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到過的大宛國,,就在現今烏茲別克斯坦的費爾干納一帶?!洞笸鹆袀鳌酚浭隽宋饔蛑T國的物產風情,,著重寫了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經過,展示了漢王朝同西域各國的微妙關系,,說明中國與西域諸國有著悠久的經濟和文化交流的歷史,。 如今的烏茲別克斯坦有2700多萬人口,國土面積約44萬平方公里,,這兩個數字在全世界均排在60位以內,。烏茲別克斯坦是個中亞大國,它在地區(qū)事務中,,起著獨特的重要作用,。烏茲別克斯坦素有“三金之國”的美稱:棉花——“白金”,金礦——“黃金”,,天然氣——“藍金”,。這“三金”又稱為“烏國三寶”,其年產量在世界排行榜上,,均列在前十幾名以內。1997年初,,筆者向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里莫夫遞交國書時說,,中烏兩國在“三金”產量上不相上下。他謙和地說,,中國實力,、潛力大,烏茲別克斯坦沒法與之相比,。 我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住了將近五年,,烏茲別克朋友們送給我“老塔什干”這樣一個雅號。這個文明古國值得我贊嘆的東西太多,,本文限于篇幅,,只寫兩個:遍地是“古”,、餐中“四寶”。 撒馬爾罕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 烏茲別克斯坦地處中亞腹地,,有5個鄰國,。這個國家不僅沒有出海口,,連它的所有鄰國也都出不了海,,被稱為“雙內陸國”,在世上相當罕見,。赴烏工作前,,我雖然在國內從事的工作和烏茲別克斯坦有關,但對其歷史與現狀知之甚少,。赴任前,,在這方面雖“惡補”了一番,但對這個國家的了解,,還是相當膚淺,。到任后,我有意識地拜一些當地朋友為師,,先從補歷史課開始,。 烏茲別克斯坦國家博物館館長烏馬羅夫和烏報界大腕阿洛夫,給我上的課最多,,而且深入淺出,、入心入腦。烏茲別克斯坦遍地是“古”:納曼干,、安集延,、浩罕、塔什干,、撒馬爾罕,、花拉子模、布哈拉,、希瓦……在烏茲別克斯坦國家博物館,,我見過一張古示意圖,古代絲綢之路在中亞所經過的地方,,正好是這八個點所連成的一條線,,所以有“絲綢之路直穿烏茲別克而過”這樣一種說法。古絲綢之路所經過該國的每一個地方,,其“年歲”都相當可觀,,少則一千多,多則兩千以上,。 阿洛夫說,,撒馬爾罕,、布哈拉、希瓦這三大古都均有兩千四五百年歷史了,。他問我,,這相當于中國歷史上哪個時期?我答:“中國春秋與戰(zhàn)國交替的時期,?!彼院赖卣f,撒馬爾罕可與羅馬,、雅典,、巴比倫相媲美。布哈拉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jié)點,,希瓦至今仍保存著古建筑群的風貌,,被稱作獨一無二的“歷史活化石”。 在烏茲別克語中,,撒馬爾罕意為“肥沃的土地”,,中國古代稱之為“康居”,比如《隋書·西域記》把撒馬爾罕稱為康國,;唐慧超《往五天竺國傳》稱作康國,;唐杜環(huán)《經行記》也稱作康國,元時耶律楚材稱其為“尋思干”,,他說:“尋思干者西人云肥也,,以地土肥饒故名之?!比鲴R爾罕是中亞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樞紐城市,也是古代花拉子模帝國,、帖木爾帝國的首都,。撒馬爾罕連接著中國、波斯帝國和印度這三大帝國,,善于經商的粟特人把撒馬爾罕建造成一座美輪美奐的都城,。 