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通鑒網(wǎng)-頭條號 2019/9/1119:25
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楚墓,,從戰(zhàn)國時期開始就有盜墓賊光顧,。但是,兩千多年間,,盜墓賊十多次盜挖墓葬,,都沒有得逞。是什么奇異的防盜術阻止了一次又一次的盜墓行動,?考古隊在清理墓頂和墓室外圍時,,發(fā)現(xiàn)了幾具尸骨。這些尸骨側身蜷曲著,,他們是盜墓者嗎,?古墓為什么建在一座村莊的遺址之上?它的主人究竟是誰,?距墓葬23米遠處又發(fā)現(xiàn)了另外一座墓室,,它的墓主人又是誰?與一號墓主有著怎樣的關系,? 楚墓疑云2005年11月,,在河南省上蔡縣的古墓發(fā)掘現(xiàn)場,大墓的發(fā)掘已經(jīng)到了關鍵時刻,,備受矚目的主棺清理工作即將開始,。 這是一座罕見的積石積沙墓,雖然經(jīng)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雨和十二次的盜掘,,仍幸存下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有圓形蓋印鼎5件、四龍耳鑒2件,、方壺2件,、鬲1件,、敦1件、浴缶1件,、甬鐘3件,、柱頭飾10余件、石編磬10件,,以及一些戈,、矛、鏃,、車軎,、馬銜、節(jié)約等青銅器和一定數(shù)量的包金銅片,、玉貝,、海貝、骨質仿貝等,。其中不乏精美重器,,除圓形蓋鼎外,兩件四龍耳銅鑒口徑67厘米,,形體較大,。兩件雙龍耳方壺,花紋精美,。石磬為實用器,,質地精良,十分難得,。 經(jīng)過六個多月的艱苦發(fā)掘,,由于年代久遠已腐朽成灰的棺槨終于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長眠棺內兩千多年的墓主人的身份是這座古墓給人們留下的最大懸念。 發(fā)掘中出土的第一件文物是青銅浴缶,,這件帶有戰(zhàn)國時期楚國風格的隨葬品引起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郝本性的注意,。青銅浴缶里有一種叫罐缶,在北方很少見,,因為南方天氣炎熱需要經(jīng)常沐浴,,所以必然使用這種器物來盛水。普通人使用的一般是瓦罐,,而高級貴族就會用特定的青銅器作為儲水器物,。上蔡古墓出土了不少青銅器,從種類上來看,,有一些是楚國所特有的,,比如升鼎,,在中原地區(qū)是沒有的;還有龍耳方壺,,也只有在春秋楚墓里才會發(fā)現(xiàn),。 從古墓往東三公里就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蔡國故城,蔡國在此立都五百年,,歷經(jīng)十幾位國君,。人們紛紛猜測:這位神秘的墓主人會不會是蔡國的某位國君呢? 蔡國是西周時期一個重要的諸侯國,如今我們能看到的這幾段殘垣斷壁,,就是周朝初年由兩代蔡侯相繼筑城建起的城墻,,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但是在那個群雄并起,、刀光劍影,、 相互兼并的亂世,蔡國高大的城墻并沒能阻擋住楚國的戰(zhàn)車,,最終還是歸降了楚國,。 投降之后,楚國的條件就是蔡國必須遷走,,文獻中說的"枯爾遷墓",,意思就是都城遷走后蔡國的祖廟、祖墳也隨之遷移了,。上蔡楚墓從歷史年代上判斷是建于戰(zhàn)國初期,,這個時期蔡國已經(jīng)遷到安徽壽縣一帶,墓葬所在地已為楚國占領,。