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朝為例: 總督:總督是地方上最高大員,堪稱封疆大吏,,官階為正二品,,實際操作中,總督一般會加掛尚書,、大學士等從一品甚至是正一品的品階,。清朝設有九大總督,除了直隸和四川單省設置有總督,,其它七大總督都署理兩個省以上,,總督擁有包括屬地的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的最高級別的管理權,。 直隸總督由于在天子腳下,別看只管一省,,但實屬各大總督之首,。 除了地方九大總督,清朝還在部分時間段設置了一個漕運總督,,兩個河道總督(江南,、東河)。 巡撫:巡撫是每個省份的最高官員,,官階為從二品,,低于總督,每省都會有且只能有一個,,但像直隸,、四川這兩個有總督的單省,為了避免機構重疊,,干脆就取消了巡撫這個職位。在有些地方(如甘肅)和有些時間段,,總督衙門所在的省份,,也會由總督兼本省巡撫。巡撫負責管理屬地的政務為主,,軍務為輔,。 總督與巡撫可能會有督撫同城的現象,從級別上,,總督要比巡撫高,,但兩者之間并非直接隸屬關系,總督比較偏重軍政,巡撫偏重民政,,巡撫可上達天聽,,直接對皇帝負責。在清朝統(tǒng)治前期,,總督權力絕對大于巡撫,。到了中后期,巡撫與總督在督撫同城的情況下,,不可避免的會產生一些矛盾,,解決這些矛盾的措施無非兩種,一種是像兩廣總督和廣東巡撫那樣,,干脆把廣東巡撫裁撤掉,;另外一種就是像兩江總督(管著江蘇、安徽,、江西)那樣,,到了后期安徽、江西兩省巡撫無論從名義上還是業(yè)務上都不再歸兩江總督管轄,。 將軍:將軍一職,,顧名思義,是主管軍務,,清朝入關之后,,在重要的城市都駐防有八旗軍隊,乾隆年間基本固定下來,,共有十四名將軍,,他們的稱號就是駐扎地名加將軍二字。從品階上來看,,他們是從一品,,甚至比總督都要高,這與清朝統(tǒng)治體系有關,,他們本身都是滿蒙出身,,就實權來說,大部分將軍低于總督,。 但是邊疆和清朝發(fā)跡的幾個省份,,由于不設總督,所以駐防將軍們不僅負責軍務,,事實上也要行總督之實,,軍政民政都是最高領導。比如盛京,、吉林,、黑龍江,、伊犁、烏里雅蘇臺這五個地方,,就都是將軍轄區(qū),,沒有總督。 既是總督駐地,、又有駐防將軍的城市,,比如廣州,涉及軍務大事,,一般會采取將軍領銜,、會同奏事的模式。兩者互不隸屬,,萬一真要是矛盾重重,,那就看各人能耐道行了。 都統(tǒng):都統(tǒng)與將軍一樣,,都是從一品,,滿蒙漢各有八旗,合計二十四旗,,二十四位旗務都統(tǒng)管理本旗軍務民務全面工作,。清朝后期的旗務都統(tǒng)一般沒有實權,是由各中樞大臣兼任,。 除了旗務都統(tǒng),,還有各地的駐防都統(tǒng),由于與駐防將軍級別相同,,所以駐防將軍與駐防都統(tǒng)一般各有管轄范圍,,駐防將軍手下設置的助手叫做副都統(tǒng)。駐防都統(tǒng)在乾隆年間只設有三個,,分別是察哈爾都統(tǒng),、熱河都統(tǒng)和烏魯木齊都統(tǒng),其中前兩者不受駐防將軍節(jié)制,,烏魯木齊都統(tǒng)與和伊犁將軍在管轄范圍上有一定重疊,,因此,烏魯木齊都統(tǒng)雖然品階與伊犁將軍相同,,實際上地位要低于伊犁將軍,。 提督:掌管八旗的叫都統(tǒng),掌管邊疆省份之外的各省綠營軍的就是提督,,品階與都統(tǒng)一致,都是從一品,。 除了各省提督,,清朝中后期還設置有水師提督,,京師還有九門提督,他們的品階全都一致,。 提督都是從一品,,那么封疆大吏九大總督才是正二品,總督又偏重軍務,,豈不是要受很大委屈,? 文章開頭闡述過,現實操作中,,各大總督一般還會有加掛尚書,、大學士名銜,足以達到文臣鉗制武臣的設置作用,。 總兵:清朝總兵品階為正二品,,全國定員八十多名,受本省或本水師提督直接統(tǒng)轄領導,。 綜上,,如果硬要排出品階和實權的高低,那么從高到低,,大概可以采取這樣的排列方式:總督,、將軍、都統(tǒng),、提督,、巡撫、總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