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兩個方面來闡述這個主題,,一是云中,、定襄、雁門,、代四郡防御體系解讀,,二是西漢初年代地歷次戰(zhàn)爭淺析。云中,、定襄,、雁門、代四郡的防御體系前面兩篇文章我們分別分析了六盤山和陜北高原一線漢匈的攻防情況,,在漢匈百年戰(zhàn)爭的歷史中,,西漢北部長城一帶是雙方爭奪的焦點,。無論匈奴人侵漢,還是漢軍出擊匈奴,,這里大多時候是首選之地,,在圍棋中有個詞匯叫天王山,說此地為雙方必爭的天王山并不為過,。而從中國幾千年的中原與游牧的戰(zhàn)爭史中,,這個地區(qū)也是重中之重,此地得失,,關系到雙方的興衰,。我們還是依慣例,上一張地形圖,,先有個整體印象,。 漢北部四郡示意圖 圖上綠色虛線為幾個邊郡的邊界示意,,我這里簡要介紹下,,這個區(qū)域北面是長城、陰山一線,,西部是黃河,、呂梁山脈,東面是太行山脈,,我還是上一張地形圖吧,。 漢北部四郡地形示意圖 下面是局部放大示意圖 漢北部四郡地形局部示意 這里看得應該很清楚了,,我們看下匈奴人的行軍路線 匈奴人攻擊線路示意 匈奴人從鄂爾多斯草原進入大同盆地,,在這里有四個方向可以選擇,向東去往北京方向(幽州),,向東南方向進入華北平原的涿郡,,向南去往太原臨汾方向,西南有一條在呂梁山脈中的山路可以直插臨汾盆地然后進入關中,。這里有個位置非常重要,,就是大同,古稱“平城”,,這里在后世北魏王朝的時候曾經建都于此,。劉邦與匈奴的白登之戰(zhàn)也發(fā)生在這里。我們把關隘加上看下 各個關隘的位置恰好就是匈奴人進犯的路線上,,圖中圓點這道弧形,,就是由各個關隘組成的防衛(wèi)線。偏關,、寧武關,、雁門關俗稱內三關,,是游牧民族南下關中地區(qū)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非常之重要,是歷代重兵把守的地方,。金庸先生所著《天龍八部》里蕭遠山跳崖的那個地方就是雁門關,,不過具體從哪座山峰跳下去的就不得而知了。 而三關之中寧武關的壓力是比較大的,,我們都知道游牧民族喜歡沿著河谷前進,,這里有水和草,對于馬背上的民族,,保護好戰(zhàn)馬對于他們是關系到生命的大事,。圖上我們沒有標注,沿著寧武關這帶峽谷的那條河現在并不大,,好像叫灰河,,這個不深究了,總之這里有一條河,,匈奴人沿著河谷直下臨汾盆地就到了崤函通道處,,向西可以進犯關中,向東進入洛陽盆地,,這里是西漢司隸所在,,是王朝的命脈。不過崤函一帶的防守也不是蓋的,,除了戰(zhàn)亂年代,,通常的盛世王朝,沒有游牧民族能夠到達此地,,到了也是送死,,漢代的交通已經開始變得發(fā)達,由大的馳道組成的全國交通網,,可以讓漢軍快速增援京畿地區(qū),,來到這里的游牧民族基本上會成為甕中之鱉,所以他們也不傻,,跟邊郡搶掠一番就撤退了,。 臨汾盆地示意 我們看下東側,,圖下下面 趙國大三角防衛(wèi)布局 東側最重要的關隘就是飛狐口,,有學者對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戰(zhàn)略布局進行過分析,結論是晉陽,、代地,、邯鄲組成一個巨大的三角形格局,相互之間兩兩相連構成了趙簡子戰(zhàn)略布局的主體,,三個地點互為犄角,,讓趙國進可攻、退可守,,而代地在三角形格局的最上端,,雁門關和飛狐口掐住三角形的兩個腰。而這兩個點如果在中原王朝掌控之下,,則趙,、代之地乃至整個中原則形式安穩(wěn),若被游牧民族或者叛亂政權所控制,,則晉陽(河東),、邯鄲(河北)必然陷入險境。