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①,,吾見其不得已②。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zhí)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③,;或歔(xū)或吹,;或強或贏④;或挫或隳(huì)⑤,。是以圣人去甚⑥,,去奢,去泰,。 【注釋】 ①取天下:治天下,。 ②不得已:得不到罷了。已,,罷,。 ③或:代詞,可譯為“有的”或“有的人”,。 ④羸:瘦弱,。 ⑤隳:毀壞。 ⑥甚:非常的,、極端的,。 【譯文】 想要治理天下卻用強制的辦法去做,我看他不能達到目的,?!疤煜隆笔巧袷サ臇|西,,能憑自己的主觀意愿采用強制的辦法,,不能加以把持。用強力施為的,,一定會失?。挥脧娏右园殉值囊欢〞?。由于圣人不妄為,,所以不會失敗,;不把持,,所以不會失去。世人秉性不一,,有的前行有的后隨,;有的氣緩,有的氣急;有的剛強,,有的贏弱,;有的安定,有的危險,。因此,,有道的人要去除那種極端的、奢侈的,、過度的措施,。 【解析】 這一章重點說的是無為的道理。無為即按照道的法則去行事,。不能做到無為,,就會招致失敗。圣人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凡事不過分,,一切隨順自然。在這里,,老子以治身之道印證治國之道,,以不道統(tǒng)治烘托圣人之治。統(tǒng)治者無道,,所以會做出甚,、奢、泰的不道行為,;圣人明道,,所以會去甚、去奢,、去泰,。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薄安坏靡选敝傅氖菬o法達到目的。這句話是說,,要想治理天下,,而又不采用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我看他根本達不到目的,。在這里,,老子再次談到“有為”和“無為”。對于自然界里的一切事物,,它們都有各自的存在方式,。我們不能人為地對它們的存在方式強加干涉,,否則就會違背大道,必然會受到大道的懲罰,。所以,,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多次提到,治國應該無為而治,,實施不言之教,,只有這樣才能合乎大道,使國家長治久安,,百姓安居樂業(yè),,其統(tǒng)治地位才能長久。 “天下沖器,,不可為也,,不可執(zhí)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神器”即神奇造化之物,?!皥?zhí)”即支配、把握的意思,。這句話意思是說,,天下是大自然神奇造化之物,所以我們不要憑著主觀意志去強行改變它,。憑著主觀意志去強行改變,,必定會遭致失敗,;掌握天下,,把天下?lián)榧河校t早有一天會失去它,。這句話強調的還是無為的思想,,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君主不但可以解決國家內(nèi)部的一切矛盾,,還能夠全權處理國家外部的糾紛,。所以,治國者固然可能因為勤政愛民而引導出一個治世,,也可能因為獨斷專行而引起國家的覆滅,。在老子看來,不管怎樣,,治國者都不能拿整個國家來作為施展個人理想的工具,。老子告誡一些野心勃勃的治國者:如果誰想以國家作為事業(yè)的賭注,那么誰就會招致失敗,;誰想長久把持國家作為個人私產(chǎn),,誰就會失去整個國家。所以,,圣人治理國家,,都是為了努力消除個人的偏執(zhí)、奢華和過分的行為方式,。圣人懂得這個道理,,以無為之道來治理國家,所以不會招致失??;因為圣人從不想去支配百姓,所以也不會有什么失去的東西,。這樣一來,,天下就實現(xiàn)大治了。 “物或行或隨,,或欺或吹,,或強或贏,或挫或隳,?!逼郏瑲饩?,喻指性格柔和,。吹,氣急,,喻指性格剛烈,。世間的事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隨,;有的氣緩,有的氣急,;有的強壯,,有的贏弱;有的受益,,有的失落,。事物尚且如此,更何況人呢,?俗話說“千人千面”,,意思是說一千個人有一千張面孔,,當然性格特征也迥然各異:有的人喜歡特立獨行,有的人喜歡隨聲附和,;有的人樂于助人,,有的人刻薄寡恩;有的人好勇斗狠,,有的人懦弱膽怯,;有的人喜歡安安靜靜,有的人喜歡熙熙攘攘……蕓蕓眾生,,性格各有差異,,圣人該如何治理天下百姓,保證使他們歸順自己呢,?下面的一段,,老子給出了答案。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鄙?,極端,這里指的是過分嚴厲的措施,。老子反復強調統(tǒng)治者應順其自然,,確保每個人按照自己的特性去生存和發(fā)展,而不要人為地去干涉?zhèn)€人的行為,,以安定人心,,只有人心安定了,才能得到萬民之心,,然后才能得到天下,。所以,圣人治理國家,,就是要摒棄那些極端的東兩,,不做出過分的行為。這樣一來,,天下人也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了,。 在《道德經(jīng)》里,多處談到統(tǒng)治者應行無為之治,。老子極力宣傳無為之治,,主張一切都要順應自然,,因應物性,,希望統(tǒng)治者治國安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極端。