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北極的最初印象,,來自杰克倫敦的好幾本小說,,最喜歡的是《荒野的呼喚,,The Call of the world》,當年二十多歲的我,,對這本書曾愛不釋手。讀過很多遍,,再讀依然會感動,杰克倫敦絕妙的構思和精準的擬人手法,,讓人嘆為觀止,。 給我印象極其深刻的是作家筆下的巴克和北極荒野,“嚴寒仿佛凍結了大自然的心臟,,人在雪里多躺幾分鐘,就活不了,。”北極的荒野,,極度嚴酷,不可侵犯的神圣,,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巴克也經歷了生死的考驗,。北極對任何生命都是公平而嚴峻的,,絕不放縱人類的冒險和貪婪,,只要違反自然法則,就會遭到嚴厲的制裁,。一片片白雪、冰川,、冰墻,冰原,,荒野上奔跑的北極熊、北極狐,、麋鹿,還有高飛的候鳥,,海中的海豹,、海象和鯨魚,這里是他們的專屬領域,。人們只有夏季的6月到8月,冰雪融化了一部分,,才能到北極深處一探究竟。 2016年9月,,與朋友一起制定了北極的行程后,就一直期待著,。考慮到暈船的因素,,決定先選擇北極。南極將是下一個目的地,。 從挪威的奧斯陸飛抵朗伊爾城(Longyearbyen)需要三個小時。北緯78度,,往北1300公里就是北極點-北緯90度。地球上人類最北端的聚居之地,。各種最北的頭銜,,讓我在腦海里,勾勒出朗伊爾城大致的模樣,。 一望無際的冰原,北極熊在守望,,苦寒的土地,,遙不可及的遠方,。朗伊爾城是斯瓦爾巴群島(Svalbard)的首府,,斯瓦爾巴的意思,就是“寒冷的海岸”。 飛機已經開始下降,,看著舷窗外的景致,心在跳躍,,荒涼的群山,,白雪在上面濃墨重彩,,黑白分明,,融化的雪水,隨意涂抹著喜歡的模樣,,就是冰川也不如想象中晶瑩潔白。倒是一棟棟色彩斑斕的木制小房子,,為這里增添了歡快的氣氛。與我想象中北極的冰天雪地有一點點距離,。 走下飛機舷梯,,已經是凌晨一點,太陽依然斜斜地掛在3點鐘的位置上,。這就是極地的24小時白晝,沒有日出,,沒有日落,,擁有午夜的太陽。 機場不大,,我們在傳送帶旁等待行李,巨大的北極熊標本就在身邊,,提醒我們已經踏上了北極的土地,。感謝Quark Expeditions,,為我們安排了接待人員,拿好行李,,就看到一位美女,手持QE的牌子,,將我們接到大巴上面,并點名,,確定沒有遺漏任何人。 司機第一站就??吭谖覀兊穆灭^(Svalbard Hotel& Lodge),2017年 2月份訂機票時,才發(fā)現(xiàn)機票緊張,,旅館也所剩無幾,在Booking.com 上,,發(fā)現(xiàn)此酒店評價超過了9分,訂到最后一套兩臥室公寓,。在去旅館的路上,,遇到午夜陽光婚禮的新娘和新郎。 果然,,房間很大,有兩居室六張床,,非常寬大的客廳和完美的廚房,兩個衛(wèi)生間,,還有洗衣機。墻上是北極熊的海報,,它正抬頭望著我們,萌萌的模樣,。安頓下來,已經是深夜2點半,,可窗外依然是白晝,好在厚厚的窗簾,,讓黑夜暫時降臨,我們可以安然入睡,。 一覺醒來,,已經是上午9點。Jack 穿戴整齊,,去超市買了一些酸奶、香蕉,、面條、青菜,、雞蛋和肉類回來。令人驚嘆的物價,,也擋不住我們做飯的腳步,。熱騰騰的面條和面湯頓時讓人心情舒暢,中國胃在一周的西餐包圍中,,終于得到了突圍和舒展。 將行李按照QE規(guī)定存放在酒店儲存室后,,我們開始了朗伊爾城的發(fā)現(xiàn)之旅。第一站,,自然是評價最高的斯瓦爾巴博物館(Svalbard Museum)。這是介紹北極歷史和動植物最好的博物館之一,。也是位于世界最北部的博物館之一。 斯瓦爾巴博物館是由390根不銹鋼柱支撐起來的,,這樣風雪能從建筑底部的空間順利通過,也能防止地面吸收熱量導致凍土融化,。中心的頂部和外層覆蓋了一層延展性較好的覆銅板,以此對抗北極寒冷的天氣,。屋頂?shù)娜S模擬系統(tǒng)可以模擬出風雪經過時的運動情況。建筑外層的銅殼邊緣呈傾斜狀,,可以防止大雪在門口和窗口堆積。果然是每個細節(jié)都有特別的考量,。 一進門,要戴上鞋套,,由于當?shù)氐V井的煤炭灰很多,還有鞋底的積雪,,融化后都會損害木板,這個約定俗成的規(guī)定,,人人都在遵守。酒店里也是如此,。還有柜子可以免費存包。