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咳是小兒陣發(fā)性痙性咳嗽,咳后有特殊雞鳴樣的吸氣性吼聲,,最后咯吐誕沫而止的一種病證,。又稱“天哮”、“疫咳”,。是小兒常見的呼氣道傳染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冬春季節(jié)好發(fā),?;疾∧挲g以5歲以下的小兒患病為多,年齡越小,,病情越重,,病程可長達2~3個月以上,故又稱百日咳,。 【病因病機】 本病主要由外感風(fēng)邪,,觸動伏痰,交阻氣道所致,。 【辨證論治】 以陣發(fā)性痙攣咳嗽,,咳后出現(xiàn)特殊的雞鳴樣的吸氣性吼聲,最后咯吐涎沫而止為主要癥狀,。 初咳期 有類似感冒的癥候群,,見微惡風(fēng)寒,發(fā)熱,,打噴嚏,,鼻塞流涕,繼而咳嗽日漸加劇,。若惡寒,,痰稀色白,替薄白,,脈浮緊者,,為偏風(fēng)寒;咽紅,痰稠難咯,,苔薄黃,,脈浮緊者,為偏風(fēng)熱,。此期可持續(xù)1~2周,。 痙咳期 見咳嗽陣作,日輕夜重,,咳時面紅目赤,,涕淚交流,彎腰捧腹,,兩手握固,,咳后伴有深吸氣雞鳴樣吼聲,吐出痰涎或乳食后,,痙咳方可暫緩,,咳劇時,可見痰中帶血,,兩脅疼痛,,甚則鼻衄,眼衄,,舌下潰瘍,,舌紅苔黃,脈數(shù),。此期可持續(xù)2~6周,。 恢復(fù)期 見痙咳逐漸減少,,咳聲無力。若干咳無痰,,咳聲嘶啞,,顴紅盜汗,心煩不眠,,手足心熱,,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無カ,,指紋紅者,,為肺陰虧虛;若咳痰稀白,,神疲氣短,,納呆便溏,舌淡苔白,,脈沉細弱者,,為肺脾氣虛。此期可持續(xù)2~3周,。 治則 初咳期祛風(fēng)解表,,宣肺止咳;痙咳期清熱化痰,,肅肺鎮(zhèn)咳,;恢復(fù)期健脾益肺。取手太陰經(jīng),、足太陽經(jīng)穴為主,。 處方主穴:列缺 中府 風(fēng)門 肺俞 豐隆 方義:取手太陰絡(luò)穴列缺,、膀胱經(jīng)穴風(fēng)門祛風(fēng)解表,;募穴中府、背俞穴肺俞屬俞募配穴宣肺解表;足陽明經(jīng)絡(luò)穴豐隆健脾利濕,,化痰止咳,。 操作:毫針刺,初咳期,、痙咳期用瀉法,,恢復(fù)期用補法,氣虛者加灸,。胸背部腧穴宜斜刺,、淺刺,以防止刺傷內(nèi)臟,。每日1次,,不留針。 【其他療法】 三棱針 取身柱穴,。用三棱針挑刺穴位局部,,使之出血,用小火罐拔吸3~5min,隔日1次,。 皮膚針 取肺俞,、中府、風(fēng)門,、脾俞,、夾脊胸1-4椎、足三里,、豐隆,。每穴皮膚針輕叩弱刺激,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每日1次,。適用于頓咳輕癥。 耳針 取氣管,、肺,、交感、神門,、平喘,。每次選2~3穴,中等程度刺激,,每日1次,,留針15-20min,兩耳交替,。適用于痙咳期,。或用壓丸法按壓,每隔3-5日更換一次,。 拔罐 脾俞,、肺俞、風(fēng)門,、大推,、膻中、中府,。用小火罐吸拔,,背部、胸部交替使用,,或采用針罐法,,每日1次。適用于頓咳輕證,。 案例分析
檢査:胸透心肺無異常,,體溫37.1℃,,白細胞17×10°L。取身柱穴,,用三棱針挑刺出血,,然后拔火罐5~10分鐘。隔日治療1次,。經(jīng)3次治療咳明顯減輕,,共治療5次,癥狀消失,。 分析:該患兒為風(fēng)寒時邪從口鼻而入,,侵襲肺衛(wèi),肺氣失宣氣逆作咳,。繼之邪郁化熱化火,,煉液為痰,痰火膠結(jié),,阻塞氣道,,肺失清肅則痙咳陣作,痰郁火盛,,犯胃傷絡(luò),,而見咳嗆出血。診斷為頓咳,,痙咳期,。故取督脈疏風(fēng)解表之要穴身柱,用刺血拔罐法以達清熱化痰,,肅肺鎮(zhèn)咳之功,。本法簡單易行,療效顯著,,僅治療4次,,患兒癥狀消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