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在不同的時間段氣溫相差很大,,因此秋季釣魚,要分清時間段,,根據不同的時間選擇不同的垂釣方法,,才是有好的魚獲的保證。 立秋之后,,天氣還是很炎熱,,此時三伏已過兩伏,還有一伏,,溫度和夏季相差不多,。俗語有“秋后一伏熱死人”之說,,這就充分說明了“秋老虎”的威力。季節(jié)變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高溫逐步向低溫過渡,,就有了初秋、仲秋和晚秋之分,。但季節(jié)輪回就是那么明顯,,天氣雖然還很熱,可立秋一過,,晚上氣溫就會明顯下降,,涼意大增,下半夜需要蓋上薄被才行,。 在夜間氣溫下降的影響下,,早晨六七點鐘前氣溫變得涼爽起來,但中午在強烈陽光的影響下,,氣溫卻是居高不下,,下午五六點鐘的氣溫才又開始下降,導致晝夜溫差拉大,。因水溫越低水體中含氧量就越高,,水溫下降后,水體中含氧量就會增加,,氧氣充足魚類食欲增加魚也比較好釣,。 秋后雖然還有一伏,天氣也很熱,,但早晚兩個時段氣溫要比立秋前低得多,,我們在野釣時就不能采取“以不變應萬變”的垂釣方法。那樣做往往是吃力不討好,、勞而無功,。秋季該如何休閑野釣呢? 出釣時間 入秋以后氣溫,、水溫不會馬上就降下來,,此時還處在末伏期,太陽升起后溫度還是很高,,魚還不好釣,。末伏結束后,早晚兩個時段的氣溫立馬就會下降,,變得涼爽起來,。白天的氣溫則是根據時間的推移、氣候的變化逐漸下降,幾場秋雨之后逐步轉涼的,,俗語也有“一場秋雨一場寒,,場場秋雨要衣裳”之說。我們在休閑野釣時就應根據“初秋,、仲秋和晚秋”的不同時間段來確定出釣時間,。 1 初秋垂釣時間 初秋前半月還在末伏期,“秋老虎”的威力不減,,氣溫水溫都還比較高,。但受夜間較低氣溫的影響,早晚兩個時段比較涼爽,。魚類是冷血變溫動物,,趨溫性很強,其活動能力是根據溫度變化情況進行的,,并不是水溫越高活動能力越強,,而是在它們感覺合適的水溫處活動覓食。只要水溫一高,,或者氣壓降低,它們就會減少或停止覓食,,躲到水草或較深些的區(qū)域,。這段時間垂釣,還是以早晚兩個時段魚咬鉤率較高,,夜釣也是比較好的選擇,。 這兩個時段釣魚,要釣近釣淺,,才能有好的收獲,。但早晚兩個時段魚咬鉤時間很短,一般從天放亮到7點鐘左右,,氣溫就會大幅度上升,,并且多是氣壓較低的悶熱天氣,不但氣溫高,,水體中含氧量也不足,,鯽鯉等底層魚就基本不咬鉤了,就是耐高溫的白鰷咬鉤率也不高,,并且個體還小,。早晚兩個時段和夜釣,以鯽鯉等底層魚為主釣對象魚,,中上午高溫時段,,要以翹嘴鉑、白鰷和鰱鳙等耐高溫的魚為主釣對象。 2 仲秋垂釣時間 到了仲秋時間,,天氣不冷也不熱,,是全年晝夜溫差較小的時節(jié),天氣變化比較穩(wěn)定,,水溫的波動幅度也不大,,氣壓高水體中含氧量也高,正是釣魚的大好時光,,只要不是陽光強烈的天氣,,基本全天都有魚咬鉤,尤其是下小雨的時候,,更是釣魚的好天氣,。 3 晚秋垂釣時間 到了晚秋時節(jié),特別是與初冬相交階段,,氣溫,、水溫隨著日照量減少產生較大差別。因為面積小的水域中上午高溫時段水溫上升快,,趨溫性促使魚在水溫較高的淺水處和食物豐富的近岸活動,。所以,中午使用長竿釣1.5米左右的淺灘,,使用短竿釣近岸,,是好的選擇。 在大中型水域,,早晨時段水溫和夜間差不多,,并且水體中含氧量較高,水溫很適合魚類活動覓食,,咬鉤率高,,并且個頭也大一些。而中午水溫上升后,,趨溫性促使魚類追溫離底,,來到它們感覺舒適的水層,魚就不好釣了,,并且咬鉤的多是小魚,。 釣點選擇 釣點要根據釣場的實際情況而定:釣場整體水位深,就要在水位較淺的地方選擇釣點,;釣場整體水較淺,,就要在水位較深或離岸遠的位置選擇釣點。 秋天,,尤其是到了仲晚秋階段,,由于氣溫、水溫下降,水溫適宜晝夜溫差小,,非常適合魚類活動,。再就是魚兒要儲備過冬的脂肪,四處找食物,,活動能力很強,。除了水庫和水面較大的水域,我們在小溝,、小河或者面積較小的塘垂釣,,最好是選擇水域寬闊的地方,這些地方一是含氧量足,,二是浮游生物豐富,,是魚經常覓食的場所。