這里做下說明,,雁門關在漢代稱作“句住塞”所在的山為“句住山”,,所以我們看古代文獻時候,里面的句住就是指的雁門這帶,。 在冷兵器時代,,重要地點的關隘一旦失守,造成的危險非常之大,,文帝時匈奴人攻破蕭關的時候,,曾造成了漢庭極度的慌亂。安史之亂后,,吐蕃人就是攻破蕭關,,然后輕易就占領了長安城。 由此可見,,戰(zhàn)國時期“代地”已經成為了一個戰(zhàn)略要地,,事關中原和華北的安危。戰(zhàn)國趙人“滅中山國”以至“代道大通”,,并建立了完整的交通網絡,,代地北面就是著名的“北邊道”。代地從狹義來講指的就是“代郡”,,從廣義來說指的是漢朝初年的“代國”,,涵蓋了“代、云中、雁門”三郡的地域,。漢高祖也因此發(fā)出“代地吾所急也”的感嘆,,以致興兵北上,結果遭遇了“白登之圍”的慘敗,。 西漢部分交通路線 這里我只是顯示了西漢的主要三條道路,從研究來看,,漢代的公路網還是比較發(fā)達,。不過這時候關隘的作用就非常大了,如果沒守住關隘,,所修大道就成了給敵人修的,,趙修的公路也的確幫了秦國的忙。代地東端是茫茫的太行山脈,,太行山上有著名的“太行八徑”,也就是有八條山路可以穿越太行山,,我們來看下,。 先看下南部的幾個吧 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 滏口陘,、白陘,、太行陘三條道路位于長治盆地,同樣每條陘的盡頭都設有關隘,。如果闖過關隘就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軹關陘位于太行山最南端,已經靠近黃河,,河對岸就是洛陽城,,不過過黃河的地方就是大名鼎鼎的“孟津渡”,即便闖過軹關的重兵把守,,黃河對岸的孟津渡也是難以逾越的一道鐵關,。不走軹關陘而向西南走是關中的方向,這里自然一樣是重兵把守,。如下圖所示,。 軹關陘南部示意 井陘位于太原盆地的東部,,是太原通往華北平原最近的一條通路,,井陘中間就是赫赫有名的娘子關,井陘盡頭還有一座關隘叫土門關,,六十公里的道路上設置兩座關隘,,可見這條道路的重要性,。出了井陘十幾公里就可以到達石家莊,漢時是真定國國都所在,,也是常山郡郡府所在,。 井陘 井陘西部 再往北是太行山八陘里最重要的區(qū)域,,也就是前文講到的大三角形布局的兩個腰的位置。 飛狐陘,、蒲陰陘、軍都陘 狐陘不僅設置了三道關隘,,還修建了長城,,軍都陘沿著桑干河從太行山和燕山山脈的峽谷中穿過,沿途也設置了兩道關隘,,同時也建了長城來防護,。匈奴人頻繁騷擾邊郡的時候,漢王庭曾經打算把邊郡的民眾遷徙到居庸關地帶,,這里的防護的確可算固若金湯,,后世北京成為都城與這里有利的防守地形有直接的關系。我們往西部看,。 飛狐陘西 飛狐口向西是滹沱河形成的忻定盆地,沿途先經過平型關,,然后到達雁門關,,當年日本人就是沿著這條路進入的太原,歷史不忍回首啊,。從雁門關到到居庸關,,沿著太行山脈大概30公里的距離,設置了七道關隘,,此地之重要不言而喻,。 我們再看下三關及飛狐口一帶整體地形。 大同盆地防御圈 綠色部分就是本文講述的防御圈,,在漢武帝收復河南地之前,這一帶是匈奴頻繁侵擾的地帶,,有明確入侵事件,、地點的就有11次之多,是各個地區(qū)里被入侵次數最多的地帶。 最北陰山一線是秦時候的長城,,我們稱之為外長城,,我們圈定的防衛(wèi)圈里面一圈由內長城組成,北邊有殺虎口,、得勝口,、張家口三道關隘,同時有善無,、平成,、白登、馬邑幾座軍事重鎮(zhèn),。在外層形成了一條堅固的防線,,用來守護大同盆地的安全,而一旦大同盆地失守,,游牧民族的鐵騎將直接進到內三關,、飛狐口一線,漢軍將沒有了退路,,陷入被動防衛(wèi)狀態(tài),。