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劉禹錫的懷古詩,原來讀他的《西塞山懷古》,,很是感動,。去爬過幾次西塞山,那里地形確實(shí)險要,。山頂上有炮臺,,山腰還有遺存的鐵鏈,,當(dāng)然那不一定是“王浚樓船下益州”時留下的,。 劉禹錫喜歡寫這些歷史的話題,他說人世幾回傷往事,,江山依舊枕寒流,。是的,只有江山不變,,人再偉大,,再威猛,再顯赫,,也是過客,。 劉禹錫和柳宗元是同時期的人,他們都參與了永貞革新運(yùn)動,,被貶官流放到地方,,仕途之路不是很順,。所以兩個人都試圖放松心情,柳宗元于是寫永州的山水游記,,劉禹錫就開始懷古了,。 劉禹錫這一懷古,還真的讓他對過去的事提得起放得下,,不是去斤斤計較耿耿于懷,。他雖然寫過玄都觀那些詩,但他還是很豁達(dá)樂觀的,。柳宗元郁郁寡歡,,只活了四十七歲。而劉禹錫最后還做官做到太子賓客,,活到七十一歲,。 在唐朝七十一歲是很高壽的,我們知道杜甫說的“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是一個很現(xiàn)實(shí)的詩人,,他說的話都能算著是唐朝的歷史了,那一定是不會假的,。 現(xiàn)在要講的是劉禹錫寫金陵的詩,,劉禹錫早在寫湖北大冶的西塞山時,就惦記著金陵了,,其中不是有這么一句“金陵王氣黯然收”嗎,?他從來就沒有踏上金陵半步過,但一口氣就把金陵寫了五首,。 當(dāng)年李白寫《登金陵鳳凰臺》,,他肯定是實(shí)實(shí)在在去過金陵鳳凰臺的。而劉禹錫只是皇上召他回洛陽時,,急急忙忙從和州出發(fā),,水道繞過金陵?;实壅埶鎏拥睦蠋?,是給他天大的面子,他還敢耽擱嗎,? 《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劉禹錫寫的這組詩叫《金陵五題》,這是其中的第一首。石頭城即現(xiàn)在的南京市,,孫權(quán)時稱金陵,,它北鄰長江,南靠秦淮河,,虎踞龍蟠,,地勢險要,為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古都。 這六個朝代的統(tǒng)治不是很長,,但他們競相奢華,,醉生夢死,縱情享受,。到了唐朝,,已經(jīng)荒蕪冷落了,只是剩下了被群山包圍的一座舊城,。 那流過此地的江水不斷地形成浪潮,,還在一次又一次地沖擊著,拍打著,,發(fā)出空曠的回聲,。從秦淮河?xùn)|邊升起來的月亮,那個曾經(jīng)照著奢華的六朝的月亮,,它依然還在,。 每到夜晚,月亮就要升起,,它還是像從前一樣從石頭城的矮墻里翻了過來,。雖然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也還是那個月亮,,但它們所見證過的熱鬧繁華卻再也沒有了,。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首《烏衣巷》是《金陵五首》里面的第二首,。烏衣巷在金陵城南門朱雀橋附近,相傳這一帶曾經(jīng)是東晉謝安,、王導(dǎo)他們豪門貴族居住的地方,。 朱雀橋橫跨在秦淮河上,是當(dāng)年居住在烏衣巷的王謝他們?nèi)ネ侵行牡谋亟?jīng)之路。當(dāng)年應(yīng)該是車水馬龍,,人聲鼎沸?,F(xiàn)在這朱雀橋兩邊都長滿了野草,一片荒蕪落寞,。 烏衣巷上空夕陽西下,,殘照當(dāng)頭,看上去破敗荒涼,,哪里還有從前那種熱鬧的影子,。王謝當(dāng)年雕梁畫棟里筑巢而居的燕子,經(jīng)過一代一代,,都到了平常老百姓家里去了,。 孔夫子早就說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過得真快,轉(zhuǎn)眼就到了大唐,,都城也變成了長安,,這金陵已是物是人非啊。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開場就說了,,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只有月亮還爬上女墻,,只有夕陽還掛在烏衣巷口,世上只有這日月是永恒不變的,,它見證了多少人間繁華,。但繁華如夢,萬事萬物都是過客,,人走了一茬又一茬,,王導(dǎo)、謝安那么顯赫,,他們也跟著走了,。 劉禹錫讀過那么多書,經(jīng)歷過那么多潮起潮落,,他當(dāng)然知道石頭城的盛衰,,知道人世的滄桑。他沒到過石頭城,,就憑他一生的周遭際遇,,便能把金陵寫得活靈活現(xiàn),。 唐朝經(jīng)歷安史之亂以后,宦官當(dāng)?shù)?,藩?zhèn)割據(jù),,皇帝成了空架子,掌控不了局面,,國家動蕩,,人民痛苦。劉禹錫雖然參加政治革新失敗,,但始終忘不了他的大唐,。他這是借慨嘆六朝的興衰來提醒皇帝和那些當(dāng)權(quán)者們。 我去過南京幾次,,我是讀過李清照“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而去的,我是讀過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而去的,,也是讀過劉禹錫的“朱雀橋邊野草花”而去的,。 在南京,朱雀橋還在,,烏衣巷還在,,這些都成了歷史的陳跡,人們并不再在乎它們,。但這個六朝歌舞繁華之地,,盡管它歷經(jīng)沉浮,幾經(jīng)波折,,它的每一個故事對我們依然有著強(qiáng)大的吸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