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1920年間,,運往阜成門的駱駝隊。 柴米油鹽醬醋茶,。在古代,,燃料和食物同樣不可或缺,睜眼第一件事便是柴,。 而隨著城市擴張,,人口日多,,柴總有砍完的一天。柴盡煤出,。煤,,以其更高的密度,相同質量下更高的熱量,,成為柴草很好地替代品,。 上千年來,京西地區(qū)一直都是北京地區(qū)的重要煤炭供應地,。昔日駝鈴聲聲,、阜成梅花的傳說還在京都地區(qū)傳唱,而今,,門頭溝最后一家國有煤礦即將關停,,京西地區(qū)也將徹底告別自遼代至今上千年的采煤史。 門頭溝地區(qū)廢舊礦山已開始進行生態(tài)修復,。圖源北京日報,。 京城煤業(yè) 自遼而始北京地區(qū)的煤炭開采,“發(fā)軔于遼金以前,,濫觴于元明之后,榷稅于清中葉”,。 考古資料顯示,,北京地區(qū)的煤炭早在遼代就已經被開采,并應用于燒制陶器,、瓷器中,。 1975年,北京市文物管理處在門頭溝龍泉務的遼代瓷窯遺址中就發(fā)現(xiàn)了不少的煤渣,,“遺址堆積厚0.8-1.7米,,內部遺存大量殘碎片、窯具和燒土,、煤渣”,,表明當時的煤可作為燒瓷的燃料。 龍泉務窯,,華北地區(qū)最大的一處遼金瓷窯遺址,,以燒制白瓷著稱。 1992年11月25日,,永定中學建筑工地發(fā)掘出了一批文物,,經市文物局鑒定為遼代墓葬,隨葬的陶器周圍發(fā)現(xiàn)了大量煤炭顆粒,,并有明顯燃燒過的痕跡,。這說明當時的煤也曾作為燒制陶器的燃料,。 元:北京西山 烏金遍地宋末元初,因戰(zhàn)爭頻仍,,京城煤業(yè)并不景氣,,甚至有所退步。元統(tǒng)一全國后,,煤業(yè)又有所恢復和發(fā)展,,最興盛的要數(shù)大都,尤其是北京西山,。 京西地區(qū),,自古便是“烏金遍地下,百寶滿山川,。” 京西古道,,圖源ZOL論壇@57nmr3。
據(jù)《元統(tǒng)一志》記載,北京城附郭宛平縣45里大峪山有黑煤窯30余所,,西南50里桃花溝有白煤窯10余所,,西北200里齋堂村有水火炭窯1所。 黑煤和白煤都是無煙煤,,水火炭也稱水和炭,,是煙煤,它們都是當時京城燃料的來源,。 這些大多是官辦的煤窯,,民間的則難以盡計。西山有的寺院也開辦煤窯,,如大慶寺,,不僅供自己寺院所用,還出售多余的部分,。 據(jù)《析津志》記載,,每到九月,大都城中內外的經紀人(商人)都會買上牛,裝上車,,去西山煤窯拉煤,。冬月,水涸冰堅,,牛車可以直抵煤窯,,車“牛”喧囂,,多的時候,,一天能有數(shù)百輛車發(fā)往京城。 京西古道“十里八橋”之一——金鎖橋,,過去的運煤的車隊經過這里穿過王平口關城,,便可抵達三家店煤棧。 ? 圖源@人文與風水 拉回來的煤一般是放在荊筐,,用驢馬托載入市販賣,。不過,元代時京城人民的燃料還是以柴炭為主,,煤炭為輔,。 元末大都內只有修文坊前一處煤市,而柴炭市則有順承門外,、鐘樓,、千斯倉、樞密院四處,。另外,,市中心齊政樓左右多柴炭之行,鐘樓前十字街口北有柴草市,,草市則是每個城門都有,。 ? 元大都柴炭市位置示意 這些銷售燃料的市場地點都較為固定,,于是形成了許多和薪柴有關的地名,,如樞密院旁的柴場橋、燒飯橋等,,其中燒飯橋是宮廷內府御廚運動薪柴葦草的必經之地,。 明:柴盡煤出 民窯遍地明初,煤炭產地和元代相差無幾,,但煤業(yè)卻并不景氣,,城內燃料依然是以薪柴為主,煤所占比重很輕,。這是因為,,明初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禁止在西山一帶有鑿山伐石。
