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至1944年間出版成《亞東印畫輯》,總計2000余張,,這些照片的很多景觀和人文瞬間早已消失,,對我們了解民國時期的中國,有著很高的史料價值,。為讓更多人回望祖輩生活過的華夏大地,,《圖游華夏網(wǎng)》以照片所在地編輯《老照片中的華夏》系列圖記,本篇來自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地區(qū),。 6回第1張(1925年1月出版),,位于牙克石境內(nèi)的大興安嶺,白雪皚皚,,高大的落葉松屹立在雪地中,。 6回第2張(1925年1月出版),大興安嶺密林中,,在零下四十七度的嚴(yán)寒下,,正在砍伐林木的伐木工。 6回第3張(1925年1月出版),,牙克石境內(nèi),,大興安嶺林區(qū)的一位伐工,站在木屋前,,看樣貌是俄羅斯人的長相,,身穿獸皮衣,手持利斧,,嘴角的大胡子可見白色霜花,。 6回第4張(1925年1月出版),,大興安嶺的林區(qū)的一處小木屋內(nèi),伐木工人正用斧頭砍削著牛肉,,嚴(yán)寒之下,,牛肉如同石頭般堅硬,。 7回第1張(1925年2月出版),,在大興安嶺的林區(qū)內(nèi),,一群牛在冰天雪地中覓食。 7回第2張(1925年2月出版),,大興安嶺的林區(qū),,積雪深厚,清朝末期,,俄羅斯商人通過呼倫貝爾自治政府攫取大興安嶺伐木權(quán),,1922年歸于中日俄合辦的札免公司。 7回第3張(1925年2月出版),,札免公司在大興安嶺林場的木材采伐范圍,,東起興安嶺分水嶺,北以大雁河,、海拉爾河為界,,南抵倭伊那河,圖中是林場工人正在鋸開砍伐的巨木,。 7回第4張(1925年2月出版),,大興安嶺林區(qū)內(nèi),當(dāng)時的人們?yōu)榱说钟鶉?yán)寒,,在土坡中挖洞為屋,頂部只露出天窗和煙囪,,有兩人正在門前,。 7回第5張(1925年2月出版),,大興安嶺的分水嶺,海拔為四千尺,,西北方向就是蒙古高原的大沙漠,,當(dāng)時的森林密布,,木材蓄積量極為豐富。 7回第6張(1925年2月出版),扎免公司林場的木材堆積場,,一輛火車冒著蒸汽而來,,日本人大肆砍伐大興安嶺森林的木材,通過鐵路運(yùn)往各地,,當(dāng)時日本人在東北修建的鐵路,,所需的枕木大多來自于此。 8回第5張(1925年3月出版),,位于海拉爾郊外的曠野上,,一處日本居留人的墓地,可見日本人為了獲取中國東北的資源而經(jīng)營之深,。 8回第6張(1925年3月出版),,呼倫貝爾大草原,一望無垠,,當(dāng)時的牧民家庭每家也只有兩,、三頭牛,各家的牛匯集一起,,再委托專人在草原上成群放牧,。 11回第5張(1925年6月出版),滿洲里的街景,,道路寬敞,,路中間一隊駱駝?wù)吡诉^來。 13回第1張(1925年8月出版),,大興安嶺林區(qū)內(nèi),,天寒地凍下,一處俄羅斯風(fēng)格的小木屋,,門外堆著薪柴,,兩輛小馬車停在屋旁道上,有幾人正在交談,。 13回第3張(1925年8月出版),,大興安嶺的高山白樺林,晴日時分,,陽光普照,,白雪與白樺,景色優(yōu)美,,圖中應(yīng)是俄羅斯人驅(qū)趕著牛拉雪橇,,載著攝影調(diào)查隊的日本情報人員,行進(jìn)在雪野中,。 13回第4張(1925年8月出版),,大興安嶺林區(qū)中的一處雪地,,樹上的霜花已成霧凇。 126回第1張(1935年1月出版),,遠(yuǎn)看滿洲里,,這是一座中俄交界的邊境城市,1901年中東鐵路西線建成,,從俄羅斯境內(nèi)進(jìn)入中國東北的第一站就設(shè)在這里,。 