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澧州志 可參考之地方志

 文山書院 2019-07-09

 [嘉靖]澧州志六卷

(明)水之文修,,李獻陽等纂,。之文,浙江鄞縣人,,舉人,嘉靖三十九年(1560)澧州知州,。獻陽,,邑人

,光祿寺監(jiān)事,。是志創(chuàng)修于嘉靖四十年,,翌年成書刊刻問世。記事止于嘉靖年間,。正文分十三紀五表一志

一錄,,二十門三十目,約十萬字,,為澧州首創(chuàng)州志,,宸章記載明初澧州、慈利土酋,,不服管轄,,聯(lián)結諸峒

“蠻夷”反抗,明太祖命湖廣參政楊景征討撫綏,,卷中所錄敕諭,,可印證朱明王朝對待少數(shù)民族采用安撫

為主,、征討為輔的政策,是研究湖南少數(shù)民族起事的重要史料,??たh沿革,上逆唐堯,,下迄嘉靖,,先表后

文,與分野,、災祥均用編年法排列,,翔實可信。秩官各代不一,,亦用表列,,始自李唐,終于嘉靖,,分類條

列,,較為完備。地理記一州四縣山峪坪洞七十余處,,河水湖洲六十余處,。倉貨錄全州谷菜瓜果、竹木中藥

百七十余種,,對開發(fā)澧縣,、安鄉(xiāng)、慈利,、臨澧,、石門經(jīng)濟提供了文字依據(jù)。名勝記澧陽,、石門,、慈陽、安

鄉(xiāng)八景等古跡勝景較詳,,對擴大開發(fā)已馳名中外的索溪峪,、張家界、天子山(三地明屬澧州)自然風景資

源,,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人物占全書篇幅一半,全收一州四縣名人列傅,,對著名鄉(xiāng)賢車胤,、李群玉等事

跡,記載尤詳。是志為明代湖湘方志佳槧,,雕刻上乘,,印刷精良。傳本僅一,,臺灣藏卷一,,天一閣藏卷二

至六。有嘉靖四十一年(1562)刻本,, 1964年傳抄本,。(劉志盛)

[萬歷]澧紀十九卷首一卷

(明)高尚志撰,高堅續(xù)撰,。尚志,,澧州人。堅,,澧州人,。是紀撰于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以前,四十

年付梓問世,,記事止于三十八年,。正文分九門六十一目,共八冊,,近二十萬字,,為澧州二修州志,陰私人

所修,。卷首列王在晉序,卷末有澧州書肆詹國楨刻書牌記,,載本書撰刻經(jīng)過甚詳,,各卷均題:“澧高尚志

撰,高堅續(xù),,龔之伊定,,高遠編,高博訂”,,別具一格,。首列經(jīng)綸,順次為登績,、徵獻,、述制、覽勝,、方

外,、錄異、雜記,。經(jīng)編記全州古今大事和歷朝水旱地震等自然災害,;登績分類記載一州三縣職官,;徵獻分

鄉(xiāng)賢、耆舊,、進士,、武舉、封陰,、雜科等十八類,,詳記澧州古今人物生平略歷;述制紀夷道,,記澧州至溪

州(今永順,、龍山、桑植,、大庸)“峒蠻”道路,,是為縣際公路之源;覽勝紀類目繁多,,記所屬一州三縣

各衛(wèi)所名山勝跡,,九澧秀水,蘭哺風光,,甚為詳備,,為研究澧縣、臨澧,、石門,、慈利、安鄉(xiāng)的地理歷史提

供了寶貴史料,?!跺⒓o》體例類目,頗具特色,,且刻印精良,,字大如錢,粗黑醒目,,紙墨上乘,,至今三百

七十余年,宛如新印,,為明刻楚湘諸志上品,,開湖南私家撰修方志先河。傳世僅一,,藏上海圖書館,。有萬

歷四十年(1612)刻本。(劉志盛)

*[康熙]續(xù)修澧志四卷

(清)朱士華修,龔遇暹纂,。士華,,字君實,號馥齋,,奉天(今遼寧沈陽)人,,陰生,康熙二十二年

(1683)至二十三年澧州知州,。遇暹,,字潔庵,號玉山,,邑人,,諸生,著有《筆撞題序》,、《評史娛言》

,、《谷音堂詩文存》。是志上承明萬歷高尚志《澧紀》,,下續(xù)天啟,、崇禎、順治,、康熙四朝史事,,始修于

康熙二十三年,同年成書付梓,,記事亦止于是年,。正文分二十四門,不分目,,約四萬余字,,為澧州三修志

書。山水記州城勝景及山二十一座,,水十一條,并對嘉山,、夾山,、九澧諸水作了考證,史料翔實可信,。秩

官記順治至康熙九年的分守上荊南道,,岳常澧道駐澧官員如知州等各類文武官吏五十二人。封建以四十八

字略記明華陽王封藩澧州簡況,。祥詳記清順治九年(1652)澧州大旱,,八月不雨,禾苗盡枯,谷價暴漲,,

斗米價銀五錢,,饑民亡徙湖濱,采菱芡活命,,謠諺曰“五月菱,,飽殺人”。冢墓記澧人高鵬,,名人宋玉等

十四座古墓,。宦跡記漢紀信,、馬援,,唐李泌,宋李允則及元迄清的澧州名宦,,有助于辨證古史,。是志續(xù)修

增補了順康近事,凡關澧州史事,,莫不徵集舊帙,,博采新書,參互考證,,校正謬訛,,是一部比較完善的方

志。有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一九七七年膠卷本,。(劉志盛)

