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今天學(xué)習(xí)丹溪對“痰”的認識及治療經(jīng)驗。 朱丹溪治療痰證,,筆者在《朱丹溪學(xué)術(shù)考論》一書中,,進行了較詳細的討論。 丹溪治學(xué)雖以滋陰為主,但“氣,、血、痰,、郁”四傷學(xué)說,,亦為其臨證論治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尤以治痰的理論和經(jīng)驗較豐富,,可多見于《金匱鉤玄》一書中,,茲擬再申述之。 論述病機,,重在痰飲 丹溪謂:“痰者,,人身之痰飲也”。痰為致病因素,,臨床發(fā)病甚為廣泛,,故丹溪謂:“百病之中多有兼痰”。 痰之致病,,其實質(zhì)在郁,,氣機不調(diào),血行壅遏,,百病始生,。 正如丹溪所謂:“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痰在病因病機中重要地位,,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隨氣機升降居留 痰可隨氣機升降出入而結(jié)聚在機體任何部位。丹溪有謂:“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span> 關(guān)于痰的發(fā)病部位,,可概括為: 1. 胃中腸間。 痰積胃口或中焦,,阻礙食物通道,,致惡心、嘔吐,,如“惡心者,,胃口有痰也”,“有痰膈中焦,食不得下者”,,“胃中有痰有熱者”,,并認為“胃中有火與痰而致嘔吐者多矣”。 此外,,痰積胃中??芍隆胺浮薄ⅰ皣啔狻?、“氣逆”,、“嘈雜”;痰積腸間,,可影響腸道運化功能,,而致“泄瀉”,可阻礙腹部氣機,,而致“腹痛”,。 2. 皮里膜外。 痰有發(fā)生皮里膜外者,,有進而成瘧的,,有聚積脅下致痛作嗽的。 3. 巔上末下,。 痰病高巔之上,,可致“頭風(fēng)”、“頭痛”,、“眩暈”等,。 痰病四肢之末,可致“四肢百節(jié)走痛”,、“手麻”,、“十指麻”等癥。 4. 稽留上焦,。 痰飲可積聚上焦,,影響心氣推動,肺氣敷布,,而致“動則喘氣”,、“短氣而喘”;還可因肺失肅降,,而出現(xiàn)“發(fā)熱咳嗽”,; 因津液不能上承,出現(xiàn)“燥渴多飲”,;因肺衛(wèi)失固,,產(chǎn)生“自汗”等癥,。 5. 下滲膀胱。 濕痰或熱痰,,流居下焦,,滲入膀胱,可致“淋濁”,、“小便不通”等,。 6. 壅阻經(jīng)隧。 痰阻經(jīng)絡(luò),,可致“中風(fēng)”、“半身不遂”,、“口眼?斜”,;還可致“痿”、“厥”,、“小兒驚風(fēng)”等,。 7. 痰核流注。 痰核可流注全身肌膚之間,,致成“結(jié)核腫塊”,。 如在頸項則為“瘰疬”;在身,、在臂“如腫毒者,,多痰注作核不散”,“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也”,。 8. 痰占血海。 肥人痰占血海,,可致月經(jīng)過多,,漸致目昏。如“痰多占住血海地位,,因而下多者,,目必漸昏,肥人如此”,。 二,、合六淫邪氣為患 六淫之邪可單獨犯人,亦可相兼襲人,,發(fā)為外感疾病,,不論六淫之邪單患或兼襲人體,都可引動痰飲而相挾為患,,促使證情復(fù)雜化,。