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君 說 doi:10.1038/s41586-019-1167-6 許多慢性疾病都是由免疫反應失調引起的。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中性粒細胞通過誘導平滑肌細胞死亡而加重動脈粥樣硬化,,而且一種定制的肽可抑制這一過程,。相關研究結果發(fā)表在Nature期刊上。 文章中,,研究者研究了包括動脈粥樣硬化在內的慢性炎癥性疾病的分子機制,。這些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尚未查明的先天免疫反應。在這項新的研究中,,他和他的同事們專注于中性粒細胞的作用,,這些細胞構成了先天免疫系統(tǒng)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解釋道,,“每一種炎癥反應都會導致一些附帶損傷,這是因為中性粒細胞也會攻擊健康細胞,?!彼麄兠枋隽酥行粤<毎绾瓮ㄟ^啟動一類先前未被識別的誘導性細胞死亡來破壞組織。Sohnlein團隊還開發(fā)了一種抑制這種有害過程的合成肽。 doi:10.1371/journal.ppat.1007672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PLOS Pathoge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邁阿密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中性粒細胞存活率的增加與HIV感染個體機體中腸道微生物組的改變直接相關,此外研究者還發(fā)現(xiàn),,益生菌乳酸菌或會降低中性粒細胞的壽命,,或有望作為一種有效的治療策略來降低HIV感染個體機體中的腸道炎癥表現(xiàn),。 HIV感染會導致機體出現(xiàn)慢性免疫激活,其會增加個體患其它疾病甚至過早死亡的風險,,而且還與感染者胃腸道損傷直接相關,中性粒細胞常常會參與到其它胃腸道疾病的組織損傷中,,但目前研究人員并不清楚是否中性粒細胞會促進HIV感染個體的胃腸道損傷,,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就通過對接受治療的HIV感染者機體中胃腸道組織中與其它白細胞相關的中性粒細胞進行量化分析或能解決了這一空白,。 doi:10.1038/s41586-019-0915-y 腫瘤細胞會利用中性粒細胞來增強癌癥轉移的能力,,近日,,來自巴塞爾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了腫瘤細胞發(fā)生上述行為的機制,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阻斷癌細胞發(fā)生轉移的特殊策略,,相關研究結果刊登于國際雜志Nature上,。 深入理解癌細胞和免疫細胞相互作用的特點或能幫助開發(fā)出新型的抗癌療法,,然而研究者需要關注的重點通常是原發(fā)性腫瘤和其微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目前他們并未闡明患者機體癌癥擴散期間免疫細胞在其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比如中性粒細胞會與腫瘤細胞聯(lián)合來促進癌癥轉移的發(fā)生,。 循環(huán)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 是從惡性腫瘤原發(fā)部位脫落,通過血管或淋巴系統(tǒng)進入血液循環(huán)的癌細胞,,其通常被認為是癌癥發(fā)生轉移的前體,而且會以單一細胞,、細胞簇或協(xié)同中性粒細胞出現(xiàn)于患者機體的血液中,,研究者發(fā)現(xiàn),,循環(huán)腫瘤細胞要比其它循環(huán)的癌細胞與中性粒細胞接觸地更為密切一些,。 doi:10.1126/science.aam9690 此前我們一直認為中性粒細胞的主要效應是引起炎癥反應,,而最近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了中性粒細胞在非感染性損傷之后對于傷口愈合的促進作用。在最近發(fā)表在《Science》雜志上的文章中,,作者們描述了中性粒細胞在小鼠損傷發(fā)生之后的實時動態(tài)變化過程。 長期以來,,醫(yī)學研究者們認為中性粒細胞對于損傷修復具有正面的作用,,但對于某些患者來說中性粒細胞往往導致了不必要的炎癥反應,,使得患者難以從損傷中及時康復。因此,,研究者們希望通過降低中性粒細胞的活性來加速損傷的修復過程,。如今這項研究成果則表明上述做法存在很大問題。 doi:10.1073/pnas.1611944114 近日,,來自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對小鼠和人類血液樣本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利用激素來處理一類白細胞或可改善懷孕女性胎盤的發(fā)育;相關研究結果刊登于國際雜志PNAS上,。先兆子癇(pre-eclampsia)是一些懷孕女性經常會出現(xiàn)的疾病,,其會導致胎盤中母源性血管發(fā)育不良,最后導致胎兒生長不良,;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數據顯示,,在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中,先兆子癇是引發(fā)孕產婦及胎兒發(fā)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所有懷孕女性中先兆子癇的發(fā)病率為2%-8%,。 