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甲骨到圖書 “書影中的70年·新中國圖書版本展”(溫馨提示:該展覽展期已經(jīng)延至11月27日)“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中國國家博物館近日舉辦的兩個展覽之間,,似乎產(chǎn)生了一種內(nèi)在的關(guān)聯(lián)、一種歷史的呼應(yīng):無論是昨日的甲骨還是今日的書籍,,文字與其媒介相生相長,,作為人類精神的載體,它們見證了文明的誕生,,照亮著文明的征程,。一部出版史就是一部文明史,當我們換一個角度,,以歷史的眼光觀照圖書,,每一冊書都會顯現(xiàn)出具體的人和具體的時代。1961年出版的《十萬個為什么》收錄了1484個“為什么”,,提出并解答這些問題的,,是李四光、竺可楨等一大批科學(xué)家,,他們親自為下一代撰寫手稿,,將科學(xué)的種子播撒在青年一代的心中。1978年“五一”勞動節(jié)期間,,一些書店被擠得水泄不通,,那一令許多人難忘的購書盛況緣起于1978年春天。當時,,中央決定重印35種中外文學(xué)名著,,調(diào)撥1500噸紙,相關(guān)單位日夜兼程,,迅速印制,,趕在“五一”時發(fā)行,《東周列國志》《唐詩三百首》《一千零一夜》《安娜·卡列尼娜》……人們?nèi)琊囁瓶实亻喿x中外經(jīng)典,,成為改革之初的一抹底色,。1993年完成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是我國第一部大型現(xiàn)代綜合性百科全書,如果撰寫這套書的成書故事,,其中將會出現(xiàn)大量人物,,因為全書凝結(jié)了22600位學(xué)者及出版人的智慧。“書影中的70年·新中國圖書版本展”展廳展品 若加速轉(zhuǎn)動時間的齒輪,,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善于著述的民族之一。3000多年前,,中國先人在甲骨上刻下文字,,促成了自覺、系統(tǒng)的文字記錄的形成,此后,,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這“六書”像是中國文字的“基因”一般,,一脈相承到今天。春秋時期,,傳抄促進了思想的大發(fā)展,,竹簡、木牘,、帛書的興起,,推動了中華文化第一次“百家爭鳴”的出現(xiàn)。印刷術(shù)更被稱為“文明之母”,,其對世界文明的促進作用已無須贅言,。直至新中國成立以來,各類正式出版物資源已超過600萬種,。如果說甲骨文展代表了一種“文明的先聲”,,那么,圖書版本展則說明了文化的普及,。圖書版本展與甲骨文展的同期舉辦,,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別樣的角度來認識中華文明。文字及其載體,,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念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但也因為人們大多對它們習(xí)以為常,其價值常常被人忽略,。這類展覽內(nèi)涵豐富,,在構(gòu)思、組織策展方面,,格外要求深入淺出,,讓觀眾既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也認識到展品的獨特價值,。“千舉萬變,,其道一也?!睆募坠堑綍?,是千古一瞬,亦是一瞬千古,將其串聯(lián)起來的,,是中華民族呵護文明的精神傳統(tǒng),。(本文原刊載于《光明日報》2019年10月29日02版,記者陳雪,。配圖有調(diào)整)“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展廳與展品