撒馬爾罕有“名勝古跡博物館”的美稱,市中心的“列吉斯坦”建筑群,,被譽為“中世紀中亞建筑的‘皇冠’”,其主體建筑是兀魯伯神學院,。兀魯伯是“烏始皇”帖木爾之孫,,他既是國王,又是天文學家,、哲學家,、詩人,,他不僅創(chuàng)建了這個神學院,還常到這里講課,,傳授世俗的科學思想,。離這個建筑群不遠處,有一座古天文臺遺址,,這個天文臺也是兀魯伯所建,。兀魯伯天文臺是一個三層圓形建筑物,有獨特的40米大理石六分儀和水平度盤,,現在的遺址上還矗立著兀魯伯發(fā)明的“六分儀”巨大模型,。他當年就是用這一儀器,測出一年時間為365天零四個多小時,,與現代科學計算出的結果幾乎沒有差別,。六分儀安裝在離地面11米深、2米寬的斜坑道里,,部分伸出地面,,坑道上面是兀魯伯天文臺博物館。當年兀魯伯天文臺編制的《新天文表》,,概述了當時的天文學基礎理論和1018顆星辰的方位,。 2000年,撒馬爾罕古城整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整個城市根據建成年代的不同,,顯著的分為“Afrasiab遺址區(qū)”、“帖木爾時期建成區(qū)”,、“沙俄-蘇聯時期建成區(qū)”等不同的區(qū)域,,城市中保存了大量帖木爾時期的宗教、文化建筑和格局較為完好的低層傳統住宅區(qū),。 塔什干(Tashkent)是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商業(yè)樞紐之一,,著名的“絲綢之路”便經過這里。我國古代的張騫,、法顯,、玄奘都曾留下過足跡。塔什干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溫和,,夏季炎熱,降水稀少,,日照充足,,有“太陽城”之稱。 塔什干在烏茲別克語中意為“石頭城”,因地處山麓沖積扇一帶,,有巨大卵石而得名,。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早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建有城池,,公元六世紀就以商業(yè),、手工業(yè)著稱,成為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公元十一世紀首見史書記載,。 談到塔什干這座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時,烏馬羅夫特別強調其現代氣息,。他舉了個例子加以說明,。1966年4月26日,塔什干發(fā)生了7.5級大地震,。剎那間,,古城就成了一片廢墟,30萬人無家可歸,。不過,,在蘇聯14個加盟共和國的援建(各包一個大街區(qū))下,塔什干很快就變成一座美麗的大花園,。市內廣場上矗立起一座特殊的紀念碑,,以使人們永遠銘記住這場重大的自然災難。紀念碑是一塊巨大方石,,一面有裂縫,,另一面刻有一鐘面,指針指在5點24分,,即地震突發(fā)的時刻,。 每次國宴都是“餐中四寶” 烏茲別克的食文化很獨特,有“餐中四寶”之說,,餐中四寶分別是:烤羊肉丁包子,、“蘇爾帕”羊肉湯、烤羊肉串,、抓飯,。我參加烏茲別克國宴不下五六十次,每次吃的,,幾乎都是這“四寶”,。非穆斯林國家領導人訪問時,菜單上會加一道西式主菜,。1999年8月,,時任俄羅斯總理的普京訪烏時,,國宴就加了煎鱘鰉魚及配菜,做得頗有味道,。 抓飯更是“寶中寶”,被尊為烏茲別克人的“國飯”,。我好奇地問過一些烏茲別克朋友:“一天三頓吃抓飯,,甚至一年365天,天天頓頓都吃抓飯行不行,?”他們異口同聲,、毫不猶豫地說:“行!”