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合金工藝分析 商代晚期逐步形成的銅錫鉛合金配比規(guī)律在西周早期得到進一步加強,, 合金元素含量更趨穩(wěn)定,, 這一特征在葉家山銅器中體現得較為明顯。經分析的299 件葉家山銅器(容器180 件,、兵器85,、車馬器27、樂器5,、工具2),,均為銅錫鉛合金(圖一),確認了錫青銅(Cu-Sn,,123 件),、鉛錫青銅(Cu-Sn-Pb,173 件) 和鉛青銅(Cu -Pb,,3 件) 三種比較重要的材質類型,。其中, 鉛錫青銅(Cu-Sn -Pb) 和錫青銅(Cu-Sn) 在葉家山青銅器中占據主導地位,, 占比分別為56.8%,、41.1%??傮w看來,,葉家山樂器和工具均為錫青銅, 容器,、兵器和車馬器中鉛錫青銅的數量最多,,其次為錫青銅,鉛青銅占比較小,。 葉家山銅器與王幾地區(qū)以及其他諸侯國地區(qū)銅器材質構成基本趨于一致,。洛陽北窯銅器以錫,、鉛作為主要合金元素,就兵器和車馬器各自合金類型占比與合金元素含量來看,, 葉家山銅器與北窯銅器的情況較為接近,。關中地區(qū)窖藏、墓葬或遺址出土的銅器材質構成以銅錫鉛為主,,鑄銅遺址出土的銅塊或銅器材質構成有兩類,,西周早期的以錫青銅和鉛錫青銅為主, 西周中晚期的以錫青銅為主,。晉南天馬—曲村遺址和晉侯墓地銅器材質構成均以銅錫鉛類型為主,, 部分兵器和車馬器與葉家山的材質相同;橫水墓地銅器的材質構成與葉家山銅器稍有不同,,其以錫青銅為主,,且含鉛器物的鉛含量明顯低于葉家山銅器。前掌大墓地銅器材質構成以鉛錫青銅為主,, 錫青銅次之,,鉛青銅較少,但前掌大墓地銅器中鉛錫青銅比例稍高,,銅器的錫含量普遍較高,;鉛含量分布相對離散,呈無規(guī)律性,。琉璃河墓地經分析的銅器多為兵器和車馬器, 材質構成以銅錫鉛為主,, 各合金類型占比和合金元素含量與葉家山銅器較為接近,。 比較發(fā)現,西周時期各地青銅器材質構成大同小異,。葉家山銅器與王幾地區(qū)及其他諸侯國銅器相同,,成分配比均為銅、錫,、鉛系統,,并且對成分與合金性能的關系有一定認識。值得注意的是,,各合金類型占比與合金元素含量或有所不同,,即便是同組器物,如葉家山“曾侯諫”圓鼎均為鉛錫青銅,,其合金元素含量也有所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似不能體現區(qū)域性的特征,。葉家山墓地年代大致在成王至昭王晚期,,銅器合金體系與王幾地區(qū)銅器高度一致,,這種一致性源于其處于相同時代的同一青銅文化圈內。 二 微量元素分析 微量元素研究是古代青銅器科學分析的重要內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即青銅器礦料產源和群組劃分研究,,并均已取得較多研究結果。本工作利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fā)射光譜法(ICP-AES)測試了90 件葉家山銅器樣品的微量元素,, 包括78 件銅器本體,、8 件補鑄材料、4 件銅錠,, 結果見注釋4 附錄F,。通過分析發(fā)現,不同材質中微量元素含量差別明顯(圖二),,紅銅材質各類微量元素的總平均含量為2844μg/g,, 其中砷、銻,、碲和鉍等元素的含量相對較高,, 其他各種元素的含量均較低。錫青銅微量元素的總平均含量為5186μg/g,, 此類材質較紅銅的鐵和銻有明顯增加,。鉛錫青銅微量元素的總平均含量在3 類材質中最高, 達到10131μg/g,,此類材質的鐵,、砷和銻較錫青銅和紅銅又有明顯增加;其中鐵的平均含量達2953μg/g,,砷的平均含量達2241μg/g,, 銻的平均含量達2944μg/g, 其他種類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差異不大,??