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莉小語工作室 市名師專欄 開發(fā)區(qū)陳營小學 張逸波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边@首名為《畫》的古詩,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若問起這首詩的作者是誰,,恐怕真的不一定能夠回答出來。我以前一直認為這首詩是唐代王維寫的,。因為這首詩無論從意境還是風格都和王維的詩很相似,,比如他的《鳥鳴澗》和《竹里館》,與《畫》一樣,,都透露出靜謐悠遠的禪意,,無怪乎被人稱為詩佛了。 最近,,讀了王崧舟老師的《愛上語文》這本書后,,才知道這首詩不是王維的作品,是南宋一位叫道川的禪師寫的,。因為不了解這位道川禪師,,我特地上網(wǎng)查了一下:道川禪師,全稱冶父道川禪師,,亦可簡稱川禪師,。小學語文課本中的《畫》那首詩,是道川禪師讀佛教典籍《金剛經(jīng)》后的偈頌,,也就是心得體悟,。這是有明確的文獻記載的。全詩一共有八句,,課本上只是節(jié)選了詩的前四句,。 教了這么多年的小學語文課,,不知帶著學生朗讀背誦了多少次,竟然不清楚《畫》這首詩的確切作者,,還一直先入為主地認為它就是一首題畫詩,。我對這首詩的誤讀太深了,想想都覺得汗顏,。 直到網(wǎng)絡發(fā)達的今天,,網(wǎng)上對這首詩的注解,還是莫衷一是,,眾說紛紜,。有的注解作者是王維,有的注解是佚名,,甚至還有注解是清代高鼐?,F(xiàn)在,塵埃落定,,終于可以明確了,,《畫》的作者是道川禪師。 為什么對這首詩會有如此深的誤解,?王崧舟老師認為既然作者是明確的,,出處也是明確的,應該在教材中加一條注釋:本文作者為南宋道川禪師,,選做課文時有改動,。 一條簡單的注釋,很不起眼,,但是出現(xiàn)在課本中,,就可以在學生的心中,留一顆禪文化的種子,,也就留給學生一個將來接觸禪文化,,親近禪文化的機緣。因為禪意和詩意都是精神層次的追求,,和人們內(nèi)心的安寧和幸福緊密相連的。王崧舟老師說,,加不加注釋,,不是一個語言技術(shù)問題,而是一個文化自覺的問題,。 讀到此處,,忽然覺得,這不僅僅是一個文化自覺的問題,,也是一個對學生實施滲透教育的契機,。 前幾天,,給六年級上語文課,在課本中,,就遇到類似的教育情境,,滲透教育就做得很巧妙。 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主題就是愛國主義教育,,《七律.長征》,、《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燈光》四篇課文都是革命先烈題材的課文,,在隨后的語文百花園中,有一處練習寫規(guī)范字的項目,,課本中出現(xiàn)了豎行手寫楷體的一首古詩,,還有橫行手寫楷體的一段話。教材編寫者選用的這段話,,是趙一曼烈士在獄中,,寫給兒子的一封信的片段。字里行間傳遞著一個母親對孩子牽掛之情,,還有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寫字練習選用這封信的片段,巧妙地呼應了單元主題,,更巧妙的是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一顆紅色教育種子,,留下一顆追問趙一曼是誰這樣大大的問號,讓學生有機會走近趙一曼,,進而了解趙一曼烈士的英雄事跡,。 語文百花園中最后一個項目是日積月累,是幾句名言: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位卑未敢忘憂國……這些愛國名言的積累背誦,,不也是在留一顆愛國的種子嗎,?這其中滲透教育,勝過千言萬語,。 比起那些在課堂上一味地填鴨式講解,,灌輸式說教,這樣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滲透教育,,更能激發(fā)起學生主動探求的欲望,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還有同樣的例子,,去年六年級語文上冊,,有一個單元中的日積月累,內(nèi)容是幾句選自著名文學作品中名言,,其中有一句“最偉大的見解是最樸實的,。——英國 戈爾丁 《蠅王》”,。學期快結(jié)束時,,班里有一個男學生悄悄告訴我,他讀了一本很精彩的書叫《蠅王》,。我表示很訝異,,他說:“記得課本上有這本書的名字,去書店時,,偶然遇見了,,看到作者是英國戈爾丁,就買回來了,?!焙髞恚姨匾夥戳恕断壨酢?,的確是一本很好的文學作品,,適合小學生閱讀。原來,,編寫教材的老師用心滲透的閱讀種子,,或早或晚,都會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fā)芽的,。 數(shù)年前,,在許寨小學聽張雅莉老師講《祖父的院子》,課上她說過:“不要忽視教材中的邊邊角角,,那些不起眼的地方都透露著豐富的教育信息,。”教材是這樣,,作為在課堂的老師,,也不妨讓自己多一些這樣的教育自覺。比如,,我們可以學著在自己的教學中,,有意識地留一些詩的種子,留一些愛的種子,,留一些真善美的種子。我們留下的這些種子,可能過了很久都沒有看到萌動的訊息,,但是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一旦遇到合適的溫度和水分,這些種子必將悄悄地萌發(fā)新芽,,開出美麗絢爛的生命之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