,既有學(xué)術(shù)思想上的分歧,又有漢武帝要加強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必須鏟除絆腳石的政治考慮,,還由于家庭矛盾,,禍起蕭墻,被對手卑鄙利用,。如果說劉安 “謀反”,, 那也只是一場蓄而未發(fā)、 沒有任何實際行動只停留在想象中的 “叛亂”,。 諸多論者認(rèn)為劉長之死是劉安復(fù)仇造反的根源,。劉長自殺后兩年漢文帝將劉長的四個兒子封侯, 又封劉安弟兄三人為王,。劉安幼年失父也許在他心靈深處是一個永遠的傷痛,。《史記》說他“時時怨望厲王死,, 時欲畔逆,, 未有因也?!?劉長自殺,,算不上真正的殺父之仇, 更何況文帝是君,,劉長是臣,,在封建倫理道德中,“君討臣誰敢仇之,,君命,,天也,。若死天命,, 將誰仇”!."劉安是讀書人,他不可能不明 “此理”,。再說文帝待他們不薄,, 難道劉安真對自己那個有罪之父念念不忘,以至于要復(fù)“三世之仇”嗎,? 《史記》說劉安在景帝吳楚之亂時就欲“發(fā)兵應(yīng)之”,,而他的弟弟衡山王、 廬江王卻態(tài)度堅決,,“廬江王弗應(yīng)” “衡山王堅守?zé)o二心”,。劉安為何想造反? 《史記》 ,、《漢書》都沒有說明原因,,也許是后來因為他的所謂“叛逆” 而附會上的也未可知。其實,, 劉安與漢武帝關(guān)系十分融洽,, 據(jù) 《漢書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 載:“時武帝方好藝文, 以安屬為諸父 辯駁善為文辭,, 甚尊重之,。每為報書及賜, 常召司馬相如等視草乃遣,。初,,安入朝, 獻所作 《內(nèi)篇》,, 新出,,上秘愛之。使為 《離騷傳》,,旦受詔,,日食時上。又獻 《頌德》 及 《長安都國頌》 ,。每宴見,, 談?wù)f得失及方技賦頌, 昏莫然后罷,?!彪m然 《漢書》 沒有說明他們叔侄相處甚歡的具體時間,但他們關(guān)系親密無容置疑,。 “元朔三年,,上賜淮南王幾杖,,不朝”。 武帝特許年已五十四的劉安 “不朝”,,以示尊重,。他們既如此契合,劉安怎么可能毫無征兆地生出叛逆之心呢,?《史記》敘述劉安的畔逆思想源于田的溜須拍馬,,對劉安說 “方今上無太子, 大王親高皇帝孫,,行仁義,,天下莫不聞。即宮車一日晏駕,,非大王誰當(dāng)立者?!睕]想到劉安聽了居然大喜,, 思想開始動搖,“陰結(jié)賓客,, 拊循百姓,, 為畔逆事”。這有些難以信服,。 淮南王劉安的愛好,、性格也決定了他不可能將謀反付諸行動?!妒酚洝氛f劉安 “為人好讀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 亦欲以陰德拊循百姓,, 流譽天下,。” 劉安不同于驕橫無比的劉長,,也不同于一般的紈绔子弟,。劉安是一個文質(zhì)彬彬、溫文爾雅的讀書人,,懂得以德流布天下,。只不過由于背著謀反之名, 他行德也被看作收買人心,?;茨虾馍街\反在當(dāng)時已是鐵板釘釘,二王的封地已國除為九江郡,、 衡山郡,。劉安性格中猶豫不決,、瞻前顧后的特點也非常突出。李景星說:“淮南王安傳,, 其猶豫處全在心上寫,, 故用 ‘欲’ 字、‘畏’ 字,、‘恐’ 字,、‘念’ 字 及 ‘亦欲’‘時欲’ ‘偷欲’ ‘計欲’ 等字, 摹寫入微 ……蓋史公欲淮南,、衡山之事殆有以深悲其致罪之由,,而其反跡之虛實隱現(xiàn), 亦有含蓄吞吐而不欲明言者矣,?!币詣驳男愿窨矗?他既沒有具體的軍事措施,,也沒有謀反的膽量,,不過是秀才造反, 紙上談兵而已,。 漢武帝采納了主父偃的“推恩令”,,兵不血刃地將諸侯王的權(quán)力收歸中央,西漢王朝達到了極盛時期,,諸侯們已無力與中央抗衡,,因此劉安即便想謀反, 也缺乏實力,, 沒有成功的希望,。這一點劉安的謀士伍被為劉安分析得非常透徹。