這項研究中研究者重點對中性粒細胞進行了深入研究,,中性粒細胞是機體應對感染第一道防線中壽命較短的白細胞,,研究者發(fā)現(xiàn)該細胞在維持女性健康懷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文章中研究者對比了健康懷孕女性和先兆子癇懷孕女性機體的血液樣本,,結果發(fā)現(xiàn),,在健康女性的血液中中性粒細胞能夠同另外一種免疫系統(tǒng)關鍵細胞—T細胞相互作用,而在先兆子癇女性中,,中性粒細胞卻并不能同T細胞相互作用,。 doi:10.1126/scitranslmed.aag1711 當我們將機體免疫系統(tǒng)視為不可或缺的盟友時,,機體抵御外來入侵者的第一道防線,包括可以“殺死”我們的防御機制或許就會肆意發(fā)展,,然而在特定情況下,,癌細胞就會扭轉局面讓我們的盟友成為敵人。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冷泉港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就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機體中常見的白細胞—中性白細胞或許會被癌細胞“劫持”從而幫助癌癥進行擴散,,相關研究或為科學家們開發(fā)新型療法來抑制癌細胞這種“劫持”行為提供一定幫助,。 文章中,研究者Mikala Egeblad及其同事利用活體成像技術對三陰性乳腺癌小鼠模型進行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中性白細胞能夠衍生出一種新型的“武器”來幫助癌細胞在小鼠機體中擴散。癌細胞所利用的這種名為網格DNA的武器是從活化的中性粒細胞中分泌出來的,,當中性粒細胞檢測到威脅時就會釋放此類物質,,中性粒細胞釋放的胞外菌陷阱(NETs)能夠在細胞外部形成密集的蜘蛛網狀結構,而形成這種網狀結構脊柱的DNA上布滿了毒性酶類,,這些酶類能夠降解并且消化外來入侵者,。 doi:10.1073/pnas.1613187113 根據西南醫(yī)學中心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將放射治療和中性粒細胞刺激因子結合在一起能夠增強抗腫瘤免疫,。相關研究結果發(fā)表在國際學術期刊PNAS上,。 放射治療是三種癌癥核心療法中的一種。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靶向腫瘤的放射治療能夠作為“癌癥疫苗” 引起中性粒細胞介導的腫瘤細胞死亡,,激發(fā)免疫系統(tǒng)對抗其他轉移灶的癌細胞,。這也叫做“遠端效應”,即放射治療針對原位的癌細胞,,隨后導致未接受放射治療的其他轉移灶發(fā)生萎縮或癌細胞的清除,,科學家們在幾十年前就已經觀察到這一現(xiàn)象。 “遠端效應只是偶爾能夠觀察到,,但是一旦出現(xiàn)就會在病人體內誘導長效的抗腫瘤應答,。我們進行這項研究希望能夠深入理解這一現(xiàn)象,同時找到增強這種效應的方法,?!盧aquibul Hannan教授這樣說道。 doi:10.1038/nature16140 盡管科學家們已經在癌細胞靶向藥物開發(fā)方面取得顯著進展,,但治療轉移性腫瘤的治療方法通常不是特別有效,。許多研究表明癌細胞對它們所處的微環(huán)境存在依賴性,因此靶向腫瘤中的非癌細胞組成成分可能是新型治療方法開發(fā)的重要基礎,。但是人們對于腫瘤生長和轉移過程中宿主應答所發(fā)揮的作用仍了解較少,,限制了新型治療方法的開發(fā),。 在一項發(fā)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上的最新研究中,來自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中性粒細胞是乳腺癌小鼠模型肺轉移灶微環(huán)境中的一種主要組成成分,,同時也是促進轉移灶形成的一個重要推動因素,。早期研究已經證明中性粒細胞在炎癥性應答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但關于中性粒細胞是否會促進腫瘤形成一直存在爭議,。 doi:10.1158/2326-6066.CIR-15-0017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志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一種異常的免疫反應或反饋回路或許是口腔癌發(fā)生轉移的原因,,文章中研究者揭開了一系列特殊的免疫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口腔癌發(fā)生轉移擴散之間的明顯關聯(lián)。 研究者在文章中表示,,細胞炎性和癌癥發(fā)生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而口腔癌患者機體存在特殊的炎性反應,口腔是在機體中非常特殊,,在口腔中可以同時發(fā)生多種事件,。研究者重點對中性粒細胞進行研究,中性粒細胞是口腔和唾液中非常常見的免疫細胞,,但很多研究并沒有將中性粒細胞和癌癥拉上關系,;并不像其它免疫細胞,中性粒細胞可以分泌很多分子,,包括可以調節(jié)機體對炎性反應的腫瘤壞死因子a(TNFa),。 doi:10.1161/CIRCRESAHA.114.301374 近日,來自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揭示了中性白細胞或許是引起巨細胞性動脈炎(GCA)的元兇,,GCA可以引發(fā)老年患者血管嚴重炎性的疾病,,相關研究刊登于國際雜志Circulation Research上。 最初的6個月可以使用高劑量的甾類藥物來治療GCA,,這項研究首次揭示了中性白細胞在GCA發(fā)病過程中的角色,,研究者通過對比血管疾病患者血液樣本得到了上述結果,文章中,,研究者對實施甾類激素治療48小時之內的患者血液樣本,,以及1周、4周和24周療法后的患者的血液樣本進行分析,,研究者通過分離血液樣本中的中性白細胞并且研究其行為來檢測樣本,。 來源:生物谷 T.Shen |
|
來自: 生物_醫(yī)藥_科研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