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毒評《銀翼殺手2049》:裝出來的神作 評論丹尼斯·維倫紐瓦的電影,,是一個能引發(fā)你的存在主義式焦慮的事情,因為你經常會在評論的過程中,,懷疑自己到底在做什么,,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這種焦慮的原因很簡單:丹尼斯·維倫紐瓦從來都不是個有趣的導演,。他就像是那個在高中班級里面大家都很尊敬,,卻沒什么人會愛他的品學兼優(yōu)好學生,因為班里最有趣的,,永遠是那些不務正業(yè)卻在其他方面才華橫溢的所謂差生,,或是那些成績優(yōu)異卻目空一切的乖戾學霸。 丹尼斯·維倫紐瓦 《銀翼殺手2049》給我的直觀感受,,其實與《敦刻爾克》給我的觀感頗為相似,。兩部電影都可以說是很大膽地對傳統(tǒng)的大片類型做出了個人化的嘗試,問題在于諾蘭和維倫紐瓦這兩個“個人”,,在意識層面上一直是保守和中庸的,。單就這兩部電影來說,諾蘭選擇的落腳點是“回家”,,而維倫紐瓦選擇的落腳點,,則是“團圓”。這兩個關鍵詞,涵蓋了好萊塢誕生以來制作出的無數(shù)部主流商業(yè)電影,,但與此同時,,兩位導演所體現(xiàn)的技藝與敘事能力,又不足以讓他們的作品超越中庸的價值觀,,最終成為所謂“神作”,。 大衛(wèi)·林奇版的《沙丘》并不成功。 維倫紐瓦在面對美國媒體如潮般的好評時,,不可避免的會有些自我膨脹,。原本生性低調的他前陣子就把矛頭對準了老前輩大衛(wèi)·林奇,原因是即將接手新版《沙丘》電影的他,,認為林奇拍出的老版《沙丘》有點垃圾,。問題在于,作為一個在視覺與敘事處理方面都沒什么趣味性的導演,,我很難想象維倫紐瓦會把《沙丘》這部小說拍得比林奇更加有趣(即便林奇的有趣,,或許是在惡趣味的意義上)。林奇版本的《沙丘》的確不太忠于原著,,在各個方面也有著難以忽視的缺陷,,然而作為一個影迷,我在通常情況下寧可看一部饒有趣味的垃圾,,也不愿看一部精致保險卻乏味至極的所謂“佳作”,。干癟與無趣,或許是令我討厭維倫紐瓦,,并且雖然身為銀翼粉,,卻依然無法努力愛上《2049》的真正原因。 上映之后,,《銀翼殺手2049》的命運似乎已經蓋棺定論,。這部科幻經典的續(xù)作,引起了英語世界影評人的集體高潮,,但與口碑不成正比的,,是它在全球各地都不溫不火的票房,這讓它不太可能回收1.5億美元的巨額投資,。 那么,,我們該如何評價《銀翼殺手2049》呢?或許比較中肯的評價,,是有所保留的肯定,?!?049》的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通過本片對科幻大制作做出了作者化的嘗試。能夠采用如此遲緩的節(jié)奏來處理一部億元巨作,并且將故事的落腳點放置在私密的情感之上,,單憑這兩點,,我們就得佩服維倫紐瓦的任性,也難怪少見多怪的美國媒體要把塔可夫斯基拿來和他作對比,。 丹尼斯·維倫紐瓦通過本片對科幻大制作做出了作者化的嘗試,。 然而在格局方面,《2049》卻比原作顯得小家子氣了不少,。原作用局促壓抑的空間,,營造出了磅礴大氣的氛圍,耗資巨大的續(xù)集所呈現(xiàn)出的世界,,卻和導演前作《焦土之城》與《邊境殺手》中的世界沒有太大區(qū)別,。而《2049》的主題,最終也仍然歸結到了維倫紐瓦在《降臨》與《焦土之城》里所擅長處理的親子情感上面,,這與原作對生死和宿命的叩問,,境界完全不在同一量級。 