伍被先是極力勸阻劉安謀反,,后來又周密籌劃,,最后自首告變,使人不得不對此人及謀反事的有無產(chǎn)生懷疑,。郭嵩燾對此有一段中肯的評價 “全傳僅敘與伍被往復(fù)之辭終告反跡具者伍被也,,未嘗發(fā)一兵、 遣一將,, 故知兩淮南獄之終不免于誣也,。”!從劉徹只派一個“中尉”去解決問題來看,, 他并未將淮南事件當(dāng)作謀反來鎮(zhèn)壓,,而且這場所謂蓄謀已久的叛亂居然不費吹灰之力就平定了。不僅主犯全被逮捕,而且黨羽也一網(wǎng)打盡,, 這與“七王之亂”時,, 整個東南半壁江山都陷入戰(zhàn)亂的局面不可同日而語。不擊即潰,, 束手待斃,,怎能算一場真正意義上的謀反?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jié)h武帝坐實劉安謀反,,而且大開殺界,, 讓幾萬人的生命白白逝去呢?首先是思想意識形態(tài)產(chǎn)生了重大分歧,。劉安組織編寫的 《淮南子》 與當(dāng)時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shù)” 的主流思想相左,,而學(xué)術(shù)斗爭常會演變?yōu)檎味窢帯?漢武帝以前雖對劉安尊重有加, 但此時他對淮南學(xué)派越看越不順眼,?!痘茨献印?思想駁雜, 它以道家思想為中心,, 同時又具有儒家立場,。站在道家理想主義的立場,《淮南子》 質(zhì)疑文明,、 制度、等級社會的價值理念對人的約束,,嘲笑儒家對它們的維護,。而站在儒家現(xiàn)實主義的立場, 《淮南子》 又承認(rèn)儒家價值觀所構(gòu)建的文化秩序?qū)ΜF(xiàn)實政治的匡扶作用,。此時,, 儒家學(xué)派已成為壓倒一切的統(tǒng)治學(xué)派,《淮南子》 的這種思想和價值取向顯然已經(jīng)大不合時宜,。其次,, 劉安廣泛羅織賓客, 犯了忌諱 使得武帝必欲鏟除而后快,。中央與諸侯的矛盾由來已久,,漢武帝對內(nèi)的重大舉措就是要將諸侯王的權(quán)力收歸中央。劉安招募賓客和術(shù)士多達幾千人,,組成龐大的學(xué)術(shù)集團,,談古論今,指陳時弊,,這使武帝感到咄咄逼人的壓力,。這一點可以用衛(wèi)青說的話來佐證:“自魏其、武安之厚賓客,天子常切齒,。 彼親附士大夫,,招賢絀不肖者,人主之柄也,?!?劉安正好觸了雷區(qū),留下把柄,,在群臣“皆曰可殺”的情勢下,,漢武帝也就刀下無情了。第三家庭內(nèi)部的矛盾被別有用心者利用,。鄧以瓚說:“淮南,、 衡山,終是疑獄,, 但由骨肉不和起,。”劉安庶出的長子劉不害不受劉安喜歡,,王后,、太子也輕視劉不害, 因而招致了劉不害的兒子劉建的怨恨,。 劉建上書告變淮南謀反陰事,。 “上以其事下廷尉 廷尉下河南治”。此時,,“故辟陽侯孫審卿善丞相公孫弘,, 怨淮南厲王殺其大父,陰求淮南事而之于弘,。弘乃疑淮南有畔逆計,, 深探其獄?!?審卿與公孫弘私交甚好,, 為替祖父報仇,買通公孫弘,。公孫弘為人陰刻,, 想不構(gòu)成冤案都難。劉安居然不相信武帝有子,,如此的掩耳盜鈴,, 喜怒無常, 哪像一個野心勃勃干大事的人呢,?司馬遷故意留下令人生疑之處,,目的就是給人留下思考的空間,。特別是在傳末司馬遷將淮南、衡山謀反歸于地域,、 風(fēng)俗影響,, “此非獨王過也, 亦其俗薄,, 臣下漸靡使然也,。夫荊楚勇輕悍, 好作亂,,乃自古記之矣,。” 這種評價曾招致梁玉繩,、沈豫的批駁,,但這恰恰是司馬遷的“曲筆”, 寄托了他對淮南王劉安的深切同情,。 淮南國與淮南王:歷史上,,漢淮南國存在81年,先后有過3位淮南王,,公元前203年,,漢高祖劉邦為擴大自己的勢力,派人勸降項羽手下大將九江王英布,,正式封其為淮南王,,共同進擊楚軍。