博物館內部裝飾材料主要以松木為主,,演繹著北歐的審美元素,,設計十分現(xiàn)代和直觀,布局精巧,,室內空間的色彩側重于暖色調,給人以溫暖的感覺,。也許是外面太冷了,形成巨大的反差,。 這里有好幾張大大的地圖。右下角就是歐洲大陸的最北端,。有兩個大城市,,左邊的一個是挪威的特羅姆瑟(Tromso),,右邊一個是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都是人們去北極的出發(fā)點。左邊巨大的島嶼就是著名的格陵蘭島,。隔一條海峽的小群島就是斯瓦爾巴群島,北緯70-80度,。朗伊爾城在群島中最大的島嶼Spitsbergen(斯皮茨卑爾根島),。 面對著博物館入口是一具海象標本,栩栩如生。這里包括當?shù)貧v史,、地理、動物和植物等等的介紹和展示,內容包羅萬象,。展覽的中心區(qū)是一個巨大的北極熊標本。這是朗伊爾城最后一只攻擊過人的北極熊,。2011年的一天晚上, 在朗伊爾的一個野營地, 一頭北極熊闖入男學生的帳篷, 北極熊攻擊了幾個人,同伴開槍的時候, 一個男孩子已經遇害。自從這只北極熊被打死后,,朗伊爾城就很難再見到北極熊了。 北極熊的悲劇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人,、動物和自然之間應該如何共存?斯瓦爾巴博物館的每一件展品——海豹,、麋鹿,、鯨魚,、野鴨、北極燕鷗,、礦燈等都圍繞著這個主題展開。這是博物館讓我最受益的地方,。讓人們面對自然,理性地思考,。 斯瓦爾巴德的探險歷史也是展覽的一個重要主題,500年前那些偉大的探險家們不畏艱難,,前赴后繼,終于打開了北極的窗口,,踏上北緯90度的冰原。那些百年前使用過的器具,、衣物,、獵槍,,還在向人訴說艱難的探險和開拓的件件往事,。同時,,對北極的掠奪,也讓今天的人們開始反思,。 博物館被展板隔成內外兩圈。內圈是以北極熊,、北極狐、海豹,、麋鹿、北極燕鷗和極地苔原植物標本組成的生態(tài)展區(qū),。讓我們了解動植物的生長環(huán)境和特點。外圈以順時針為序,,主要是實物和各種模擬場景以及大篇幅的資料介紹和照片,反映了當年探險家們的艱苦旅程,。這些介紹對于認識北極早期的歷史、狩獵陷阱,、煤礦開采、生活在北極以及近幾年的發(fā)展狀況有著很大的啟發(fā)和幫助,。 這里還有一個狩獵人小屋和煤層復制品,,你甚至可以親身體驗一下煤層,,礦工宿舍門外有一個木制的洗衣板,讓我十分驚訝,。在如此嚴酷的氣候條件下工作和生活,,艱苦程度可想而知。早期采礦業(yè)的相關知識,。北極探險者的故事,都讓人感慨萬千,。 20世紀之前,雖然有眾多探險者來到這里,,因為無法熬過嚴冬,,沒有人在此定居。這個小城最初是由美國人約翰·朗伊爾(John Munroe Longyear)于1906年建起的,,他是波士頓北極煤公司(Arctic Coal Company of Boston)的大股東,于1902年來到斯瓦爾巴德群島,,從挪威人手里買下島上的一個煤礦,該地漸漸地被稱為“朗伊爾賓”,,“Byen”在挪威語中是“城市”的意思。 可惜1943年,,朗伊爾城被納粹德國摧毀,現(xiàn)在的規(guī)模是二戰(zhàn)后重建的,,直到1990年代初,煤礦一直是朗伊爾賓的支撐產業(yè),。至今,,早期礦井的木棧橋依然點綴在高高的山腰上,,星羅棋布于整個小城之中。 與屬于全人類的南極大陸不同,,通過1920年2月9日簽訂的《斯瓦爾巴條約》,,挪威獲得了斯瓦爾巴群島的主權,。四十二個國家簽署平等利用開發(fā)北極資源的國際協(xié)約,這種模式便是日后解決國家間領土糾紛問題的“斯瓦爾巴德模式”,,協(xié)約也授予了所有締約方的公民享有到這個島嶼來工作的權利——其中也包括中國。由于該條約的自由規(guī)定,,斯瓦爾巴群島沒有旅游或居留方面的簽證要求。在該地區(qū)的全體居民中,,混雜著35個民族的民眾,而他們中的幾乎所有的人都居住在朗伊爾城,。 全球農業(yè)的“諾亞方舟”種子庫就在朗伊爾城。博物館對此有詳細的介紹和標本模型,。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e fr?hvelv)是為了在大規(guī)模的全球性危機期間,,防止其他基因庫中種子的丟失,,確保全球糧食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這座種子庫可存儲22.5億顆種子,,可以抵御小行星撞擊地球、核戰(zhàn)爭等災難,。