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篇為前文《現(xiàn)代社會受制于戰(zhàn)爭,、瘟疫和饑荒,,你想過遠古社會受制于什么嗎》的【去學(xué)術(shù)化太長不看版】 智人二十萬年來多次打開走出非洲的通道到達歐亞大陸,五萬多年前到達澳洲,,一萬五千年前的最近一次冰河期,,經(jīng)由白令海峽陸橋到達了北美洲,后來又經(jīng)由巴拿馬陸橋到達了南美洲,。所到之處,,當(dāng)?shù)卦緵]有天敵的,、幾噸重的巨型動物都很快滅絕。 對人類遷徙的動機,,目前有兩種天壤之別的解釋: 一種是戰(zhàn)略化的,,認為這是咱們?nèi)祟惖膫ゴ箝L征、偉大征服,,這種解釋很勵志但毫無依據(jù),,幾萬年間的遷徙不曾有一張作戰(zhàn)地圖,或者繼承了某祖先“愚公移山”的遺志,; 另一種解釋是自然化的,,認為遠古人類跟動物一樣,只是被動地跟著氣候和食物跑,,遠古氣候變化劇烈,,跑來跑去就占滿了地球。 自然化的解釋就是事實嗎,? 遠古人類的遷徙并不“自然” 在人類之前,,地球板塊基本成型后,大型陸生物種短短幾萬年占滿地球各大洲,,這是從來沒有發(fā)生過的,。甚至連會飛的鳥類也不這樣。 再往前找陸生動物遷徙的線索,,一億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各大陸板塊還基本相連??铸堧x奇滅絕后,,兩種哺乳動物開始登場——有袋類和原始胎盤類,它們一邊競爭,,同時大陸也在分離,。板塊分離后,歐亞非大陸上的胎盤類哺乳動物勝出,,而美洲和澳洲大陸上有袋類哺乳動物勝出,,它們各自獨立進化,互不干擾,。遇到冰期白令海峽陸橋打通后胎盤哺乳動物登上北美洲,,到第三紀末期巴拿馬地峽陸橋開放時侵入南美洲,幾乎消滅了南美洲的所有有袋類(僅存兩種負鼠),。胎盤動物的征服歷程用了數(shù)千萬年,,而且一直也到不了澳大利亞。 總之,到達新大陸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何況穿越高緯度的白令海峽陸橋需要猛犸象,、劍齒虎等耐寒物種才有可能,而再穿越巴拿馬地峽陸橋到達南美洲,,卻又需要另外一種耐熱物種才做得到,。 遠古人類應(yīng)該不愁吃穿 借助語言,人類腦子可以“裝軟件”,,還會用工具,、會用火,一下子就成了“全天候物種”,。獅子上不了山,,老虎去不了草原,只有人,,才是所有動物的共同天敵,,在所有的生存環(huán)境中人類分別擊敗了競爭物種。森林,、平原,、高山,、大海,、湖泊、河流,,甚至冰天雪地,,都可以是人類的棲息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佛擋殺佛神擋殺神,,就是這么霸道。 火拓寬了人類居住空間,,寒冷氣候下可以用火取暖,,燃起篝火隨便一個地方也可以臨時安營扎寨。不僅如此,,拓寬了人類的食物來源,,加以適當(dāng)烹飪可以吃的食物種類很多。 遠古人類的密度會不會超過環(huán)境的供養(yǎng)能力呢,?同樣根據(jù)美國人口參考局的數(shù)據(jù),,一萬年前人口只有500萬人,之前幾萬年間每年平均增長500人,。這個數(shù)據(jù)不可能太準確,,就按照500萬人口估算人口密度。 當(dāng)今社會殘留的狩獵采集社會人口仍有20萬之眾,,而他們占據(jù)的土地地處偏僻,、微乎其微,,從這個角度看500萬人口是超低密度的分布。但是,,這個算法存在問題,,因為當(dāng)今狩獵采集社會人口大都生活在溫暖多雨、動植物資源富集的地方,,而地球上大多數(shù)地方并沒有如此優(yōu)越的條件,。假設(shè)地球上只有1/3的陸地適合生存,地球表面積約1.5億平方公里,,那么每100平方公里也僅有10個人,,因此人類的分布密度依然不高。還可以參考的數(shù)字是:肯尼亞保護區(qū)的獅子密度達到每100平方公里17頭,,澳大利亞的袋鼠密度更是達到了每100平方公里600只,。 會不會人口波動幅度很大,導(dǎo)致周期性的缺吃少穿呢,?這也不會,,研究表明遠古人類成年女性生育期短、嬰兒哺乳期長,、嬰兒成活率低,、成人壽命短,導(dǎo)致自然增長率很低,。 因此,,用動物遷徙的理由去解釋遠古人類的偉大遷徙是牽強的,還是要回到社會線索看遠古人類為什么那么喜歡拖家?guī)Э诘穆眯?,哪怕是踏上風(fēng)險重重,、九死一生的未知旅途。 沒有天敵,、衣食無憂也就意味著沒有饑荒,,低密度生存狀態(tài)也使得不會有大規(guī)模瘟疫和戰(zhàn)爭。那么,,他們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背井離鄉(xiāng)冒險旅行,動機本源是什么呢,? 注定了的“不安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