戰(zhàn)勝項羽后,,劉邦又正式劃分了淮南國地域,,轄區(qū)共為九江、衡山,、廬山、豫章四郡63縣419000余戶,,2267000余人口,。 公元前196年(漢11年)劉邦廢英布王位,封自己的第七個兒子劉長為淮南王同時發(fā)兵殺英布,。公元前173年,,漢文帝下令廢劉長王位。公元前164年,,劉長長子劉安繼承淮南王王位,,時年16歲。漢武漢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劉安被人諂以謀反罪,,在都城壽春被朝庭重兵包圍,自刎而死。同時朝庭宣布淮南國廢為九江郡,。 八公山上建漢淮南王宮,,占地4500平方米,宮殿內(nèi)劉安銅像高3.47米,,劉安集王者,、學(xué)者和道家人物于一身,殿內(nèi)繪升遷圖和煉丹圖,。王宮四周畫廊鑲嵌石雕壁畫60幅,,由著名畫家陳亞飛創(chuàng)作,淮南市八公山紫金硯廠雕制,,內(nèi)容取材劉安生平事跡及劉安組織門客著述的鴻篇巨制《淮南子》中的科技成果,、神話故事、歷史故事和漢語故事,,為漢淮南王宮增添了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 “八公”還是劉安煉長生不老丹藥的得力助手。傳說仙丹煉成后,,掉在地上幾粒,,雞犬吃了以后也成了仙,因此留下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成語,。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云:“淮南王安為人好讀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亦欲以行陰德拊循百姓,,流譽天下?!眲彩钱?dāng)時貴州階級中少有的飽學(xué)之士,,治政有方,有德于民,。他博學(xué)多才,,一生著述宏富,碩果累累,。他廣招天下英才,,蓄養(yǎng)數(shù)千賓客,探討天下興亡,,研究學(xué)術(shù)科技,,使淮南國成為西漢前期著名的文化學(xué)術(shù)中心。在賓客中,,有名的才子8人,,即蘇菲,、伍被、左吳,、李尚,、毛被、田由,、雷被,、晉昌,號稱“八公”。劉安組織賓客直接參與寫作,,著成一部鴻篇巨著《淮南子》(又稱〈淮南鴻烈〉)是古代一座豐富的知識寶庫,,唐代學(xué)者劉和畿盛贊《淮南子》“牢籠天地,博極古今”,。 劉安生于公元前179年,,死于公元前122年,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淮南王劉長長子,,于公元前164年16歲時,襲封為淮南王,,死時58歲,,在位43年。 王召中郎伍被與謀反事,,被曰:“王安得此亡國之言乎,?臣見宮中生荊棘,露沾衣也,!”王怒,,系伍被父母,囚之,。三月,,復(fù)召問之,被曰:“昔秦為無道,,窮奢極虐,,百姓思亂者十家而六七 。高皇帝起于行陳之中,,立為天子,此所謂蹈瑕候間(利用對方的缺點,、把握時機),,因秦之亡而動者也。今大王見高皇帝得天下之易也,,獨不觀近世之吳,、楚乎,!夫吳王王四郡,國富民眾,,計定謀成,,舉兵而西;然破于大梁,,奔走而東,,身死祀絕者何?誠逆天道而不知時也,。方今大王之兵,,眾不能十分吳、楚之一,,天下安寧,,萬倍吳、楚之時,,大王不從臣之計,,今見大王棄千乘之君,賜絕命之書,,為群臣先死于東宮也,。”(頗有點穿越科學(xué)社會主義理論,。)王涕泣而起,。 于是王乃作皇帝璽,,丞相、御史大夫,、將軍,、軍吏、中二千石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漢使節(jié)。欲使人偽得罪而西,,事大將軍,,一日發(fā)兵,即刺殺大將軍,。