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對自我的感知是天生的,,但其實完全不是,。這種感知可以被迅速改變,簡直太有趣了,。 ——法國科學院院士,、神經(jīng)生物學家米格爾·尼可萊里斯(Miguel Nicolelis)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這句流傳千古的經(jīng)典禪語,,正在被具有探索真理精神的科學家們用現(xiàn)代科學實驗所漸漸驗證,。 此時此刻,你正拿著手機閱讀這篇文章,。 如果這時有人來問你:“為什么你會覺得手是屬于你身體的一部分,,而手機不是呢? 十有八九,,你會覺得他無聊至極,。 因為,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為,,身體是“自我”的一部分,,這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在世界最知名的醫(yī)學院之一瑞典卡羅琳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神經(jīng)科學家亨利克·埃爾遜(Henrik Ehrsson)教授眼中,,卻不是這樣認為的。 到底什么是“自我”,?“自我”就是身體嗎,? 為了解答“身體”和“自我”之間到底是什么樣的關(guān)系,他專門組建了名為Brain, Body & Self Laboratory的專門實驗室,,數(shù)十年如一日進行研究,,得出了驚人的發(fā)現(xiàn):人們對于身體的自我感覺,竟然只是一種錯覺,! from pexels.com 在一些神經(jīng)科學家看來,,埃爾遜是個執(zhí)著得有點瘋狂的研究者。 他的實驗室經(jīng)常利用各種非主流的裝置(比如大小各異的假人模型,、玩偶的腦袋,、假手、攝像機,、刀子和錘子等)來設(shè)計實驗,,以此來探究人們是怎么在自己軀體內(nèi)產(chǎn)生自我感覺的。 以聞名科學界的橡膠手實驗為基礎(chǔ),,埃爾遜設(shè)計了一系列的錯覺實驗,,比如,他用頭戴式耳機,、攝像機,、假肢等道具欺騙眼睛,同時用拍打和刺戳的方式給予觸覺信號,,以此來探測,、延伸和替代、甚至扭曲人們對自己身體的感覺,。 錯覺1:移體換魂,?——“我的身體”不是我的 ? 埃爾遜早期的研究發(fā)現(xiàn)來自橡皮手錯覺( rubber-hand illusion)的,,如圖1,。 圖1:橡皮手錯覺實驗 圖片來源:Ehrsson H. H., Holmes N. P., Passingham R. E. Touching a rubber hand: feeling of body ownership is associated with activity in multisensory brain area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5(45): 10564-10573, 2005. 首先,受試者的眼睛被蒙上,,確保其不會受到任何視覺干擾,。 研究者移動受試者的左食指,并使其觸摸到右邊橡皮手食指的關(guān)節(jié),同時,,研究者觸摸受試者右手的食指,。實驗中需保證觸摸這兩只手的動作要盡可能同步。 當兩只手觸摸物體的頻率在1赫茲時,,過了10秒左右,,人就能產(chǎn)生橡皮手是自已的手的錯覺。但是,,如果觸摸不同步,,或者使用和橡皮手截然不同的物品(比如毛筆)作為模型時,錯覺就不容易出現(xiàn),。 這表明我們對身體的感知是可以被改變的,但也引發(fā)了新的思考:身處客觀物質(zhì)世界中,,大腦怎么判斷哪個部分是自己的身體,,哪個不是呢? 錯覺2:靈魂出體,?——我離開了“我的身體”,? 埃爾遜希望弄清楚大腦是如何“感知”身體的??梢钥隙ǖ氖?,這是眼睛、皮膚,、肌肉等多種器官感覺以某種形式整合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一個過程。 那么,,這個整合感知的過程是如何發(fā)生的呢,? 埃爾遜做了進一步的實驗。他給受試者戴上一個“能看到自己后背的眼罩”,,并在受試者背后2米處架設(shè)了兩個攝像頭,,各連接一個微型顯示器放在眼罩中。受試者帶上眼罩,,也就等于站在自己背后2米的地方觀看自己的后背,。 于是產(chǎn)生了第一個幻覺條件——視覺錯位。在受試者的視覺中,,會看到前方2米處有一個“自己身體的影像”,。 然后,埃爾遜站在攝像頭視野外的右側(cè),,兩手各拿一根塑料棒,,用右手中的塑料棒去戳動受試者的胸口(不讓受試者看到),另一根同步或者不同步的在攝像頭前做戳動的動作。 于是產(chǎn)生了第二個幻覺條件——觸覺錯位,。受試者感受到胸口被戳動,,同時也看到前方2米處的那個身體影像正在被戳動。 持續(xù)進行這個動作一段時間后,,將電位傳感器安裝在受試者的皮膚上,,用來測量并顯示他們在實驗中的情緒反應。接著,,埃爾遜用一把錘子朝攝像頭的方向砸去,,從攝像頭傳遞給受試者的視覺來看,仿佛要砸向前方2米處的那個身體影像,。 受試者身體明顯向后仰,,不自覺表現(xiàn)出應激反應(躲閃)。與此同時,,傳感器記錄下了明顯的“恐懼”信號,。也就是說,受試者的大腦真實地感受到了害怕,。