國博甲骨文文化展三大看點 商晚期,,王室為了占卜和記事,把文字契刻在龜甲或獸骨上,,成就了穿越3000多年而不朽的甲骨文,。1899年,長期以來被當做藥材的有字甲骨,,經(jīng)王懿榮初步斷定,,甲骨上的刻畫符號就是商代文字。歷經(jīng)120年,,甲骨文從掌間摩挲的古玩,,逐步成為學(xué)人爭相收藏研讀的文化遺產(chǎn),直至一門國際顯學(xué),。在紀念甲骨文發(fā)現(xiàn)120周年之際,,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從文字的視角,,呈現(xiàn)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今天,,記者帶您透過甲骨文文化展的三大看點,,講述甲骨文發(fā)現(xiàn)與發(fā)掘的驚世過往,重溫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致敬甲骨文學(xué)者們的卓越成就,。【看點一】:最大的甲骨堆 YH127,這個看似神秘的代號,,是殷墟甲骨文最大一次發(fā)現(xiàn)的坑位,,Y代表殷墟,H意為“灰坑”,,即堆積坑,。進入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漢白玉雕塑,,便是這個坑位的甲骨堆積情況模型,。當年,為了永久保存罕見的YH127坑原貌,,一位技藝高超的石匠專門雕刻了此模型,。雕塑擺放在如此顯著的位置,顯然是為了突顯YH127的發(fā)現(xiàn)對殷墟甲骨文研究的重要意義。YH127號坑甲骨堆模型在國博甲骨文文化展中展出 YH127號坑甲骨堆模型局部 1936年夏天,,安陽非常炎熱,,第13次殷墟科學(xué)發(fā)掘進入最后一天。下午4點,,就在發(fā)掘快要結(jié)束時,,YH127坑中不到半立方米的土中,竟然出土了3000余塊龜板,,數(shù)量極為可觀,并且還沒有清理完畢的跡象,??脊抨牣敿礇Q定,把發(fā)掘時間再延長一天,。第二天,,發(fā)現(xiàn)更為奇特,坑中的埋葬物排列很整齊,,而且甲骨仍在一筐筐地裝運,。顯然,一塊塊取出卜骨已經(jīng)不是最好的辦法,,需要特殊方法來處理,。考古隊創(chuàng)造性地想出一個方案,,把它完整挖出來,,裝箱運走。1936年,,YH127甲骨坑搬運 資料圖 經(jīng)過四晝夜的挖掘,,這塊3噸多重的地下“檔案館”,被整塊裝在厚木板箱里,,用鐵絲牢牢加固,。8天后,這箱珍寶歷經(jīng)波折后運抵南京,,由董作賓等人進行“室內(nèi)發(fā)掘”,,共清理出甲骨17096片,其中完整龜甲300多版,。經(jīng)考據(jù),,這些甲骨為殷商武丁時期埋藏,是商王室有意保存起來的一批占卜檔案,。因該坑未經(jīng)翻擾,、蘊藏豐富,且出土甲骨具有甲多骨少、涂朱涂墨等特點,,因而對甲骨學(xué)研究意義重大,。般無禍全甲刻辭 國博供圖 此次國博展出的“般無禍全甲刻辭”就是YH127坑出土的完整龜甲。這片卜甲記敘了貞人為貴族“般”卜問是否有災(zāi)禍,,商王武丁斷其沒有災(zāi)禍的歷史片段,。正如考古學(xué)家李濟在《安陽》一書中的評價:“YH127明顯居于整個發(fā)掘過程的最高點之一,它好像給我們一種遠遠超過其他的精神滿足,?!?/section>【看點二】:精品中的精品 放大,旋轉(zhuǎn),,全方位,。展廳中的甲骨文全息投影讓細小的甲骨文字更加清晰、立體地呈現(xiàn)出來,,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這片全息展出的甲骨就是著名的大版“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辭”,曾是“甲骨四堂”之一羅振玉所藏甲骨精品中的精品,,其照片收錄于羅振玉所著《殷虛書契菁華》一書的第一頁,,足見他對這片甲骨的重視與喜愛。甲骨文全息投影 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辭,,國家博物館藏 據(jù)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學(xué)部委員,、甲骨學(xué)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鎮(zhèn)豪介紹,因卜辭完整,、字口涂朱,,這片甲骨也被譽為“甲骨之王”。所謂“涂朱甲骨”,,就是把朱砂磨成紅色粉末,,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給人以光艷醒目,、紅潤亮麗的感受,。正是這一抹鮮紅,仿佛凝結(jié)了殷商先人的悠悠情愫,,歷經(jīng)3000多年歲月的磨礪,,仍光彩耀眼。