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說周知,,甲骨文是中國已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文字,也是現(xiàn)代漢字的起源,。 盡管如此,,大部分人面對自家“老祖宗”時,仍然是相見不相識,,感覺跟讀天書一樣,,讓人云里霧里,絲毫沒有頭緒,。 事實上,,讀懂甲骨文真的有那么難嗎? 今天,,咱們就追本溯源,,從幾個關(guān)鍵點來理一理,看看甲骨文是不是真的晦澀難懂,。 一,、舉個例子首先請看以下幾個甲骨文,猜一猜它們都代表什么意思: 第一個字: 我想幾乎所有人不假思索,,就能看出這是“日”,代表太陽,。 不錯,,這就是“日”字,外面的圓圈代表古人眼中所看到的太陽之外形,,中間一點代表太陽發(fā)光的特性——當(dāng)然,,也有人說這可能代表的是太陽黑子。 無論如何,,“日”字顯然是古人對太陽觀察后所進行的圖像符號化模擬,是甲骨文中象形字的典型代表,。 我們再來看第二個字: 這是什么?難道是“田”,? 很可惜,,答錯了,人工開墾的農(nóng)田一般都是四四方方,,縱橫交錯,,所以甲骨文中的“田”字另有其字—— 而前面這個字的外形是上窄下寬,,中間似乎有什么東西交結(jié)而成,,上面還多出一“點”,這到底是什么字呢,? 在揭曉答案前,,我們先來辨認(rèn)下這個字—— 我想,,這個字,不用我說,,很多人也能猜得到,,是“東”字,因為它的書寫方式和繁體字中的“東”如出一轍。 但是,,有誰知道“東”字的來源嗎,? 東,代表的是方位,,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含義,,自然界中找不到其原型,所以,,古人在創(chuàng)造類似的方位詞時,,就需要加以聯(lián)想與創(chuàng)造。 中國古人認(rèn)為,,太陽從東邊升起,,如果對這個場景加以演化抽象,“東”字不就出來了嗎,?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再來觀察甲骨文中的“東”,其字面含義,,其實就是一幅日出的場景圖,,即一輪紅日正從樹梢之間冉冉升起,如此,,“東”就創(chuàng)造出來了,。 依此邏輯再去推測,古人用日出的場景來代表“東”,,那會不會用日落的場景來描繪“西”呢,? 沒錯!前面這個似田非田的字,,代表的就是“西”,。 它描繪的就是一幅日落的景色:太陽西落,,鳥兒也紛紛歸林回巢,,所以,甲骨文的“西”,,上面一點代表的是“鳥”,,下面就是“巢”,鳥兒回巢即為“西”,。 我們再來看第三個字: 這是什么意思?比起“日”和“西”,,似乎更加抽象,,不太像是簡單的象形模擬了,。 這其實是一個“會意”字,要想讀懂它,,就得知道點一些古代歷史文化常識,。 它由左右兩個部分組成,左邊,,看著像一個“□”,,右邊是什么呢?如果有喜歡研究古代兵器的人,,應(yīng)該能認(rèn)得出來,,這就是兵器中的“戈”,非常形象,。 戈,代表武力,,軍事護衛(wèi),;□,就是城墻圍繞,,代表城池,、城邑。 以武力護衛(wèi)的城市,,就是一“國”,。 遠(yuǎn)古時期,,國的概念沒有那么大,,一個城邦,一個部族,,自成一國,。 《說文解字》中就說過,或者,,邦也,;從囗,從戈,,以守一,。 周代,中央王朝大肆分封諸侯,,國與國之間劃分更為明確,,國家邊境需要設(shè)有國防,于是,,人們又在“或”的外面加了一個更大的“□”,,這就有了繁體字中的“國”。 經(jīng)過以上三個字的分析,,相信大家對古人造字的內(nèi)在思維與邏輯已經(jīng)有了初步了解了,。 二、造字“六書”接下來,,我們來簡單梳理下甲骨文造字的六大規(guī)律,。 對于古人的造字之法,其實在《周禮》中,,就已有記載,。 古人造字,,不外乎遵循六種規(guī)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這六種規(guī)律又被稱為“六書”,。 甲骨文,作為漢字之源,,也是按照這個方法創(chuàng)造出來的,。 第一、象形字,。 顧名思義,我們常見的日,、月,、山、川,、水,、火、鳥,、魚,、蟲、木,,很多自然宇宙中本來就存在的,,外在形象也非常明確清晰的事物,通過圖案符號形象化后,,就成為了甲骨文中的象形文,,這也是甲骨文中最容易解讀的一種類型,,在此就不多做解釋。 第二,、指事字,。