*[乾隆]直隸澧州志林二十六卷首一卷未一卷附補編一卷

(清)何磷修,,黃宜中纂,。磷,字華峰,,號十樵,,河北宛平(今北京豐臺)人,舉人,,由中書援辰州府同

知,,乾隆十一年(1746)至十八年澧州知州。宜中,,字揆一,,號衡齋,湖南湘鄉(xiāng)人,,乾隆七年進士,,乾隆

年間安鄉(xiāng)教諭,,澧州學正,著有《文廟遷志》,、《蕉衡詩文集》等七種,。是志上承康熙朱志,下續(xù)雍正,、

乾隆史事,,始修于乾隆十二年,歷時三載,,十五年成書付梓,,十七年刊竟問世。記事止于乾隆十五年,。正

文分十二志七十二門六十目,,約五十萬字,為澧州四修志書,,起自圖說,,止于辨?zhèn)巍=ㄖ醚馗锉砹刑茍蛑?/p>

清乾隆年間一州五縣隸屬情況,,并附文字說明,,是考全州歷史源流的重要史料,城池記澧州,、松州,、竹城

、馬援,、慈利蠻王,、九溪衛(wèi)、安福所,、添平所,、大庸所、宋王城等二十四座古城址的建置沿革,。山川記全

州山峰嶺峪,,界寨巖洞百七十余處,水潭河洲,,溪灘泉井二百余處,,于水鄉(xiāng)澤國,山林之利永世不竭,。河

渠門記瀘州、安鄉(xiāng)湖當堰泉井百四十余處,,堤垸三十座,,所附《澧州水道圖》,、《澧州水道圖說》。對全

州水利作了精辟闡述,,開湖南方志專志河渠水利之先河,,是開發(fā)利用洞庭湖水利資源的參考文獻。藝文所

載何磷《書(李自成傳)后》,、《題奉天玉和尚塔院》兩詩文,,是研究李自成于石門夾山寺出家為僧的重

要參考史料。有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清振鶴抄本,。(劉志盛)

*[乾隆]澧志舉要三卷附補編

(清)潘相撰,,潘承煒續(xù)撰,。相,字潤章,,號經(jīng)峰,,湖南安鄉(xiāng)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官曲阜知

縣,,云南昆陽知州,著有《潘民一家言》,、《曲阜縣志》,。承煒,字鯨滸,,號仲明,,相次子。是志編撰于

乾隆五十三年,,翌年成書付梓,。記事續(xù)補至乾隆六十年。不分門目,,以編年紀事,,約八萬余字,為增補辨

證何磷《[乾?。葜彪`溫州志林》續(xù)編,,是澧州五修志書。卷一記自漢高祖十二年(前195)至明崇禎十

六年(1643)澧州大事,,卷二記清順治元年(1644)五月至乾隆十五年史事,;卷三為相子承煒續(xù)補乾隆十

六年至六十年大事。是志不分門目,,考據(jù)地理,,上斷漢高祖十二年,,下限乾隆十五年,按年撰述,,依次分

注,,錄存歷代有關澧境一州五縣之治亂、政法,、休戚,、利病,以及名宦,、鄉(xiāng)賢,、薦辟、科甲,、忠孝,、節(jié)義

等史事,俱按載籍考辨詳實,,記述明備,,義精文簡,正誤補缺,,遠勝《澧州志林》,。凡歷史沿革,疆域分

合,,事實異同,,人物類別,均完備無遺,。命名“舉要”,,蓋崇實也。志中辨證范仲淹父生母鞠之歲,,并非

隨繼父適安鄉(xiāng)之年,,亦未讀書安鄉(xiāng),確鑿有據(jù),。全書三卷,,卷三為相子續(xù)輯,玉成完璧,。有乾隆五十四年

(1789)刻本,,嘉慶二年(1797)經(jīng)腴堂校刻本,。(劉志盛)

*[道光]直隸澧州志二十八卷首三卷 又名直隸澧州志林續(xù)修澧州志林

(清)安佩蓮修,,孫作泰、陳融纂,。佩蓮,,字玉青,,貴州貴定人,嘉慶七年(1802)進士,,知縣,嘉慶二

十二年至道光元年(1821)澧州知州,。作泰,,字文崗,州人,,舉人,,寧遠儒學訓導,候選知縣,。融,,字心

泉,安鄉(xiāng)儒學訓導,,候選知縣,。是志上承乾隆十五(1750)年《澧州志林》,下續(xù)乾隆,、嘉慶七十年史事

,,始修于嘉慶二十四年,翌年成書付梓,,道光元年刊竟問世,,記事亦止于是年。正文分八十八門四十三目

,,約五十七萬字,,為澧州六修志書。圖考列澧州全屬輿圓,,八景圖及屬境五縣分圖共四十四幅,,數(shù)量之多

,質量之優(yōu),,為湖南方志插圖版畫所僅見,。澧州地處洞庭湖濱,水利為先,,是書據(jù)《澧州志林》河渠志增

益而成水利專志,,記澧縣、安鄉(xiāng)湖堰井堤垸三百九十多處,,所附何磷《澧州水道圖說》,、《各家水利說》

,有裨考證史事,。祥祥紀澧州自漢迄清地震六次和水旱蟲雹等自然災害百一十余次,,其中宋高宗紹興三十

年(1160)洞庭湖發(fā)生北極光,,尤屬罕見,均是研究湖南自然現(xiàn)象的寶貴史料,。藝文雖多,,因襲何氏《澧

州志林》續(xù)增成篇,惜冠以天章,,收錄唐明兩代敕誥表,,有欠允當;卷尾增補《田賦說》,,記述明清全澧

田賦及雍乾年間減除額數(shù),,乃地方切要大政,堪寶考證,。有道光元年(1821)刻本(劉志盛)

