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我國古代詩歌最鼎盛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涌現(xiàn)了無數(shù)震鑠古今的著名詩人。這些詩人與他們的詩作一起,,成為我國古代文化最璀璨的一頁,。 詩歌,一般情況下講究格律,,平仄,,對仗,,用典等等。但是,,在唐代,,卻有一位很著名的白話詩僧,他的詩歌,,根本不講究這些,,粗讀起來好像是大白話,但細品之下,,卻回味無窮,,隱含著人生至高無上的真理。這位白話詩僧,,就是唐初的王梵志,。 他最直白,也最著名的兩首詩作,,也是這種風格: 其一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其二 世無百年人,強作千年調(diào),。 打鐵作門限,,鬼見拍手笑。 這兩首詩,,很直白地描繪出人生不可避免的生死更迭,,世事變化。王梵志將人人最終都要歸于的墳?zāi)?,比喻成“土饅頭”,,可謂生動而形象,悲涼之中又透漏出詼諧和豁達,。第二首詩中,,更是寫出了無數(shù)世人的心理,盡管每一個人都知道,,人生不可永恒,,富貴不能長久,但也要強行的做出基業(yè)千年傳承的姿態(tài),。用鐵來做門檻,,只不過換來鬼的嘲笑。 到了南宋,文學家范成大,,將這兩首詩融合在一起,,化用在了自己的《重九日行營壽藏之地》這首詩中: 家山隨處可行楸,荷鍤攜壺似醉劉,。 縱有千年鐵門限,,終須一個土饅頭。 …… ——我的家鄉(xiāng)中,,隨便哪個地方都是可以栽種楸樹的,,我扛著鋤頭,背著老酒,,就像當年的劉伶,。即便是鐵制的門檻可以保存一千年,每個人的最終,,也都是落得一個土饅頭一樣的墳丘…… 到了清代,范成大的這句“縱有千年鐵門限,,終須一個土饅頭”,,又被曹雪芹用在了他的不朽之作《紅樓夢》中,成為《紅樓夢》這部書的精髓之處,。 《紅樓夢》第六十三回,,賈寶玉在自己的生日受到了妙玉的帖子之后,要寫回帖,,又不知如何落筆,,去請教黛玉的途中,偶遇邢岫煙,。邢岫煙告訴賈寶玉:“……既連她這樣,,少不得我告訴你緣故。她常說:‘古人中,,自漢,、晉、五代,、唐,、宋一來,皆無好詩,,只有兩句好’,,說道,‘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 在曹雪芹引用范成大的這句詩時,,做了一個細微的改變,將“縱有千年鐵門限”,改成了“縱有千年鐵門檻”,。 妙玉,,曾經(jīng)是一個官宦人家的女兒,從她房中那些奢靡的珍奇古玩來看,,她的出身絕對不低于賈家,。但是,因為父母雙亡,,她家道中落,,最后不得不寄居于賈府。妙玉短暫的人生中,,可以說是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興衰榮辱,。她那個曾經(jīng)很高貴的家庭,如今已經(jīng)蕩然無存,。所以,,妙玉最能理解這句“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p> 其實,對于賈家來說,,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宿命,?《紅樓夢》剛開篇之時,賈家極盡奢靡,,僅僅是為了元春省親,,就專門蓋了三里半大小的大觀園;僅僅是為了元春省親時,,能痛痛快快地看場戲,,就花了三萬兩銀子,跑到蘇州去買了十二個小戲子及其教習…… 此時的賈家,,大概也以為自己將有千年的富貴基業(yè),,有千年的“鐵門檻”。所以,,賈家的家廟,,就叫做“鐵檻寺”。然而,,曹雪芹筆鋒一轉(zhuǎn),,立刻就寫到賈家的另一個家廟——水月庵,因為饅頭做得好,,被稱“饅頭庵”,。 “鐵門檻”與“土饅頭”,,在賈府的兩個家廟的名字上,得到了體現(xiàn),。所以,,起初“鐵門檻”的賈家,最終人人都難逃一個“土饅頭”——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這就是《紅樓夢》的主題,,也是《紅樓夢》的精髓,也是《好了歌》的深意——“古今將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末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