且曰:漢廷大臣,,獨汲黯好直諫,守節(jié)死義,,難惑以非,,至如說丞相弘等,如發(fā)蒙振落耳?。?font color="#ff0000">如同去掉物件上的覆蓋物或搖掉樹枝上的枯葉一般容易)”(看賤丞相弘,。謀反預(yù)備) 王欲發(fā)國中兵,恐其相,、二千石不聽,,王乃與伍被謀,先殺相,、二千石,。又欲令人衣求盜衣(身穿治安人員服裝),持羽檄(告急文書)從東方來,,呼曰:“南越兵入界,!”欲因以發(fā)兵。(非?;奶?,如兒戲。日本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類同,。) 天子以伍被雅辭多引漢之美,,欲勿誅,。廷尉湯曰:“被首為王畫反計,罪不可赦,?!蹦苏D被。侍中莊助素與淮南王相結(jié)交,私論議,,王厚賂遺助,;上薄其罪,欲勿誅,。張湯爭,,以為:“助出入禁門,腹心之臣,,而外與諸侯交私如此;不誅,,后不可治,。”助竟棄市,。(又一聰明一世糊涂一時之人,,不得善終。) 衡山王上書,,請廢太子爽,,立其弟孝為太子。爽聞,,即遣所善白嬴之長安上書,,言“孝作車、鍛矢,,與王御者奸”,,欲以敗孝。會有司捕所與淮南王謀反者,,得陳喜于衡山王子孝家,,吏劾孝首匿喜。孝聞“律:先自告,,除其罪”,,即先自告所與謀反者枚赫、陳喜等,。公卿請逮捕衡山王治之,,王自剄死。王后徐來,、太子爽及孝皆棄市,,所與謀反者皆族。(都是活的不耐煩,。) 凡淮南,、衡山二獄,所連引列侯、二千石,、豪杰等,,死者數(shù)萬人。 夏,,四月,,赦天下。 丁卯,,立皇子據(jù)為太子,,年七歲。 初,張騫自月氏還,,具為天子言西域諸國風(fēng)俗:“大宛 yuān(古代中亞國名,,位于帕米爾西麓,錫爾河上,、中游,,也就是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盆地。)在漢正西,,可萬里,。其俗土著,耕田,;多善馬,,馬汗血;有城郭,、室屋,,如中國。其東北則烏孫(漢代連接?xùn)|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民族之一,,烏孫人的首領(lǐng)稱為"昆莫"或"昆彌",。 公元前2世紀(jì)初葉,烏孫人與月氏人均在今甘肅境內(nèi)敦煌祁連間游牧,,北鄰匈奴人),,東則于。于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鹽澤(今之羅布泊)潛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鹽澤去長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鹽澤以東,,至隴西長城,,南接羌(現(xiàn)在主要聚居在四川省茂汶縣、汶川縣,、松潘縣境內(nèi)),,鬲(隔斷)漢道焉。烏孫,、康居(今巴爾喀什湖和咸海之間,,王都卑闐城??稻优c大月氏同是突厥系的游牧民族。自錫爾河下游,,至吉爾吉斯平原,,是康居疆域的中心地帶)、奄蔡(西域古國,, 位于絲綢之路上),、大月氏(中亞地區(qū)的游牧部族),皆行國,,隨畜牧,,與匈奴同俗。大夏(由黨項人在中國西部建立的一個政權(quán))在大宛西南,,與大宛同俗,。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身毒(今印度)在大夏東南可數(shù)千里,,其俗土著,,與大夏同。以騫度之,,大夏去漢萬二千里,,居漢西南;今身毒國又居大夏東南數(shù)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今使大夏,從羌中,,險,,羌人惡之;少北,,則為匈奴所得,;從蜀,宜徑,,又無寇,。”(一幅活生生的古代西北風(fēng)情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