事實上,,老子所講的“無為”,,并不是不作為的意思,也不是說人們在客觀現(xiàn)實面前無能為力,;而是說如果強制性地有所作為或是以暴力統(tǒng)治人民,,都將招致滅亡?!坝袨椤本褪且宰约旱闹饔^意志去做違背客觀規(guī)律的事,,或者把天下?lián)橐延小T诶献涌磥?,“有為”必然招致失敗,,在這個世界上,無論人或物,,都有自己的秉性,,其間的差異性和特殊性都是客觀存在的,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別人身上,。得道之人往往都能順應自然,,做到不強制,不苛求,,因勢利導,,使自己的行為合于自然規(guī)律。 王弼《道德經(jīng)注》 神,,無形無方也,。器,合成也,。無形以合,,故謂之神器也。萬物以自然為性,,故可因而不可為也,,可通而不可執(zhí)也。物有常性,,而造為之,,故必敗也。物有往來,,而執(zhí)之,,故必失矣。凡此諸或,,言物事逆順反覆,,不施為執(zhí)割也,。 圣人達自然之至,暢萬物之情,,故因而不為,,順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亂而物性自得之也。 神,,沒有形象,、沒有輪廓。器物,,是物質聚合而成的,。以無形之物聚合成的東西,就叫做神器,。萬物的本性都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所以可以遵循,但是不能改變,、施加影響,;可以通曉,但是不能作為工具任意使用,。事物有它永恒,、抽象的本性,而要創(chuàng)造一種本性,、改變一種本性是必然失敗的,。事物有來就有往,人要是非得抓著不放,,最終還是必然會失去的,。上面四對相反的概念,是說事物的變化,,是不受人施加的作為,、占用和劃分所影響。 圣人能夠將自然的規(guī)律和能量發(fā)揮充分,,體貼而順從萬物的意志,,所以只是因循規(guī)律而不妄自作為,順從潮流而不施加自己的影響,。去除了引起迷惑的因素,,所以心中寧靜不混亂,事物的本性也能夠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和發(fā)揮。 蘇轍《老子解》 圣人之有天下,,非取之也,,萬物歸之,不得已而受之,。其治天下,,非為之也,,因萬物之自然而除其害耳,。若欲取而為之,則不可得之矣,。凡物皆不可為也,。雖有百人之聚,不循其自然而妄為之,,必有齟齬不服者,,而況天下乎。雖然,,小物寡眾,,猶有可以力取而智奪者。至于天下之大,,有神主之,,不待其自歸則叛,不聽其自治則亂矣,。 圣人之所以擁有天下,,不是爭取來的,萬物都向他歸順,,他是不得不接受的,。圣人治理天下,不是靠施加作為,,而是因循自然規(guī)律而除去影響規(guī)律發(fā)揮作用的因素,。如果非要奪取天下,那肯定得不到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不能任意改變的,。一百個人聚集在一起,如果不遵循自然規(guī)律而妄加作為,,肯定有不服從的人,,何況天下這么多人呢?雖然這樣,,個別的事件和少數(shù)的人還是能夠用強力壓服,、用智謀巧取的。天下這么大,,有神來主宰,,如果不讓他物自然來歸順,,那么遲早會反叛;如果不借助自然規(guī)律和事物自己的力量去治理,,就會產(chǎn)生混亂,。 陰陽相蕩,高下相傾,,大小相使,,或行于前,或隨于后,,或歔而暖之,,或吹而寒之,或益而強之,,或損而贏之,,或載而成之,或隳而毀之,,皆物之自然,,而勢之不免者也。然世之愚人,,私己而務得,,乃欲拒而違之,其禍不覆則折,。 唯圣人則知其不可逆,,順以待之,去其甚,,去其奢,,去其泰,使不至于過而傷物,,而天下無患矣,。此不為之至也。堯,、湯之于水旱,,雖不能免,而終不至于敗者,,由此故也,。《易》之《泰》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三陽在內(nèi),,三陰在外,,物之泰極矣。圣人懼其過而害生,,故裁成而輔相之,,使不至于過。此所謂“去甚,、去奢,、去泰”也。 陰陽相互沖突作用,,高的和低的相互突顯,,大的小的相互利用,,有的在前面,,有的在后面,有的輕吹加熱,,有的吹氣降溫,,有的增加而更強盛,有的減損而變得羸弱,,有的承載事物使之完全,,有的沖突而造成破壞,都是事物的自然狀態(tài),,都是不可避免要如此的,。但是世間愚蠢的人,為自己謀私利,,想要抗拒,、違逆道的規(guī)律,其后果不覆滅也會受損失,。 只有圣人知道道是不可以違逆的,,所以順從地對待,排除極端的,、奢侈的,、過度的,使不至于過度而對事物造成損害,,天下就沒有禍患了,。這是無所作為的極致。堯,、湯的時候不是沒有旱澇災害,,而最終不會造成巨大損害的原因,就是能夠順應自然?!?a href='https://yijing./' target='_blank'>易經(jīng)》的泰卦說:“利用天地的規(guī)律,,幫助天地達到它們適宜的狀態(tài),支配百姓,?!比齻€陽爻在內(nèi),三個陰爻在外,,是事物平安穩(wěn)定的極致了,。圣人擔心過度會造成損害,所以對天地之道有所取舍并加以輔助,,使之不至于過度,,這就是所說排除極端的、奢侈的,、過度的,。 |
|
來自: 啟明星座 > 《道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