由此判斷,,這應該是楚國的貴族墓。 在考古現(xiàn)場,,開棺的過程非常漫長,。要見到這位來自遙遠楚國的墓主人,必須先清理掉厚厚的棺灰,。在主棺的壁上,,人們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金箔片,在金箔之下是一層青銅的底托,,這些應該是從棺板上脫落下來的裝飾,,棺板以金箔來裝飾讓考古領隊馬俊才十分吃驚。這些金箔 絕大多數(shù)還是光亮如初,,看起來純度很高,,不亞于目前看到的18k金,,而且清理出土的金箔數(shù)量龐大,。金箔裝飾,,目前來說在楚墓里面,甚至是在戰(zhàn)國時期別的大墓里面都很少發(fā)現(xiàn),。只有淅川的春秋中期偏晚或者春秋晚期楚國王子墓里面發(fā)現(xiàn)了一定數(shù)量的這種黃金箔片裝飾,,它們和上蔡楚墓的棺板金箔裝飾幾乎是一脈相承。 馬俊才認為,,雖然現(xiàn)在還無法確定墓主人是否是王子級別的人物,,但至少他是享受了和楚國王子同樣級別的喪葬待遇。馬俊才試著將這些金箔殘片拼對起來,,發(fā)現(xiàn)拼對出來的圖案是一種龍的形象:龍圖騰,。再結合發(fā)現(xiàn)的眉毛、鼻子,、嘴,,經(jīng)過拼對發(fā)現(xiàn)龍面的個體非常大,眼珠的直徑就有20厘米,。作為東周時期大型墓葬的壁畫裝飾,,用金做主花紋的裝飾是比較罕見的,而且這種龍形象是第一次出現(xiàn),。 這些金箔片組成的獸面紋也稱"饕餮紋",,是商周青銅器上最常見的一種裝飾紋樣,象征著古代傳說中的貪食的惡獸,,具有鮮明的宗教文化特征,。 能夠使用黃金做成的饕餮紋來裝飾自己的墓室,,可以想像墓主人權高位重,即使在他逝去之后也還是在追求著生前的威嚴權勢,。 在已經(jīng)發(fā)掘的戰(zhàn)國大墓中,,這個墓的規(guī)模實屬罕見,墓室長25米多,、寬17米,、深18米,在當時生產力比較低下,,社會經(jīng)濟尚不發(fā)達的情況下,,它的主人應該擁有至高的權勢和無窮的財富,才有條件有能力修建如此宏偉的身后歸宿,。 主棺里放置的隨葬器物都是墓主人最珍貴的物品,,然而主棺旁邊出現(xiàn)的一個現(xiàn)代盜洞卻讓考古隊員們十分擔心,。 經(jīng)過了七天的清理,主棺終于被打開,,然而人們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還是發(fā)生了:棺室內明顯是經(jīng)過了盜擾,,底部僅剩一些海貝、玉琮,、玉璧等隨葬品,,而墓主人的尸骨卻蹤影全無。 從墓中出土的大量兵器看來,,墓主人應該十分善戰(zhàn),,但被稱為鎮(zhèn)墓之寶的青銅劍卻遲遲沒有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時期,,楚人大舉擴張,,拓寬疆土,尚武之風在國內頗為盛行,,所以大凡男子的墓中,,劍是必出的武器,楚人制造的青銅劍直到今天都赫赫有名,。楚墓因此有個特點,,出土寶劍較多。楚國領兵打仗的將領如果戰(zhàn)敗就會自殺,,或者是被殺,,劍是平日防身武器,很少離開身邊,。另外,,春秋時期的戰(zhàn)爭,形式以車戰(zhàn)為主,,貴族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軍事訓練,,每一個高級貴族都既會使用武器,又能夠統(tǒng)帥軍隊,。劍作為常用兵器必然成為必不可少的隨葬品,。 墓主人的失蹤讓人們懷疑這是個衣冠冢,,也許墓主人已經(jīng)戰(zhàn)死疆場、尸骨無存,,楚王為了表彰他的戰(zhàn)功,,為他舉行了厚葬。 