傮w而言,從紅銅到錫青銅再到鉛錫青銅,,鐵,、砷、銻和銀四種元素含量依次增加,,鋅,、硒兩種元素含量幾乎未有變化,鈷,、鎳,、碲、金和鉍含量變化幅度不大,,表明錫和鉛的引入對鐵,、砷,、銻和銀四種微量元素含量影響較為明顯;其中,,錫的引入對鐵,、砷含量影響明顯,鉛的引入對鐵,、砷和銻含量影響明顯,。 基于對葉家山青銅器微量元素組成特征以及各合金類型與其微量元素分配規(guī)律的認識,本文利用受添加合金料影響較小的鎳(Ni) 和銀(Ag) 元素的絕對含量,, 以及均受影響的砷(As),、銻(Sb)元素含量的比值, 通過散點作圖解析葉家山銅器與其他地區(qū)西周銅器微量元素的組成特征,。與葉家山銅器進行比較的有西周橫水墓地,、商末周初時期前掌大墓地銅器以及美國賽克勒博物館藏西周銅器。使用Ni-As/Sb 和Ni-Ag 等幾組微量元素含量或相對比值作散點圖(圖三,、四),。如圖三、四所示,,葉家山銅器,、前掌大銅器、橫水銅器和賽克勒博物館藏銅器微量元素散點重合較多,, 其受添加合金料影響較小的微量元素分配規(guī)律大體相同,, 表明這些遺址或墓地銅器礦料利用主體是一致的, 即暗示葉家山與其他地區(qū)西周銅器在青銅技術方面存在某種聯系,。 三 鉛同位素分析 鉛同位素研究是探討青銅物料流通和原料產地的重要方法,。本文選擇47 件葉家山帶銘標準器,并結合其他地區(qū)西周遺址或墓地銅器鉛同位素數據,, 著重討論西周青銅物料管理、使用和流通等相關問題,。這些青銅器既包括“曾”“曾侯”或“侯”等銘文銅器,,亦包括20 多種其他方國或族屬銅器。為便于討論,,以下將帶“曾”“曾侯”或“侯”等銘文的銅器稱為曾器,,其余統稱為非曾器,包括其他方國,、族屬以及日名和不明族屬的銅器,。葉家山曾國銅器均屬于普通鉛同位素組成范圍(附表一),鉛錫青銅的鉛同位素指示鉛料信息,,錫青銅的鉛同位素主要指示銅料信息,。由圖五結合附表一可知,,葉家山曾國銅器鉛同位素比值散點分布于三個區(qū)域,即錫青銅區(qū),、鉛錫青銅A 區(qū)和B 區(qū),,其中鉛錫青銅B 區(qū)與錫青銅區(qū)重合。對于非曾器而言,,部分器物與曾器鉛同位素比值散點區(qū)域疊合,,其他非曾器鉛同位素比值散點分布于這三個區(qū)域之外。 葉家山曾器與非曾器礦料利用信息值得關注,。由圖五結合表一可知,,三個區(qū)域內的器物均有曾器和非曾器,其中與錫青銅曾器鉛同位素比值重疊的非曾器都是錫青銅,,與鉛錫青銅曾器重疊的非曾器都是鉛錫青銅,,這表明分布在錫青銅區(qū)的曾器和非曾器使用銅料相同,分布在鉛錫青銅區(qū)的曾器和非曾器使用鉛料相同,,鉛錫青銅器物分布于兩個區(qū)域,,說明它們的鉛料可能有不同的來源。這三個區(qū)域外的非曾器與曾器鉛同位素比值散點未有疊合,,這部分器物錫青銅和鉛錫青銅均有,,但不管其是哪種合金類型,它們使用的礦料與曾國銅器均不相同,。 由此可見,,葉家山曾器與非曾器之間青銅技術聯系密切。圖五所示錫青銅區(qū),、鉛錫青銅A,、B 區(qū)中曾器和非曾器使用礦料相同,如果這些曾器和非曾器在一個作坊里制作,,說明同一作坊使用穩(wěn)定礦源為多個族群制作產品,;如果在不同作坊里制作,說明同一處礦源為多個作坊供料,。這三個區(qū)域外的非曾器與曾器礦料不同,,如果它們在同一個作坊里制作,說明同一作坊有多渠道的礦料來源,,同時為多個族群制作產品,;如果在不同作坊里制作,則說明西周時期,,存在多個作坊,,而且每個作坊都可能擁有獨立的礦源渠道。 這些非曾器各自代表不同的族群,這些族群銅器與曾器共同隨葬在葉家山墓地(表一),, 其背后體現了西周早期青銅物料流通方面的信息,, 其既有青銅料的流通, 又包括青銅器物的流通,。錫青銅區(qū),、鉛錫青銅A 區(qū)和B區(qū)域內非曾器( 圖五), 盡管與曾器礦料相同,, 但由于它們是其他族群的銅器,,不管其鑄造地位于何處,與曾器有何聯系,,其均有可能是通過某種途徑流通到曾國的,,如亞禽父丙觶M46 ∶ 11、朿祖乙卣M46 ∶ 12,、冉爵M92 ∶ 19,、魚伯彭尊M27 ∶ 14 和庚丙冊尊M126 ∶ 10 等, 其中亞禽地望在今河南駐馬店閏樓,, 其族屬銅器出現在葉家山墓地,, 兩者之間的聯系可見一斑。