相對象形字,它更加抽象,,當(dāng)需要描述自然中不存在,,或者難以用具體形象來表達的事物時,古人就在象形字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出了指事字,。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上”和“下”。 請看這個甲骨文: 如果單看這個字,,有點丈二摸不著頭腦,說是“二”字吧,,好像也不對,,但如果把它與這個字 結(jié)合起來解讀,就有點頭緒了: 短橫位于長弧形之上,,代表的就是方位中的“上”,位于下,,就是“下”,。 上、下,,本來就是一個相對位置,,中國古人就很聰明地利用其相對性,創(chuàng)造出了這兩個字,,所以,,即使文字演變?nèi)辏覀冊賮砜慈缃竦摹吧稀迸c“下”,,不也是上下顛倒的樣子么,? 又如,在象形字“女”: 在上面加兩“點”,,就成為了更為抽象的“母”字: 這兩“點”,,表示兩乳,,引申為哺乳、育嬰之意——這就是“母親”最早的含義,“母”字的由來,。 第三,、會意字,即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獨體字合成的新字,。 在前面提到過的“國”就是依照會意的規(guī)律制造出來,。 比如最簡單的雙木為“林”: 三木為“森”: 兩人并肩而立就是“比”等等,,都是會意字,。 第四,、假借字,,其實就是古人借用音同或形近的字來代表一個新的含義。 估計古人在造字時覺得每個字都要重新創(chuàng)造太過繁瑣,,于是把原有的一些不太常用的字拿來,,重新賦予新的含義,舊字新用,,一來二去,,漸漸地,就出現(xiàn)了一批有借無還的“假借”字,。 漢字中出現(xiàn)最多的文字之一——“我”,,就是一個假借字。 在甲骨文中,,“我”字是這樣寫的: 這個字最初其實是個象形字,什么意思呢,? 其右邊像一根長竿,,左邊綁著某種帶有利齒工具——這其實是古代“戉(鉞)”字的象形。 鉞,,長柄大斧,最初是兵器,,后演化成禮器,,代表軍權(quán)與王權(quán)。 在殷墟婦好墓里,,就出土了四件青銅鉞,,這就是婦好統(tǒng)帥權(quán)威的典型象征。 殷商時,,鉞就是王權(quán)的代表,,后來,逐漸變成了“我”的代稱,。 第五,、形聲字。形聲字的出現(xiàn),,實際上是一個偉大的轉(zhuǎn)折,,我們知道,世間萬事萬物,,能用象形字表示的非常有限,,能通過會意與假借的也有限,于是,,中國古人在它們的基礎(chǔ)上,,發(fā)明了形聲字。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比較典型的形聲字通常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代表它所屬的種類,,一部分代表其讀音,。 比如甲骨文中的“漁”: 以“水”作形,,以“魚”作聲,; 還有“妹”: 左邊是“未”,,既是聲旁也是形旁,,代表無果,右邊是“女”,,表示年紀(jì)較小,,尚未出嫁的女子; 再比如“酒”: 從酉聲,酉,,盛放酒的器物的象形,,左邊的“水”字形,又突出其液態(tài)狀,于是“酒”字就這樣創(chuàng)造出來了,。 第六,、轉(zhuǎn)注字。轉(zhuǎn)注字其實和假借字一樣,,并非造字之法,,而是為了減輕造字的負(fù)擔(dān),發(fā)明出的一種用字之道,。 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音相近,、形相似的異體字。 甲骨文中的轉(zhuǎn)注字并不多,,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考”與“老”,從形象上看,,就是一個手杵拐杖,、身形佝僂的老者形象,。 在最初,考與老通用,,都表示衰老,、年邁的意思,兩者可互為注釋,,是為一組轉(zhuǎn)注字,,在以后的文字發(fā)展變化中,“考”字才漸漸脫離了原始字義,,有了新的含義,。 如今,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有4500余,,其中2500余字已被釋義,。 盡管它們被創(chuàng)造的年代非常之久遠(yuǎn),,但其文化內(nèi)涵與如今的漢字一脈相傳,所以,,即使相隔3600年,,我們?nèi)匀豢筛鶕?jù)與“六書”之法去解讀它。 現(xiàn)在,,你對讀懂甲骨文,,是不是更有信心了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