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電,是自然界所進行的大規(guī)模的放電現(xiàn)象,。關于它的成因,,今天并不難理解。兩片帶有異種電荷的云層,,相互接近的時候,,由于存在極大的電勢差,致使空氣電離,,進行放電,。極大量的電荷在極短時間內,發(fā)生中和,,所以發(fā)出光和聲來,。那光就是閃電,聲音就是雷鳴,。如果云層接近地面,,使地面感應帶上異種電荷,當云層和地面之間的電勢差達到定的程度,,發(fā)生放電,,就是落雷。由于短時間內釋放能量很大,,因而造成人畜死亡,,房子倒塌。 一,、我國古人對雷電的觀察人類一開始就要遇到雷電現(xiàn)象,那震耳欲聾的轟鳴和倏忽耀眼的閃光,,是多么令人驚心動魄,,畏懼的心理自然而生。所以古時候在無法解釋的情況下,,就想象出雷公電母的臆說來,,甚至作為圖騰崇拜,。這種情況也決定了人類對雷電的注意和研究,必然開始得很早,。 在我國,,遠在四千多年前的殷代甲骨文字中就已有了“雷”字。至于“電”字在西周的青銅器上也出現(xiàn)了,。當然,,這個“電”字并不是今天所理解的“電”的意義,而是專門指閃電而言,。 我國古代對于雷電現(xiàn)象的觀察和記載十分重視,。不過,,這里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一種是把雷電當作上天的發(fā)怒,,對人們的示警,因此就抱著誠惶誠恐的心理,。 儒家的經(jīng)典《論語》,要求人們遇到打雷閃電的時候,,要肅立起敬,,即使在夜間睡覺的時候,也必須起床,,穿戴好衣冠,,正襟危坐,表示虔誠的敬意,。所以他們雖然對打一聲雷,,閃一下電,都加以記載,,但都沒有什么科學的價值,。 另外一種態(tài)度,是把雷電作為一種自然現(xiàn)象加以觀察,,用科學的態(tài)度加以記載,。《南齊書?五行志》記載,公元490年,,會稽山陰恒山保林寺為雷所擊,,“電火燒塔下佛面,而窗戶不異也”,。這是個事實的記錄,。落雷時,地面和云層之間放電,,佛面上必定刷有金粉,,是一層導體,,正是強大電流的通路,所以大量發(fā)熱以致被熔化,。窗木是絕緣體,,或者不在電流的通路上,所以保持完好,。 宋代科學家沈括對類似的現(xiàn)象記載得更加具體詳細。他寫道:“內侍李舜舉家,,曾經(jīng)遭到大雷擊,,在他家正堂西邊的房間里,雷火自窗戶出來,,亮晃晃地竄上屋檐,。人們以為正堂已經(jīng)著火焚燒,都出去躲避,。雷停止后,,房屋還是原樣,只是墻壁和窗紙都變黑了,,室里有一個木架,,里面放著各種器皿,其中有鑲銀的漆器,,上面的銀全部熔化流在地上,,而漆器都沒有被燒焦。有一把寶刀,,鋼質十分堅硬,,就在鞘中熔為鋼水,而刀鞘依然完整,?!?/strong> 這段記載是十分翔實的。在落雷時,,強大的電流只能在截面積不很大的通道通過,,空氣電離發(fā)出耀眼的光亮,并發(fā)生巨大的熱量引起高溫,,傳到墻壁和窗紙上,,故被焦灼而變?yōu)楹谏D炯芮『迷谕ǖ郎?,電流?jīng)過金屬的刀和漆器上的銀,,遂使它溫度急劇升高,立即熔化,。刀鞘和漆器等絕緣體,,不通電流,,只受到傳來的熱量,但因時間極為短暫,,因而仍能保持原狀,。后來又有人見到類似的情況。 宋代莊綽在《雞肋篇》里講到,,他在南雄任職時曾看到當?shù)氐母;鬯卤焕讚糁?,其中一尊騎著獅子的佛象也破裂了,,那上面所涂的金粉都熔化掉,其他色彩卻依然如故,。這和上面沈括見到的“雷火熔寶劍而鞘不焚”是同一原因,。所以莊綽也說,他見到的情況“與沈所書,,差相符也”,。 上面提到的這三條記載,,其意義不但在于如實描述了雷擊的景狀及其后果,,并且已經(jīng)隱隱約約地看出了不同物質在導電方面有不同的效果。