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 Pixabay) 時到九月,,已近深秋。 此時與“秋”有關(guān)的詞組多數(shù)帶著些凄涼,,如季秋、暮秋,、末秋,、窮秋。也有以九月的節(jié)候風物稱謂的,,如殘秋,、霜秋、菊月,。 古人眼中九月是“陰盛陽衰”的季節(jié),,《易經(jīng)本義》中說“五陰在下而方生,一陽在上而將盡”,,容易引起人們傷春悲秋的感慨,。但我們的先民并非一味消極,九月份也有生機勃勃的生活,,比如重九的慶?;顒印?/p> 黃永玉 《待到重陽日》 古人認為九是陽數(shù)(一,、三、五,、七,、九)中的最大者。農(nóng)歷九月初九是兩九交疊,,稱為重陽,,也叫重九。 “重九”這個名字始于三國,算來至今已經(jīng)有近一千七百年的歷史了,。魏文帝寫給大臣鐘繇的信中說: “歲往月來,,忽復(fù)九月九日,九為陽數(shù),,而日月并應(yīng),。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這段話,,一則說明了民間熱衷于慶祝重陽節(jié)的原因,,既“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九諧“久”音,,九九便是久久,象征人們所期盼的一切長長久久,;二則說明了慶祝這個節(jié)日的方式“享宴高會”,。重陽節(jié)是一個游賞的節(jié)日,主要的民俗活動是飲宴游樂,,伴以登高,、賞菊、佩茱萸,、吃重陽糕,。 正如唐初詩人宋之問詩中所寫:
賀天健《登高遠眺》 說起重陽節(jié)的風俗,南朝粱的文學家,,《西京雜記》的作者吳均在《續(xù)齊諧記》中有記載: 汝南有一個人名叫恒景,,隨修仙的醫(yī)生費長房游學,。費長房有一天對他說:“九月初九日你家將要降臨大災(zāi)禍,你要馬上回家,,讓家里的人準備香囊裝上茱萸,,都系在手上,然后一起登山喝菊花酒,,這場災(zāi)禍就可以避過去,。” 恒景聽了老師的話急速回家布置,,一家人登山飲酒,,晚間回家發(fā)現(xiàn)家里的雞犬牛羊都死了。費長房聽說之后說:“是那這些動物替代你家的人承受了災(zāi)禍,?!?/p> 后來的人們登高飲酒、佩戴茱萸香囊就跟這個故事有關(guān),。 這雖然只是個傳說故事,,卻多少反映了古代人的民俗心理。古人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從一數(shù)到九,,陽數(shù)到了盡頭,,這個循環(huán)要重新開始,這是所謂“陽極必變”,。因此九月九日隱隱含著由盈而虧,,由盛轉(zhuǎn)衰的不祥因素,按照古代人的思維,,這樣的問題需要尋找一個“破”法,。而這個“破”法便是大家歡聚一堂,登高,、飲酒,、佩茱萸,大概是想把“不吉利”嚇跑吧,。 然而這個節(jié)日之所以能流傳下來顯然不止因為這個虛無縹緲的說法,,還因它正合時宜。 九月九日正值仲秋稍后,,季秋之初,,天高氣爽,萬山紅遍,,北鳥南飛,,百川澄清,,正適宜登高望遠,嘯詠聘懷,。 重陽賞菊(圖片 | 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所謂的登高,主要是說登山,。 元代陶宗儀輯《臨海記》中寫到: “郡北四十里有湖山,,形甚平,正可容數(shù)百人坐,。民俗極重九日,,每菊酒之辰,讌會于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 即便不去登山,,登臨高處樓閣也不失為雅事,。 《直隸志書》說曲周縣的重陽活動: “九月九日登高,本縣無山,,樓上城頭攜朋眺望,。” 曲周縣位于河北南部的邯鄲地區(qū),,平原地區(qū)少山,,所以百姓們想按舊俗過個重九也是不易。 隨著時間變遷,,重陽節(jié)的活動也有所“改良”,。到唐宋時,佩茱萸香囊的習俗逐漸移風易俗改為插茱萸,,王維有詩曰:“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正形象生動地描繪了這一習俗,。 多數(shù)人背誦這首詩時尚在幼年,,許多年后才能體會到重陽節(jié)身在遠方,思鄉(xiāng),、思親的心態(tài),。 茱萸與茱萸袋(圖片 | 新浪網(wǎng)) 吳茱萸(圖片 | 搜狐@河北中醫(yī)藥) 配茱萸香囊,、插茱萸倒也不完全是迷信思想,。 北魏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中載:
古人覺得茱萸有預(yù)防,、治療瘟疫的功效,。唐代宮中更用此物來賞賜朝臣,也就算“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了,。 菊花酒(圖片 | 美食杰) 登高,、插茱萸之后,,就該飲菊花酒了。
飲菊花酒這一習俗非常古老且一直為后世所推崇,。從孟浩然的“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到黃庭堅的“九日黃花傾壽酒,,幾回青眼望歸塵”,,一碗酒中承載著各式各樣的情緒。 菊花與重陽算是“最佳CP”,,除去飲菊花酒,,還要賞菊、簪菊等等,,以各種方式來鑒賞這種秋天的花朵,。 飲菊花酒(圖片 | 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圖片 | Pixabay) (圖片 | Pixabay) 與其他節(jié)氣一樣,,重陽節(jié)也有應(yīng)節(jié)的食物——重陽糕。 跟“九”諧音“久”一樣,,“糕”諧音“高”,。重陽攜糕登高,年年壽高,,后步倒比前步高,,充滿了人們喜愛的吉慶元素。 重陽糕以面粉為底料,,配以棗,、栗子、石榴籽,、銀杏,、松子等。宋朝時還有以肉沫做餡兒的,,后世則主要是甜品,。其形狀有圓形、菱形,,還有單層,、多層之別。 宋代有一種“獅蠻花糕”,,尤為精致,,不像吃食更像工藝品,是可以送給皇帝賞鑒的,。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重陽》中記載: “(重陽)前一二日,,各以粉面烝糕遺送,上插剪彩小旗,,摻饤果實……又以粉作獅子蠻王之狀,,置于糕上,謂之'獅蠻',。' 又有吳自牧《夢粱錄·九月》中記載: “兼之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塐成獅蠻,,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為細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為餅糕小段,或如五色彈兒,,皆入韻果糖霜,,名之'獅蠻栗糕',供襯進酒,,以應(yīng)節(jié)序,。' 市售的重陽糕上面插著彩色的小旗,講究,、漂亮,。小販嘴里吆喝著吉祥話,這是重陽節(jié)獨特的風物,。 重陽糕不僅用來自吃,,更大的作用是參與重陽節(jié)儀式和敬神。 重陽糕(圖片 | 三聯(lián)@愛吃肉的胖子12) 重陽糕(圖片 | 三聯(lián)@愛吃肉的胖子12) 明朝謝肇淛的《五雜俎》中載: “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愿兒女百事俱高’,。做三聲?!?/blockquote> |
|
來自: wenxuefeng360 > 《民情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