嘉靖年間,西山一帶煤炭開采稍有發(fā)展,,便有立刻有人上書彈劾:“西山一帶煤炭俱應禁塞”,。雖然世宗說“煤炭系民生日用所不可缺,不系監(jiān)關應禁處,,聽小民照舊生理”,,但顯然也說明煤炭的開采規(guī)模有限,直到泰昌元年,,京城依舊是“原用煤炸無多”,。 已經關閉的王平村煤礦,攝于2017年4月23日,,圖源水印,。 明初,北京周邊幾乎遍布林地,,“西山內接太行,,……磅礴數(shù)千里,林麓蒼黝,,溪澗鏤錯,,其中物產甚饒”,人們完全沒有必要去采煤,。 明中期之后,,隨著人口的增長,薪柴資源日益窘迫,,紫荊,、居庸、雁門一帶關口,,“綿亙數(shù)千里,,舊有樹木根株蔓延,,長成森麓,遠近為之阻隔,,人馬不能渡越,,斧斤日尋,樹木殆盡年”,。 明末,,北京周邊已是“山場林木砍伐殆絕”,“數(shù)百里內皆濯濯然”,。 和平年代,,樹林的再生速度畢竟追不上人口的增長速度,森林消失,,柴薪供應量減少,,價格自然就上漲了。嘉靖年間,,北京的木柴每萬斤要銀15兩以上,,木炭則要銀45兩以上,而大清官海瑞一年的俸祿也才20兩,。 窮則思變,,“柴盡煤出”。北京西山一帶煤的蘊藏量比較豐富,,恰可彌補柴薪不足,,在這種情況下,煤就代替柴炭成為北京地區(qū)的主要燃料,。 京西房山陳家墳山下,,已經停用的礦車線,圖源水印,。 萬歷年間,,京西煤業(yè)發(fā)展迅速,以致各方勢力也紛紛投身其中,,想要分一杯羹,。這就導致,京西地區(qū)雖然也有官窯和軍窯,,但無論在數(shù)量還是規(guī)模上都不如民窯發(fā)達,。萬歷年間的官方報告稱:“查勘官窯僅一二座,,其余盡屬民窯,。” 對于捉襟見肘的明政府來說,煤炭成為新的稅源,,于是在西山設立了大批的“煤稅監(jiān)”,。 京西門頭溝煤礦。 萬歷二十五年(1597),朝廷派遣太監(jiān)王朝督管西山煤礦,,王朝大肆勒索煤稅,,民窯業(yè)主負擔極重。 萬歷三十一年(1603),,王朝不僅私自擴大了收稅范圍,,還用私自調動武裝逼稅,窯主們推舉的代表出面交涉,,也被王朝假傳圣旨逮捕,。 門頭溝的窯主和窯工群情激奮,忍無可忍,,聯(lián)合采煤工和運煤的腳夫等從業(yè)者,,集體擁進京城請愿,以致“長安門外,,滿路擁塞多人,,皆黧面短衣,不知其數(shù),,呼冤徹天,,持揭叩地。” 內閣大學士沈一貫的調查之后,,奏陳實情:“(礦工,、煤戶)但只棄業(yè)而逃,無煤入城,,京師千萬人家,,息煙絕炊,饑寒交迫……” 工科都給事中白瑜也說:“今者蕭墻之禍四起,,有產煤之地,,有做煤之人,有運煤之夫,,有燒煤之家,,關系性命,傾動畿甸,?!?/p> 其后,經太監(jiān)陳永壽奏請,,神宗才命王朝回宮應役,,讓陳永壽接手該事。 雖然“永壽代王朝是以暴易暴”,,但這次游行請愿也算獲得了成功,,民窯的自主權與合法性得到加強,。 萬歷三十三年,隨著全國礦使的召回,,西山的煤稅停止征收,,民窯得到了更大的發(fā)展。 清:西山之煤 取之不竭,?明清之際,,戰(zhàn)亂不斷,直到17世紀晚期,,中國開始了一個長達百余年的“康雍乾盛世”,,北京人口翻了一番,達到200多萬,。 人口的增加使北京周邊的森林徹底消失,,連十三陵的數(shù)十萬株蒼松翠柏本被“剪伐盡矣”,熱河等地的“口外山場樵采由近及遠,,柴薪日耗,,斯價值日昂”,最后已無薪柴可采,。 柴薪消耗殆盡,,京西煤礦的開發(fā)進入了鼎盛階段,無論是使用量還是開采量都遠遠大于明代,,煤礦也從宛平的小西山擴大到宛平房山的大西山,,甚至昌平和懷柔也出現(xiàn)了不少煤礦。 民國時期,,房山坨里礦局總局西面,,正在運送的煤高線鐵路。 