經(jīng)過勘探,墓中主棺并沒有直接壓著生土,,在棺槨下方還有一米多厚的積沙,,這其中又會隱藏著些什么玄機呢? 在發(fā)掘商周時期的墓葬時,人們大都以隨葬品來確定墓主人的身份地位,。這個墓中最先出土的青銅禮器是一只大鼎,,鼎中還存有一些獸骨。銅鼎是國王和高級貴族在祭祀的時候煮肉或盛肉的一種器皿,,鼎的大小輕重反映出使用者的等級高低和權力大小,。鼎是祭祀時必須使用的重要禮器,同時也是社稷的象征,。 上蔡楚墓出土的銅鼎有80厘米高。這尊巨型圓鼎,,在至今我國出土的楚國銅器中體量僅次于楚幽王墓鑊鼎(高76厘米),,足以展示墓主人的顯赫身份。難道這又是個楚王墓嗎,? 但是楚王是絕對不可能葬在這兒的,。楚王之下還有幾級:令尹(相當于后來的宰相),司馬(類似后來的三軍司令),,縣公,。楚滅蔡以后,把蔡國變?yōu)槌牟炭h,,縣里握有兵權的最高行政長官被稱為縣公,。楚國最早有設縣之舉,此外秦國設縣也比較早,。它們不是普遍地設縣,,而是在邊防重鎮(zhèn),目的在于向外擴展或是抵御外敵,,設縣本身就成為了一種政治改革,, 在公元前500年那個動蕩的年代里,楚是南方一個古老的大國,,實力雄厚,。滅掉蔡國后,為了入主中原,,楚國開始一步步蠶食汝河中下游一帶的小國家,。已被楚國占領的蔡國故城,地處汝河中游,,也就成為楚國進攻中原的戰(zhàn)略要地,,必然以重兵把守,被派到此地的也是國王最親信的王族子弟。在這個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下,,縣公就成了手握兵權的重要人物,,甚至未來會獲得更高的地位。楚平王在成為國王之前,,就曾經(jīng)是蔡地的縣公,。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鼎是最重要的禮器,不同的鼎有不同的用途,,從而形成了一套嚴格的用鼎制度,。天子可以用九鼎,諸侯能用七鼎,,大夫只能用五鼎,,士最多只能用兩鼎。唯有楚國是用升鼎來顯示身份地位的高低的,。上蔡楚墓中發(fā)現(xiàn)了四個升鼎和一個鼎腿,,但從五個鼎擺放的位置來看,中間存在著空地,,人們推測墓中原來曾有七件升鼎,,有兩件已被盜墓賊盜走,。 在河南淅川發(fā)現(xiàn)了令尹子庚的墓,,《左傳》中有令尹子庚的名字。令尹子庚墓中出土了七個升鼎,,上蔡楚墓里現(xiàn)在保存有四個升鼎,,其余已經(jīng)被盜,。如果原來是七個升鼎,墓主就至少是個令尹,;如果是五個升鼎,,起碼也是司馬。遺憾的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齊全,。另外,也不要小看縣宮,,因為楚平王在當國王之前,,就是蔡地的縣宮。 在墓坑的東邊,散落著十三個石罄和三枚甬鐘,,青銅編鐘是王室的禮樂重器,,它和鼎一樣是權力和身份的象征,,能使用甬鐘的是級別非常高的貴族。 1978年,,曾侯乙墓曾出土一組編鐘,,是楚王送給曾國的陪葬品。最上面一層斜掛著的叫"鈕鐘",,中間及下面一層直懸的就是"甬鐘",,按形體大小和音階排列成組的是"編鐘"。甬鐘與"編鐘"和"紐鐘"齊名,號稱古樂"三鐘",。楚國音樂非常發(fā)達,,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被稱為"楚聲"或"南音",。 現(xiàn)在還無法判斷原來隨葬的甬鐘到底有多少,。從墓中僅剩的三個甬鐘看,每個鉦部都鑄有銘文,,甬鐘上的銘文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被稱為"鳥篆"的古文字,,因為字數(shù)太少,同樣無法成為判定墓主人身份的依據(jù),。 