例如: 1. 因暑。 可因暑邪鼓動痰飲,閉阻心竅,,卒然昏厥,,發(fā)為暑風(fēng),如“暑風(fēng)者……因暑氣入,,而鼓激痰飲,,塞凝心之竅道,則手足不知動躡而卒倒也”,。 2. 因火(熱),。 火性炎上,有痰為火邪所擾,,上逆蒙蔽清竅,,發(fā)為頭眩等癥,如頭?!皩倩?,痰因火動”; 亦有痰因火而逆上者,,發(fā)生干咳,,如“干咳嗽者,難治,,此系火邪之證,,乃痰郁火邪之中”。 有痰與熱結(jié)在肺,,影響肺氣宣布,,郁熱化火,灼傷陰絡(luò),,致肌膚衄血發(fā)為疹,。如論疹,“屬熱與痰在肺”,。 3. 因風(fēng),。 在外感病中,有熱和痰郁相結(jié),,再挾風(fēng)邪而發(fā)的,。如“痰熱者,多挾風(fēng),,外證為多”,。 在臨床有因“風(fēng)熱痰”發(fā)為“眉棱痛”者。 4. 因寒,。 有寒氣和痰熱互阻胃脘而致嘔吐者,,如論嘔吐之因,,“有寒氣郁于胃口者,胃中有痰有熱者……”,。 5. 因濕,。 無痰不作眩,在頭眩證中,,除有痰火所因外,,又有“濕痰”為患,再如肥白婦人發(fā)生帶下,,是由于濕痰下注所致,,如“肥人多是濕痰”。 三,、因氣血虛弱而生 氣血虛弱,,正氣不足,給痰飲以可乘之隙,,棲身之所,故痰證常伴隨氣血虛弱而生,。 如氣虛兼痰,,血虛挾痰發(fā)為中風(fēng)的,其治法有“氣虛有痰,,濃參湯合竹瀝,、姜汁”,“血虛者,,四物湯補之,,挾痰者,亦用姜汁,、竹瀝”,。 另有“氣虛、火動,,治痰為主,,兼補氣藥,并降火藥”,,還有“血虛有火兼痰”,,可發(fā)“痙”證,“陽虛,,痰與血病”,,可發(fā)“癆瘵”等。 四,、與食積死血膠結(jié) 痰常與其他的致病因素,,如食積,、死血等交結(jié),組成更難消散的有形之物,,積聚體內(nèi),,發(fā)生疾病,如血塊(積瘕),。 其成因為:“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有形之物,痰與食積,、死血,,此理曉然”。 另有痰飲食積,、死血結(jié)聚,,因寒郁肝經(jīng),成疝致痛者,,如“濕熱痰積,,流下作痛,大概因寒郁而作也,,即是痰飲,、食積,并死血”,。 此外,,丹溪宗《內(nèi)經(jīng)》旨,所發(fā)“痰瘀同源”說,,如“痰挾瘀血,,遂成窠囊”,亦可資證,。 吐法治痰,,重在順氣 痰病以郁致害,故丹溪治痰,,重在開郁,,主張“順氣化痰”。 戴思恭發(fā)揮:“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而氣而順矣”。 丹溪治痰,,取法豐富,,然尤重吐法,認為“吐即發(fā)散”,,“吐中便有降”,,“吐法可提其氣之橫格,,不必在出痰也”。 可見丹溪用吐法,,不僅為吐出有形之痰,,更重要的力求于傾刻間調(diào)暢氣機,達到順氣化痰的目的,。 凡實熱痰留宿上焦,,使氣機失暢者,均宜施吐法“膈上之痰當(dāng)吐”,,“氣實痰熱結(jié)在上者,,當(dāng)吐”,“挾火挾痰實者,,可用吐法”,,“痰壅盛者……皆當(dāng)吐”等。 丹溪吐痰法,,經(jīng)驗豐富,,常選吐藥有瓜蒂、皂角,、藜蘆,、桔梗蘆、人參蘆等,。根據(jù)氣郁輕重,予以不同組方,。 