三個區(qū)域外的其他非曾器物,,不管其鑄造地位于何處,, 其通過某種途徑流通到曾國更易于理解,如M1 ∶ 010乙爵,、M3 ∶ 6 亞簋和M55 ∶ 4父乙尊等,。部分非曾器以組合的方式埋葬在葉家山墓地中,表明有部分西周銅器可能是以成器組合的方式流通的,,如亞鼎簋,、魚伯彭尊卣和庚丙冊尊卣組器等。 葉家山曾國銅器與其他地區(qū)西周銅器鉛同位素的比較對深入認識這一時期青銅工業(yè)生產具有重要意義,。用于比較的銅器材料,,既有來自王幾地區(qū)的, 也有來自各地方國的,,還包括鑄銅遺址出土銅塊,,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將葉家山曾器鉛同位素比值分別與其他地區(qū)西周銅器鉛同位素比值數據散點作圖,,如圖六所示,葉家山曾器鉛同位素比值,,與隨州羊子山墓地,、寶雞石鼓山墓地、洛陽北窯墓地西周銅器鉛同位素比值散點重疊度較高,與北京琉璃河墓地,、山西晉侯墓地,、晉國邦墓區(qū)、橫水墓地,、大河口墓地,,陜西周原周公廟、孔頭溝,、李家鑄銅遺址和云塘—齊鎮(zhèn)建筑基址出土銅器或銅塊鉛同位素比值有一定程度的重疊,,這表明西周時期大多數遺址或墓地出土青銅器制作使用的原料均有一部分是相同的,其為探討西周青銅物料管理,、流通和使用等奠定了基礎,。 葉家山與其他地區(qū)遺址或墓地青銅料利用的比較結果,折射出西周青銅工業(yè)生產組織方面的信息,。以上分析表明,,西周時期多數遺址或墓地銅器原料部分可能有相同的來源;若如此,,就會引發(fā)新的學術問題,,如西周時期,是不同的諸侯國在同一礦源地采礦,、冶煉,、自作青銅器?還是周王室統一采礦,、冶煉,、制作青銅器配置給各諸侯國?或是周王室直接把礦料賜給諸侯國,,由其自作青銅器,? 四 葉家山與其他地區(qū)青銅文化的聯系 西周青銅文化內涵豐富,各地區(qū)之間聯系密切,、交流互動頻繁,。“新建立的西周王朝,,在所占領的土地上實施分封,,使得周王朝在其控制地域內的文化居于主導地位,各諸侯國青銅文化基本面貌相同”,。各地青銅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與中原地區(qū)保持共性的基礎上,開始不同程度地出現一些區(qū)域性特征,,這些區(qū)域性特征的形成則伴隨著技術,、文化、物料甚至工匠的交互流通。 葉家山青銅器與西周王幾地區(qū)青銅文化有著密切聯系,, 其既有文化技術上的聯系,,也不乏成器直接流通。葉家山銅器,,尤其是部分帶“曾侯”銘文容器與周原,、鎬京和洛邑地區(qū)同類器物制作工藝近同,在大小,、形制和紋飾方面亦相近,。洛陽北窯鑄銅遺址地處西周王幾之內,遺址出土的陶范等鑄銅遺物反映著西周早期王幾地區(qū)的鑄造技術,, 其T3 灰坑中出土的鼎外范(T3H84 ∶ 1)上腹部飾一周云雷紋,、渦紋和龍紋組成的紋飾帶,與葉家山“曾侯諫”圓鼎上腹部紋飾帶近同,,而且葉家山墓地出土方鼎腹部鳳鳥紋,、銅甗足上部獸面紋、圓鼎領部四目瓣紋,、渦紋,、蟬翼紋、尊腹部獸面紋,、簋領部和腹部饕餮紋,、尊腹部夔紋、觶下腹部雷紋等,,在北窯鑄銅遺址陶范上都能找到相應紋飾,;部分葉家山兵器,如三角援戈,、兩穿戟等,,在寶雞和洛陽等地區(qū)十分常見, 制作工藝相同,,即顯示諸侯國地區(qū)與王畿地區(qū)青銅文化的直接聯系,。 葉家山青銅器與王幾地區(qū)以外的其他諸侯國青銅文化聯系密切,其不僅體現在文化技術的相似性上,,也表現在成器的交流上,。葉家山墓地出土較多其他族屬銅器,這些銅器與曾器在技術上存在諸多相同之處,,即已表明曾國與這些族群或方國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青銅技術和文化聯系,。曾侯墓出土的“曾侯諫作寶彝”圓鼎、“曾侯作田壺”,、虎紋戈與寶雞竹園溝“魚季”墓出土的圓鼎M4 ∶ 11,、父乙壺M4 ∶ 8,、Ⅶ式戈M4 ∶ 109 形制、紋飾近似,,淵源至深。