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君王不永年——諸葛亮的偶像樂毅(11) 公元前280年,,燕國王宮,,這天又有人向燕昭王進讒言,說率領(lǐng)燕軍滅掉齊國的大將樂毅其實想背叛燕國,,在齊國自立為王,,所以才沒攻下最后兩座孤城。燕昭王這已經(jīng)記不清這是這個月第幾波向他進讒言的人了,,耳朵都要被這些話給磨出繭了,。 (一)樂毅與太子的嫌隙 這時的燕昭王55歲,在那個年代已經(jīng)是高齡的老人了,,自打四年前從濟西前線回國之后,,燕昭王小病不斷,到了這年病情越來越嚴重,,經(jīng)常休養(yǎng),,國務(wù)也只能交由太子負責,雖然經(jīng)常生病,,燕昭王的腦子還算清醒,。而此時,除了齊國前線,,他最擔憂的就是太子與樂毅之間的嫌隙,。 太子出生時正趕上燕國發(fā)生子之之亂,自小跟著燕昭王寄人籬下,、顛沛流離,,直到燕回國即位才過上安穩(wěn)日子,,燕昭王是國君也是位父親,出于對兒子愧疚,,自小就對太子寵愛有加,只要不是犯太離譜的錯誤,,也不會太責怪他,,太子也就越來越放肆起來,直到樂毅來到燕國,。 樂毅在燕國主政之后,,銳意改革、整頓吏治,,太子的人在燕國驕縱慣了,,自然免不了要被樂毅整治,起初太子還向樂毅求情,。但樂毅是什么人,,剛毅果敢鐵面無私,該問責的問責該治罪的治罪,,燕昭王為了國內(nèi)的改革也支持樂毅,,太子再也不敢像以前那般放肆,但太子不是燕昭王沒有燕昭王那般的氣度,,看樂毅也越看越不順眼,,就想著等自己即位了收拾樂毅。 燕昭王洞察人性,,太子的想法自己心里跟明鏡一樣,,想想自己越來越重的病情,于是今天,,他要做一件事情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 (二)殺雞儆猴 今天,這小哥說完樂毅壞話,,史籍中沒有記載他的名字,,就叫小哥甲吧,在殿中等候著燕昭王的斥責,,按照以往,,燕昭王斥責一頓就讓人哪來的回哪去。挨頓罵不掉肉,,但齊國人送來的錢可是真金白銀,,小哥甲心里盤算著齊國人送來的錢該怎么花,是買宅子呢還是再納個妾,,想到此處,,心里美滋滋,,幾乎忘了自己還在大殿之上,差點要笑出聲來,。 燕昭王一反常態(tài),,并沒有當面斥責,而是下令,,設(shè)宴,,大宴群臣。百官面面相覷,,難道說大王要拿下樂毅,?就在宴會準備期間,官員們私下激烈討論,,是該挺樂毅還是倒樂毅,。小哥甲心中更是竊喜,燕昭王不僅沒有斥責還要設(shè)宴款待,,自己說的話應(yīng)該是起作用了,,自己要飛黃騰達了,這時候已經(jīng)有人圍在小哥甲身邊拍馬屁了,,小哥甲感覺自己人生就要到達了巔峰,。 宴會一開始,燕昭王就讓小哥甲到面前來,,小哥甲趨步到燕昭王面前,,腳步比起往日都輕快了許多。燕昭王不等小哥甲問安,,厲聲斥道:
不等小哥甲開口辯解,,燕昭王下令,,“拉出去,斬了”,?!顿Y治通鑒》的記載是“乃斬之”。眾臣皆愕然,,小哥甲就這樣當了燕昭王的炮灰,,自此燕昭王在位期間沒人再敢對樂毅說三道四。 (三)最后的成全 殺完“猴”,,燕昭王知道這步棋能堵住悠悠眾口,,但是堵不住太子與樂毅之間的嫌隙,越來越重的病情讓燕昭王不得不考慮未來的安排,。 燕昭王決定在自己還有能力的時候盡力保全樂毅,,于是派相國帶著諸侯的車馬儀仗前往齊國前線,立樂毅為齊王,,同時賜給樂毅夫人王后的服裝,,賜給樂毅兒子公子的服裝。 好一招一石二鳥,!這一手棋,,燕昭王將其政治智慧發(fā)揮到了極致,我們分析下燕昭王這一步的精妙之處,。 樂毅如果受封,,燕國失去齊地,后果呢,?沒有什么后果,,燕昭王并不會心疼,因為濟西之戰(zhàn)燕昭王就已經(jīng)完成夙愿,燕昭王并沒有稱霸和一統(tǒng)天下的野心,,現(xiàn)在擁有的齊地都是樂毅的杰作,,對于燕昭王來說屬于意外地收獲。 況且齊地的人心所歸的不是燕國,,也不是燕昭王,,而是樂毅,也就是說燕國所占領(lǐng)的齊國土地之所以能安居樂業(yè)平安無事,,全是因為樂毅在此地鎮(zhèn)守,。 而太子與樂毅交惡,自己百年后,,以燕昭王對太子的了解,,太子年輕氣盛缺少磨煉,很容易意氣用事,,如果將樂毅撤職,,齊境必定大亂,到時候肯定是保不住齊地的,,而且動亂起來燕軍的損失會無限放大,,不如現(xiàn)在以一種平和的方式失去齊地,以樂毅的威望齊地百姓也能接受,。樂毅受封齊王,,對燕國必然感激,自樂毅一世不會與燕國為敵,,如此,,既能保全太子即位后燕國的安穩(wěn),也能保全樂毅,。 樂毅如果不受封,,但也會對燕昭王感恩戴德,終其一生都將效忠于燕國,,同時也可以向太子證明樂毅沒有任何野心,,讓太子知道樂毅是可以信任的,只要太子能夠領(lǐng)會到這一良苦用心,,如此,,也能保全燕國的安穩(wěn)和樂毅。 樂毅選擇了后者,,《資治通鑒》記載:
于是“齊人服其義,,諸侯畏其信”,樂毅威望更高了,。 (四)君星隕落 安排完這一切,,燕昭王耳邊也算清凈了,可以安心養(yǎng)病,,但是積勞成疾的燕昭王已經(jīng)無力回天,。 公元前279年,燕國王宮無比嘈雜,,大臣們跪在大殿外等候著燕昭王的消息,。寢宮內(nèi),太子,、王后和郭隗跪在燕昭王榻前,,淚眼婆娑,醫(yī)者們還在盡最后的努力,,燕昭王用盡余力揮手讓太子來到榻前,,從嘴中擠出此生的最后幾個字:“莫..要...辜負.......樂.....先生.....”言畢,昭王辭世,。 消息傳到齊國前線,,樂毅痛哭流涕,,面向北方磕了三個響頭后,,不顧前線,帶上親隨快馬加鞭趕回燕國,,只想再送昭王一程,。 后世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有一句:“只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倍可杏胁嚏邽橹豢蓿螞r昭王樂毅,! 回顧燕昭王一世,,顛沛流離,扶大廈將傾,,銳意進取,,知人善任,拓地千里,,終于在濟水一戰(zhàn)完成了自己平生夙愿,,此生無悔,樂毅不負昭王重托,,昭王用盡自己最后的余暉成全樂毅的美名,。 君臣至此,千古典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