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西北政法大學在建設西安城南長安校區(qū)時,,西漢御史大夫張湯的墓葬被發(fā)現(xiàn)。為紀念此事,,西北政法大學在墓葬遺址上建造了遺址陳列館等建筑,。 一 張湯,是西漢武帝時期的重臣———位列“三公”中的御史大夫,,城南杜陵人,,曾一度實際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對其“初識”始于年少時的教科書,,書中介紹他是執(zhí)法嚴苛、刑訊逼供的“酷吏”,。在當時狹隘的“非好即壞”的尺度下,,對張湯的印象自然是不好的。 (張湯畫像) 張湯在《史記》《漢書》中均有記載,,從“三歲看大,,五歲看老”視角看,少年時便顯露出日后所謂“酷吏”之本色,。司馬遷將其列入《史記·酷吏列傳》:“張湯者,,杜人也,。其父為長安丞,出,,湯為兒守舍,。還而鼠盜肉,其父怒,,笞湯,。湯掘窟得盜鼠及余肉,劾鼠掠治,,傳爰書,,訊鞫論報,并取鼠與肉,,具獄磔堂下,。其父見之,視其文辭如老獄吏,,大驚,,遂使書獄?!边@就是張湯少年審鼠斷案的鮮活情節(jié),,長期的家學熏陶和實務歷練,對張湯以后的法律職業(yè)生涯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此后,,張湯歷任長安吏、內(nèi)史掾,、茂陵尉,、侍御史、御史大夫等職,,逐漸成為漢代立法司法進程中的重要一員,。 二 西漢武帝后期,社會各階層矛盾激化,,貧富分化加劇,,尤其是地方豪強勢力坐大,嚴重威脅中央集權體制,。漢武帝使用“酷吏政治”,,成為當時集權體制下解決各種社會矛盾的手段之一。時勢造英雄,,張湯就被歷史大潮推到峰尖,成為青史留名的一代“酷吏”,。 張湯忠君唯上,、唯命是從,、配合默契、處事果敢,、用法嚴苛,,深得武帝的賞識。他直接秉承最高旨意,,嚴刑峻法,,不惜運用任何嚴厲手段,打擊一切不利于皇權統(tǒng)治的力量,,處處維護皇家集權制度,。他一生中遵旨辦案,依律斷案,,曾審理過陳皇后巫蠱案,,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等重大謀反案件,。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言“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監(jiān)史深禍者,;即上意所欲釋,,與監(jiān)史輕平者?!倍鴮Φ胤胶缽姟八渭春?,必舞文巧詆”;對貧民百姓則“即下戶羸弱,,時口言,,雖文致法,上財察,。于是往往釋湯所言,。”顯示出對豪強的不畏權貴,、嫉惡如仇,;對弱勢百姓富有同情、寬以待之,。協(xié)助武帝實施幣制改革,、鹽鐵官營、告緡算緡等經(jīng)濟改革,,打擊富商大賈,,增加國庫資金,為漢武帝鞏固中央集權,,平定匈奴之患,,做出了重要貢獻,。至于“忠君遵旨”是那個時代的印記,張湯也逃不脫此桎梏,,否則就不是張湯了,。 三 張湯對中國法制的另一貢獻,就是修訂政律,,行經(jīng)斷獄,,與另一大臣趙禹酌定律令?!稌x書·刑法志》曾載,,張湯撰《越宮律》27篇,趙禹撰《朝律》6篇,,與漢初蕭何撰《九章律》9篇,,叔孫通撰《傍章律》18篇,合稱“漢律60篇”,,漢代律典之基本風貌至此成型,。在司法審判中為適應武帝時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理主張,,引證儒家經(jīng)典附會漢律,,通過“原心論罪”的方法觀察行為人主觀動機,開創(chuàng)了中國法律儒家化的先河,。 元鼎二年十一月(公元前116年12月),,御史大夫張湯遭同僚陷害獲罪,自殺前上書武帝:“湯無尺寸功,,起刀筆吏,,陛下幸致位三公,無以塞責,。然謀陷湯者,,三長史也?!比缓笞詺⑸硗?。因張湯死后被查明是冤案,漢武帝就誅殺了誣陷張湯的三個長史,,即朱買臣,、王朝、邊通,,幕后唆使誣陷的丞相莊青自殺,。這位位列三公的御史大夫,其職能要大于現(xiàn)今的最高司法長官,但他死后,,家產(chǎn)不過五百金,,均是皇上所賜?!妒酚洝酚浭鲇小皽溃耶a(chǎn)直不過五百金,,皆所得奉賜,,無他業(yè)”。下葬于荒郊貧民墓區(qū),,也是薄葬,,“載以牛車,有棺無槨”,,這被后來張湯墓考古發(fā)掘報告所證實,,其廉吏風范足為后世儀表。 三 2000年“西部大學城”在長安興建,,西安城內(nèi)的高校先后涌入當時的長安縣的樊川古道建新校區(qū),,當時這里是阡陌縱橫、炊煙裊裊的田園村落,,而今的西北政法大學選址并不在此,,此地最初是西安郵電大學的選址。而后又因西安郵電大學需要南北長的校址,,故將此東西長的地界調(diào)換給西北政法大學,。 歷史是否有冥冥之間的安排,對張湯有所眷顧,,讓蒙冤而死的這位西漢時期重要而有爭議的政法人物重見天日,,是一座現(xiàn)代化政法大學的建設“喚醒”了他!所以說是先有政法大學入駐,,在基建過程中才發(fā)現(xiàn)張湯墓,,而不是社會上流傳的“先發(fā)現(xiàn)張湯墓,后政法大學才來此”的說法,。 (張湯墓碑) 就在2002年西北政法大學南校區(qū)基建中,,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張湯墓遂見天日,,張湯亦再次進入了當代人的視野,。據(jù)考古報告稱:其墓葬位于該校體育辦公樓基槽西北部,是斜坡墓道土洞墓,,坐東朝西,,略偏東北向。平面呈甲字型,,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隨葬品多為日常生活中的小件,,不見漢墓中常見的陶器和其他貴重器物,。最為珍貴的是兩枚極精致的雙面穿帶印,一枚印文為“張湯,,張君信印”,;一枚印文為“張湯,臣湯”,。印面直徑為1.8厘米,,為漢人所說的“方寸之印”。 墓中發(fā)掘結果印證了《史記》《漢書》中關于張湯的多項記載,。 五 張湯及其墓葬這個寶貴的歷史資源也得到了西北政法大學的高度重視,。2008年元月,在校園內(nèi)建造了具有漢代風格的“張湯墓考古發(fā)掘紀念碑”“西漢御史大夫張湯墓遺址陳列館”和紀念亭———“廉亭”,,這是對歷史的紀念,、對古人的尊重、對文脈的傳承,。學校的莘莘學子也以此為豪,,自發(fā)組織了志愿者隊伍,為每周定期開放的陳列館服務,,為那些慕名而來的參觀者提供講解服務,。在一所現(xiàn)代化的政法大學校園里發(fā)現(xiàn)古代廉吏墓葬并建“廉亭”,弘揚廉潔文化,,意義極為深遠,。政事興亡,惟廉彌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