種子庫建于凍土地帶的巖石中,因此不受氣溫變化的影響,。其位置高于海平面130米左右,即便格陵蘭的冰蓋融化,,或者南極洲的冰層完全消融,,海平面上升61米,,它也會安然無恙。 2016年10月,,由于全球變暖,,北極地區(qū)平均溫度較正常水平高逾攝氏7度,,導致部分永久凍土融化,同時引發(fā)融冰和暴雨,,雪水涌入種子庫入口并結冰,,儼如冰河,幸未波及儲存種子的地點,。看來今后還是要時時防范各種危機,,絕不是一勞永逸。種子庫建筑在朗伊爾城的東部,,人煙稀少,,是北極熊經常出沒的地方,。 “我們要通過把這些當?shù)鼐用袼究找姂T的東西拿來展出,以此告訴人們,,你們身邊就有斯瓦爾巴德的歷史和文化,請保護好它們,。” 斯瓦爾巴德博物館是人類在北極活動的一個歷史縮影,,也因宣傳生態(tài)保護,促進自然和文化間的緊密聯(lián)系而獲得2008年的“歐洲博物館獎”,。 兩個小時的參觀,十分享受在這里的每一分鐘,,我仔細地看了每一段動植物和歷史的介紹和圖片,,受益匪淺,。仿佛步入時光隧道,,從歷史走到現(xiàn)在,。重溫了一下朗伊爾城從一個寂靜孤獨的蠻荒之地,開發(fā)為礦區(qū)后,,逐步發(fā)展為目前全球最北的以極地研究為主城市的歷史。當年,,朗伊爾城出產的煤炭曾經溫暖過整個挪威,而今這里的科學家正在為如何阻止全球變暖,如何追蹤生物圈變化來解釋人類的未來等研究課題而努力,。上船后的11天旅程,讓我常常想起在博物館學習到的知識,。保護全球的生態(tài)平衡,讓氣候變暖放慢腳步,,是每個地球人的責任和義務,。 博物館與世界最北的大學連接在一起,,這里有出售書籍和紀念品的商店,。我們出門后,,正好遇到一位背著書包的年輕人,他剛從大學里走出來,。我問了幾個問題,他熱情地介紹了一下這所世界上最北大學的現(xiàn)狀,。 斯瓦爾巴大學中心(University Centre in Svalbard,,UNIS)于1993年啟用,,是四家挪威大學的協(xié)作學習中心,專門講授地球物理學,、北極生物學、地質學,、北極科技,提供以及學士,、碩士,、博士等學位,,合計約有300名學生。學生一般在此學習極地的相關課程,,再回到其他的主校園,,這里相當于一個分校的校區(qū)。 隨后,,我們進到【RABALDER】的一間咖啡和烘培店,店里的人很多,,甚至找不到位置,一位好心的約翰先生讓我們與他公用一個桌子,。來自丹麥的約翰先生,,看起來六十歲左右,,身體十分硬朗,他是另一艘游輪的探險隊長,,下午也要出發(fā)了。在這里享受一下難得的岸上時光,。他侃侃而談,讓我們在上船之前,,了解了不少北極的知識??吹贸?,他是發(fā)自心底地熱愛這份工作。這里的甜點和咖啡都十分美味,。 告別約翰以后,我們走進了一家戶外運動商店,,吸引我們的除了各式戶外用品之外,槍柜里的各式長槍短槍,,琳瑯滿目。柜臺上帶著眼鏡的北極狐用探究的目光望著我們,。由于北極熊的威脅無時不在,,因此居住此地的每一名成年人都要學習如何使用來福槍,。 剛剛在斯瓦爾巴博物館時,看到一把挪威捕獵者喬治·尼爾森的來福槍,,已經銹跡斑斑。1921年12月,,尼爾森前往一個偏遠的地球物理觀測站慶祝圣誕節(jié)。但人們再也沒有見過他,。直到1965年,,徒步旅行者發(fā)現(xiàn)了尼爾森的遺骨,,才解開了他的失蹤之謎——他被一頭北極熊吃掉了。這把來福槍在他的遺體旁邊被發(fā)現(xiàn),,一顆子彈死死地卡在彈膛里。 我們在行走的路上經過了朗伊爾城特有的紅白色三角形北極熊“警告”路標,,因為這里是北極熊的家園。 北極熊是追逐冰塊來生存的,,海冰融化多,,北極熊的生存空間就小,,氣候變暖,人類的活動范圍的擴大也是北極熊及其他野生動物數(shù)量迅速下降的重要原因,。 就要告別朗伊爾城,進行11天的北極探險巡航,,我們內心激動而期待著。當我踏上輪船的舷梯,,最后回望朗伊爾城的那一眼,我對自己說,,11天以后,,再見,! (選用部分網絡資料和照片,特別感謝) |
|
來自: Oldcowboy909 >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