126回第2張(1935年1月出版),中東鐵路上的滿洲里火車站,,建成于1901年,,俄國人稱為“滿洲站“,因俄語發(fā)音為”滿洲里亞“,,久而久之,,就被中國人稱為”滿洲里“,進(jìn)而成為城市之名,,圖中站臺名稱可見漢語和俄語并存,,一隊巡邏人員扛槍走過。 126回第3張(1935年1月出版),,位于滿洲里海拉爾的一處街道,,空曠的大路上,馬車,、行人稀稀落落,,還有幾只雞走來走去,曾經(jīng)的邊貿(mào)城市,,因為1929年東北軍與蘇軍為控制中東鐵路而爆發(fā)的戰(zhàn)爭,,東北軍被打敗,滿洲里也受創(chuàng)嚴(yán)重,,致使商業(yè)不振,,市面蕭條。 126回第4張(1935年1月出版),,位于新巴爾虎左旗所在地阿木古郎鎮(zhèn)西北方的甘珠爾廟,,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由清廷批建,兩年后動工,,乾隆五十年賜廟號,并親撰“壽寧寺”匾額,,集中了漢,、蒙、藏三種建筑文化,。 126回第5張(1935年1月出版),,甘珠爾廟內(nèi),,兩位信眾正在頂禮膜拜。 126回第6張(1935年1月出版),,甘珠爾廟旁,,蒙古族牧民搭建的蒙古包,正在拆組中,,各種生活用品擺放在草地上,,主人正在蒙古包旁整理著。 126回第7張(1935年1月出版),,甘珠爾廟從清康熙五十年開始,,舉辦了第一次廟會,以后幾乎每年都在正月十五舉辦,,廟會期間,,來自各地的客商和游牧生活的牧民,聚集一起,,互市互貿(mào),,圖中是廟會結(jié)束后,牧民們開始拆解蒙古包,,收拾貨物返回各處,。 126回第8張(1935年1月出版),甘珠爾廟內(nèi),,修繕木壁畫的藝人,,正在給老舊敗色的部位勾涂著鮮艷的顏料,一絲不茍,,棉衣上還沾有點點白跡,。 126回第9張(1935年1月出版),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牧民正在制作羊毛氈,,只見四人合坐在條凳上,,一起踩著卷好的氈布,讓附著的駱駝毛和羊毛在摩擦中緊密的粘在布上,。 126回第10張(1935年1月出版),,位于滿洲里西南方向四里左右的察罕諾爾地區(qū),一處煤礦的礦坑,,那里產(chǎn)出的煤炭主要供滿洲里使用,,圖中的大量的駱駝拖著小車,成了運(yùn)輸煤炭的主要方式,。 127回第1張(1935年2月出版),,遠(yuǎn)看海拉爾的全貌,清雍正年間,,這里的呼倫貝爾城是一座邊防重鎮(zhèn),,位于海拉爾河附近,,清后期修建中東鐵路后,沿線兩邊建起房屋街巷,,后逐漸就被稱為”海拉爾城“,。 127回第2張(1935年2月出版),海拉爾城內(nèi)的公園,,沙丘連綿起伏,,生長的沙地樟子松,根系具有固沙作用,,又稱海拉爾松,。 127回第3張(1935年2月出版),海拉爾的舊市街,,兩旁房屋低矮,,戶戶門前是排水的明溝,道路上處處可見車轍印,,兩個蒙古族百姓正騎馬走過,。 127回第4張(1935年2月出版),海拉爾郊外的風(fēng)光,,日落時分,,牧民趕著一隊隊的牛羊回程,暮靄與霞光交融在前方的海拉爾城中,。 127回第5張(1935年2月出版),,呼倫貝爾是動物毛皮的重要產(chǎn)區(qū),圖中的家庭,,院中的晾桿掛滿了獸皮,,正在進(jìn)行晾干環(huán)節(jié)的過程。 127回第6張(1935年2月出版),,呼倫湖畔,,兩位漁民正在淺灘中張網(wǎng)捕著魚蝦。 127回第7張(1935年2月出版),,位于呼倫貝爾草原西部的呼倫湖,,長93公里,平均寬32公里,,是中國第五大淡水湖,,湖中水獺較多,蒙族百姓便稱為水獺湖,,而水獺的蒙語諧音為呼倫因此得名,。 