上蔡楚墓是一座罕見的積石積沙防盜墓,墓主人為自己修建的墓穴深18米,,其中10米都是細沙,細沙中還混雜了數(shù)千塊大小不一,、石質紛雜的石塊。一旦有人進入,石塊和細沙將會把進入墓穴的人埋住,,夾雜在沙中的石塊都是經(jīng)過了特別地挑選,。沙中石塊的邊角非常鋒利,說明了從遙遠的地方運來的運輸過程中,,經(jīng)過顛簸磕碰的機會不多,。水運是最穩(wěn)妥的運輸方式。 當?shù)氐睦先藗冋f,以前站在墓地封土的高崗子上就能看到遠處有條河,,至今還有座很大的石橋,。從墓地出發(fā)沿著麥田走半個小時就可以到達朱里橋,老人說,,現(xiàn)在河里水少了,,他小時候,這河里還能走很大的船,。當年墓主人也許就是為了運沙石的便利,,所以墓地選在了離河道和近的地方, 在離墓葬不足十米的地方,出土了大量魚鉤,、網(wǎng)墜和貝殼,。兩千多年前這里曾是蔡國的一個漁獵經(jīng)濟發(fā)達的居落,一定是造墓者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利用手中的權力將整個居落遷走,。 與當時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歷史背景相關,楚國兩次滅蔡,,而且在第一次滅蔡的時候,,用卑鄙的欺騙手段把蔡侯殺死,在占領蔡地方之后又讓當?shù)厝嗣褙摀林?,當?shù)孛癖妼φ碱I者肯定有一種刻骨的仇恨,。人們猜測,一定是這位墓主人生前已經(jīng)感覺到了蔡國百姓對他的仇視,,所以他不惜代價為自己修建了這座戒備森嚴的墓穴,。 考古發(fā)掘還在繼續(xù),人們在主棺周圍發(fā)現(xiàn)了13具尸骸,。在墓主人生活的年代還盛行殉葬,,級別越高則殉葬人數(shù)越多。根據(jù)墓中殘存的骨骼推測,,她們的年齡都在20—30歲之間,。其中兩具尸骸完整,而且自帶棺木,,分別緊貼在主棺的左右兩側,。 其中一位緊靠主棺的陪葬人有些特別,她的年齡在20歲左右,,從她的棺木內發(fā)現(xiàn)了精美的玉質耳挖勺,。這個兩千多年前的玉質耳挖勺,一定是墓主人生前喜愛或使用過的物品,,耳挖勺上雕刻著的是一個跪姿的裸女,。 在這十三具人骨殘骸上都沒有明顯的損傷,不像是被砍殺的,,姿勢自然,,很可能是被毒殺。她們或許是墓主人的妻妾,,或許是他的侍女,,總之是生前陪伴在他身邊的女人。當墓主人死后,,她們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他的殉葬品,。 當主棺清理即將結束時,,考古隊員們在主棺的朽灰中找到了半個頭骨。根據(jù)頭骨上的朱砂,,馬俊才判定這就是墓主人的頭骨,。因為只有高級貴族的墓葬中才能使用朱砂,陪葬人是沒有資格使用的,。古人認為朱砂有防腐的功能,,所以應用于墓葬中對尸體和棺木進行防蟲防腐。 由墓葬中的隨葬器物和眾多殉葬者看,,墓主人應該是個男性,。由墓主人的頭骨殘片看,他的年齡最多只有四十歲,,也就是在盛年時期死亡的,。 當時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使得這位英年早逝的墓主人僅剩了半個頭顱在墓中,? 原來漢代盜墓者在主棺棺蓋兩邊鑿洞,,把蓋拉塌,棺蓋塌落正好壓在棺中墓主人的頭上,。墓主應該是男性,,因為棺中沒有那么多的首飾,只在嘴里含了玉,,盜墓者將玉取出后就沒有必要把頭再抱出去了,。至于他的軀干部分,主棺內沒有軀干部分的骨骼,,因為他的身體上有很多的裝飾品,可能當時漢代盜墓賊將軀干部分骨骼取出瓜分了上面的隨葬品,,然后隨手丟棄,。 