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1月24日(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慈禧太后以光緒帝名義所下的一道諭旨,,在舉國上下引起了軒然大波,。 一場歷時22月的廢帝鬧劇 乃朕痼疾在躬,艱于誕育,,以致穆宗毅皇帝嗣續(xù)無人,。統(tǒng)系所關,至為重大,,憂思及此,,無地自容。諸病何能望愈,,用是叩懇圣慈。于近支宗室中慎簡元良為穆宗毅皇帝立嗣,,以為將來大統(tǒng)之歸,,再四懇求始蒙俯允。以多羅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承繼為穆宗毅皇帝之子,。欽承懿旨,感幸莫名,。謹當仰遵慈訓,,封載漪之子溥儁為皇子,以綿統(tǒng)緒,。 諭旨當中,,其先以光緒帝“痼疾在躬,艱于誕育”為由,,從道光帝五子惇親王奕誴一脈選出一位溥字輩后代溥儁(端郡王載漪次子)承繼同治帝之祧,,而且緊接著封為大阿哥稱號以鞏固其皇儲之地位,并且在慈禧及一眾王大臣的密議之下,計劃1900年(光緒三十一年)正月初一迫使光緒帝行清朝第二次禪位授受之禮,,改元保慶,。 1900年立溥儁為同治皇嗣的諭旨 慈禧及一眾頑固派的愿望是美好的,其廢光緒而立大阿哥的意圖也是昭然若揭的,,但未曾想?yún)s遭到了當時各方人士的強烈反對,。在諭旨頒布后的第三天(十二月二十六),以上海紳商經(jīng)元善為首的1232人聯(lián)名上書諫言阻止立嗣,,曾經(jīng)阻撓戊戌變法的兩江總督劉坤一也公開反對,,海外保皇黨紛紛響應,,就連外國各公使也以“各國兵輪皆鼓輪北駛”的方式表達己方對慈禧此舉的不贊成態(tài)度,。 面對如此態(tài)勢,饒是素來權勢熏天的慈禧也慌了神,,只能將廢立之事暫且作罷,,以待良機。但素來自信心十足的她,,并未等到時機成熟的那一天,,最終只能將廢立計劃由暫且作罷改為了終身廢止,而一度被其捧上天的溥儁自然也價值全無,,在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十月二十這一天慈禧正式宣布廢除溥儁大阿哥以及同治皇嗣的所有名號,,并將其逐出皇宮。 這場由慈禧所導演,,被后世稱為鬧劇的表演,,歷經(jīng)22月終以失敗而告終,其反響之巨出人意料,,但不得不說,,通過此次立嗣進一步說明了光緒帝的人生無比悲憫,饒是在維新變革中胸懷滿志但最終也無濟于事,。 溥儁 甫出生便成焦點,,盡享殊榮 (光緒帝載湉)以同治十年辛未,六月二十八日子時,,誕上于太平湖邸第,,后更為醇賢親王祠者是也。 1871年(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子時(23點—1點),,宣武門內(nèi)太平湖東岸醇郡王府槐蔭齋,,一位嬰孩的出世,使這個本來已顯赫無比的家族更上一層樓,,他就是愛新覺羅.載湉,,未來的光緒皇帝,。 1872年(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九,時年17歲的同治帝與皇后阿魯特氏(文華殿大學士賽尚阿孫女,、鄭親王端華外孫女,、戶部尚書崇綺之女)大婚,為慶此大吉之事,,經(jīng)兩宮太后(慈安,、慈禧)允準,特賜時年僅1歲零3個月的載湉頭品頂戴,。15個月后,,適逢慈禧太后四旬千秋壽宴之喜臨近,同治帝又賞載湉戴花翎之殊榮,。1874年(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五,,因同治帝遇天花之喜,故在兩宮太后授意之下通過頒發(fā)一系列恩詔來為同治祈福,,而載湉也在受封之列,,被賞可食輔國公之俸。 光緒帝畫像 欽奉懿旨,,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著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tǒng),,為嗣皇帝,。 1875年1月12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酉時三刻,因痘癥而回天乏術的同治帝駕崩于養(yǎng)心殿,,年僅19歲,。因同治生前無子,作為生母的慈禧,,未來得及作悲痛之隙,,便于當天即召眾王大臣確議,公開宣布將醇親王奕譞次子載湉承繼文宗顯皇帝(咸豐)之宗祧,,從而為入承大統(tǒng)做準備。就這樣,,年僅4虛歲的載湉在同治帝去世的次日凌晨,,被宮內(nèi)專人從醇郡王府接至養(yǎng)心殿,以次年為光緒元年,,成為了清朝第四位娃娃皇帝(前三為順治,、康熙、同治),,于1875年(光緒元年)正月二十正式舉行了登基大典,,從此清朝步入了光緒時代,。 有違祖制被立為嗣,暗藏慈禧多方謀慮 按照清代皇位的傳承祖制,,在同治帝生前無子而崩逝的前提下,,理應直接從下一代(即溥字輩)中成年且賢明者擇優(yōu)選擇,并以皇太子身份過繼同治宗祧以承大統(tǒng),。