而一旦這條線失守,河東和河北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帶,,將陷入游牧民族鐵蹄的蹂躪之下。我們局部放大看下,。 大同盆地防御圈西 大同盆地防御圈東 我們前文提過,,廣義的代地是包括北方幾個邊郡的,,我們從圖上可以看出來,雁門與代之間交通比較方便,,還有一條桑干河,,可雁門云中這側隔著晉北的高山,為了避免防衛(wèi)面積太大,,同時為關鍵的大同盆地增加一層保險,,漢王庭采取分郡而治的方式,先是修建了“云中”城以立云中郡,,后又將云中東北部分出來設立定襄郡,。 云中,、定襄示意 之后又相繼建建設了一些都尉和要塞,,增強云中和定襄一帶的防御力量 云中、定襄防衛(wèi)體系 我們再換個角度看下 云中,、定襄北部 匈奴人頻繁從北部入侵代地,說明北部肯定有道路通往單于王庭所在地區(qū),,這點從史籍上有一些端倪,,我們看下。 漢初,,“(韓王)信之入匈奴,,與太子俱,及至頹當城,,生子,,因名曰頹當”。 說明“頹當城”在漢初就已存在,,是單于庭和代地之間的交通路線上的重要一站 《戰(zhàn)國策》 “昔者先君襄主與代交地,,城境封之,名曰無窮之門”,, 《史記·趙世家》載,,武靈王十九年(前307),“遂之代,,北至無窮”,, 《資治 通鑒·周紀三》胡三省注,“自代北出塞外,,大漠數千里,,故曰無窮”。 以上史籍中都說道,,代北有一處叫“無窮” 學者對此二地有過考證,,基本上異議也很少,我們這里就不做考證了,,如上圖所示,,“頹當城”在陰山北側,現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附近,。而“無窮”位于張北縣北,。 從上面圖可以看到,頹當城向南正對著云中郡東北部,,當年匈奴人走的路線已無處可考,,不過看現在地圖,正對著頹當城是省道101,。根據我們的經驗,,現在的很多道路與古道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沒有做過實地考察,但S101的存在,,這里應該是陰山中的一個峽谷地帶,。當年匈奴人很可能就是從這條線路入侵云中的。從漢庭在云中東北的布置我們也能看出來,,一個小小的東北角就部署了三個中部都尉,,說明這個點是防御的重點。云中西南角黃河邊上有沙陵和陽壽兩個邊塞,,與云中城一起承擔著云中西部的防御,。云中南部設置了一個西部都尉,這個點應該防守壓力不大,。 我們看下東北 云中、定襄東北 東北的防守壓力也不小,,張家口這個關隘直接與匈奴人的勢力“無窮”相接,,張家口南部設置一處東部都尉,而中部設置了一處中部都尉,。這一帶丘陵比較多,,不像云中一帶有鄂爾多斯草原,對于游牧民族有非常強的吸引力,。所以東北無窮這一側所面對的壓力應該不如云中,。 云中、定襄兩郡的設置,,明顯減輕了雁門,、代的防御壓力,外長城,、內長城、太行山組成了三道防衛(wèi)線,,而內長城與外長城之間云中和定襄形成了150公里強的戰(zhàn)略縱深地帶,。這樣的防守體系,后來漢武帝千里出擊也將這里作為戰(zhàn)備和物資供應的基地,。 漢初代地歷次戰(zhàn)爭的解析我們放到下一篇文章來寫吧,,這篇文章就寫到這里,本文用了大量圖片來講述漢匈在代地這一帶的攻防情況,,為了更清晰,,我們將圖片進行了拆解,方便通過地圖,,來增加對本文主題的理解,。 |
|
來自: 挑燈看劍r7wtm5 > 《堪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