當時的人都認為“西山煤為京師之至寶,,取之不竭,,最為便利”。乾隆四年直隸提督永常奏稱“京城內外人煙繁庶甲于天下,,惟賴西山之煤,,取用不窮”,乾隆五年大學士趙國麟也奏稱“京師百萬戶皆仰給西山之煤,,數(shù)百年于茲,,未嘗有匱乏之虞”。 如果說,,煤在明代還只是為了彌補薪柴的缺口,,那么煤在清代的燃料消費結構中的就已經逐步占據(jù)主導地位,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正所謂“房富不設床帳,,砌一土炕”。清代北京城內流行冬天燒炕,,所用的燃料便由清之前的蘆葦雜草,,改為煤球。有詩為證:“搖將煤堿做煤球,,小戶人家熱炕頭”,。 1940年,德勝門箭樓西側,,甕城外護城河沿搖煤球的,。 除日常消費煤炭,清代民間還有一些大型風俗活動也會大量使用煤作燃料,。 如宛平縣城隍廟每年正月廟會期間,,晚上是看火判和觀燈。寺僧在判官腹內生火,,一次可用煤數(shù)百斤,,火旺之后,判官眼,、耳,、口、鼻都會噴火,,火焰可達四五寸長,,引為奇觀。五日廟會,,要消耗煤數(shù)千斤,。 盡管煤炭充足,但還是趕不上人口的增長,。清中后期,,北京城內及城郊地區(qū)的燃料還是出現(xiàn)了供不應求的狀況,煤炭一天一個價格,。據(jù)推算,,在乾隆二十七、八年間,,北京地區(qū)一升米與一斤煤的比價是1:0.8,。 當時的清政府為了穩(wěn)定煤價,安定民生,,康熙三十二年,、康熙四十六年、嘉慶六年,,在官府的組織和推動之下,,都曾進行過大規(guī)模地勘找和開采,。 ? 乾隆二十七年,僅房山地區(qū)就有220座煤礦,,其中140座在開采,。“一窯煤旺者日可出四五千斤,,少者亦一二千斤”,。以平均日產2000斤來算,僅房山一縣,,日產煤量就可達到140噸,,一年可產5.1萬噸左右。 常言道:“百里不販樵”,,不單單是薪柴,,煤炭的陸路運輸成本也頗為高昂。尤其是在清末之前,,大多依靠人,、車、馬,、驢,、騾等。 不過,,幸好還有水路運輸可以補充,。早在元代,郭守敬就受命開金口河來運煤,,“京師人煙百萬,,薪當負擔不便,今西山有煤炭,,若都城開池河,,受金口灌注,通舟楫往來,,西山之煤可坐至城中矣,。” 到晚清,,則多以駱駝運煤,,時人余煌有《運煤駝》詩寫道:
駱駝不僅吃苦耐勞,,運煤量還很大,,“背上捆載高如墻”,所以經常能在當時的煤窯上看到“拉駱駝人紛紛向買,,不計其數(shù)”的情景,。 清末民國時期,,運煤的駱駝隊,。 當時運煤的路線有兩條,一是出彰義門(廣安門),,另一條便是大名鼎鼎的“煤門”——阜成門,,“阜成梅花”的故事也是來源于此。直到解放前,,阜成門外還有數(shù)家煤棧,。 1946年,出阜成門的駱駝隊,。 阜成門箭樓下的煤棧,。 光緒二年(1876),在李鴻章的主持下,,開平煤礦公司在河北成立,。為了解決運輸問題,不得不考慮鐵路這種新式運輸方式,。 5年之后,,唐山礦井到胥各莊的鐵路正式通車,這段全長不足10公里的鐵路成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雖然清政府以震及龍脈為由,,只準許以騾馬曳引列車,但它所采用的1435毫米軌距后來成為中國的標準軌距,,中國也因此開始了現(xiàn)代的歷程,。 1881年,中國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開通,。圖源水印,。 這種馬拉火車的荒誕景象,歷史上確有其事,。圖源電影《讓子彈飛》 致謝和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