*[同治八年]直隸澧州志二十六卷首一卷卷二附澧州一覽

(清)何玉芬修,,魏式曾、廷桂纂,。玉芬,,字薌恬,湖北漢川人,,同治七年(1868)湖南岳常澧道兼理水

利驛傳事,。式曾,字鏡馀,,又字敬輿,,直隸臨榆(今河北山海關)人,舉人,,同治四年至七年澧州知州,,

升永順知府。廷桂,,字芳宇,,滿洲正白旗人,舉人,,授知縣,,同治七至八年澧州知州,升永州知府,。是志

上承乾隆何志,、道光安志,始修于同治七年,,翌年成書付梓,。記事止于同治八年十月。正文分七十二門五

十六目,約六十一萬字,,為澧州七修志書,。圖考列澧州金屬輿圖、八景圖等三十一幅,;市鎮(zhèn)紀一州五縣城

市街巷二百余處,,是研究澧州屬境城市街道變遷信史。景物附輿地志,,獨立為門,,記澧州所屬八景十三處

,為湖湘方志所載八景之最,,于洞庭煙雨,天光云影,,蜃樓幻景,,永定幽谷,慈利奇峰,,無不備載,,是研

究開發(fā)湘西北自然風景區(qū)及旅游勝地的重要史料。物產(chǎn)植物類記稻谷竹木花卉中草藥二百六十余種,,動物

類記飛禽走獸鱗甲百八十余種,,貨物類記香蕈、木耳,、石耳,、筍干等土物產(chǎn)三十三種,有助于發(fā)展多種經(jīng)

營和研究動植物品種和蕃衍,。是志體例承襲乾隆何志,,道光安志,類目亦未大動,,僅只增補史事,。所附《

澧州一覽》,周知州廷桂編輯,。有同治八年(1869)刻本,。(劉志盛)

* [同治十三年] 直隸澧州志二十六卷首四卷

(清)何玉芬修,魏式曾纂,,黃維瓚增修,。維瓚,字用侯,,廣西臨桂(今桂林)人,,舉人,同治九年

(1870)四月至十三年澧州知州。是志據(jù)同治八年《直隸澧州志》增補續(xù)修,,同治十二年開局,,翌年成書

付枰。記事止于同治十三年,。正文分七十二門六十四目,,約六十六萬字,為澧州八修志書,。是志刪除同治

八年《直隸澧州志》卷二所附之《澧州一覽》,,從輿地志中析出星野,自成一志,,破乾隆何磷《澧州志林

》十二綱(志)之數(shù),;開卷列長白增壽同治十三年《直隸澧州志序》,可證此書為十三年續(xù)修增補志書,。

志載澧之得名,,肇于禹,置州始于西魏,,代有因革,,雍正八年(1730)改土歸流,升直隸州,,轄安鄉(xiāng),、石

門、慈利,、安福(今臨澧)五縣,。山川于澧水源流,考證詳確,,并辨析茹,、溫、婁,、黃,、涔、澹,、道,、渫

與澧為九水之原委。書院記溪東,、文山,、深柳等著名書院二十三所,并附述唐李群玉,,宋范仲淹和晉車胤

囊螢勤學事跡,。藝文占全志篇幅五分之一,錄存李群玉、李白,、范成大,、范仲淹、袁宏道等歷代名家詩文

詞賦甚多,,有裨于文學史的考證,,有同治十三年(1874)增補刻本,1981年澧縣檔案館鉛印本,。(劉志盛

*[民國]澧縣縣志十卷首一卷

張之覺修,,周齡纂。之覺,,字穆涵,,湖南醴陵人,民國二十七年(1938)至二十八年澧縣縣長,。齡,,字鐵

梅,又稱鐵梅老人,,邑人。是志上承同治十三年(1874)黃志,、光緒年間吳志,,下續(xù)光緒、宣統(tǒng),、民國邑

事,,始修于民國二十八年,歷時九月,,次年成書付印,,記事止于二十八年。正文分十二志九十二門,,附五

目,,約十一萬字,為民國二十三年澧州改縣后首創(chuàng)縣志,。先列輿地志,,順次食貨、實業(yè),、紀念,、武備、職

官,、人物,、列女、藝文、災賑,、景物諸志,。輿地新編郵電、縣政府,、縣司法處,、縣黨部、本縣黨務沿革及

民國二十七,、八年圖表八幅,,記錄了部分民國史料;食貨錄舊續(xù)新,,增稅務,、縣產(chǎn)兩章;責業(yè)記農(nóng)事試驗

廠,、九澧平民工廠和全縣商業(yè)城市三十個,;紀念錄舊志名宦鄉(xiāng)賢,忠義孝弟人士,,并增入忠烈祠,,記杭日

戰(zhàn)爭時期澧人陣亡名單,合兩代史事于一志,;新增教育機關,、小學校志、中學校,、女校,,記清末民國年間

澧縣教育事業(yè),并詳津蘭女校,、九澧女師興辦情況,;職官、人物均錄舊志,,續(xù)增光緒,、宣統(tǒng)、民國年間名

人,,對辛亥革命以來文武官員及先烈記載亦多,。是志沿襲舊志體例,類目大同小異,,只增民國時事新目,。

但因搜集不全,遺漏不少,,且敘史過于簡略,,記事不甚詳細,,是最大弊端。是志記事時跨兩代,,政體變易

,,史事迥異,所錄存的史料,,對研究后縣近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風士人情、戰(zhàn)亂災禍仍有參考價

值,。有民國二十八年(1939)活字本,,1981年澧縣檔案館鉛印本。(劉志盛)

