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時讀王勃的《滕王閣記》,對里面這句“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印象很深刻,,因為當時不太理解這個典故的涵義——如果誰只給自己瞧得起的人凳子坐,怕是沒人愿意到他家里作客,,怎么還能傳為美談呢,? 看了通鑒,才大概明白歷史背景,。陳蕃大體生活在跋扈將軍梁冀把持東漢朝政的時代,,梁冀倒臺后宦官又登臺干政,朝局非?;靵y,,所以很多有德行的人不愿意入朝為官。不過,,陳蕃一直在朝廷里,,踐行著少年時代“一屋不掃,當掃除天下”的夢想,,只是官越做越小,,這里不表。 徐孺名叫徐稺(同“稚”),,字孺子,,是個自耕農(nóng)(“家貧,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而且是個溫良恭儉讓的儒式君子,,為人處世很受大家推崇。漢代的人想當官,,一條路是舉孝廉,,自下而上推舉;另一條路就是征辟,,后者是皇帝佬兒或地方官自上而下地選拔社會賢達,。徐孺名氣大了,自然官府屢屢派人來征辟,,但都被推辭了,。《漢書》里說,,他拒絕的原因是不看好政局,,不想趟這渾水(大樹將顛,非一繩所維,,何為棲棲不遑寧處,?)。 陳蕃跟徐孺子見面時,,所任的官職是預章太守(南昌市委書記),。這哥們一心想為朝廷舉薦棟梁之才,所以再次找到了口碑不錯的徐孺子,。陳蕃對他的評價非常之高,,認為徐出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比他同時舉薦的另兩人都要優(yōu)秀,。那會的南昌遠離中原,是文化邊緣地帶,,所以能出這樣知書達禮的儒士很不容易,,而淪落到這里當領導的一般也都是官場失意者。 陳書記備好禮品,,誠摯邀請徐孺子出山當他的辦公廳主任(功曹),。老徐還是拒絕了,但成為可以交往的朋友,。陳書記是個不愿結交賓客的人,,只有徐孺子來了,才設榻(窄床)招待,;老徐走了,,這榻就掛起來了。 徐孺子也很有意思,后來請他出山的價碼都開到了太原市委書記,,他還是拒絕。但他內心感念征辟他的這些人,,得知這些人過世的消息,,一定會去其墳頭吊唁,不通知家屬,。這有點“士為知己者死”的意思,,像是對賞識自己的人表達一種感激,又像是對他們“識貨”的判斷力表達認同,。 行文至此,,想起“講究、有種”這四個字,,據(jù)說是徐州的城市精神,,感覺像段子,問了一當?shù)嘏笥?,居然是的,,只是書面語改成“有情有義,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隱約有對應關系,。陳書記跟梁冀、宦官都干過硬仗,,算是一位有種的漢子,;徐孺子堅守內心的原則,不為功名所動,,卻又心存情義,,算是做事講究的體面人。 做人有種,,做事講究,,何嘗不是今天為人處世應當追求的境界?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