說到底,,《2049》仍然是主流商業(yè)體系之下的保守產物,,逐漸被好萊塢和入門級影迷封神加冕的丹尼斯·維倫紐瓦,代表的也只是主流觀眾對“藝術電影”所能接受的限度,。與原作相比,,《2049》對時代和人性所進行的是溫吞的質疑,這種溫和的態(tài)度能博得主流媒體的青睞,,卻很難像原作一樣超越時代,,持久地攪動人心。 劇情:原版電影的精裝注解版 其實嚴格說來,,《銀翼殺手》的故事,,在經過雷德利·斯科特長達數(shù)十年的打磨與勘校后,已變得非常完整,。片中的四位復制人反派已全部死去,,只有男女主角戴卡德(哈里森·福特飾)和蕾切爾(肖恩·楊飾)的命運在結尾處依然懸而未決,但要讓兩位演員在35年之后繼續(xù)做主角,,著實有些不切實際,。 所以從根本上說,《銀翼殺手》并不真正需要一部續(xù)集,,不過既然電影公司與雷德利·斯科特堅持要拍,,那么續(xù)集的編導也只能在有限的創(chuàng)作空間之中盡力發(fā)揮,而他們交出的答卷,,其實還算讓人滿意,。 復制人警探K在追捕中漸漸迷失了自己,。 在原版《銀翼殺手》中,警探戴卡德恪盡職守地捕獵著復制人,,卻在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中漸漸發(fā)現(xiàn),,他可能就是自己獵物的同類。在《2049》中,,復制人警探K(瑞恩·高斯林飾)兢兢業(yè)業(yè)地追捕著戴卡德與蕾切爾的孩子,,卻在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中漸漸發(fā)現(xiàn),他可能就是這個具有人類靈魂的混合后裔,。聽起來很對稱吧,? 問題在于,《銀翼殺手》的幾個核心主題:自我認知,,虛假記憶,,自由意志與宿命的沖突,以及技術對倫理道德的僭越,,已經在它誕生后的三十多年里,,被無數(shù)小說和電影講到濫了,更何況《2049》直接通過角色的嘴巴(而不是影射與暗喻)來辯論這些主題的表達方式,,實在算不上高明,。于是我們看到的這部續(xù)集,就變得像是對于原作中各類晦澀細節(jié)的一次大規(guī)模注解,,只不過諸位主創(chuàng)似乎都太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這反而讓影片失去了原版電影迷離曖昧的魅力。 主題:對智能時代的溫吞批判 要說《2049》里面有沒有什么新東西的話,,其實也有,。雖然從原版電影中衍生出的這個2049年,沒有Twitter,、Facebook和天天盯著手機的低頭黨,,但技術對個體的控制,依然無處不在,。 這其中最明顯的體現(xiàn),,便是電子女友Joi與K之間的關系。表面上看,,Joi是K的得力助手,,管理著他的日常生活,并為他的情感提供著寄托與慰藉,。但隨著劇情的發(fā)展,,我們才漸漸發(fā)現(xiàn),Joi其實是在片中主宰著整個社會的泰瑞爾公司,,控制每個消費者的工具,。正是在她的甜言蜜語下,,K對于自己的身份產生了錯覺:他開始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復制人之子,并試圖通過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父親戴卡德,,證明他的生命的確具有至高無上的意義。 電子女友Joi與K之間的關系是影片重要的情感關系,。 然而到最后,,等待K的卻是一個黑色結局,他從復制人抵抗組織頭領的口中得知,,自己只是用來迷惑復制人追捕者的誘餌,。