人們一直好奇著,,大墓主棺離墓底的一米深的細沙里到底隱藏了什么秘密?謎底終于揭開,,一把極為罕見的帶玉柄的青銅劍顯露了出來,。這把玉柄的青銅劍,已經(jīng)斷成了三截,。 寶劍為什么會埋在棺槨下面,,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見,,這把劍在當年一定是青光閃爍,、寒氣逼人,,曾幫助墓主人立下過赫赫戰(zhàn)功。寶劍與它的主人曾經(jīng)一同經(jīng)歷了一番非同尋常的磨礪,,它承載的無數(shù)傳奇往事伴隨著主人的謝世而宣告終結,,有關它的種種不為外人主棺周圍發(fā)現(xiàn)了所知的秘密也與主人一起埋藏在了墓穴之中。 經(jīng)過鉆探,,在距這處墓葬23米遠的地方還有一個墓葬存在,。根據(jù)楚國高級貴族夫婦異穴合葬的習俗,人們推測這可能是一號墓主的夫人墓,。 人們面前,,長眠棺內兩千多年的墓主人的身份是這座古墓給人們留下的最大懸念。 發(fā)掘中出土的第一件文物是青銅浴缶,,這件帶有戰(zhàn)國時期楚國風格的隨葬品引起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郝本性的注意,。青銅浴缶里有一種叫罐缶,在北方很少見,,因為南方天氣炎熱需要經(jīng)常沐浴,,所以必然使用這種器物來盛水。普通人使用的一般是瓦罐,,而高級貴族就會用特定的青銅器作為儲水器物,。上蔡古墓出土了不少青銅器,從種類上來看,,有一些是楚國所特有的,,比如升鼎,在中原地區(qū)是沒有的,;還有龍耳方壺,,也只有在春秋楚墓里才會發(fā)現(xiàn)。 從古墓往東三公里就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蔡國故城,蔡國在此立都五百年,,歷經(jīng)十幾位國君,。人們紛紛猜測:這位神秘的墓主人會不會是蔡國的某位國君呢? 蔡國是西周時期一個重要的諸侯國,,如今我們能看到的這幾段殘垣斷壁,,就是周朝初年由兩代蔡侯相繼筑城建起的城墻,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但是在那個群雄并起,、刀光劍影、相互兼并的亂世,,蔡國高大的城墻并沒能阻擋住楚國的戰(zhàn)車,,最終還是歸降了楚國,。 投降之后,楚國的條件就是蔡國必須遷走,,文獻中說的"枯爾遷墓",,意思就是都城遷走后蔡國的祖廟、祖墳也隨之遷移了,。上蔡楚墓從歷史年代上判斷是建于戰(zhàn)國初期,,這個時期蔡國已經(jīng)遷到安徽壽縣一帶,墓葬所在地已為楚國占領,。由此判斷,,這應該是楚國的貴族墓。 在考古現(xiàn)場,,開棺的過程非常漫長,。要見到這位來自遙遠楚國的墓主人,必須先清理掉厚厚的棺灰,。在主棺的壁上,,人們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金箔片,在金箔之下是一層青銅的底托,,這些應該是從棺板上脫落下來的裝飾,,棺板以金箔來裝飾讓考古領隊馬俊才十分吃驚。這些金箔 絕大多數(shù)還是光亮如初,,看起來純度很高,,不亞于目前看到的18k金,而且清理出土的金箔數(shù)量龐大,。金箔裝飾,,目前來說在楚墓里面,甚至是在戰(zhàn)國時期別的大墓里面都很少發(fā)現(xiàn),。只有淅川的春秋中期偏晚或者春秋晚期楚國王子墓里面發(fā)現(xiàn)了一定數(shù)量的這種黃金箔片裝飾,,它們和上蔡楚墓的棺板金箔裝飾幾乎是一脈相承。 馬俊才認為,,雖然現(xiàn)在還無法確定墓主人是否是王子級別的人物,,但至少他是享受了和楚國王子同樣級別的喪葬待遇。