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這句話,,相信廣大灸友并不陌生。不過,,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不同說法,目前,,主要說法分為兩種,,而這兩種說法的分歧出現在對三年之艾的“艾”字的理解上。 說法一:“艾”做灸療(艾灸)講,,解釋為:得了七年的病,,需要艾灸治療三年才能痊愈?!捌摺迸c“三”為虛數,,比喻去病如抽絲,得了很長時間的慢性病,,需要艾灸很長時間才可以有療效,,強調治療時間的重要性。 說法二:“艾”做艾葉(艾草)講,,解釋為:得了七年的病,,需要用陳儲三年的艾葉治療效果才好,強調陳年艾葉的重要性,。 做學術考證,,向來有孤例不證之說,意思是要多角度思考,,多方面求證,。如果僅憑個人喜好,或者單方面思考,,則觀點容易偏頗,,不足以服人。 細看原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不是:“七年之病求三年艾之”,。“之”字出現在“艾”字的前面,,所以僅從字面分析,,將“艾”理解為艾葉似乎更為妥當,語意更加明確,。不過,,我們不能斷章取義,,過早下定論,還需要聯系上下文分析當時的語境,。 原文出自《孟子·離婁上》:“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茍為不畜,,終身不得,。茍不志于仁,終身憂辱,,以陷于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如果說孟子是將“艾”做艾灸講,,那后面的“茍為不畜,,終身不得”就無從談起。所以,,無論是從字面分析,,還是從整句話的語境分析,第一種說法都是不成立的,。 灸療根據施灸材料的不同可分為多個種類,,而艾絨的應用最廣泛,漢代《皇帝蝦蟆經·辯灸火木法》記載:“松,、柏,、竹、橘,、榆,、枳、桑,、棗八木之火以灸”,。到了現代,做灸療除艾以外,,其他灸材幾乎不用,,所以灸療這個名稱逐漸被艾灸替代,。做艾灸的朋友間也?;シQ“艾友”,而實際“灸友”更為恰當,。 徐文兵老師在談《黃帝內經》時說過這樣的觀點:“要想讀懂古人的著作,,就必須學習古文,,以古人的思維方式思考?!彪m然現代,,我們常以“艾”代“灸”,但在古代,,“艾”字與“灸”字的使用有明確的區(qū)分,。關于“艾”字的記載如:《詩經·王風·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屈原《離騷》:“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保魂P于“灸”字的記載如:《黃帝內經》的《靈樞·官能》:“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明代·李梴編著的《醫(yī)學入門》:“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p> 從上面的文獻中不難看出,,古人說“艾”,就是指艾葉,、艾草,。談“灸”,就是指灸療,、艾灸,,沒有以艾代灸,以灸通艾的說法,。當然,,第一種說法的道理是正確的,用艾灸治療累年頑疾,確實需要耐心,、需要堅持,。只是這種說法并非孟子的原意,而是我們以現代人的思維方式簡單粗暴的去套扣古人思維方式形成的曲解,。艾灸雖好,,艾難陳。如今艾灸市場火爆,,陳年艾葉越發(fā)珍貴,,且灸且珍惜! 艾灸女用艾心得分享:這幾年好的艾條越來越少了,由于消費者貪便宜的心態(tài)導致黑心商品泛濫,,商人為了追求利潤不惜利用把新艾或半年的艾當作五年或八年艾來賣(最近還看到15年艾,,無語..)!除了最常見的虛報年份跟比例以外,,為了降低成本價格,,有將加工后剩下的艾渣摻到艾條里面,也有加別的沒味道的植物,,植物渣再加上少量艾絨來降低成本,。 降低制作成本的方法太多了(我實際接觸過太多這類工廠~看太多了),有用便宜的劣質黏著劑(容易產生甲醛),,也有使用劣質的卷紙,!最惡劣的是用發(fā)霉變質的艾葉來制作艾條等等不勝其數。怎么判斷可以盡量多看我的文章,,艾條好壞分變文章,。 有很多艾友跟我反應灸了半天都沒感覺到效果或是效果很小,建議可以審視一下自己在用的艾條是否有問題。艾灸是用來養(yǎng)身延壽的,,不要為了貪小便宜反而造成反效果,!我一直強調艾灸的效果幾乎取決艾條質量+艾灸的手法,所以購買時一定要慎選~ 傳播中醫(yī)艾灸精髓|弘揚現代艾灸療法 加V號one131466,,艾灸專家在線一對一問診看病,,驗證:艾灸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