后來,,明末的方以智根據(jù)這些記載得出結論:“雷火所及,,金石銷熔,而漆器不壞,?!?/strong>這初步已經(jīng)有了一點關于導體和絕緣體的概括性。至于嚴格的導體和絕緣體的區(qū)分,,在古代是無法明確的,。 二,、我國古人對雷電的解釋觀察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理論的解釋才能探討事物的本質。古代既然對雷電做了那么多觀察和記錄,,必然對討論它的成因提供了基礎,。 我國對雷電成因的探討,從周代就開始了,。那時的理論武器,,主要是物質元氣說基礎上的陰陽學說。先秦以至漢以后的許多古書上都有這方面的記載,。大概說來,,都是認為雷電是陰陽兩種元氣相互作用而產生的,。 如漢初的《淮南子》上說,“陰陽相薄為雷,,激揚為電”,。意思是,陰陽二氣彼此相擊產生雷,,相互滲透則產生電,。這些說法雖然包含有辯證法的因素,但總顯得過份粗淺籠統(tǒng),,不夠具體,。 東漢科學家王充,,對雷電作了研究,,專門寫了一篇叫做《雷虛篇》(見《論衡》)的論文,竭力駁斥當時流行的“雷為天怒”的無稽之談,。王充在文章中明確指出,,雷與電不過是“一聲一氣”而已。 那什么是“氣”呢,?聲音又是從何而來呢,? 王充舉出五條證據(jù)說明雷電在本質上就是一團火,所謂“雷,,火也”,,也就是“太陽之激氣”。王充描寫夏天陰陽二氣的作用說,,那時陽氣占支配地位,,陰氣同它相爭,結果便發(fā)生碰撞,、摩擦,、爆炸和激射,因此就形成雷電,。 王充還用水澆火的過程來形象地說明雷電。他指出:在冶煉用的熊熊爐火之中,,突然澆進一斗水,,就會發(fā)生爆炸和轟鳴;天地可以看成是一個大熔爐,,陽氣就是火,,云和雨是大量的水,水火相互作用引起了轟鳴,就是雷,,被這種爆炸擊中的人無疑要受傷害,。這一段說明,把陰陽作用發(fā)揮得很具體,,對雷電成因的解釋是很有獨到之處的,。 唐代,人們對雷與電的關系作進一步的說明,,孔穎達在《左傳》“疏”里,,說“電是雷光”。后來,,有人還說,,“雷電者,陽氣也,,有聲名日雷,,無聲名日電”。在這一點上講得最分明的是宋代的陸佃,,他在《埤雅》一書中說,,“電,陰陽激耀,,與雷同氣發(fā)而為光者也”,。并且說陰陽相激,“其光為電,,其聲為雷”,。他還用鐵與石相擊所產生的火星與聲響去比喻電和雷。 宋代周密的《齊東野語》一書,說得更加形象,,他認為陰氣凝聚,,陽氣被包固在里面,一下子爆炸起來,,結果就“光發(fā)而聲隨之”,。對于雷電威力的巨大,朱熹有個解釋,,他說雷電是“陰陽之氣,,閉結之極,忽然迸散出”,。這里著重于閉結之“極”與進散的“忽然”,。 從今天的眼光看,就是說極大的能量在極短時間內的爆發(fā),是值得注意的,。明代的劉基有一段話,,對雷電解釋得最全面、生動,。他說:
他對雷電成因的解釋,,基本上繼承前人的說法,,可是他用炮彈出膛來比喻是很形象的;指出了人之被擊斃,,乃是“適逢之”,,并非什么天意的懲罰,是一種科學的態(tài)度,。 應當指出,這些解釋之中的陰陽,,并不是正負電荷,。在古代也根本不可能發(fā)生現(xiàn)代科學中的電概念。所有這些解釋,,也只能使我們看到陰陽理論的一些科學因素及其生命力而已,。 三、我國古代的避雷設施雷電既然能夠造成災害,,迷信者除了驚恐畏懼之外,,就顯得無能為力、無所作為了,;具有科學頭腦的人們卻要設法對付它,。在今天,避雷針已是眾所周知的有效的預防設施。 根據(jù)落雷的成因可以知道,,地面上特別高聳突出的物體是比較容易受到雷擊的,。所以,在高層建筑物或煙囪的最頂處裝上ー個金屬的尖端,,以粗導線引到地下,,和大地相聯(lián)結,就構成了避雷針,。