馬俊才試著將這些金箔殘片拼對起來,,發(fā)現(xiàn)拼對出來的圖案是一種龍的形象:龍圖騰,。再結合發(fā)現(xiàn)的眉毛、鼻子,、嘴,,經(jīng)過拼對發(fā)現(xiàn)龍面的個體非常大,,眼珠的直徑就有20厘米。作為東周時期大型墓葬的壁畫裝飾,,用金做主花紋的裝飾是比較罕見的,,而且這種龍形象是第一次出現(xiàn)。 這些金箔片組成的獸面紋也稱"饕餮紋",,是商周青銅器上最常見的一種裝飾紋樣,,象征著古代傳說中的貪食的惡獸,具有鮮明的宗教文化特征,。 能夠使用黃金做成的饕餮紋來裝飾自己的墓室,,可以想像墓主人權高位重,即使在他逝去之后也還是在追求著生前的威嚴權勢,。 在已經(jīng)發(fā)掘的戰(zhàn)國大墓中,,這個墓的規(guī)模實屬罕見,墓室長25米多,、寬17米,、深18米,在當時生產力比較低下,,社會經(jīng)濟尚不發(fā)達的情況下,,它的主人應該擁有至高的權勢和無窮的財富,才有條件有能力修建如此宏偉的身后歸宿,。 主棺里放置的隨葬器物都是墓主人最珍貴的物品,,然而主棺旁邊出現(xiàn)的一個現(xiàn)代盜洞卻讓考古隊員們十分擔心。 經(jīng)過了七天的清理,,主棺終于被打開,,然而人們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還是發(fā)生了:棺室內明顯是經(jīng)過了盜擾,底部僅剩一些海貝,、玉琮,、玉璧等隨葬品,而墓主人的尸骨卻蹤影全無,。 從墓中出土的大量兵器看來,,墓主人應該十分善戰(zhàn),但被稱為鎮(zhèn)墓之寶的青銅劍卻遲遲沒有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時期,,楚人大舉擴張,拓寬疆土,,尚武之風在國內頗為盛行,,所以大凡男子的墓中,劍是必出的武器,,楚人制造的青銅劍直到今天都赫赫有名,。楚墓因此有個特點,,出土寶劍較多。楚國領兵打仗的將領如果戰(zhàn)敗就會自殺,,或者是被殺,,劍是平日防身武器,很少離開身邊,。另外,,春秋時期的戰(zhàn)爭,形式以車戰(zhàn)為主,,貴族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軍事訓練,,每一個高級貴族都既會使用武器,又能夠統(tǒng)帥軍隊,。劍作為常用兵器必然成為必不可少的隨葬品,。 墓主人的失蹤讓人們懷疑這是個衣冠冢,也許墓主人已經(jīng)戰(zhàn)死疆場,、尸骨無存,,楚王為了表彰他的戰(zhàn)功,為他舉行了厚葬,。 經(jīng)過勘探,,墓中主棺并沒有直接壓著生土,,在棺槨下方還有一米多厚的積沙,這其中又會隱藏著些什么玄機呢? 在發(fā)掘商周時期的墓葬時,,人們大都以隨葬品來確定墓主人的身份地位,。這個墓中最先出土的青銅禮器是一只大鼎,鼎中還存有一些獸骨,。銅鼎是國王和高級貴族在祭祀的時候煮肉或盛肉的一種器皿,,鼎的大小輕重反映出使用者的等級高低和權力大小。鼎是祭祀時必須使用的重要禮器,,同時也是社稷的象征,。 上蔡楚墓出土的銅鼎有80厘米高。這尊巨型圓鼎,,在至今我國出土的楚國銅器中體量僅次于楚幽王墓鑊鼎(高76厘米),,足以展示墓主人的顯赫身份。難道這又是個楚王墓嗎,? 但是楚王是絕對不可能葬在這兒的。楚王之下還有幾級:令尹(相當于后來的宰相),,司馬(類似后來的三軍司令),,縣公,。楚滅蔡以后,把蔡國變?yōu)槌牟炭h,,縣里握有兵權的最高行政長官被稱為縣公,。楚國最早有設縣之舉,此外秦國設縣也比較早,。