南縣志
 南縣志編委會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11
 
常德地區(qū)志①
 陳德銓

地理志
 李大年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3.5
 
 
煙 志
 李輔臣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3.10
  
 
常德縣志
 張宗仁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2.8
 
津市志
 王歲新 王蔭槐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3.10
 
安鄉(xiāng)縣志
 熊興炎
 新華出版社
 1994.10
 
 
澧縣志
 胡振進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3.8
 
臨澧縣志
 杜敦來
 中國社會出版社
 1992.11
  
石門縣志
 姚應遠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3.8
  
桑植縣志
 谷忠誠 等
 海天出版社
 2000.1
 
慈利縣志
 唐熙東 唐 慶
 農(nóng)業(yè)出版社
 1990.12

湖 南 地 方 志
 
    1,、魏晉南北朝荊湘地記

  湖南省夏周荊州地,,春秋戰(zhàn)國時屬楚。秦屬黔中,、長沙二郡,。漢置長沙國、桂陽,、武陵,、零陵三郡,

皆隸屬荊州,。三國屬吳,晉屬荊州,,置武陵 ,、天門、長沙,、衡陽,、湘東、零陵,、邵陵,、桂陽8郡,另有南

平,、臨賀2郡錯入湖南境內(nèi),。晉懷帝永嘉元年(307),曾析荊州之長沙,、衡陽,、湘東,、邵陵、零陵,、營陽

,、建昌及江州之桂陽8郡為湘州,治臨湘(今長沙市),,旋于晉成帝咸和三年(328)省,。

  荊湘地記亡佚無可考,有輯佚本者,,《桂陽記》為湖南省最早志書,,《桂陽記》,魏楊元鳳纂,,存金

谿王氏《漢唐地理書鈔輯本》,,魏吳荊州桂陽郡,今湖南衡陽以南郴州一帶,。最著者,,有(劉宋)盛弘之

《荊州記》、(晉)羅含《湘中山水記》,。撰《荊州記》者,,有晉范汪,劉宋盛弘之,、庾仲雍,、郭仲產(chǎn)、

劉澄之及佚名6家,,以盛弘之所撰最為有名,。清王謨指出"按《荊州記》作者數(shù)家,惟盛弘之最著,,諸書稱

引,,盛弘之亦最多。"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了清陳運溶,、王仁俊輯,、石洪運點校的《荊州記》九

種,列入《湖北地方古籍文獻叢書》,。各種《荊州記》均已佚亡,,原書無考,現(xiàn)只存王謨及陳運溶輯佚文

字,,以陳運溶輯(劉宋)盛弘之《荊州記》輯幅最大,,體制亦最近原書。佚文是依晉郡縣次序,,鉤稽排比

,,分條載事,,內(nèi)容約分為述地理、載物產(chǎn),、明舊事,、記古跡、錄神話傳說,。輯錄盛記原文之后,,并附佐證

文字,為輯佚本的四分之三,,可目為《荊州記輯本考證》,。考弘之,,《宋書》無傳,,其事跡莫詳,僅《隋

書·經(jīng)籍志》云:宋臨川王侍郎盛弘之,。晉羅含纂《湘中山水記》,,該書《水經(jīng)注》、《白氏六帖》,、《

太平御覽》均引作《湘中記》,。輯佚文一是記水,二是載山,,三是述物產(chǎn),,四是明古跡。羅含(293~369

),,字君章,。耒陽人。祖父彥,,官臨海太守,。父綏,官滎陽太守,。少孤,,養(yǎng)于叔母,。荊州刺史庾亮以為江

夏郡從事,,旋轉州主簿?;笢厝吻G州刺吏,,轉州別駕。庾亮稱含為"湘中之琳瑯",,桓溫贊之為"荊楚之材"

,、"江左之秀",。屢官至宜都太守、散騎常侍,、侍中,,后轉為廷尉、長沙相,,以老致仕,,加中散大夫。含既

為地學家,,又是哲學家,,有其哲學代表作《更生論》行于世。

  地志與地記實質上無多大區(qū)別,,不過名稱略異而已,。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梁元帝蕭繹撰《荊南地志》

2卷,,《漢唐地理書鈔》,、《麓山精舍叢書》有輯佚文,一是述地理疆域,,二是釋地名,,三是標山川,四

是載居民,,五是標物產(chǎn),,六是明舊事,七是記冢墓,?!肚G南地志》所載為荊南一地疆域、地理,、民情,、物

產(chǎn)、舊事,、冢墓等,,橫排門類,綜貫古今,。

  專記風俗的,,如《荊楚歲時記》,宗懔著,。宗懔,,南朝梁人,以文名重于時,?!肚G楚歲時記》,,正文以時為序,記述古荊楚大地的節(jié)令風俗,,保存了大量的民俗資料,,是為方志民俗志之濫觴。

  上述散佚志書主要是清代學者從《補三國藝文志》,、《補晉書藝文志》,、《隋書·經(jīng)籍志》、《唐書

·經(jīng)籍志》,、《宋史·藝文志》,、《國史·經(jīng)籍志》、《北堂書鈔》,、《輿地紀勝》,、《太平寰宇記》、

《太平御覽》,、《永樂大典》等書中輯出的片段殘句,,編成一些輯佚書,其中有金谿王氏《漢唐地理書鈔

輯本》,、善化陳氏《荊湘地記輯本》,、《荊湖圖經(jīng)輯本》、《歷朝傳記輯本》(以上皆刊刻在清光緒宣統(tǒng)

間湘西陳氏刻《麓山精舍叢書》中)和蒲圻張氏《大典輯本》,,以陳氏(運溶)輯錄最多,。著名方志學家

朱士嘉在《中國地方志的起源、特征及其史料價值》一文中說:"陳運溶輯錄了南北朝湖廣地區(qū)古方志40

多部,。每部篇幅有限,,少則幾條,多則二三十條,,但還能反映各該地區(qū)的氣候,、地貌、土壤,、水利,、資源

、土特產(chǎn)及經(jīng)濟的,、政治的,、文化的發(fā)展概況;關于少數(shù)民族的活動,,中草藥的分布和猿人生活也有所記

載,。陳運溶等人的辛勤勞動,,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也為我們研究古方志史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運溶,字蕓畦,,清末湖南善化(今長沙)人,,長于史學,撰有《大清一統(tǒng)輿圖海道集釋》,、《亞歐兩洲