葉家山墓地出土的5 件“曾國諫”圓鼎大小,、形制,、紋飾類似琉璃河墓地M251 ∶ 17父乙鼎,竹園溝墓地M13 的父辛鼎,、M7 的BZM7 ∶ 3豐公鼎,,羊子山墓地的M4 ∶ 13 噩侯鼎、M4 ∶ 5尊彝鼎,,賽克勒博物館圖錄V-119 圓鼎等年代相近的銅器(圖七),;此外,這些墓地之間還有較多器物在形制和紋飾上近同,。技術層面上,, 諸侯國銅器均采用以鉛錫青銅和錫青銅為主導、塊范鑄造的技術體系,??梢姡~家山曾國與其他諸侯國青銅文化之間的聯系或以王幾地區(qū)為媒介,,或直接發(fā)生,;它們在銅器組合、紋飾和風格等方面保持高度一致性,,這種一致性也源于其處于相同時代的同一青銅文化圈內,。 五 西周青銅工業(yè)生產組織 葉家山銅器分析結果為研究西周青銅工業(yè)生產組織提供了重要資料。西周時期青銅原料流通是普遍的,、常態(tài)化的社會行為,,青銅器物的大范圍流通亦是明確的, 是當時社會生產生活中最重要的物流實體,, 為深化認識西周早期周王室對青銅物料資源進行集中管控與配置提供了支撐材料,。從整體上認識和把握西周青銅工業(yè)發(fā)展的脈絡和規(guī)律, 需注重以下問題,。 首先,,西周早期各諸侯國青銅文化與王畿地區(qū)青銅文化面貌基本一致?!爸T侯國青銅器和周王朝的相比,,很多在器形、紋飾和工藝上看不出明顯特點,,共同性是主要的,,由于地域性的不同,,差異也是有的”。隨州出土過商代銅器,,其形制,、紋飾類似盤龍城二期。葉家山墓地年代大致在成王至昭王晚期,,跨度約五六十年,,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在沒有土著青銅文化積淀的情況下,,很難形成獨立完備的青銅工業(yè)體系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銅器風格,。葉家山曾國銅器原料利用、合金系統,、部分銅器成型與加工工藝,,以及銅器組合、紋飾,、形制和器用制度等基本與姬周保持一致,,其可能是成器輸送的結果。然而,,葉家山墓地出土青銅器來源復雜,,文化內涵豐富,既包括王室分配(王室掌控的作坊鑄造),,也有地方生產(諸侯或族群掌握的作坊)及“分器”或從其他方國或族群流入的器物,。 其次,從考古出土和各地青銅文化比較來看,,盡管西周早期王室管控的鑄銅中心集中生產青銅器,,但是不少王畿和諸侯國地區(qū)可能有鑄銅能力甚至鑄銅活動。目前,,經發(fā)掘的西周早期鑄銅遺址有洛陽北窯鑄銅遺址和關中周公廟鑄銅作坊,。其中洛陽北窯地處西周王幾之內,鑄銅遺址面積達10 余萬平方米,,出土的陶范等鑄銅遺物反映著西周早期王幾地區(qū)的鑄造技術,。此外,在不少地區(qū)發(fā)現有零星的西周早期鑄銅遺物,,如陜西豐鎬遺址發(fā)現了少量鑄銅遺物,,長安張家坡西周早期居址中出土了陶范、芯和澆口等,,馬王村西周早期灰坑H10 中出土了若干陶范殘塊,,北京琉璃河遺址F10、F11 區(qū)西周早期居址中發(fā)現有容器范等,。這表明部分王畿和諸侯國地區(qū)有鑄銅能力甚至鑄銅活動,。需要指出的是,,西周早期王室管控的銅器鑄造中心可能不止一個,由于受到鑄銅工匠技術儲備和金屬原料占有量等因素影響,,即便銘文內容,、紋飾風格相同的組合器物,其工藝細節(jié)上也可能有所差異,。 第三,,各區(qū)域青銅文化系統是由封國集團構建的,并與王畿地區(qū)的青銅文化系統互動交流,。西周早期,周王朝在淮漢地區(qū)分封了多個諸侯國,,葉家山曾國作為一個區(qū)域性的封國中心,, 與其他封國及族邑共同組成一個封國集團,屏蕃周王室對江漢地區(qū)的統治,。以葉家山銅器群技術,、文化特征為代表的周文化系統領銜構建了這一地區(qū)的青銅文化系統,隨著時間推移,,江漢區(qū)域青銅文化兼容并蓄,、融合發(fā)展,與王畿地區(qū)的青銅文化逐步雙向互動交流,。其他地區(qū)的情形大致相似,,如晉南天馬—曲村晉國為周初封國,張?zhí)於髡J為橫水倗國和大河口霸國均應屬晉國的采邑,,其構成了一個封國集團共同維護周王室對晉南的統治,。李伯謙注意到西周晉國青銅文化與宗周存在差異,西周早期晉國青銅器的面貌與宗周基本保持一致,。