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武昌九曲亭記》作者是蘇轍,,即北宋著名文學家和政治家,,是文學家蘇洵的兒子,著名大文學家蘇軾的弟弟,父子三人在當時被時人尊稱為三蘇,。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歐陽修,、王安石,、曾鞏等人合稱唐宋八大家。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武昌九曲亭記》原文翻譯內(nèi)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原文】 子瞻遷于齊安(2),,廬于江上(3)。齊安無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諸山(4),,陂陁蔓延(5),澗谷深密,,中有浮圖精舍(6),,西曰西山,東曰寒溪,。依山臨壑,,隱蔽松櫪(7),蕭然絕俗,,車馬之跡不至,。每風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載酒(8),,乘漁舟,亂流而南(9),。山中有二三子(10),,好客而喜游。聞子瞻至,,幅巾迎笑(11),,相攜徜徉而上(12)。窮山之深,,力極而息,,掃葉席草,酌酒相勞(13),。意適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齊安三年(14),不知其久也,。 然將適西山,,行于松柏之間,羊腸九曲,,而獲小平(15),。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蔭茂木,,俯視大江,仰瞻陵阜(16),,旁矚溪谷,,風云變化,林麓向背(17),,皆效于左右(18),。有廢亭焉(19),其遺址甚狹,,不足以席眾客,。其旁古木數(shù)十,其大皆百圍千尺(20),,不可加以斤斧(21),。子瞻每至其下,輒睥睨終日(22),。一旦大風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據(jù)(23),,亭得以廣,。子瞻與客入山視之,笑曰:“茲欲以成吾亭邪?”遂相與營之,。亭成而西山之勝始具,。子瞻于是最樂。 昔余少年,,從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24),。有不得至,為之悵然移日(25),。至其翩然獨往,,逍遙泉石之上,,擷林卉(26),拾澗實,,酌水而飲之,,見者以為仙也。蓋天下之樂無窮,,而以適意(27)為悅,。方其得意(28),萬物無以易之,。及其既厭(29),,未有不灑然自笑者也,。譬之飲食,,雜陳于前(30),要之一飽(31),,而同委于臭腐(32),。夫孰知得失之所在(33)?惟其無愧于中(34),無責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樂于是也(35)。 【注釋】 (1)武昌九曲亭:據(jù)《清一統(tǒng)志》說:“九曲亭在武昌縣西九曲嶺,,為孫吳遺跡,,宋蘇軾重建,蘇轍有記,?!蔽洳窈倍踔菔?。 (2)子瞻:蘇軾的字,。齊安:古郡名,即黃州,,今湖北黃岡,。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豐三年),蘇軾因有人告發(fā)他作詩文訕謗朝廷,,被貶往黃州,,充黃州團練副使。 (3)廬于江上:蘇軾到黃州的第二年,,由定惠院遷居臨皋亭,,地點靠近江邊,所以這樣說,。 (4)江之南武昌諸山:黃州與武昌(今湖北鄂城)隔江相對,。武昌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蘇軾有《記樊山》,,其中說:“自余所居臨皋亭下,亂流而西,,泊于樊山,,為樊口?!蕉?,至寒溪寺,上有曲山,,山頂即位壇,、九曲亭,皆孫氏遺跡,?!庇帧洞鹎靥摃?“所居對岸武昌,山水佳絕,?!?/p> (5)陂陁(pō tuó):不平坦。 (6)浮圖:梵語,,亦作佛圖,、浮屠,塔的意思,。精舍:佛寺,。 (7)隱蔽松櫪:林木豐茂,隱蔽天地,。 “櫪(lì)”,,同“櫟”,即柞(zu)樹,,落葉喬木,,果實叫橡,葉子可喂柞蠶,。 (8)策:也是杖,。杖策:謂扶杖。 (9)亂流:橫絕江水,。 (10)二三子:指若干青年儒生;語出《論語》,,是孔子對他的學生們一種稱呼。 (11)幅巾: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幅巾迎笑:表示蘇軾與山中的年輕人關(guān)系之融洽,。 (12)徜徉(cháng yáng):自由往來的樣子。 (13)相勞:相互慰問,。 (14)居齊安三年:這篇文章作于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蘇軾已在黃州住了三年。 (15)獲小平:得到了一塊稍微平緩的地方,。小平:一作“少平”,。 (16)陵阜:高山。 (17)林麓:泛指山中的林木,。向背:向陽,、背陰。 (18)效:呈現(xiàn),。 (19)有廢亭焉:意思是這個地方有一座荒廢的亭子,。 (20)百圍:是說樹干的粗細。千尺:是指樹的高度,。 (21)斤:斧子一類的工具,。 (22)睥睨(pì nì):側(cè)目斜視,有所打算,。 (23)斥:開拓。 (24)褰(qiān)裳:提起衣服,。先之:走在前面,。 (25)移日:連續(xù)好幾天。 (26)擷(xié)林卉:摘取山林之中的花草,?!盎堋保莸目偡Q,。擷,,摘取。 (27)適意:合乎自己的心意,,表示自得其樂,。 (28)“方其”二句:意思是說,正當蘇軾獲得一種適意的樂趣時,,就以為這是最愉快的享受,,天下萬物都不能取代這種樂趣。 (29)“及其”句:意思是等到蘇軾對這種樂趣享受夠了,,他又總是對自己滿足于這種樂趣感到吃驚,,覺得好笑?!皡挕?,滿足,。“灑然”,,吃驚,。 (30)雜陳:陳列著各種各樣食物。 (31)要之:總之,。委:付,,歸。 (32)委:拋棄,。腐臭:腐爛發(fā)臭,。這句是說,吃飽之后,,就把剩下的食物統(tǒng)統(tǒng)丟掉,,讓它們腐爛發(fā)臭。 (33)“夫孰知”句:沒有人能夠知道人生樂趣是從哪里獲得的,,又是在哪里失掉的,。也就是說,人生樂趣的得失是無常的,。 (34)“惟其”三句:由于得失無常,,因此只能要求自己問心無愧,處世無可責備,,而姑且這樣地生活在人世,。“姑”,,姑且,。“寓”,,寓世,,住在人世。中:內(nèi)心,。責:責備,。寓:寄托。 (35)是:這,,即指適意而言,。 【譯文】 子瞻被貶到齊安(今黃岡),在長江邊上建廬居住,。