沿岸海道紀要》,、《古海國沿革考》、《后漢書大秦國傳補注》,、《湘城訪古錄》等,。喜輯佚,有多種輯

佚本行世,,堪稱清末一輯佚大家,。

      3、宋元湖南地方志書

  佚名氏的《湘水記》,、《沅

水記》,、《洞庭譜記》,周衡《湘中新記》,?!对狸栵L土記》在明嘉靖刻本《古今逸史》中,被收入《四

庫全書》,,建安范致明纂,。致明,字晦叔,,元符進士,,徽宗時以宣德郎謫監(jiān)岳州酒稅?!端膸烊珪偰刻?/p>

要》評介此書曰:"書雖一卷,,而于郡縣沿革,山川改易,,古跡存亡,,考證特詳。如樂史《太平寰宇記》

謂大江流入洞庭,,致明則謂洞庭會江,,江不入洞庭,惟荊江夏秋暴漲,,乃逆泛而入,,三五日即還,名曰翻

流水?!騺喼断嬷性埂?,記岳陽樓聞汜人之歌,致明則核以地形,,謂舟中之歌,,樓上不辨。杜佑《

通典》謂巴邱湖中有曹洲,,即曹公為吳所敗燒船處,,在今縣南四十里。致明則謂今縣西雖有曹公渡,,考之

地理,,與周瑜曹操相遇處絕不相干?!B道元《水經(jīng)注》謂澧水會沅,,然后入湖。致明則謂澧沅雖相通

而各自入湖,,澧所入處名澧口,,沅所入處名鼎江口,皆確有引據(jù),,異他地志之附會,。其他軼聞逸事,亦頗

資采擇,,敘述尤為雅潔,,在宋人風土書中,可謂佳本矣,。"《溪蠻叢笑》一卷,,南宋朱輔纂?!端膸烊珪?/p>

總目提要》云:"溪蠻者,,即《后漢書》所謂五溪蠻,章懷太子注,,稱武陵有雄溪,、樠溪、酉溪,、潕溪,、

辰溪,悉是蠻夷所居,,故謂五溪蠻,,今在辰州界者是也,。輔蓋嘗用官其地,故據(jù)所聞見作為是書,,所記諸

蠻風土物產(chǎn)頗備,,如闌干布之傳于漢代,三脊茅之出于包茅山,,數(shù)典亦為詳贍。至其俗尚之異,,種類之別

,,曲折纖悉,臚列明析,。事雖鄙而詞頗雅,,可謂工于敘述,用資考證,,多益見聞,,因不容以瑣屑廢焉。"

以上諸書,,今都有整理??北締柺馈?/p>

    4,、明清湖南地方志

 ?。尉福冻5赂尽罚ㄈf歷)《桃源縣志》,,(萬歷)《慈利縣志》,,(嘉靖)《澧州志》、(萬歷

)《澧紀》,,(萬歷(嘉靖)《常德府志》一改舊志多張羅形勝,、藻飾藝文之弊,記疆域經(jīng)緯,、人口賦稅,、政教風化、民生日用,,能綱目相濟,,條分縷析,內(nèi)容于舊志增十之六七,。章學誠參

加纂修的《常德府志》,。常德有志始于明永樂,凡六修,,多散佚,,清乾隆以后續(xù)修,未成稿。章學誠提出

了"方志乃一方全史"之說,,修志必須遵循"史家法度",,體例結構是立"志"、"掌故",、"文征"三書,,"仿紀

傳正史之體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體而作掌故,,仿《文選》,、《文苑》之體而作文征。三書相輔而行,,闕

一不可,;合而為一,尤不可也,。"(《方志立三書議》,,見《遺書》卷十四,方志略例一),。章氏在《為

畢秋帆制府撰常德府志序》中云:"府志輯于康熙九年,,故冊荒陋,不可究詰,;百余年之文獻,,又邈然無

征。于是請事重修,,余謂此能知其大也,。雖然,方志遍寰宇矣,,賢長吏知政貴有恒,,而載筆之士不知辭尚

體要,猥蕪雜濫,,無譏焉耳,,即有矯出流俗,或文人矜于辭采,,學士侈其蒐羅,,而于事之關于經(jīng)濟,文之

出于史裁,,則未議之耳,。會稽章典籍學誠,游于余門,,數(shù)為余言史事,,犁然有當于余心,。……俗志附會古

跡,,題詠八景,,無實靡文,概從刪落,?!褚运囄膶]d書目,詩文不可混于史裁,,別撰文征七卷,,自為

一書,與志相輔而行,;其搜剔之余,,畸言脞說,,無當經(jīng)論,,而有資談助者,更為叢談一卷,,皆不入于志篇

,。"惜此志未成書付梓,然纂修于嘉慶十八年的《常德府志》續(xù)修前志,,歷時3月成70萬字即刊行問世,,是

志列類設目、內(nèi)容取舍都充分體現(xiàn)了章學誠的修志思想,。

,、(道光)《洞庭湖志》、(光緒)《瀏陽敬學堂志》等,;有民

族志如《楚南苗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國朝段汝霖撰?!菚巳炅貫楹嫌澜椡獣r所

作,。前五卷皆載苗人種類風俗物產(chǎn)言語衣服,及歷朝控御撫治之法,?!w例冗雜,敘述亦不甚雅馴,,而

得諸見聞,,事皆質實。"

  民國)《慈利縣志》,,田興奎修,,吳恭亨纂,。興奎,民國初年任慈利知縣,。恭亨,,字悔晦,號巖村,,邑人,。善詩能文,尤精

于掌故,。曾私纂(光緒)《慈利縣圖志》,,"每篇必陳利害,寓褒貶",、"微文隱諷",,致觸時忌,遭毀版結

案,。是志始修于民國六年(1917),,因時局不靖而中斷,繼修于民國十年,,翌年書成付梓,。正文分14門60

目,約20萬字,。體例一改舊制,,獨到務實;內(nèi)容詳今略古,,詳?shù)芈蕴?,詳人略物。注重材料考核,,補綴疏

脫,,匡繆糾誤,且文辭典雅,,意簡言賅,。另外還有(民國)《寧遠縣志》、《安鄉(xiāng)縣志初稿》亦各具特色

,。 
 
 *[民國] 湖南全省鄉(xiāng)土地理
 
  謝國度編著,。 國度,新化人,,蘭田(今安化)國立師范附中教員,, 編有高、初中戰(zhàn)時本國地理等書

,。是書根據(jù)部(中華民國教育部)頒最新課程標準編輯而成,。正文分九章,,約四萬二千字。扉頁有全省簡

略區(qū)域圖,,目次為沿革及名稱,、境界及政洽區(qū)劃、地勢,、水系,;氣候及時區(qū)、物產(chǎn)及工商業(yè),、交通,、人民

、都市,。是書體例獨特,,每章之後,有"補輯",,用比正文小兩號字刊出,,是對課文的注釋、引申和補充,,

內(nèi)容較課文多而具體,,還有"練習題",,是供教學啟迪學生思考之用,。是書簡明扼要,是了解湖南基本概況

的一部入門書,。有民國三十二年(1943)蘭田啟明書 局鉛印本,。(丁葆赤)
 
