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注:本文根據(jù)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榮譽院長張新民教授與廣東社會科學院成建三教授的問答整理而成。 陽明心學有精神自由,、思想解放的特點,,對前人思想不迷信、不泥古,,不以圣人是非為是非,,不以帝王是非為是非,并且超脫世俗利害,,獨立思考,,直指真理所在,對后世思想解放有很大意義,。 王陽明一生推崇良知學說,,背后卻始終感到政治氣候的壓力,所以總是小心翼翼地繞開,,以不談政治的方式來談論政治,。我們必須將他的著述及其所處的時代進行適當?shù)谋日栈ビ^,才能更好地解讀出政治氣候環(huán)境對他的學術思想的深刻影響,。我有充分的理由證明,,王陽明強調良知無是無非而又知是知非,就是認為是良知而非朝廷才是判斷是非的存在依據(jù)。他說不以孔子的是非為是非,,暗中的預設也是不以朝廷的是非為是非,。 良知是什么?良知就是天則明師,,知是知非的天然判斷依據(jù),,人人都有,不必外求,。借用他的巧妙比喻,,就是人人心中都有定盤針。我們今天用什么來作判斷是非的標準呢,?我想依然離不開自己的良知,,離不開自己的道德理性。良知也是本心,,符合本心的就去做,,不符合本心就不去做。不能當學奴,,也不能當官奴,。良知能維護人的尊嚴,也能承擔一切倫理義務,。這就是人的思想解放,,也是主體性的最大開顯??档抡J為無論任何人都應該遵循自己的意志準則,,而遵循自己的意志準則應該永遠成為普遍的立法原理,又強調人是目的,,而每個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都應當是普遍立法的意志,,它們合起來可稱為康德三原則。 我想最能體現(xiàn)道德理性和意志原則的當然就是王陽明所說的良知,,按照自己的天命之性下貫而顯現(xiàn)的良知去主動選擇自己的行為也應當是普遍的立法意志,,天然本善的良知意志和良知原則同樣應成為普遍的立法原則,正因為人人有良知所以人人是目的,,也應該成為良知三原則,。人類要獲得真正的獨立與自由,就應該永遠在道德王國的旗幟上大書特書“良知”二字,。 談到陽明心學,,我以為有幾點需要強調: 第一,它是生命的哲學,,對心性有極深的體悟,,涉及形上與形下兩個世界的各種問題,除了佛教之外,遠非西方任何一個心理學流派所能比擬,。 第二,,它是苦難的哲學,是陽明經歷百死千難的痛苦折磨,,在身處生與死的邊際臨界線上,,體認出來的人生真理,參悟出來的生命真諦,。 第三,,它是專制高壓逼迫出來的哲學,是對權力世界不公平不公道的現(xiàn)象進行反思的結果,,既要維護存在的尊嚴,,也要建構理想的秩序。 第四,,它是一種意義的哲學,,是從心性本體涌出意義而滿心歡愉的切身性的學問,不僅想要生命充滿價值,,而且也希望世界充滿意義,。 第五,它是反異化的哲學,,無論講心講良知,講誠意格物,,都有對抗朝廷專制的意義,,都有解構虛假權威的價值,因而必然具有解放人性,、解放思想的作用,。 龍場悟道是王陽明生命的大轉折,在此之前他有焦慮有困惑,,有徘徊有彷徨,,他的終極目標是成圣,但成圣必須有一套方法來加以配合,,什么樣的方法最為合理始終是他懸而未決的大問題,。他走過朱子的路子,也走過佛家和道教的路子,,修過天臺宗的止觀法,,練過道家的導引術,甚至一度有過神通,,但似乎都離距成圣的目標甚遠,。他始終放棄不了自己強烈的人文關懷,也不忍割舍心中的親情道義,盡管出家修道的念頭是在暗滋潛長,。他的特殊的形上興趣,,罕見的宗教情懷,又總是使他能夠欣賞佛教的超越智慧,,贊嘆道家的無我精神,。一次他在九華山詢問一個閉關多年的僧人,問他是否還起念,,僧人回答不能不起,,他當下就告訴僧人不講親情是斷滅種性。 可見龍場悟道之前,,他雖不時在正道上歧出,,但大體仍以儒家路線為主,因為儒家所建構倫理世界,,從來都未曾脫離過人生最重要的親情,。它是以最最天然的血緣親情為出發(fā)點,來建構能夠安頓人的生命的倫理世界的,。 他后來對佛教有批判有吸收,,如果不涉及形下的倫常世界,僅就形上超越的世界而言,,佛教的確是他悟入道體的增上緣,,但就形下的人間秩序世界而言。 他最終走的仍是儒家的路線——就是內不忘正心誠意的成圣工夫,,外不忘家國天下的秩序建構事業(yè),。 王陽明心學 | 為往圣繼絕學——鑄造心學傳播第一平臺 |
|
|
來自: ndkdkd > 《傳統(tǒng)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