但慈禧卻在有眾多溥字輩成年者的前提下,,從親生兒子的同輩中選擇了年僅4歲的載湉作為繼承人,明顯于理不合,。很顯然,,在慈禧做出此等反常之舉的背后,是有許多深層原因藏于其中的,。 第一,,從清代宗法輩分遞進制度來講。只有慈禧始終保持皇太后的身份,,才可以鞏固其繼續(xù)掌控朝政垂簾聽政的地位,,如果按照常理以溥字輩為承繼者,那么慈禧就會如同康熙時期的孝莊一般,,從皇太后升格為太皇太后,。如此一來,看似更為位尊隆顯的表面之下,,實則失去了最為重要的掌控之權,。 慈禧 第二,從血緣親疏關系層面來講,。載湉的父親奕譞是咸豐帝的同父異母弟,,從這一角度,載湉是慈禧的侄子,;而載湉的生母葉赫那拉.婉貞同時又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如此一來,載湉又是慈禧的親外甥,,而且其年齡尚幼,,不論從哪方面來講都易于操控。 第三,,從慈禧母族長遠發(fā)展角度來講,。自慈禧受到咸豐帝寵幸之后,不僅自己的后宮之路力求穩(wěn)中求進,,而且其母族之權勢地位也無時不刻在她思慮范圍之內(nèi),,將親妹妹的兒子送上皇位,既可以讓自己繼續(xù)垂簾聽政把持朝政,,又可以大大提高母族在朝中的權勢地位,,如此兩全其美之策何樂而不為,。 第四,從奕譞本人的可靠程度來講,。作為備受咸豐寵信的兄弟,,雖位居高位但素來對權勢無非分之想,且因其嫡妻婉貞與慈禧的關系而與后者親上加親,,正因奕譞常年來對慈禧的忠貞不二,,才讓生性多疑的慈禧可以放下戒備著其子入承大統(tǒng),如此既可以使奕譞更加忠心于己,,也可以鞏固兩家之間的休戚關系,。 醇親王奕譞 就這樣,本來在宗法制度前提下對承繼皇位毫無可能的幼年載湉,,在慈禧的多方位謀慮之下,,力促其登上了皇位,哪怕違反了祖制也在所不惜,,這恰恰反映出慈禧在此事上的獨斷作風,,但同時也由此開啟了光緒長達34年的悲憫征程。 聲勢浩壯的大婚背后,,實無幸??裳?/p> 因光緒年幼,所以慈禧繼續(xù)開啟了她的垂簾聽政,。如果說光緒的繼位是一場悲劇的開端,,那么他的大婚則是這場人生大劇走向悲情高潮的助推器。1889年(光緒十五年)的一場聲勢浩大的婚禮,,將慈禧想操控全場的意圖再度體現(xiàn)地淋漓盡致,。 早在一年前,慈禧便開始為光緒后宮挑選未來母儀天下之人,。但殊不知與諸多少年繼位的先祖相較,,光緒的大婚卻延遲很多,世祖順治14歲娶博爾濟吉特氏為后(后被降為靜妃),,圣祖康熙12歲娶孝誠皇后赫舍里氏,,而在慈禧剛剛開始為光緒謀劃婚事之時,載湉已經(jīng)是一個18歲(放在現(xiàn)代都已成年)的翩翩青年了,,而在他這個年紀,,順治帝已有兩位皇子,康熙帝也成為4位皇子的父親,。 光緒大婚畫像 在那個時代,說光緒是大齡晚婚一點也不為過,。那么是什么原因讓其遲遲不能成婚呢,?原因無他,,不論古今,結(jié)婚都作為一件終生大事來對待,,而古時皇帝的大婚更是對其蛻變成長的有力見證,。而一旦成人,就代表著皇帝可以擁有親政的權力了,,但這并不是慈禧所想看到的,,醉心于權勢的她根本無意放權歸政。 因此,,懷著這樣的打算,,慈禧將光緒的婚事拖延至其18歲,在王公大臣以及各種外界輿論的壓力之下,,不得不才將光緒大婚事宜提上日程,。立后一事何等莊重,早在1872年(同治十一年)為同治帝操辦大婚事宜前夕,,慈禧便為兒子擇選員外郎鳳秀之女富察氏為后位人選,,但在位分上更為尊貴一籌的慈安太后卻中意時為翰林院侍講的崇綺之女阿魯特氏為后。在兩人僵持不下之際,,素愛與其母唱反調(diào)的同治最終敲板選定了阿魯特氏,,并于同年九月十四完婚。 光緒及垂簾聽政的慈禧劇照 如此一來,,相當于讓慈禧這位生母顏面全無,,為此耿耿于懷。而待為光緒擇妻之時,,慈安太后鈕祜祿氏已于七年前(1881年【光緒七年】三月初十)去世,,慈禧再無顧忌,終于可以達成所愿,。她深知皇后在自己與光緒之間的作用至關重要,,所以必須要精選出一位絕對可靠之人來擔此大任,以防同治帝大婚之事再度上演,。 癸酉,,皇后由邸第升鳳輿,鑾儀衛(wèi)陳儀仗車輅,,鼓樂前導,。由大清中門行御道,至乾清宮降輿,,上禮服詣坤寧宮行合巹禮,。 經(jīng)過深思熟慮,慈禧最終還是從母族中挑選出一位可靠之人來正位中宮,,她便是自己的親弟桂祥之女葉赫那拉.靜芬,。如此,,在慈禧的精心策劃下,光緒的表姐(生母婉貞侄女)在1889年(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成為了他的皇后,。對于慈禧的安排,,光緒毫無喜悅之感,不僅因為這場婚姻完全非己之愿實為慈禧繼續(xù)操控全場之需,,而且從兩人流傳下來的照片便可看出,,確也實非良配。 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靜芬(隆裕太后) 有志難伸,,一生悲憫 就在光緒大婚后的第七天,,即1889年(光緒十五年)二月初三,慈禧終于宣布歸政于時年已19歲的光緒帝,。實際上早在兩年前,,慈禧迫于形勢就曾公開詔告天下宣布于次年(1888年【光緒十四年】正月十五)令光緒親政,但善于轉(zhuǎn)換思路的她由原先聽證狀態(tài)改為訓政,,即使在1889年徹底歸政,,也只是對外走了一個形勢而已,從1861年同治繼位到1908年光緒去世,,長達47年的時間里,,慈禧未曾有一天放棄過手中的權力,所以不論歸政還是訓政,,實際上與聽證并無實質(zhì)差別,。 