與此同時,,選擇好水位的深淺,、靠水草旁進行垂釣,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釣點水位深淺的選擇 根據垂釣經驗,,就手竿垂釣而言,無論是初秋,、仲秋還是晚秋,,基本是稍淺和中等深度的地方魚咬鉤率較高;太淺或太深的位置都不是釣魚的好地方,。 所以說,在初秋時盡量選擇1.5米左右有稀疏水草的地方,,會有大量鯽魚咬鉤,,有時就是1米以下的水域也會有很不錯的收獲。但這種地方卻不是釣鯉魚的好位置,,要想釣鯉魚,,2.5-3.5米深的陡坡處、山腳處,、突出到水中的鏵尖處等地方,,效果要好一些。 到了仲秋天高云淡氣壓升高,,冷暖適宜,,氣溫水溫基本保持穩(wěn)定,水體中含氧量充足,,此時是魚最活躍的時期,。因水溫適宣水體中含氧量高,魚開口大吃猛食,是全年釣獲量最高的時期,。但所釣水位不能過深,,鯽鯉兼釣以2.5米為適宜水深;主釣鯽魚,,1.5-2米效果不錯,。 晚秋的水溫是向冬天過渡的一個轉折期,水溫下降較快,,所釣水位要深一些,,一般2.5-3米就是不錯的選擇,有水草的地方水深2-2.5米,,魚咬鉤率比較高,。如果是在小水域垂釣,1.5米左右的深淺水交界處,或斜坡與水底交界處,,水深1米左右的陡坡處都是釣魚的好位置,。 要本著早晚深一些,中上午淺一點原則來靈活選擇釣點,。所釣水位的深淺也不能一概而論,,垂釣的水位還應根據釣場的整體深度統(tǒng)一去考慮,如果釣場的整體深度很深或較淺,,那就另當別論了,。 在一個深淺反差很大的水域垂釣,建議把釣點選擇在深淺水相交界處,、不深不淺的地方垂釣為宜 釣組配置 秋季休閑野釣,,因初秋、仲秋和晚秋的溫度(包括水溫)各不相同,,在釣組配置上也是不同的,。 初秋水溫還很高,在釣組配置上要因魚面定,。釣鯽魚,,可使用調性較軟的竿子,配1號左右的主線,,0.4-0.6號子線即可,,但鉤子不能過大,視所釣鯽魚的個體大小3-4號袖鉤即可,;釣鯉魚,,使用4.5米以上三七調性的竿子,配2.5-3號主線,、1.5-2.5號子線,,伊勢尼4-6號鉤即可,;鯽鯉兼釣,四六或三七調性的竿子,,配2.5號主線,,1.5號子線、4-5號袖鉤或伊勢尼3號鉤即可,。 仲秋時節(jié)因溫度基本保持穩(wěn)定,,天氣變化是氣壓高,水體中含氧量也高,,魚是票肥體壯,,活動能力超強,釣組配置在初秋的基礎要大上一號,。 晚秋因溫度下降較快,,又是向冬天過渡的最后階段,水溫下降導致魚不太適應,,中鉤時的掙扎力度相對較小,。釣組配置在初秋的基礎要小一號才是正確的選擇。 在調釣上,,不是固定模式,,而是隨水情、魚情和魚的個體大小而定,。 餌料的選擇 釣餌的使用要因地而宜,、因人而宜,俗語說得好,,“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魚吃方餌”。某地的魚習慣食素餌,;某地的魚習慣食葷餌,;或者有人習慣用素餌,有人習慣用葷餌,,均各有所論,是不能強求的,。 我們休閑野釣的主要對象魚是鯽魚,,因是雜食性,食物廣,,蒙素皆宜,。但是,生活在各個不同水域的魚,,其食性愛好是不一樣的,。 在常年不干的水塘中,,由于淤泥較厚,鯽魚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生存久了,,對白色的餌料就比較敏感,,用米飯、面粉等白色的餌料垂釣,,效果就好于蚯蚓,;而在野外環(huán)境下的魚類,特別是在下雨時,,被水流沖到水里的蚯蚓,、昆蟲就成了魚類的好食品,久而久之,,他們對活動的物體就較敏感了,。有時長時間沒有有效降雨,它們只能尋找水里的浮游生物為食,,對霧化好的餌料是很敏感的,。 根據這兩個特點,我們就可以充分運用到誘釣上面來,,喂窩時加些腥味餌料和粉餌,,誘餌入水后能形成霧化區(qū),吸引魚的注意力,。用鮮活的蚯蚓,、紅蟲和蛆蟲為主釣餌料,并使用逗釣法逗引,,利用鯽魚有追逐活物的習性來誘魚咬鉤,。釣上一段時間后,在魚口變稀時,,可使用粉狀餌搓大餌團,,在離水底十厘米處輕輕抖落誘魚;或速拉快釣,,邊釣邊誘,,效果很是不錯。但續(xù)窩不可太勤,,否則,,魚咬鉤率就低了。 釣無定論,,釣無定法,,不管使用什么釣法和餌料,上魚才是硬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