它所根據(jù)的原理是尖端放電,。就是說,一個帶電體,,電荷總是密集在尖端,,因此也比較容易逸出。當帶電云層逐漸接近地面,,因靜電感應作用,,地面就出現(xiàn)異種電荷,它將主要集中在屋頂?shù)哪莻€金屬尖端上,,并由此向空間逐漸逸出,,跟云層中的電荷中和。這就避免了電荷的大量積集,,引起突然性的集中放電,,從而減少發(fā)生雷擊的可能性。 同時,,由于金屬尖端有粗導線和大地相通,當雷擊發(fā)生時,,強大的電流就從避雷針的接地粗導線中流過,,從而避免了建筑物受到雷擊電流的破壞。 我國古代對尖端放電,,當然是無法了解的,,但對大氣中存在的尖端放電現(xiàn)象卻有所發(fā)現(xiàn)和注意?!稘h書》上就有“矛端生火”的記載。矛是一種兵器,,大約有三,、五米長,鋒刃就是一個金屬尖端,,當露天豎立著,,上空有帶電云層時,可能發(fā)生放電而產生微弱的亮光。 晉代的《搜神記》里記載,,公元304年,,成都王發(fā)動叛亂,陳兵鄴城,,據(jù)說夜間可以看見“戟鋒皆有火光,,遙望如懸燭?!?/strong>實際上說的就是尖端放電現(xiàn)象,。至于說“遙望如懸燭”,那可能是夸張之筆,。 關于我國古代的避雷措施,三國和南北朝時代的書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避雷室”的名字,。但是這個屋子的結構和避雷原理都無從考證了,這是很可惜的事,。 法國旅行家卡勃里歐別?戴馬甘蘭游歷中國之后,,于1688年寫了一部叫做《中國新事》的書,那上面記載說:“當時中國屋宇的屋脊兩頭,,都有一個仰起的龍頭,,龍口吐出曲折的金屬舌頭,伸上天空,,舌根連接著一根很細的鐵絲,,直通地下。這種奇妙的裝置,,在發(fā)生雷電的時刻就大顯神通,,若雷電擊中了屋宇,電流就會從龍舌沿線下行地底,,起不了絲毫破壞作用,。”看來,,這龍頭既是種裝飾,,另一方面也是一種避雷裝置。 在這里,,建筑藝術和避雷措施結合得很巧妙。這一類避雷裝置在我國起源于什么時候呢,? 據(jù)唐代王睿的《炙轂子》上記載,,漢代的古建筑柏梁殿遭火災,,因此,有個搞巫術的人提出建議,,把瓦做成魚尾形狀(叫做“鴟尾”或“蚩吻”),,放在屋頂上就可以防止雷電引起的天火??磥磉@就是《中國新事》上所說的“仰起的龍頭”之類的東西了,。 古書上還記載說,有人看見房屋頂上瓦質獸頭的口中竟有二三尺長的火光,。大概就是放電現(xiàn)象,。這樣看來,我國至遲從唐代開始,,有的屋頂上所設置的動物形狀的瓦飾,,實際上兼作避雷之用。在古建筑里還發(fā)現(xiàn)一些值得注意的部分,,譬如塔的尖頂常常被涂上一層有色金屬膜,。成了導體,那直達地下的塔心柱所采用的木料往往是容易導電的,,塔心柱的下端又有貯藏金屬等的“龍窟”,。這樣實際上就構成了避雷裝置。 ?無怪明代就有記載說,,嘉興的東塔頂上夜間“放金色、若流星四散”,。許多高大的殿宇,,有所謂“雷公柱”等等的設置,也屬于避雷措施,。這些完全是古代建筑師們長期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這樣說來,,我國古代雖然不可能在避雷針的原理方面有所發(fā)現(xiàn),但在實踐上,,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應用了?,F(xiàn)在,人們一說起避雷針,,就想到十八世紀的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可是我們祖先的貢獻也是不能抹煞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