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xù)進發(fā),以拯韓民于涂炭,。并著沿江沿途各將軍督撫,,及統(tǒng)兵大臣,整飭戎行,。 實權雖然仍在慈禧手中,,但光緒在親政時期還是可以以自己名義頒布上諭的。隨著1894年(光緒二十年)甲午海戰(zhàn)的爆發(fā),,讓時年24歲的光緒頭一回有了想放手一搏的勇氣,。在同年七月初一,光緒力排眾議特頒上諭,,以“無理已極,,勢難再予姑容”的霸氣語氣,令李鴻章等人“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xù)進發(fā)”。在大漲士氣形勢一片大好的前提下,,光緒還是高看了自己親政的控制力,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壓迫之下,,時為總指揮的李鴻章雖接皇帝圣諭但實為暗從慈禧密令,,最終以海戰(zhàn)的慘敗而告終,無疑對于壯志勃勃的光緒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光緒帝 甲午海戰(zhàn)的失敗激發(fā)了有識之士的覺醒,,也為戊戌維新奠定了充實的基礎,這也使光緒帝重新燃起斗志,。在康有為等人的影響下,,光緒背負來自慈禧等人的巨大壓力,在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頒布《明定國是》詔令,,開始對各項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根據(jù)對《德宗景皇帝實錄》相關記載的匯總,截止八月初六,,為了變革光緒共計頒布上諭達190多件,。只可惜,僅僅過了103天,,便被慈禧強大的控制力下而扼殺,。 1902年1月7日(光緒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31歲的光緒皇帝隨慈禧回到了京師(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西逃出京),。雖然因廢立鬧劇慈禧不得不放寬對光緒的控制,,但他仍然被幽禁于瀛臺之內(nèi)。雖可參加一些活動,,但依舊沒有任何實權,。7年后的十月二十一(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一生悲憫有志難伸的光緒崩于瀛臺涵元殿,,享年38歲,。 瀛臺舊影 史海君說: 入繼之初,恭奉皇太后懿旨,,俟朕生有皇子,,即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此天下臣民所共知者也,。 縱觀光緒的一生,,從有違祖制被立為帝的那一天開始,便注定他與幸福快樂無緣,。在他剛繼位時,,慈禧便有懿旨“俟朕(光緒)生有皇子,即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充分體現(xiàn)對于慈禧而言,,光緒帝只不過是其為鞏固自己勢力所設的一枚棋子而已。 大婚立后一事,,更是在從未征求光緒之愿下所定,,而所選之人純粹出于滿足慈禧本人權勢擴張和鞏固母族地位的目的,唯一的兩次自作主張(1894主動出擊,、1898百日維新),,卻早早被扼殺在搖籃之中未能一展抱負。但不得不說,,在此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光緒本人堪稱胸懷大志敢于突破束縛的君主,只可惜長久以來的各項舉措,,加劇了光緒與慈禧二人之間的矛盾,,也最終使他落得遺恨瀛臺的結(jié)局。 光緒與慈禧劇照 試想,,如果在同治帝去世之際直接立溥字輩為帝,,或許就不會發(fā)生光緒悲憫的一生,他可能會以親王之尊位無憂無慮過完一生,。但歷史不能重演,,一切發(fā)生皆有其理,光緒的胸懷大志以及悲憫注定會成為歷史上濃重的一筆,。 參考資料: 《清皇室四譜》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穆宗毅皇帝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 趙爾巽《清史稿.穆宗本紀》、《清史稿.德宗本紀》,、《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列傳一》 版權注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曉生”原創(chuàng)所有,,非經(jī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抄襲,違者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