而他身邊的Joi其實也是陷阱,泰瑞爾公司隨時可以通過她(還是它,?)來獲取K的位置信息,。直到知悉真相的K站在Joi巨大的霓虹廣告前,他才發(fā)現(xiàn)Joi所說的一切,,反映的都只是消費者心中的欲望,。Joi就像是現(xiàn)實世界里的大數(shù)據(jù)推送系統(tǒng):你以為自己通過它所接觸的世界是客觀中性的,但事實上它反映的只是你個人的喜好,,它最終會讓你離世界的真相越來越遠,。 Joi所反映的,是每個現(xiàn)代人在技術時代的處境:所有人都以為技術大大便利了自己的生活,,但事實上,,所有人都會在無意間被技術所奴役。通過購置一個電子女友(同時也是仆從)而成為了“主人”的K,,暫時忘卻了自己被人類奴役的事實,,對技術的消費消解著他對現(xiàn)狀的不滿,也讓他的所有秘密與隱私都暴露在大企業(yè)的眼皮子底下,。美中不足的是,,《2049》所反映的問題,其實也已經是老生常談:Wired雜志之類的技術媒體已經就這個問題進行過多次爭辯,,就連英劇《黑鏡》對AI的探討,,也要比《2049》的處理來得尖銳許多。 越來越像機器的人類,,還是越來越像人類的復制人,? 如果說,在從菲利普·迪克的原著《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到雷德利·斯科特版《銀翼殺手》的脈絡中,,有什么貫穿始終的內核的話,那就是對于主流價值觀的尖刻批判,。迪克的小說,,一直猛烈地揭示著著科技對人類的異化(篡改人們的記憶,、腐蝕人們的精神與肉體),以及對個人隱私的侵犯,,這與他經歷的冷戰(zhàn)時代與毒品文化都有很大關系,。至于斯科特的電影,質疑的則是人性本身:當人類在冰冷的工業(yè)時代變得越來越無情,,反倒是復制人在自己的短暫生命期限中,,更能體現(xiàn)出情感以及對生存的渴望時,究竟誰更能體現(xiàn)出人性的本質:越來越像機器的人類,,還是越來越像人類的復制人,? 與前面兩位大神相比,維倫紐瓦對當下社會的批判,,實在有些人畜無害,。《2049》主人公K的靈魂與肉體并未受到任何侵蝕,,他的精神屬性中唯一值得指摘的,,只不過是自認為是天選之子的中二病。與像是從經典黑色電影中走出的老前輩哈里森·福特相比,,K在道德上幾乎是個完人:他不會在女人的背后開槍射擊,,更不會肆意欺凌與自己一樣悲慘的社會底層人物。所有這些設定,,都讓《2049》雖然變得家庭友好,,卻失去了原著與原作電影的銳度。當《銀翼殺手》失去了濃重的酒味和迷幻藥味時,,它還真的是《銀翼殺手》嗎,? 導演:沉穩(wěn)還是沉悶? 作為一個來自加拿大法語區(qū)的藝術片導演,,德尼·維倫紐瓦近年來在好萊塢的躥紅,,讓人猝不及防?!肚敉健?、《宿敵》、《邊境殺手》,、《降臨》,,他在轉戰(zhàn)好萊塢后推出的四部英語片,部部口碑優(yōu)秀,。而在《銀翼殺手2049》問世后,,他更是成為了媒體的寵兒,所有人都將他視為好萊塢僅存的幾位“visionary director”之一,,甚至有人認為他在將來會像諾蘭一樣家喻戶曉,。 不過在我看來,,且不論丹尼斯·維倫紐瓦的技術執(zhí)行力如何,他從來都不是一個有趣的導演,。他中意較為嚴肅的題材與整體氣質,,這并不是問題,問題在于他講故事的方式,,總是過于故作深沉,。沉悶的氣氛,遲緩的節(jié)奏,,為了營造所謂“氛圍”而抻得過長的片長,,精致平衡卻沒有足夠信息量的視聽處理,,這些特質在不少人看來是沉穩(wěn)大氣的大師氣象,,在我看來卻和打腫臉充胖子差不多。 