各地由于土著文化勢力的強弱不同,,導致區(qū)域青銅文化發(fā)展有所差異,但總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趨勢是相似的,。 第四,,西周中期以降,周王室對青銅物料資源的管控力降低,,各地青銅文化在與土著文化融合發(fā)展的過程中,, 區(qū)域性特征逐步增強。曹瑋從西周禮制的角度,,李朝遠對青銅器上所見西周中期的社會變遷,, 羅森(Jessica Rawson)從藝術史角度對西周銅器的研究,均認為西周青銅文化在中期前后,,發(fā)生了顯著變化,,畢經緯進一步指出這種變化是質變,。筆者認為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周王室對青銅物料資源的控制力上,西周中期前后,,不少地區(qū)可能已開始規(guī)模不等地鑄造銅器,,在土著文化的影響下,各地不同程度地開始出現一些區(qū)域性特征,,這些特征形成的背后伴隨著技術,、文化、物料甚至工匠的交互流通,,如隨棗地區(qū)各時期銅器的變化已明確體現在青銅技術與文化等方面,。 六 結語 本文從合金工藝、微量元素,、鉛同位素和青銅文化特征等方面,,結合相關田野考古新發(fā)現和研究新結果,對西周時期青銅工業(yè)生產的技術特征和組織機制進行深入闡釋,。結果表明,,葉家山銅器與王幾地區(qū)及其他諸侯國銅器合金均為銅錫鉛系統,并且對成分與合金性能的關系有一定的認識,;微量元素和鉛同位素分析均顯示,,西周遺址或墓地銅器原料利用主體是一致的;不同遺址或墓地銅器,,在組合,、紋飾和風格等方面保持高度一致性。這些均為西周早期周王室對青銅物料資源進行集中管控與配置的支撐依據,,在周王室統籌下開展青銅冶鑄生產并分配給各諸侯國,,可能是這一時期青銅工業(yè)生產體系的主要形式。這一認識仍需要青銅器考古類型學,、金文和古文獻方面的系統梳理,,需要有青銅礦冶遺址、鑄造遺址等方面的調查,、發(fā)掘與整理,,需要有青銅器、銅錠等冶鑄遺物的檢測分析,,也需要有大數據的科學統計與解釋,。 附記:本文寫作得到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隨州葉家山西周曾國墓地考古發(fā)掘報告”(編號14ZDB051)、“先秦時期中原與邊疆地區(qū)冶金手工業(yè)考古資料整理與研究”(17ZDA219)和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技優(yōu)秀青年研究計劃”(2014226)的資助,。本文是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關于隨州葉家山墓地出土金屬文物綜合研究的成果之一。研究工作得到上述單位諸多老師的指導與幫助,,在此致以誠摯謝意,。 (作者:郁永彬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藝術文博學院;陳建立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梅建軍 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陳坤龍 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常懷穎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黃鳳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文物》2019年第5期 此處省略注釋,完整版請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 |
|
來自: RK588 > 《古玩收藏,、鑒寶和文物考古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