如果說,,涂朱涂墨的甲骨并不罕見,;那么,國家博物館藏另一甲骨刻辭則異常珍貴,,這便是“宰豐骨匕記事刻辭”,。宰豐骨匕記事刻辭,,國家博物館藏 這片獸骨呈匕首形,記錄了商王的一次田獵,。五月壬午日,,商王在麥山之麓捕獲了一頭犀牛,宰豐因有功而受到賞賜,。田獵好比當時的軍事演習(xí),,是重要的儀式。宰豐為了紀念商王的恩典,,便制作精美骨匕,,在犀牛肋骨的一面刻兩行共28字,記述經(jīng)過,。另一面隨形雕刻獸面,、蟬紋和夔龍紋飾,并嵌入了綠松石,。這件骨匕的文字內(nèi)容是單純的記事刻辭,極為罕見,,并且其書法風(fēng)格與同時期的甲骨刻辭迥異,,字跡粗壯豐腴,完全沒有卜辭的鐫刻感,,卻存有濃厚的毛筆書法意蘊,,堪稱殷末書法的翹楚之作。宰豐骨匕記事刻辭(局部) 此次展覽是國家博物館第一次舉辦甲骨文內(nèi)容的文化展,,也是國家博物館館藏甲骨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展示,。而且,為了能集中展示更多甲骨文和殷商文化的精品遺存,,還商借了國家圖書館,、山東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陜西考古研究院、寶雞周原博物院等單位的珍貴文物,。曾因張口怒目的表情而成為“網(wǎng)紅”的“亞酌”青銅鉞,,在現(xiàn)場再次吸引觀眾關(guān)注的目光。“亞酌”青銅鉞(局部),,國家博物館藏
【看點三】:獨特一手史料 日食,、月食、彩虹,、流星,、“大驟風(fēng)”……在甲骨文中,,這些自然天象都有記載。比如,,“星率西”就是迄今最早的流星雨記錄,,意思是所有星星向西快速移動。明有蝕卜骨刻辭,,國家博物館藏
此次展覽在第二版塊“契文釋史”中,,專列“天象與農(nóng)業(yè)”部分,反映商人對自然的觀測和記錄,,“明有蝕卜骨刻辭”就是其中的代表,。這件卜骨是王襄舊藏,記錄了商代晚期的一次重要天象——日月頻食,。在“南兮”和“正京北”兩地接連發(fā)生了日食和月食,,癸酉日卜問出現(xiàn)這次天象會不會不吉利。對無事不占,、無日不卜的商王而言,,這樣的奇怪天象必定有特殊的預(yù)示。“甲骨斷代工程就要靠幾片甲骨的天象記錄,,通過演算來推斷年代,,”甲骨學(xué)家、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學(xué)部委員王宇信介紹道,,“這樣的甲骨不多,,但很重要?!?/section>王賓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辭,,國家博物館藏
在展覽現(xiàn)場,還有一片碩大而完整的甲骨,,始終被觀眾包圍,,這就是羅振玉舊藏著名的甲骨大版之一“王賓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辭”。此骨的內(nèi)容同樣涉及天象,。甲骨的反面,,記錄了“彩虹吸水”這一神奇的自然現(xiàn)象:庚戌日,層云從東方涌來,,投下一片晦暗,,而日頭偏西時北方出現(xiàn)彩虹,在黃河中飲水,。如此豐富的想象力,,不禁令今人也大為贊嘆。這片卜骨敘辭,、命辭,、占辭及驗辭四項俱全,,只有局部殘損,十分難得,。而其書風(fēng)雄健,,氣韻宏大,字大體端,,筆畫遒勁,,書法謹嚴,且字畫中存留有當時涂飾的朱色,,顯示了它的珍貴和神圣,,是殷商甲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事實上,,甲骨文的內(nèi)容,,涉及3000年前商代的自然生態(tài)、王室宗法,、占卜制度,、社會構(gòu)成、外交征伐,,以及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喪嫁娶,、情感追求,、宗教信仰,、祀神祭祖,、飲食宴饗等日常生活狀況,為研究中國源遠流長的燦爛文明史和早期國家與人文社會傳承形態(tài),,提供了獨特而真實可貴的第一手史料,。(本文原刊載于《光明日報》2019年10月27日09版,記者柴如瑾,。圖文略有調(diào)整,。)觀眾在國家博物館參觀“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
攝影 | 范 立
余秋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