顯然,,盡管受試者知道那不是自己的真實位置,卻仍然把透過攝像頭“看到的身體”當成了“我的身體”,。 埃爾遜將這個現(xiàn)象稱為出體錯覺(Out-of-body Illusion),,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靈魂出體”的感覺。 在這個實驗中,,我們的大腦依靠觸覺和視覺這兩種信息來確定自己的身體位置,。 可以看到,如果利用虛擬現(xiàn)實設(shè)備擾亂了視覺與觸覺信息間的正常關(guān)系,,那么受試者的大腦在解釋感官信息時,,就會產(chǎn)生“自己離開了身體”的錯覺,無法判斷哪個感覺是屬于“我的”,,從而產(chǎn)生了出體錯覺的怪異體驗,,換句話說,就是以為自己靈魂出體了,。 2007年8月,,國際頂尖期刊《科學》(Science)發(fā)表了埃爾遜研究團隊關(guān)于出體錯覺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世界性的轟動,。 人們?nèi)粘I娴囊磺袔缀醵假囈砸揽恳曈X,、觸覺等感覺所反饋的信息,可它們竟然如此不可靠,,如此虛幻,! 錯覺3:移體換魂?——我和別人換了身體? 不久,,埃爾遜的研究團隊又做了一組實驗,,如圖2。 這一次,,研究者在假人的眼部安裝了兩臺攝像頭,,并將其與放在受試者眼前的兩臺小屏幕聯(lián)機。如此一來,,受試者就能看到假人所“看到”的一切,。當假人的眼睛(其實就是攝像頭)與受試者的頭部同時朝向下方后,受試者通過屏幕看到的假人和他們自己親眼所見的一模一樣,。 然后,,研究者同時用小棍戳假人和受試者的腹部,幾次之后,,幻覺就會油然而生:受試者在看到假人腹部被異物觸摸時,,自己腹部會有相同感,并且堅信那具假人才是自己的身體,。 更有意思的是,當研究者拿著一把小刀刺向頭戴攝像頭的假人胳膊時,,受試者便會不自覺地表現(xiàn)出一種應激反應(躲閃),。 圖2:腹部錯覺實驗: 圖片來源:Petkova, V. I., & Ehrsson, H. H. (2008). If I were you: perceptual illusion of body swapping. PloS one, 3(12), e3832. 埃爾遜推測,當 “第一人稱視角”(the first person visual perspective)和身體感知的馬達信號(motor signal)匹配組合時,,足以讓一個人產(chǎn)生擁有整個身體的體驗,。可以說,,第一人視角導致了“自我”的互換,,從而影響了身體影像在大腦中的變化。 但是,,埃爾遜也發(fā)現(xiàn)如果用桌子,、椅子來替代時,則不會有這種自我的反應,。 一系列實驗表明:對人體感官信息進行誤導,,能夠影響人的自我感知,甚至能讓“正常人”產(chǎn)生幻覺,。這種自我感知,,在大腦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簡單來說,,“靈魂出體”的幻覺正是由于我們大腦在處理信息過程中產(chǎn)生錯位,,于是影響了大腦的自我認知,把偏差的信息當做了自我的分身。 在隨后的實驗中,,研究者把攝像頭裝在另一人頭部,。當此人與受試者面對面握手時,受試者會將對方的身體當成自己的身體,,如圖3,。受試者無一例外,都產(chǎn)生了這種錯覺,。 圖3:真人錯覺實驗 圖片來源:Petkova, V. I., & Ehrsson, H. H. (2008). If I were you: perceptual illusion of body swapping. PloS one, 3(12), e3832. 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的神經(jīng)病學家馬克·哈利特(Mark Hallett)親身體驗之后說:“這種感覺十分強烈,,而且很快就會產(chǎn)生,太不可思議了,!” 這著實顛覆了許多人對于“自我”的認知,,打破了我們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我的身體就是“自我”。 通過干擾設(shè)計,,一只假手,、一個虛擬人物景象、一個假體甚至是別人的身體都可以成為“自我”,。而這種“錯認”的感覺,,又是那么真實而強烈。不僅讓人發(fā)想:到底什么是“錯”,,什么是“對”,,這種對“自我”的感覺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 在從前的研究中,,科學家普遍認為,人之所以感知到自己的身體,,是因為利用了“本體感覺”,,即肌、腱,、關(guān)節(jié)等運動器官本身在不同狀態(tài)(運動或靜止)時產(chǎn)生的感覺(例如,,人在閉眼時能感知身體各部的位置)。這些身體感覺是幫助大腦進行感知的信號,。 但埃爾遜的錯覺實驗說明,,視覺和觸覺同樣是這些信號的關(guān)鍵組成,大腦需要不斷整合各種感官信號,,產(chǎn)生自我感知,。“本體感覺”也許告訴大腦,身體此刻坐在椅子里,,但在埃爾遜的錯覺實驗中,,精確同步的視覺與觸覺信號卻讓大腦以為,,身體根本待在另一個地方。 埃爾遜認為,,上述錯覺的產(chǎn)生有賴于“多感覺神經(jīng)元”,。這種神經(jīng)元能綜合視覺和觸覺信號,讓動物順利地對物體作出反應,。目前,,相關(guān)研究主要在猴子身上開展。 “我們相信,,多感覺神經(jīng)元涉及的神經(jīng)通路非常重要,,它不僅能讓動物感覺到外在物體,還能感覺到自己的身體,,以及身體與周遭世界的界限,。”他認為,,這些神經(jīng)元會整合各種感覺信息,,對身體形成一種綜合性感覺。而在錯覺效應中,,他只不過是改變了流向多感覺神經(jīng)元的數(shù)據(jù),,由此操控了大腦感覺。 埃爾遜等人試圖了解這些神經(jīng)元在人腦中的位置,,他們讓受試者坐在功能磁共振成像儀中,,同時誘導錯覺產(chǎn)生。埃爾遜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當受試者產(chǎn)生“身體交換錯覺”時,,腹外側(cè)運動前皮層(ventral premotor cortex,,參與動作的視覺引導)特別活躍,。 另一位知名腦科學家——瑞士洛桑大學的奧拉夫·布蘭科(Olaf Blanke)教授研究發(fā)現(xiàn),當腹外側(cè)運動前皮層附近的顳頂聯(lián)合區(qū)(temporo-parietal junction,TPJ)受損,,或出現(xiàn)腫瘤時,,病人似乎會覺得身體就像消失了一樣。 我們的大腦有點像“傻瓜相機”,,全盤接收外界信息,,適合簡單粗暴的操作。它根據(jù)接收到的視覺,、觸覺等感官信號來確認“我的身體是我的”,,埃爾遜稱這種感覺為“身體所有權(quán)(body ownership)”。如果感官信號被修改,,大腦對“身體所有權(quán)”的感知就會隨之變化,,“我的身體“可能就不是我的了,。 我們的大腦就是這樣根據(jù)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所接受到的外界信息來認識世界,,它能夠?qū)ふ腋泄傩畔⒅g的關(guān)系,并將這些關(guān)系和行為的意義與外界的互動相關(guān)聯(lián),,以此來定義“自我”,。 現(xiàn)在,,我們通過科學試驗了解到,,“自我”并不存在于身體,也并非穩(wěn)定不變的,,通過修改輸入進大腦的信息,,對身體的自我感知就可以被重塑、被移動,、被隱藏,、被嫁接,可以出現(xiàn)在身體以外的其他地方,。 from pexels.com 如果“我的身體”不是我,,那究竟什么是“我”呢? 是我的年齡嗎,?是我的身份嗎,?是我的觀念嗎?是我的情緒嗎,?好像并沒有一個長存不變的“自我”,,因為一切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外境的無常而變化,。 然而,,“但以無始劫來,未曾了悟,,妄執(zhí)身為我相,,故生愛惡等情”,人們無時無刻不受到這個“自我”的感覺影響,,會因為“我的”容貌衰老而感到憂傷,,因為“我的”觀念被批評而感到憤怒,因為“我的”東西被別人占有而感到嗔恨,。 到底什么是“我”呢,? 有一批像埃爾遜一樣的科學家們,,正在樂此不疲地對此進行研究、探索,。 這樣有趣的話題,,我們不妨也一起來做個思考吧:“自我”究竟存在于何處呢? 參考文獻: [1] Ehrsson H. H., Holmes N. P., Passingham R. E. Touching a rubber hand: feeling of body ownership is associated with activity in multisensory brain area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5(45): 10564-10573, 2005. [2] H. Henrik Ehrsson. The Experimental Induction of Out-of-Body Experiences, Science, 2007, Vol317 [3] Petkova, V. I., & Ehrsson, H. H. (2008). If I were you: perceptual illusion of body swapping. PloS one, 3(12), e3832. [4] Petkova V.I., Khoshnevis M. and Ehrsson H.H., The perspective matters! Multisensory integration in ego-centric reference frames determines full body ownership. Front. Psychology (2011), 2:35 [5] Ehrsson H. H., Rosén B., Stockselius A., Ragn? C., K?hler P., Undborg G. Upper limb amputees can be induced to experience a rubber hand as their own. Brain, 131:3443-3452, 2008. [6]Lukas Heydrich, Olaf Blanke. Distinct illusory own-body perceptions caused by damage to posterior insula and extrastriate cortex, 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