*[民國] 湖南鄉(xiāng)土地理教本
 
  王介枚編著。 介枚,,長沙人,,教員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史地混 合教材》,、《社會科教育法》,。本

書是遵照部(中華民國教育部)定課程編輯的中學師范教材,分上下兩篇,,共三萬七千字,,封面有全省總

圖,正文附有縣市,、山系,、水系、人口(按湘資沅澧四水流城分布)比例及交通等插圖十幅,,物產(chǎn)及縣政

府組織等表七個,。上編記敘沿革,、政治、疆域,、民性,、 風俗、全省大勢,、山系水系及各流城,、名勝、古

跡,、祠墓,、交通等;下編記敘全省地質,、氣候,、教育、經(jīng) 濟,、農(nóng)業(yè),、礦業(yè)、工業(yè),、商業(yè),、交通、地方自

治保甲等,,是一部較好的鄉(xiāng)土地理入門書,。初版於民國二十年(1931)三月,再版於民國二十三年五月,,

現(xiàn)存有民國二十五年(1936)長沙中東長街精益印刷公司石印本,。(丁葆赤)
 
*[民國]湖南地理志
  
    傅角今編著。是書始編於民國十五年(1926),,稽考日本人所著《支那省別全志》,,竭六年之

功,實地考察,,訂偽正誤,,采輯數(shù)百萬言,得照片百數(shù)十幅,,成書于民國二十一年,, 二十二年一月出版

發(fā)行。是《湖南地理志要》增補本,。正文分五編,,二十一章百零一節(jié),全書一冊,,約 四十五萬字,。結論

編敘述乾,、嘉、光三次修纂湖南通志始末,。有府,、州、縣志二百二十七種,,追逆湖南自漢以來設置郡縣及

名稱沿革,,要而不繁,對現(xiàn)行區(qū)劃,,疆城,、人口,論列較詳,。自然概況編既有對全省地勢的鳥瞰,,又有對

全省山系水系的分布和對人民生活的重要意義的概述,并附今全省地質,、氣象概況,,條分縷析,考核甚祥

,。政治概況編在敘述湖南近二十年政治史略之後,,著重輯述省縣政府組織、地方自治和教育概況,。經(jīng)濟概

況編重點記敘財政經(jīng)濟,、農(nóng)業(yè)、工業(yè),、商業(yè),、產(chǎn)業(yè)現(xiàn)況及各種礦藏分布,,表列各縣著名土,、特產(chǎn),此編為

頭章節(jié),,幾 占全書篇幅三分之一,,對開展多種經(jīng)營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重要的參考價值??h市志略編敘述湖

南四大水系流城及其分布行政區(qū)劃的地理位置和概況,。是志體例結構,與舊志迥異,,內(nèi)容形式,,渾然一體

。既述沿革,,又述現(xiàn)況,,圖表與照片結合,,形象生動,資料宏富,,文字簡明,,既是地理專志,又是鄉(xiāng)土地

理 教科書,,對了解和掌握湖南基本概況,,又是一部較好的工具書。有長沙湘益印刷公司民國二十二年 (

1933)鉛印本,。(丁葆赤)


 
*[民國]湖南各縣調(diào)查筆記上下
 
    曾繼梧編,。繼梧,字鳳岡,,湖南新化人,,附生,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炮兵科畢業(yè),,歷任師長,,湖南

護國第一軍總司令,省政府委員,。是書系根據(jù)民國二十年 (1931)各縣自治調(diào)查辦公處的調(diào)查筆記編輯

而成,。凡六十八縣(馀八縣缺)。正文分五類,,依次為地理,、 政治、文化,、風俗,、物產(chǎn)。全書上下兩冊

,,約三十 七萬字,。內(nèi)容就其性質相近,各以類從,,如歷史歸 并地理之沿革,。各縣項目, 大同小異,,主

要為沿革,、 地勢、市鎮(zhèn),、交通,、物產(chǎn)、氣候等。是書以地理為主要類目,,約占全書二分之一,。各項調(diào)查

數(shù)量,則 以圖表為準則,。是書因調(diào)查人員注意不同,,記載項 目不一,頗有缺略,,如益陽,、平江、永明,、

石門等縣,,缺文化類,寧鄉(xiāng),、湘鄉(xiāng),、岳陽、永明,、桑植,、芷江等縣缺物產(chǎn)類,似仍不失為一部記載詳細的

湖南地理參考書,。有民國二十年(1931)長沙和鍵印刷公司鉛印本,。(丁葆赤)

 
* [民國]湖南地理志要
 
  傅角今編者。角今,, 湖南醴陵人,,地理學家,湖南省政府職員,,著有《湖 南地理志》,、《地理學通

論》、《中華民國省區(qū)全圖》,。是書為湖南地理方志的首創(chuàng),,亦是《湖南地理志》的前身和概要,開始撰

寫於民國十五年 (1926),,出版發(fā)行于民國十九年,,上下兩冊。正文分五編,,十六章九十一節(jié),三十八

萬五千字,。緒論編記述湖南地理概況沿革,、政治區(qū)劃、疆城人口, 設市一,、縣七十六,。面積約六十二萬

二千八百五十三平方里,戶口總數(shù)六百一十一萬六千零二十三,,人口總數(shù)為二千一百五十九萬一千一百一

十一,。自然概況編敘述全省山系水系分布和走向。政治現(xiàn)況編追述二十年來政治史略,,概述省縣政府組織

,,分民政、財政,、建設,、教育四部述其行政綱要。經(jīng)濟現(xiàn)況編著重敘述農(nóng)業(yè),、工礦業(yè)和交通,,幾占全書篇

幅三分之一,是全書的重頭篇章,??h市志略編按湘資沅澧四水流域分布各縣分縣敘述全縣之地理位置、水

流山脈河流,、物產(chǎn)及其基本概況,。是一部鄉(xiāng)土地理教材。有民國十九年(1930)東方地學社出版,、長沙羅

棣華印刷鉛印本,。(丁葆赤)
 
