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黃河所攜帶的泥沙能否將渤海封起來,這個問題可以先轉換成已知河流(指黃河)的年輸沙量和水池(指渤海)的容積,,根據(jù)二者的相互關系可以先求出水池何時會被泥沙填滿的理論值,。然后再結合人類活動對河流輸沙量的影響以及渤海自身的變化等因素綜合考慮,就能得出相對正確的答案,。
題主之所以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應該是想到了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由于黃河流經了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最為脆弱的黃土高原,,這一地區(qū)不僅土壤疏松,、植被覆蓋率相對較低,植被涵養(yǎng)水源和保持水土的能力較弱,,而且雨熱同期且夏季多暴雨,,破面水土極易流失,因此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qū)域之一,。 千百年來,,由于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加劇,不僅帶走了地表的肥力使農作物產量下降,,人們不得不加大開荒力度“向地要糧”,,進一步加劇了水土流失,使得地表千溝萬壑導致耕地面積減少并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而且向黃河輸送大量泥沙,,給下游河道的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的困難,,黃河下游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地上河”。
可以說,通過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等情況的治理以及黃河中上游水利樞紐工程的建立,,輸入河流的泥沙量正在逐年減少,,一些河段的黃河水并不“黃”。 若以2018年黃河的年輸沙量為基準且泥沙按1.7噸/立方米計算,,根據(jù)密度計算公式(ρ=m/V)可得出3.73億噸泥沙的體積約為2.194億立方米,,也就是說每年約有2.194億立方米的泥沙通過黃河輸送到渤海,并且隨著黃河流域內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這一數(shù)據(jù)也將進一步降低,。 那么這么多的泥沙被源源不斷地輸向渤海,會不會將渤海完全淤塞填平呢,?這個就需要對渤海的環(huán)境展開分析,。 關于渤海 眾所周知,渤海是我國最大的內海,,地處渤海海峽以西我國大陸東部北端,,是一個由渤海灣、萊州灣,、遼東灣以及中央海盆組成的近封閉的海域,,總面積約為77284平方公里。
盡管渤海面積相對較大,但由于平均深度僅有18米(最大深度85米),,按此計算渤海的“容積”約為1.39111E+12立方米,,約讀作13.9萬億立方米,,還不及世界第一大淡水湖貝加爾湖的3/5。 總結 上文中計算出了黃河的年輸沙量和渤海的“容積”,,后者除以前者即用13.9萬億立方米除以2.194億立方米每年可得出理論上要填平渤海共需6340.5年,。 但實際上,由于渤海并非是完全封閉的海域,,而是通過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并且一方面渤海的中央海盆呈現(xiàn)出由三灣向渤海海峽方向傾斜之勢,另一方面渤海的地形屬于渤?!A北盆地的一部分,,根據(jù)地質學家的分析,目前渤海海盆仍然在以緩慢的速度下降,,一年大約下降一厘米左右,,按此計算一年又可擴大約3.0786億立方米的“容積”(遼東灣按30597平方公里、渤海灣按15900平方公里,、萊州灣按6060平方公里計算減除),可想而知渤海是不可能輕易的被黃河填平的,。
不過,由于黃河的年輸沙量較大,,有人建議黃河改道重新注入黃海,,這樣一來可以擴大陸地面積以此來緩解我國東部季風區(qū)人多地少的矛盾。但是在筆者看來,,這有些得不償失,,畢竟現(xiàn)在的黃泛區(qū)已成為我國工農業(yè)相當發(fā)達、人口稠密的區(qū)域,,黃河改道妥妥的弊大于利,,而且我國有“造島神器”天鯤號,其滿載排水量為1.7萬噸且設計挖泥量6000立方米/小時,,所以想造島不是什么難事,。 |
|
來自: ldtsg1957 > 《天文/地理/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