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是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的中部,,是自治區(qū)的首府,, 也是自治區(qū)的政治 、經(jīng)濟,、科技,、文化中心。呼和浩特地處陰山南麓,,地勢北高南低,。中部和南部為沖積和洪積平原,俗稱土黑天川平原,;北部有青山,,最高海拔228米。黃河流經(jīng)市南部,,境內還有大黑河,,槍盤河等湖泊。居住著蒙古(約占11%),、漢,、滿,、回、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朝鮮,、藏,、壯、彝等10多個民族,。 早在春秋以前,,這里居住著戎狄族,以游牧為生,。戰(zhàn)國時期,,陰山南北為林胡活動地區(qū)。秦漢時期,,又成了匈奴活動的場所,。為了抗擊匈奴奴隸主貴族對秦王朝北邊的侵擾,秦始皇三十二年曾派大將蒙恬率大軍進攻匈奴,,一直打過黃河,,攻占陰山以南地區(qū),并于此地置云中郡,。西漢初,,匈奴勢力大振,漢朝采取“和親”政策,,以漢宗室女嫁給匈奴單于,,每年贈送大量財物,與匈奴結為兄弟,。漢元帝時,,宮女王昭君前往匈奴,為加強漢族與匈奴的友好關系做出了貢獻,。唐代,,這里是突厥族活動的地方。北宋時,,這里又為遼所統(tǒng)治,。到了明初,,蒙古牧民在這里建造了一大片房屋,。公元十六世紀,蒙古封建主阿拉坦汗率領默特部駐牧呼和浩特地區(qū),。1581年,,阿拉坦汗與夫人三娘子,,大興土木建城,并用青磚修起城墻,,把房屋等圍起來,,遠遠望去,一片青色,,所以蒙語呼和浩特意思是“青色城市”(明王朝賜名“歸化”),。由于此城實際是由三娘子主持建成并長期在此居住過,故也稱“三娘子”城,,現(xiàn)俗名舊城,。清康熙年間,為加強對西北和北部地區(qū)的控制,,便在“歸化”城東北另筑八旗軍駐防城,。此城于1739年建成,命名為“綏遠城”,,用作為屯兵之用?,F(xiàn)俗稱新城,直到1954年11月25日廢除了舊名,,恢復了蒙古民族本來的城名——呼和浩特,。1986年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呼和浩特是祖國北疆一座有400多年建城歷史文化名城,,具有鮮明民族特點和眾多名勝古跡,。這里有各種召廟50多座,城郊有不少風光秀麗的草原旅游點,,那里芳草萋萋,,牛羊遍地,鳥語花香,,富有濃郁的塞外風情,。主要名勝古跡有舊城內的明代大召(伊克召)、席力圖召(小召),,清代五塔寺,,舊城北門的清真大寺,新城的內蒙古博物館,,市西北的明代烏素圖召,,東郊遼白塔及象征民族團結的昭君墓。市北有大青山風景,,市東南有和林格爾東漢壁畫墓群,,周邊有希拉穆仁、格根塔拉,、輝騰錫勒草原旅游勝地,。 跳“查瑪”是在蒙古族民間舞蹈的基礎上受宗教影響形成的面具舞蹈,,有數(shù)百年歷史。跳“查瑪”的人多扮成牛,、馬,、鹿或二十八星宿、十二地支,,隨著鼓樂節(jié)奏輕重起舞,,整個過程莊嚴肅穆。 馬頭琴是蒙古族主要拉弦樂器,,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而得名,。其造型美觀,音響別具一格,。呼和浩特生產(chǎn)的馬頭琴音色明晰輕快,,剛健優(yōu)美。 蒙古馬刀以優(yōu)質鋼打造而成,,刀口鋒利,,外觀裝飾講究,手工雕刻,,鏨花圖案,,鑲嵌寶石,行銷海外,。 每年4至10月,,是呼和浩特最佳旅游季節(jié)。要是去草原,,要7月中旬到9月初之間去,,這時的草原景致迷人,而且正好有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舉行,,屆時,,逛古召,登古塔,,觀賽馬,,騎馬馳騁草原,其樂無比,。 1986年國務院公布呼和浩特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
來自: 澤霖文史 >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