以《2049》而論,,對本片進行瘋狂吹捧的媒體為丹尼斯·維倫紐瓦設立的參照系,,是兩位拍出過科幻經典的大師塔可夫斯基和雷德利·斯科特。與前者一樣,,維倫紐瓦的電影同樣慢得令人發(fā)指,。但這兩種慢的不同在于,塔可夫斯基的鏡頭總有著別具一格的內在節(jié)奏,,而他的運鏡與鏡頭內容也從不缺乏神來之筆,。無論是《潛行者》中小女兒對杯子的發(fā)功,還是《飛向太空》的失重段落,,都能讓我們領略到塔氏電影在遲緩凝滯的節(jié)奏之下,,潛藏的神奇詩意。 那么維倫紐瓦的電影呢,?雖然有著羅杰·迪金斯助陣,,但他的運鏡手法向來沒什么亮點。譬如他處理對話場景的手段,,基本只有當下好萊塢最流行的兩種,,一種是站(或坐)著不動的演員們在靜止的正反打鏡頭中,對著彼此說話,,一種是演員們在移動的跟拍鏡頭中,,邊走邊對著彼此說話。甚至在那場全片最具想象力的“3p”場景中,,維倫紐瓦的鏡頭依然毫無想象力地停在原地,,像是被繩索捆住了手腳。而哈里森·福特的角色初次出場的重頭戲,,則變成了整部電影中最讓人想打瞌睡的戲,,原因是在冗長的高斯林-福特正反打鏡頭中毫無視覺刺激點,,而兩人的對話節(jié)奏,又緩慢到了近乎催眠的地步,。 維倫紐瓦被人所稱贊的影像控制力在筆者看來毫無亮點,。 那么和斯科特的原作相比呢?《2049》在處理像飛車穿行在洛杉磯上空這樣的特效鏡頭時絲毫不輸原作,,畢竟有演進了三十多年的特效技術加成,。然而在那些實景搭建的鏡頭中,兩人的想象力差距卻可見一斑,。斯科特喜歡在鏡頭里設計出錯綜復雜的視覺層次,,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細節(jié),也正是人們愿意一再重看《銀翼殺手》的原因之一,。那么維倫紐瓦呢,?他的《銀翼殺手》有著怎樣的視覺風格?我們拿幾張劇照出來比較就能看出差別了,。 也難怪維倫紐瓦會把原作的賽博朋克風轉化成續(xù)集的廢土風,。沙塵暴+霧霾的組合實在太便利了!這樣他既不用在置景上費太多腦細胞,,又能立竿見影地為觀眾營造出顯著的氛圍,。至于這種氛圍耐不耐看,就是另一說了,。 至于維倫紐瓦一直以來非要用兩個多小時的片長,,來講述一個只有一個多小時體量的故事的習慣,有人稱之為沉穩(wěn)克制,,有人則覺得十分無謂和乏味,。在我看來,克制這個概念的前提,,是導演真的有話要說,,有情感要表達。當你單調而單薄的故事素材,,無力撐起相應的片長需求時,,對克制這個詞的運用,大概根本就無法成立,。 在筆者眼里諾蘭和維綸紐瓦最終的落腳點,,都是與家庭團圓相關的保守價值觀。 所以到最后,,我們又要繞回維爾納夫與諾蘭的對比,,維倫紐瓦對《銀翼殺手2049》的嘗試,與諾蘭對《星際穿越》的嘗試有些類似。兩人在這些作品中所切入的都是一個宏大的敘事格局,,然而他們最終的落腳點,,卻都是與家庭團圓相關的保守價值觀。這樣的處理其實未嘗不可,,它能在動蕩不安的時代,,為大眾給予慰藉。然而科幻電影的面向,,究竟應當是固守人們已有的價值觀,,還是用或深邃或尖刻的思考來警醒世人,從而讓未來變得更好呢,?在這個意義上,,《2049》所獲得的無差別好評其實是可疑的,因為它證明了這部電影的考量僅僅是立足于當下,,而真正杰出的科幻作品,,永遠都會在關照當下的同時面向未來。 (圖片來源于深焦DeepFocus及網絡) |
|
來自: youxianlaozhe > 《影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