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刀馬旦,,我們總能聯(lián)想到那些頂盔披甲身扎大靠的巾幗英雄形象。例如《楊門女將》中的穆桂英,、《戰(zhàn)金山》中的梁紅玉,、《扈家莊》中的扈三娘,都是典型的刀馬旦角色,。 著名戲曲表演評論家黃克寶在《戲曲表演研究》中對刀馬旦做了這樣的總結(jié):“刀馬旦重身段功架,,以氣度神情勝,。” 刀馬旦作為文武雙全的女英雄,,在表演上可謂唱,、念、做,、打并重,,更像是旦角里的集大成者。在看刀馬旦的表演的話,,想看出點門道應該看的是什么呢,? 腿 功 首先是腿功。 俗話說“上臺先看一步走”,,戲曲把臺步視為“百煉之祖”,。圓場功是刀馬旦演員一項很重要的功夫,演員一個快步出場便有英姿颯爽的豪氣,,腳底下的功夫使美感油然而生,。 “圓場”時腳下輕捷,穩(wěn),、快,、飄,看似是腳在跑,,其實力卻運用于全身,。上身應該挺拔,繼而用小碎步來跑,。 想象一下,,如果刀馬旦的步子時大時小,時快時慢,,下盤既不穩(wěn),,上身又亂晃,駝背又撅臀的,,那還有什么美感可言呢,? 舞蹈美 在造型上,“刀馬旦”的手眼身法步是有機配合的,,使整個外部動作都洋溢著節(jié)奏韻律的美,。 但充分展示“刀馬旦”舞蹈美的應該是諸如武打、起霸,、趟馬,、走邊、圓場、撲跌,、槍舞等這些程式,。在這些程式的運用中,“刀馬旦”的舞蹈性格應該是瀟灑飄逸的,,這樣才能更充分顯示巾幗英雄的風貌,。 而在戲曲中,同一個角色,,在不同的情景里,,也有著不同的個性特征和舞蹈的性格。 例如同樣是身扎大靠的穆桂英,,在《穆柯寨》的青春時代,、《破洪州》的少婦時代以及《掛帥》的老年時代,她的舞蹈動作的節(jié)奏韻律都有各自的年齡特征的,。 不僅如此,,越來越多的舞蹈也開始汲取“刀馬旦”表演 中的各種程式,來展現(xiàn)“刀馬旦”的舞蹈美,,也讓更多觀眾發(fā)現(xiàn)它的“舞蹈美”,。 2015年央視春晚舞蹈《刀馬旦》 把子功 “刀馬旦”演員手持各種長短兵刃,模擬武打格斗的基本功,,稱為把子功,。把子功有很多套路,有刀花,、槍花,、下場花之分,不同的兵器也都有著不同的技巧,。 戲曲演員是借把子功的技術(shù)表演,,來表現(xiàn)戲劇人物情感,展示劇情的,。 既然是表演就得有情感,有節(jié)奏,,有層次,,有章法,才能把身段及造型做到最傳神最優(yōu)美的地步,。 所以把子功既能體現(xiàn)演員的基本功,,又能展現(xiàn)“刀馬旦”的英姿颯爽。 翎子功 翎子功是戲曲演員的特技之一,,舞動翎子是演員們表現(xiàn)人物情感的技巧,,俗稱耍翎子。 耍翎子有單掏翎、雙掏翎,、單銜翎,、雙銜翎等多種表演樣式。 通過這些表演樣式,,配合著各種優(yōu)美的身段,,才可以把戲劇人物的喜悅、憤怒,、氣急,、驚恐、沉思,、猶豫等各種情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安國夫人》—梁紅玉 形象美 刀馬旦的扮相比較有特色,服飾上多為蟒的花紋,,會扎靠旗,,靠旗就是大家經(jīng)常看到背上的四個小旗,。刀馬旦的頭盔上很長的翎子就代表著身份,,如將軍、元帥等,。 當然演員的眼神也很重要,,在舞臺表演中,無論動作多么賣力,,如果眼神不對就很難引起觀眾的共鳴,。 在刀馬旦表演中,亮相也是非常重要的,,重點就是突出人物的威武氣魄,,讓觀眾欣賞到一個巾幗英雄的形象之美。 刀馬旦不只是演武戲,,不僅僅是靠掌握一些高難技巧,、武打動作,就能把這個行當演好,,還要武戲文唱,,掌握一些文戲表演劇目來幫助塑造人物。這就需要借助青衣,、花旦的個性特征來表現(xiàn)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