 
 *[宣統(tǒng)]湖南鄉(xiāng)土地理參考書
 
  (清)辜天佑編著,。正文凡九十課,,約二十萬字。按教科書次序編列,,首先為總論,,概述湖南概況,

然後分長沙,、寶慶,、岳州、常德,、辰州,、衡州、郴州諸府及鳳凰,、永綏,、晃州三廳屬境地理位置,、行政區(qū)

劃、面 積人口,、山水形勝,、文化教育。物產(chǎn)交通,、先賢傳略進行敘述,,除評析全省地勢外,并對朝代更

替,、歷史事件,、當今時局、往哲風徽,,詳加考據(jù),,綜文覆核,鉤玄提要,,尤於湖南開發(fā),,進行要策,如鐵

道開通,,洞庭修睿,、利源發(fā)達,風俗改良,,搜集亦甚詳審,,是一部資料性、知識 性較好的教科書和工具

書,,文詞簡明,,取材豐富,亦富可讀性,。 有宣統(tǒng)二年(1910)湖南機器印刷局鉛印本,。(丁葆赤)
 
 
*[宣統(tǒng)]湖南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
 
  (清)辜天佑編著,。天佑,,字蘭蓀,長沙人,,地理學家,,曾游學日本,任湖南省立工業(yè)專門學校工場

場長,,著有《湖南鄉(xiāng)土地理參考書》,,是書為湖南鄉(xiāng)土地理,是《[宣統(tǒng)]湖南鄉(xiāng)土地理參考書》鉛印本

的縮寫通俗本,,為初等小學鄉(xiāng)土地理啟蒙讀物,,始編於光緒戊申(1908),,迄宣流庚戌(1910),,歷三年

成書,,全書分五冊,凡九十一課,,約四萬字,。第一冊為總論、區(qū)域,、水道,、長沙府、名勝,、古跡,、交通;

第二冊為寶慶,、岳州,、南州;第三冊為常德,、澧州,、辰州、鳳凰廳,;第四冊為永綏,、乾州,沅州,;第五冊

為衡州,、永州、桂陽州,。是書文不繁難,,義不狹隘, 分課以教,,圖極簡明,。是湖南最早的一部小學鄉(xiāng)土

地理教科書。有宣統(tǒng)二年(1910)長沙湖南會通學 社石印本,。(丁葆赤)
 
 [光緒]廣湖南考古略三十卷
 
  佚名纂修,。是書卷首有同德齋主人短序和目錄,無凡例繪圖,。正文分二十三門,,約七萬字。體例與《

[光 緒]湖南考古略》近似,,皆依類分卷,,每類分條接朝代次序敘述,,名為考古略,實為一方之史志,,

不以行政區(qū)域劃分,,條目下敘事附注地名。凡關湖南的天文地理,、山川水道,、關隘形勢、城池堤堰,、古跡

陵墓,、田賦榷稅、鹽法錢法,、物產(chǎn)礦廠,、封建名宦、苗防兵事,、書院人物,、金石文字、典籍故實,,無不搜

羅無遺,,備載周詳。是書於地理沿革,、古跡考證遠勝方志詳盡,。對人文尤重,名宦門記自漢迄明,,人所共

知的就有三百三十一人,;人物門記自秦迄 清,歷代所謂忠孝節(jié)婦,、能工巧匠有二百八十人,,先依朝代和

地區(qū)列目,後又分目詳其里籍事跡,;金石文字幾占全書篇幅五分之一,,屬重頭類目。正文之外,,補遺卷百

二十八口,,輯各門散佚,獨立成篇,,亦 頗具特色,。是書條例醒目,文字簡潔,,是了解和掌 握湖南古今史

事的一本別具風格的袖珍工具書,。有光緒十四年(1888)古越沈祖燕署簽的鴻寶齋石印本,。(丁葆赤)
 

*[光緒]湖南考古略十二卷
 
  (清)盧峻,、 成業(yè)襄編纂,。峻,字秀峰,,湖南湘潭人,。業(yè)襄,,字簡青,,湖南寧鄉(xiāng)人。是書始編於光

緒元年(1875),,閱十一月成書,,全書九十九門,約七萬字,。依類編次為天部,、地部、人部,、物部,。系采

輯明清一統(tǒng)志、省志,、府州廳縣志所記資料,,搜索詳盡,證以史傳而成,。白天文地理人物及物產(chǎn),,凡可為

典實者,依類分條,,無不備載,。是書所記資料,斷為明代,,惟於郡縣廢置,,則記自周迄清,敘事簡明,,對

事物無 據(jù)及巨公名宿的品評,,俱付闕如。天部星野博引經(jīng)史舊文,;山川名勝只記前人遺跡或經(jīng)名人題詠

可為故實者,;地部門類,仍按縣編次,,以湘資沅澧四水為經(jīng),,,,諸水為緯,方域設置,,較便展閱,;人部不

按府縣登載名臣流寓,而以朝代前後例次,,避免重衍累贅,,凡有牽附舛錯,則據(jù)籍查考,,刪汰更正,。如蔣

琬,湘鄉(xiāng)人,,或列於零陵,;葉蓋,桂陽州人,,或列於耒陽,、益陽;范浚,,浙江蘭溪人,,而以為澧州; 廖

正一,,湖北安陸,,而以為衡山;胡曾,,非狀元,,而以為天福狀元等等,一一予以訂正,。人物所列載本省的

公卿士庶可矜式後人者,,悉詳其官爵里居、終身行事,,原籍他省而著籍斯土者,,即為楚出,列表記之,。名

宦記實政,,流寓改為名宦人物,以符體例,。仙釋方伎,,則區(qū)分本省外省,分類載人。物部只依類記述器具

草木鳥獸鱗介,,可作為典故者,,其他因門類大多,反形瑣屑,,故從略,。是書體例全依類分條記敘,文字簡

明,,是湖南考古工具書,,史料豐富, 且信實可證,。有光緒二年(1876)六月讀我書室刻本,。光緒五年

(1879)守墨書齋刻本和八年長沙枕善山房增刻本。(丁葆赤)
 