齊安沒有出名的山,,而長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連綿不斷,,山谷幽深寂靜,,山里面有佛塔寺廟僧舍,西邊的叫西山寺,,東邊的叫寒溪寺,。它們背靠山梁,面對山溝,,隱蔽在茂密的松樹櫪(同“櫟”)樹叢中,,寂寞清靜,與世隔絕,,見不到車馬的喧囂和來人的足跡,。每當風停了,太陽出來,,江面波平浪靜的時候,,子瞻就拄著拐杖,帶著美酒,,乘坐漁船,,橫渡長江,直奔南山而來,。山中有幾個人,,熱情好客,喜游山水,。聽說子瞻到來,,都裹著頭巾,歡笑著迎上來,,然后攜手同行,逍遙自在地拾級而上,,一直走到深山盡處,,大家都筋疲力盡了,方才停下歇息,,掃去落葉,,坐在草地上,彼此舉起酒杯,,互相問候,,玩到心情舒適時,竟至忘記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為過著這樣愜意的生活,子瞻在齊安住了三年,,都不覺得時間過得很久,。 然而將往西山去時,,就要從青松翠柏之間經(jīng)過,走過彎彎曲曲的羊腸山路,,才會見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覽者一定會在此休息,。人們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賞,躲在茂密林蔭下小憩,,向下可俯視滾滾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邊可掃視小溪幽谷,,風云變化和樹林山腳正面、反面的種種景象,,都在人們身邊呈現(xiàn)出來。平地上有一座破舊的亭子,,它的遺址非常狹小,,不能夠坐下許多游客。亭子旁有幾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圍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夠用刀斧來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樹下,,就整天(無可奈何地)斜視著它們,。一天,來了一陣暴風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連根拔倒,,子瞻趁機將那倒下老樹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擴大,。子瞻與朋友們進山看了看,相視而笑,,說道:“這大概是(老天爺)想成全我們重修亭臺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勝景才算完備了。子瞻對這件事極為高興,。 從前我年輕時,跟隨著子瞻游覽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嘗不是帶頭提起衣服卷起褲腳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達的地方,子瞻就總是為這事成天不愉快,。有時他一個人飄然獨游,,悠閑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著樹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著落在山溝中的果子,,從溪中舀取水來喝,看到他這樣子的人往往把他當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實天下的樂事無窮無盡,,而以使人心情暢快的事最叫人喜愛。而當他稱心如意的時候,,(覺得)萬事萬物都不能換取這種快樂;到了他興盡的時候,,又沒有不感到吃驚,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飯,,五花八門的菜肴擺在面前,總之是為了一飽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無論好的還是不好的食物)同樣變成了腐臭的東西,有誰還會去管哪道菜對人有益,,又哪道菜對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覺得慚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責,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這山林之間(盡情享受它),。這就是子瞻在這里感到快樂的原因,。 【擴展閱讀】蘇轍名言名句 1、法行于賤而屈于貴,,天下將不服,。 2、法立于上則俗成于下,。 3,、不為易勇,不為崄怯,。 4,、涅于渾濁而不緇。 5,、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致,。 6、戒心之易忘,,而驕心之易生,。 7、君子為國,,正其綱紀,,治其法度。 8,、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9,、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 10、寒暑不能移,,歲月不能敗者,,惟松柏為然。 11,、人生在世,,不出一番好議論,,不留一番好事業(yè),終日飽食暖衣,,不所用心,,何自別于禽獸。 12,、世未有不自下而能高,,不自近而能遠者。 13,、遇繁而若一,,履險而若夷。 14,、無以待之,,則十百而亂;有以待之,則千萬若一,。 15,、貴而犯法,義不得宥;過而知改,,恩不廢敘,。 16、有能推至誠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則天地可動,,金石可移。 17,、兵有奇正,,旋相為用,如環(huán)之無端,。 18,、無事則深憂,有事則不懼,。 19,、臨乎死生得失而不懼。 20,、示之以形,,禁之以勢,使之望而不敢犯,,犯而無所得,。 21、以言責人甚易,,以義持己實難,。 22,、以煩手烹魚,則魚必潰;使學者制錦,,則錦必傷,。 23、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冷雪,,而死能利棟宇者,,與竹柏同,而以直過之,。 24,、財者,為國之命而萬事之本,。 25,、政無舊新,以便民為本,。 26,、主大計者,必執(zhí)簡以御繁,。 27,、專以一身任天下,其智之所不見,,力之所不舉者多矣,。 28、非舉無以知其賢,,非試無以效其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