對竅閉重者,,加用麝香辛竄開竅;對寒凝氣滯者,,加附子尖,、艾葉等溫通氣機,尚恐吐力不足,,加用升氣助吐藥,,如桔梗、防風(fēng)等,,以求快吐,。 在用法方面,根據(jù)患者所宜,,有散服,,湯服,有單用蘿卜子搗汁服,,有用蝦帶殼入醬,、蔥,、姜等煮成藥膳服。 服吐藥后,,有吐的,,如服后未即吐者,用手探引吐,,或用鵝翎引吐,,意在觸發(fā)氣機,一吐為順,。 慮及涌吐后,,腹腔壓力驟降,致使氣機一時逆亂,,提出:“先以布搭膊勒腰”,,“必須勒緊肚腹”,求得竅通氣順,。 吐法之宜忌,,亦以通利氣機為準(zhǔn),有“一吐不已,,再吐之”,,至氣通方止。 亦恐正氣虛者,,無力流通,,戒之曰:“亦有虛而不可吐者”;“中焦有痰與食積,,胃氣賴其所養(yǎng),,卒不使虛,若攻之盡,,則虛矣”,。 二陳化痰,靈活多能 二陳湯出自《局方》,,氣味溫和,,為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常用方劑,,丹溪認為“二陳湯,,一身之痰液都能管,如在下,,加下引藥,,如在上,加上引藥”,。 故凡治痰,,多選二陳湯依證加味或合方,,有守有變,機圓法活,,堪為臨證借鏡,。 一、治寒濕痰 以二陳之溫,,主治寒濕,,如“痰之清者屬寒,用二陳湯之類”,。 濕痰阻滯經(jīng)隧致痿,,用二陳加蒼白術(shù),增健脾燥濕之功,,用芩柏燥濕兼清熱痰,,用竹瀝入絡(luò)行痰; 頸項發(fā)痰核背,,加炒大黃,、連翹清熱通下,用柴胡,、桔梗升提氣機,,使氣機通暢、痰核自化,; 濕痰下注,,帶下甚者,可用吐法提其下陷之氣,,合用二陳湯加蒼白術(shù),,祛濕健脾化痰; 肥胖婦人,,濕痰閉塞胞宮,,致經(jīng)閉不行者,,用二陳加南星,,枳實破痰行瘀,如郁而生熱,,再加川芎,,黃連行氣清熱。 二,、治火熱痰 火引痰動,,上犯清空致眩暈,中擾胃腑致嘈雜者,,用二陳燥濕化痰,,芩,、連、梔子清熱瀉火,; 如火痰相搏,,腸鳴腹痛者,亦選上方清火化痰,; 如痰熱積郁胃膈而致嘔吐,,選上方治本,加生姜順氣止嘔,。 三,、治痰兼表 對外感風(fēng)寒,主張開表行痰,,用二陳湯加麻黃,、杏仁、桔梗,; 如春日咳嗽,,因春氣升發(fā),宜輕清宣散之藥,,用二陳湯加薄荷,、荊芥之類; 如內(nèi)因痰郁,,兼挾外邪作瘧者,,用二陳加常山、柴胡,、黃芩,、草果,和解表里,、開達膜原,。 四、治痰挾虛 氣虛痰阻,,半身不遂,,選二陳合四君子加竹瀝、姜汁化痰補氣,; 如氣虛痰滯,,皮里膜外見痞塊者,先“補氣,、香附開之”續(xù)用二陳加補氣藥調(diào)治,; 如血虛痰郁,月經(jīng)色淡遲至,用二陳湯加歸芎補血行血,,通化痰瘀,; 如脾虛傷食,痰食相阻,,用二陳加蒼白術(shù)健脾勝濕,,加山楂、川芎消積行氣,、解郁,; 如瘧疾久延,致傷脾氣,,用二陳加蒼白術(shù),、川芎、柴胡,、葛根,,一補一發(fā)。 五,、疏肝理痰 如咳嗽脅痛,,為痰積脅肋,使肝失條達,,用二陳加青皮,、南星、香附,、青黛,、姜汁疏肝理氣,化痰解郁,,亦有用二陳加南星化痰,,加蒼術(shù)、川芎燥濕行氣,,以治痰郁脅痛,。 六、宣通氣機 治小便不通,,因痰氣閉塞,,證屬實熱者,用二陳加廣木香,、香附宣達之,,認為“氣升則水下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