它們不是普遍地設縣,,而是在邊防重鎮(zhèn),目的在于向外擴展或是抵御外敵,,設縣本身就成為了一種政治改革,, 在公元前500年那個動蕩的年代里,楚是南方一個古老的大國,,實力雄厚,。滅掉蔡國后,為了入主中原,,楚國開始一步步蠶食汝河中下游一帶的小國家,。已被楚國占領的蔡國故城,地處汝河中游,,也就成為楚國進攻中原的戰(zhàn)略要地,,必然以重兵把守,被派到此地的也是國王最親信的王族子弟,。在這個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下,,縣公就成了手握兵權的重要人物,甚至未來會獲得更高的地位,。楚平王在成為國王之前,,就曾經(jīng)是蔡地的縣公。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鼎是最重要的禮器,,不同的鼎有不同的用途,,從而形成了一套嚴格的用鼎制度。天子可以用九鼎,,諸侯能用七鼎,,大夫只能用五鼎,士最多只能用兩鼎,。唯有楚國是用升鼎來顯示身份地位的高低的,。上蔡楚墓中發(fā)現(xiàn)了四個升鼎和一個鼎腿,但從五個鼎擺放的位置來看,,中間存在著空地,,人們推測墓中原來曾有七件升鼎,有兩件已被盜墓賊盜走。 在河南淅川發(fā)現(xiàn)了令尹子庚的墓,,《左傳》中有令尹子庚的名字,。令尹子庚墓中出土了七個升鼎,上蔡楚墓里現(xiàn)在保存有四個升鼎,,其余已經(jīng)被盜,。如果原來是七個升鼎,墓主就至少是個令尹,;如果是五個升鼎,,起碼也是司馬。遺憾的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齊全,。另外,也不要小看縣宮,,因為楚平王在當國王之前,,就是蔡地的縣宮。 在墓坑的東邊,散落著十三個石罄和三枚甬鐘,,青銅編鐘是王室的禮樂重器,,它和鼎一樣是權力和身份的象征,能使用甬鐘的是級別非常高的貴族,。 1978年,,曾侯乙墓曾出土一組編鐘,是楚王送給曾國的陪葬品,。最上面一層斜掛著的叫"鈕鐘",,中間及下面一層直懸的就是"甬鐘",按形體大小和音階排列成組的是"編鐘",。甬鐘與"編鐘"和"紐鐘"齊名,號稱古樂"三鐘",。楚國音樂非常發(fā)達,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被稱為"楚聲"或"南音",。 現(xiàn)在還無法判斷原來隨葬的甬鐘到底有多少。從墓中僅剩的三個甬鐘看,,每個鉦部都鑄有銘文,,甬鐘上的銘文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被稱為"鳥篆"的古文字,因為字數(shù)太少,,同樣無法成為判定墓主人身份的依據(jù),。 上蔡楚墓是一座罕見的積石積沙防盜墓,,墓主人為自己修建的墓穴深18米,其中10米都是細沙,細沙中還混雜了數(shù)千塊大小不一,、石質紛雜的石塊,。一旦有人進入,石塊和細沙將會把進入墓穴的人埋住,夾雜在沙中的石塊都是經(jīng)過了特別地挑選,。沙中石塊的邊角非常鋒利,說明了從遙遠的地方運來的運輸過程中,,經(jīng)過顛簸磕碰的機會不多,。水運是最穩(wěn)妥的運輸方式。 當?shù)氐睦先藗冋f,以前站在墓地封土的高崗子上就能看到遠處有條河,,至今還有座很大的石橋,。從墓地出發(fā)沿著麥田走半個小時就可以到達朱里橋,老人說,,現(xiàn)在河里水少了,,他小時候,這河里還能走很大的船,。當年墓主人也許就是為了運沙石的便利,,所以墓地選在了離河道和近的地方,在離墓葬不足十米的地方,,出土了大量魚鉤,、網(wǎng)墜和貝殼。