烏茲別克“精品抓飯”有三大“必須”:選用黃胡蘿卜,;用羊尾巴油把生米“焗”成八九成熟,,略帶點生“骨”;拌飯吃的“主料”是精心烤制出來的羊脊骨肉,。 我在中亞,、外高加索八個國家都嘗過抓飯(皆稱plov),其食材,、做法大同小異,,只是阿塞拜疆人的制作小有不同。在阿外長宴請的一次晚宴上,,男服務生先端上一個大花瓷盤,,上面裝著壘成“小山”的長粒米炒飯,隨后,,三位女服務生左右手各舉著淺盤子,,上面擺著各種配品:羊肉、胡蘿卜,、葡萄干,、果仁、洋蔥塊,、檸檬片,。等食材上齊后,阿外長就請嘉客們隨意選其搭配食用,,而上述其他國家的抓飯,,則由廚師事先將各種食材與米飯混搭而成。 有一次,,時任烏茲別克斯坦駐華大使的阿利莫夫,,在塔什干一家大飯店為其父85歲大壽舉行早宴。清晨五時許,,我一到飯店,,就被領到一張四人桌旁,。此時,三位客人正在用餐,。餐桌中間只擺著一個大青花瓷盤,,盤上放著一分為四的抓飯,過一會兒,,其中兩位便起身離席,。尚在進食的那位看我坐著“傻”等,猜出是個“生客”,,便用手指了一下盤中正對著我的那一角飯,,但沒有說什么。我懂其意,,就開始享用屬于本人的那四分之一,。飯不多,大約也就一兩多一點,。飯炒得硬而不生,,直泛著黃光。我默默地數了一下美食的內容,,有黃胡蘿卜,、葡萄干、碎塊核桃仁,、洋蔥,,自然也少不了“主角”——羊肉。肉是手撕的,,透著一丁點兒煳味兒,。沒想到此物極酥嫩松軟,入嘴即“化”,,估計是烤全羊的最精華部分,。只見得人來人往的,偌大一個餐廳,,卻幾乎鴉雀無聲,,人們靜靜地來,靜靜地吃,,靜靜地走,。后來我才得知,這是條老規(guī)矩,。老壽星沒有露面,,烏駐華大使也沒見著。事后一打聽才曉得,,在這種場合里,,‘真’人不露臉,,這也是個老禮兒。被邀人的任務只有一個,,那就是到場把屬于自己的那部分美食靜悄悄地“消滅”光,,用畢則起身離席。這叫“流水席”,,客來客走,,都如流水,比我國的流水席要簡易得多,。我回到家后,夫人問:這頓壽宴吃得怎么樣,?聽到我講的實情后,,她長長地來了一個“啊,!” 次日早晨讀報時,,我才得知,這個壽宴從清晨四點半開始,,直至上午八點三刻才結束,,參加者達五千余人。除該國總統外,,政要們都露面了,,各類小汽車停了兩條街。食客中不乏“蹭食者”,,而他們并非“不受歡迎的人”,。烏茲別克有這么一句老話“來的都是客”。有一天早晨,,我住處旁邊的那條街道被“封鎖”了,,街中心支著四口直徑約三尺的大鍋,鍋上的抓飯散發(fā)著香味,,只見熟人,、生客你來我往,人人都可享受這種樂趣,。 在以前,,“抓飯”的確是用手抓著吃的。不過,,現在在城鎮(zhèn),,人們用大勺子舀著吃。有一次,,阿克巴羅夫院士邀我和夫人到家里赴壽宴,,為了表示隆重,,恢復了老禮兒,第一口飯用手抓著吃,。老壽星還把羊尾巴旁的一塊大肥油莊重地夾給我,,這是上賓才能享受到的禮遇。我只好入鄉(xiāng)隨俗,,把這塊稀罕之物,,用刀切成一小塊一小塊,小心地往嘴里放,,一口一口慢慢地將其“消滅”掉,。 富人過大壽、辦婚宴,,通常晚上在大飯店舉行,,主菜為上述四寶,還有少許葷素涼菜,,抓飯依然是主角兒,。友人阿洛向我詳細地介紹過烏茲別克斯坦抓飯的細微末節(jié)。按制作方法算,,有婚宴抓飯,,壽宴抓飯、茶飲抓飯,、嬰兒出生抓飯,、女兒出嫁抓飯等。按地域分布算,,最著名的有塔什干抓飯,、布哈拉抓飯、浩罕抓飯,。 烏茲別克斯坦有100多個民族,,烏茲別克人占八成左右,各族人民相處得很融洽,。烏茲別克朋友常與我談國家的未來,。我總是這樣說:“烏茲別克斯坦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蘊,人杰地靈,,這個古絲路重鎮(zhèn)必將與中國和其他鄰國一道,,賦予古絲綢之路以新的生命,日益繁榮,、昌盛,。”(李景賢) |
|