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中風(汗出、發(fā)熱,、惡風,、脈緩,汗后遇冷),,傷寒(無汗,,陰陽脈俱緊,極度惡寒,,體痛,,南方也會傷寒),,傳經(太陽入里陽明-煩躁則止,少陽可能到太陰少陰厥陰,,一日為6-7天,,病傳是因為情志或心臟受損),溫?。ǘ瑐诤?,中暑),風溫(自汗不止),。三種表癥:中風,、傷寒、溫病,。” 條辨二: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中風的主要癥狀:汗出,、發(fā)熱、惡風,,脈緩,。 (1)惡風:不喜歡吹到風,吹風不舒服,。 (2)最主要的癥狀是:汗出,。非運動或天氣熱而出汗,為病汗,。別人都不出汗的情況下,,病人流汗。 (3)脈緩:浮而緩,,表癥太陽病,,脈是浮的,浮中帶緩,。 (4)發(fā)熱:可以理解為發(fā)燒,,但不是高燒,比正常人搞1-2度,。不是主要癥狀,。 (5)有惡風、汗出兩個癥狀,即可判斷為中風,。 (6)中風:非西醫(yī)之半身不遂,、癱瘓,而是傷于風,。
中風可能的起因:跑步運動大汗,進入空調房間(如便利店買飲料),,出來后風吹自感不舒服,,即已中風。 問診與處方 (1)感冒來診,,問有無流汗,,有,問怕不怕吹風,,怕,,即可診斷為中風。 (2)只要有中風的癥狀,,不管內因為B型感冒病毒亦或是別的什么西醫(yī)病名,,都可以按中風開處方(桂枝湯)。
條辨三: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傷寒與中風的區(qū)別:無汗、有汗,。 (1)無汗傷寒,,用麻黃湯。 (2)有汗中風,,用桂枝湯,。
發(fā)熱:有沒有發(fā)燒對辯證都關系不大。 陰陽脈俱緊 傷寒之惡寒:仲夏之夜,,非常炎熱,在車里更加悶熱,,病人在車里穿上厚大衣還是會覺得冷,,發(fā)抖。 南方也會得傷寒,,傷寒并非指傷于冬天的寒冷,,南方、夏天,,也可能會傷于寒,,例如吹冷風空調,跳入冷水中游泳,,在冷庫工作等,。 嘔逆是病進入少陽的癥,這里有嘔逆表明人腸胃不好,,不是主癥,,不是每個傷寒都會嘔逆。 體痛: (1)傷寒為太陽病,,表癥,,體痛會如鞭子在打,全身痛,。 (2)痛來自壓力,,而非發(fā)炎。痛都是如此,,例如牙痛,、腳痛,都是因為局部的壓力增大,。 (3)傷于寒之時,,人出汗時毛孔是打開的,傷寒使毛孔立刻縮起來閉合,,汗水離開汗腺而不能排出體外,,停在皮膚和肌肉之間,代謝不掉,,積累形成壓力,,這就是體痛的原因。 (4)有的人腸胃功能好(免疫力),身體強壯,,只會覺得皮膚癢,,洗個澡流汗即愈。身體弱的,,第二天就會傷寒癥,,體痛等。 (5)用發(fā)表的藥,,水液流通,,寒去掉,則愈,。
張仲景非常注重腸胃功能 (1)天為虛靈,人為清靈,。食物進入人體,,24小時要排出體外。 (2)身體“虛空”為健康,,此非身體瘦弱,,而是指新陳代謝正常,東西能及時排出,,不便秘,,不累積實。 (3)有的人,,因為嫌臭,,憋著不去上公共場所,會練出便秘,。每天大便不容易生病,,便秘或下利的人容易得傷寒或中風等。
條辨四: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靜者,,為不傳(chuan)也,;若脈數急者,為傳也,。 傷寒最重要的是無汗,。 太陽表癥入里(傳入里經)有兩種可能: (1)入陽明,即跑入腸胃里,,變?yōu)殛柮靼Y,,用白虎湯、承氣湯。陽明無死癥,,到此為止,,不再繼續(xù)往里傳,只會便秘,。有的人便秘一輩子,,也沒什么,只會皮膚黑一些丑一些,。若把陽明癥治療成厥陰癥(肝?。┒溃撬烙卺t(yī),,非死于病,。 (2)入少陽,則可能繼續(xù)傳入太陰,、少陰,、厥陰。 (3)六氣圖中的逆向,,即為病傳的方向,。
一日:為6-7天,一周時間,,而非真正的一天,,一日是指六經辨證中一經上癥的持續(xù)時間。
脈靜:非脈很安靜,,而是指傷寒的脈象一周沒有變化,,一直為浮,陰陽俱緊,。脈象不變,,代表病沒有傳,還在表(太陽),。
若脈變?yōu)閿导?,說明病變了,代表病往里走了,。 病傳的原因: (1)原因很多,,多大多數的傳是因為心臟。 (2)心臟的原因有兩種:心藏神,,心意,,吵架、情志受損,,病就會傳,,心情很好,,很開心,病就不會傳,。心臟功能受損,,病也會傳,例如吃抗生素會損傷心臟,,舌為心之表,,吃了抗生素,第二天就會舌苔脫落,,變?yōu)榈貓D舌,,代表心臟功能受損。
條辨五: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頗欲吐,,若煩燥者,為傳也,。,。 陽明癥:但熱不寒,,看不到寒證,,一派熱癥,口渴等,。
少陽證:往來寒熱(忽冷忽熱),,惡心想吐。 欲吐,、煩燥為傳,。 煩燥包括:心情不好,摔東西,,睡覺不安穩(wěn),,睡不好,手腳躁動,、跑來跑去,,多動,脾氣暴躁,。 張仲景把條辨分的很細,,是希望遇到病將要傳的時候,一劑制止,。有時一劑沒喝完就治愈了,。例如一副藥煮3碗,,喝一碗就治愈了。 條辨六: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太陽證,,只包括三種:中風,、傷寒、溫病,。
冬傷于寒,,春必溫病。 (1)冬天受到寒,,寒隱伏在肌肉里,,春天陽氣升發(fā)之時,察覺到尚有寒在肌肉,,證即為溫病,。 (2)南派中醫(yī)認為溫與傷寒無關。
溫病與中暑 (1)霜降(10月20日左右,,農歷9月中)開始入寒,,若傷于寒,春天到夏至之間的病為溫病,,夏至之后為中暑,。 (2)春季溫暖,夏季炎熱,,秋季涼爽,,冬季嚴寒,隨著節(jié)氣改變,,人體不適應而得病,,為一般的正氣病。如果氣候與節(jié)氣不對應(如暖冬),,出現的病為疫病,。
條辨七:若自汗出,身灼熱者,,名曰風溫,。 風溫癥狀:流汗不止,摸身體是燙的,。
風溫的兩個原因: (1)來自醫(yī)生:用發(fā)表的藥發(fā)汗,,劑量太重,沒有進一步處理,,會一直自汗,,造成風溫證,。 (2)有的為病情轉變:得傷寒,在自愈過程中(傷寒是可以自己恢復的),,發(fā)溫病,,混合現象導致風溫。如傷寒者體痛,,自行勞動出汗,、運動出汗,出汗時又得感冒,,會出現流汗不止的風溫,。(運動的汗與藥汗是不太一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