兩千多年前這里曾是蔡國的一個漁獵經(jīng)濟發(fā)達的居落,,一定是造墓者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利用手中的權力將整個居落遷走。 與當時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歷史背景相關,,楚國兩次滅蔡,,而且在第一次滅蔡的時候,用卑鄙的欺騙手段把蔡侯殺死,,在占領蔡地方之后又讓當?shù)厝嗣褙摀林?,當?shù)孛癖妼φ碱I者肯定有一種刻骨的仇恨。人們猜測,,一定是這位墓主人生前已經(jīng)感覺到了蔡國百姓對他的仇視,,所以他不惜代價為自己修建了這座戒備森嚴的墓穴。 考古發(fā)掘還在繼續(xù),,人們在主棺周圍發(fā)現(xiàn)了13具尸骸,。在墓主人生活的年代還盛行殉葬,,級別越高則殉葬人數(shù)越多。根據(jù)墓中殘存的骨骼推測,,她們的年齡都在20—30歲之間,。其中兩具尸骸完整,而且自帶棺木,,分別緊貼在主棺的左右兩側,。 其中一位緊靠主棺的陪葬人有些特別,她的年齡在20歲左右,,從她的棺木內發(fā)現(xiàn)了精美的玉質耳挖勺,。這個兩千多年前的玉質耳挖勺,一定是墓主人生前喜愛或使用過的物品,,耳挖勺上雕刻著的是一個跪姿的裸女,。 在這十三具人骨殘骸上都沒有明顯的損傷,不像是被砍殺的,,姿勢自然,,很可能是被毒殺。她們或許是墓主人的妻妾,,或許是他的侍女,,總之是生前陪伴在他身邊的女人。當墓主人死后,,她們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他的殉葬品,。 當主棺清理即將結束時,考古隊員們在主棺的朽灰中找到了半個頭骨,。根據(jù)頭骨上的朱砂,,馬俊才判定這就是墓主人的頭骨。因為只有高級貴族的墓葬中才能使用朱砂,,陪葬人是沒有資格使用的,。古人認為朱砂有防腐的功能,所以應用于墓葬中對尸體和棺木進行防蟲防腐,。 由墓葬中的隨葬器物和眾多殉葬者看,,墓主人應該是個男性。由墓主人的頭骨殘片看,,他的年齡最多只有四十歲,,也就是在盛年時期死亡的。 當時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使得這位英年早逝的墓主人僅剩了半個頭顱在墓中,? 原來漢代盜墓者在主棺棺蓋兩邊鑿洞,把蓋拉塌,,棺蓋塌落正好壓在棺中墓主人的頭上,。墓主應該是男性,,因為棺中沒有那么多的首飾,只在嘴里含了玉,,盜墓者將玉取出后就沒有必要把頭再抱出去了,。至于他的軀干部分,主棺內沒有軀干部分的骨骼,,因為他的身體上有很多的裝飾品,,可能當時漢代盜墓賊將軀干部分骨骼取出瓜分了上面的隨葬品,然后隨手丟棄,。 人們一直好奇著,,大墓主棺離墓底的一米深的細沙里到底隱藏了什么秘密?謎底終于揭開,,一把極為罕見的帶玉柄的青銅劍顯露了出來,。這把玉柄的青銅劍,已經(jīng)斷成了三截,。 寶劍為什么會埋在棺槨下面,,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見,,這把劍在當年一定是青光閃爍,、寒氣逼人,曾幫助墓主人立下過赫赫戰(zhàn)功,。寶劍與它的主人曾經(jīng)一同經(jīng)歷了一番非同尋常的磨礪,,它承載的無數(shù)傳奇往事伴隨著主人的謝世而宣告終結,有關它的種種不為外人主棺周圍發(fā)現(xiàn)了所知的秘密也與主人一起埋藏在了墓穴之中,。 經(jīng)過鉆探,,在距這處墓葬23米遠的地方還有一個墓葬存在。根據(jù)楚國高級貴族夫婦異穴合葬的習俗,,人們推測這可能是一號墓主的夫人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