127回第8張(1935年2月出版),位于滿洲里附近的扎賚諾爾煤礦,儲藏著大量的褐煤,,中東鐵路修建至中國時,俄國人發(fā)現(xiàn)此礦并進(jìn)行開采,,煤礦石除了直接用于蒸汽火車的燃料,,還通過鐵路運(yùn)至各地。 127回第9張(1935年2月出版),,扎賚諾爾煤礦附近的農(nóng)家,,看服飾和樣貌可能是俄羅斯移民家庭,男主人杵著鋤頭,,孩子們和母親在一起看著,,地上堆滿了挖出來的土豆。 127回第10張(1935年2月出版),,滿洲里附近,,與外蒙交界的高坡,下方的河流是克魯倫河,,此河流域是成吉思汗所在部落的駐牧地,,因而被稱為蒙古族的母親河。 128回第1張(1935年3月出版),,位于牙克石境內(nèi)博克圖附近的日本侵略者碑,,1932年12月3日,東北民眾救國軍在博克圖與日軍奮戰(zhàn),,在興安嶺隧道中溜出裝滿石塊的貨車,,通過盤山下坡撞擊日軍鐵甲列車,引發(fā)預(yù)埋的地雷,,當(dāng)場炸死荒木克業(yè)等十余名日寇,。 128回第2張(1935年3月出版),位于牙克石大興安嶺的札免公司林場,,下方的建筑是其員工宿舍,。 128回第3張(1935年3月出版),牙克石地區(qū)興安嶺村,,中東鐵路上的興安站,,建于1901年,位于興安嶺隧道的西口方向,,車站旁的森林,,生長著大片的白樺樹。 128回第4張(1935年3月出版),,牙克石境內(nèi),,中東鐵路重要工程興安嶺隧道,全長三千余米,,建于1901年,,1903年鑿?fù)ê?,沙俄修建的東清(中東)鐵路全線正式開通,圖中是隧道的東口,,洞口外的房屋是守衛(wèi)看護(hù)所居,。 128回第5張(1935年3月出版),牙克石境內(nèi)的白樺林,,天空白云朵朵飄,,地上山丘連綿,景色怡人,。 132回第1張(1935年7月出版),,位于滿洲里的國境瞭望臺,當(dāng)時的呼倫貝爾已被日軍侵略,。 132回第2張(1935年7月出版),,滿洲里郊外的戰(zhàn)壕,是1929年為收回中東鐵路的控制權(quán),,東北軍與蘇軍在這里發(fā)生的戰(zhàn)斗遺跡,。 132回第3張(1935年7月出版),呼倫貝爾草原上的一處旅館,。 132回第4張(1935年7月出版),,新巴爾虎右旗的一處聚居點,名為”阿爾泰面“,,圖中的蒙古包是一處警察署,,外面六個人站在一起。 132回第5張(1935年7月出版),,呼倫貝爾境內(nèi)的一處蒙族小學(xué)校,,孩子們很認(rèn)真的在讀書。 132回第6張(1935年7月出版),,呼倫貝爾大草原水草豐美,,是當(dāng)時中國的羊毛主要產(chǎn)地,圖中是羊毛的打包運(yùn)輸現(xiàn)場,。 132回第7張(1935年7月出版),,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牧民,將收集的牛糞堆積起來,,用于冬季到來時的燃料,。 132回第8張(1935年7月出版),滿洲里附近的克魯倫河畔,,一只小船??堪哆叄€有一架水車正在汲水。 132回第9張(1935年7月出版),,克魯倫河畔,,幾位漁人正在拉網(wǎng),十幾條肥美的魚兒粘在網(wǎng)中,,可見河中魚類資源非常豐富,。 132回第10張(1935年7月出版),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蒙族牧民,,當(dāng)客人見面時,有著一種特殊的禮節(jié),,就是互相聞著對方的鼻煙壺,,以表達(dá)歡迎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