[同治]湖南陽秋十六卷續(xù)編十三卷
 
 ?。ㄇ澹┩跞f澍編,,王國枚續(xù)編。萬澍,,字霍霖,又號 衡湘野人,,湖南常寧人,,萬澍輿兄萬卷及同邑

張載遠等為文社,號常寧十子,,著有《衡湘稽古》,、《諸 史義例》。國枚,,字愧庵,,萬村子,幼負異才

,,弱冠 后應童子試,,戮力於經(jīng)史子集,中年托形家言,,繼承父志,,續(xù)成是篇。是書肇始和成書時間不詳

,,凡 例云:"乾隆癸巳(1773)奉旨徵求遺書……唯是春秋之名,,上同圣經(jīng),心有未慊,,於是改春秋見陽

秋,,編而存之。"可見此書成于乾隆中葉是可以肯定的,。是書編纂者歷游名山大川,,考訂湘楚古跡,,嘗取

正 史,博采群籍,,遍訪耆宿纂輯而成,。正編自秦漢迄 隋,續(xù)編自唐迄元,,凡有涉於湖南春秋歷代史事,,

無不備錄。是書無門目序跋,,體例設置)內(nèi)容撰述,,別具一格。全書共二十九卷,,約二十三萬字,,按朝代

分卷,仿綱目書法,,依編年體例,,綴成條目,錄載 每事發(fā)生的時間,、人物,、地點,舉凡天文,、地理,、政

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軍事,、災祥等史事,,豎不斷線,橫無佚漏,,史論詳贍,,言簡意賅。條目之下,,附

以訓義,,詳敘史事始未,覆核注釋,,評介得失作 用,,例如卷一開宗明義的條目則書"庚辰秦始皇帝二十六

年(前221)初,置黔中長沙郡"。接著敘述設置經(jīng)過,。再次則列"訓義日:始皇二十一年,,衡湘已置郡縣

,此不日分黔中為長沙,,而日初為郡縣者何也,。古者荊州封建國,至秦而變古制,,當始皇 時,,去古未遠

,一統(tǒng)之初,,猶望能復三代之制作,。乃 從李斯之議,終為郡縣矣",。類推,。是書取材精審, 是一部記載

湖南歷代史事的專著,,有裨於後人考證參考,。有同治九年(1870)唐訓方校刻本,。光緒二十七年(1901)

二月黃甲草廬重刻同治九年(1870)本,。(丁葆赤)

湖南地方志
 
·湖南圖書館館藏年鑒一覽表(截至2000年12月)
·湖南省地、市,、縣志一覽表
·湖南省志一覽表
·湖 南 地 方 志
·*[民國]湖南文獻匯編
·*[民國] 湖南全省鄉(xiāng)土地理
·*[民國] 湖南鄉(xiāng)土地理教本
·[民國]湖南社會調(diào)查
·*[民國]湖南地理志
·*[民國]湖南各縣調(diào)查筆記上下
·* [民國]湖南地理志要
·[民國]湖南各縣現(xiàn)狀概覽
·*[宣統(tǒng)]湖南鄉(xiāng)土地理參考書
·*[宣統(tǒng)]湖南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
·[光緒]廣湖南考古略三十卷
·*[光緒]湖南考古略十二卷
·* [同治]湖南陽秋十六卷續(xù)編十三卷
·*[光緒]湖南通志二百八十八卷首八卷末十九卷
·*[嘉慶]湖南通志二百一十九卷首三卷末六卷
·*[乾隆] 湖南通志百七十四卷首一卷
·[民國]安鄉(xiāng)縣志初稿二十六卷末一卷
·[光緒] 安鄉(xiāng)鄉(xiāng)土志三卷
·[光緒]重修安鄉(xiāng)縣志八卷
·[乾?。莅侧l(xiāng)縣志林二卷
·[乾?。葜匦薨侧l(xiāng)縣志八卷
·[康熙二十六年]安鄉(xiāng)縣志十二卷
·[康熙五年]安鄉(xiāng)縣志十二卷
·*[民國]澧縣縣志十卷首一卷
·* [同治十三年] 直隸澧州志二十六卷首四卷
·*[同治八年]直隸澧州志二十六卷首一卷卷二附澧州一覽
·*[道光]直隸澧州志二十八卷首三卷 又名直隸澧州志林 續(xù)修澧州志林
·*[乾隆]澧志舉要三卷附補編
·*[乾?。葜彪`澧州志林二十六卷首一卷未一卷附補編一卷
·*[康熙]續(xù)修澧志四卷
·[萬歷]澧紀十九卷首一卷
·* [嘉靖]澧州志六卷
·*[民國]石門縣鄉(xiāng)土志
·*[民國]石門縣志稿
·*[光緒]石門縣志六卷
·*[同治]石門縣志十四卷首一卷
·*[嘉慶]石門縣志五十五卷
·*[康熙]石門縣志三卷
·*[嘉慶]常德府志四十八卷文徵九卷首一卷從談三卷
·*[康熙]常德府志十卷
·*[嘉靖]常德府志二十卷
·[光緒] 桑植縣志八卷首一卷
·[同治]桑植縣志八卷首一卷
·[乾?。萆V部h志四卷首一卷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